婉儿说道:“陛下,前几年,群臣坐视朝局糜烂,无一人敢进言,只有此人在先帝面前进言说中宫权重,宜加以控制。太后闻听后十分不悦,后来先帝驾崩,四方争媚,正好他进了谏,于是才将他贬出朝堂。”
“哦,”李威想了一会儿,下了一份诏书,诏此人回京,并且担任刑部侍郎之职,正好要处理一批批大案,要用上几个立场坚定的人。
但对此人不是很熟悉,能不能重用,要看他本身的才华。
天色渐幕,膳房端来了晚餐。
十几个小菜,还有两盆羹,百味羹,虾鱼肚儿羹,一盆富贵饼,也是胡饼的一种,做工更复杂,用白术切片,与菖蒲煮滚后,晒干磨成粉,各用四两,加干山药粉三斤,白面粉三斤,炼过的白蜜三斤,和成饼状晒干收藏。食用时,蒸熟切成条状。无论武则天,或者早先的太平公主,都喜欢吃甜食。因此这个富贵饼在皇宫里很盛行。
但来到宫殿门口,让侍卫拦了下来。
每一样食物,与每一道菜肴都仔细的品尝,这才让他们端进去。
东突厥之乱虽平灭,吐蕃仍是心头大患,黑齿常之征战后,返回了青海,但临离开时,对选留下来的将士,特别是对挑来担任皇宫侍卫的将士再三嘱咐过,若皇上有半点差池,他将灭相关人等全家。
但终不是长久之计,不过为了平稳过渡,只能先暂时呆在洛阳。以后返回长安时,御膳房的人,全部要做重新的调动。
第二天,在乾元殿主持大朝会。这是自李治死后,真正意义上的早朝。
等于诸官进奏完毕,李威又下了诏书,改元。
原来的年号为承平,是武则天私自做主的,用意是好的,承上启用,平稳过渡,最后却发生了那么多事。这一次改元为启航,二字是年号,也显示了李威的雄心与抱负。
最后狄仁杰才进谏,最重要的戏肉到来了,持着牙笏说道:“陛下,东都发生了许多事,况且又终是陪都,然而自先帝来到东都后,许久没有回西京,这也是国家不详之兆。”
第一百五十七章启航(三)
第一百五十七章启航(三)
狄仁杰说的也是理由。
自从李治来到洛阳后,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但在文武百官心中,长安才是第一首都,真正的龙兴之地。从地形上来说,又有关河之险,易守难攻。那怕武则天将洛阳改成天都,也否认不了这个事实。
但在这时候,狄仁杰提出这个进谏,意义远长。不仅是久离长安,需到了回去的时候。洛阳太后经营的时间长,又从国库里拨出了许多钱,安抚了民心。甚至拱卫皇宫的将士,本身就是洛阳人。
长安太后也笼络了人心的,可笼络的程度不够。又是李唐的根据地,诸多的外戚,关陇豪门,皆环绕着长安周围。比如皇帝的外戚,韦家就是在长安万年县。一旦返回长安,羽林军又可以换掉,甚至包括大量的内侍与宫婢,皇帝与太后的势力,会再次此消彼涨。
所以,第一次大朝上,狄仁杰就提出了这个进谏。
“准奏,先帝驾崩,朕作为臣子,没有前去拜祭,也是过错。正好朕率各位爱卿,前去祭拜先帝,再返回西京。”
“陛下英明。”
狄仁杰刚退下去,站出来一个人,宋璟。
持着牙笏说道:“臣也有一奏,此时正值七月中旬,天气炎热,一旦陛下返回西京,上到文武群臣,内宫诸妃,下到羽林军将士,士子家眷,各国使节,内侍宫娥,浩浩荡荡,达几万人数。一路车旅,委实不易。臣以为是否延缓半月,八月到来,天高气爽,时季最宜,也能体现陛下仁爱百姓宗旨。”
说完了,大家鸦雀无声。
皇上现在有可能的话,能立即离开洛阳,都能立即动身。看到东宫没有?全副武装,你一个小宋璟,不知道皇上从那个旮旯里将你翻出来的,若没有皇帝的赏识,你想做给事中?一生也未必能坐到这个位置上,居然提出异议。
有几个大臣幸灾乐祸的看着李威,又看了看眼前这个愣头青。
不过更多的人看着李威的反应。
但李威的表情让大家更奇怪。
李威笑了,手一招,道:“你过来。”
到李威面前。
“你的忠直,朕很喜欢。昔日魏征对太宗陛下说,人主直臣直,人主昏臣佞。因此,裴矩事炀帝以阿谀奉承维之,但事太宗,忠言直谏。先帝晚年,身体不愈,群臣难进忠言,以至李御史进谏,天下百姓称为凤鸣朝阳。来人哪,赐李御史帛两百匹,宋卿帛三百匹,以奖天下忠直。宋卿,你的进谏,朕听了。”
“陛下,臣……臣……”这时候的小宋璟资质有了,才华有了,可还没有达到后来的高度,激动之下,眼水都在眼圈里打着转。
然而才来到洛阳的西门翀差一点想跳起来,掐小宋的脖子。说得是有道理,可这时候陛下早离开洛阳一天,对陛就更有利一天。些许车旅困难,与国家大计相比,又算得什么?
陛下因为奖励忠直,居然还同意了。
他的想法很偏激,李威这样做的用意,意义非同小可。不仅是给了这个能臣的信心与勇气,让他继续走下去。也为当前拨乱反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有的时候,仅靠杀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不符合李威的风格,杀戳二字在武则天手中能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李威手中未必管太大用途。
“各位爱卿,还有事禀奏?若没有事,朕来说一件事。昔日,朕让刘国公,李国公与韦弘机察巡各道,以便兴修水利,广开良田。朕手中也有三卿察巡后,得到的卷宗。有三卿的努力,也吸纳了民间各方人士的建议,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比如在江南大湖里,有茭蒲,年久,根浮出水面,厚数尺,广者可达几百丈,小者可达几十丈,已有百姓在上面施种,庄稼即可生长,当地人称之为葑田。但李国公又有一议,若是组织人手,在上面作木排,然后铺泥,收获更巨。江南湖泊沼泽众多,仅此一举,可以为国家谋得无数良田。”
对此,有许多人不懂,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江南,只知道江南水多,天气湿热,地势低洼。
葑田与架田,李威同样不大清楚,但让他想起一件事,好象美洲大陆现在,或者将来也发明了一种湖上浮田,与此十分相似。因此大约是可行的。
要不要亲自去一趟江南,可这想法一闪而过。来到唐朝后,去了许多地区,比如剑南南诏,比如青海西域岭西,甚至跑到阴山脚下溜达了一圈回来,但就没有没有去过江南两准。
现在更不能去了。
略略有些遗憾,想做好皇帝,很难的,也未必有那么快活。又说道:“其次是沙田,江淮间,江边海畔,有许多出没无常的沙淤地,江水激于东,沙地涨于西,江水激于西,沙地涨于东。只要掌握其规律,及时耕种,地质肥沃,可保丰稔。对此,也可以向百姓宣传鼓励。并且免去所得赋税。诸卿,取税乃是治理国家,非为税而取税,最终还是以还之于民为本质。”
又是李威当时没有想到的。沙田肥沃,也承担着一些风险,江水变更,将会一玩所有。若是开发,可以变出来许多耕田,但在总数中占的比例还会很少。因此,对这种田,李威直接免去了税务,造福于百姓。
“陛下仁爱。”骞味道马屁又来了,立即附和。
“朕不仁爱,数次出征,死于朕指挥之下,多达几十万人,甚至有上百万百姓受到朕的戗害。”
马屁不管用,拍到马蹄上了。骞味道尴尬不止。
又道:“从今以后,休说朕仁爱,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实事,使我朝变得更强大,才是朕看重的。还是谈水利的事。孟州民柳六奎曾向韦弘机提出一个建议。黄河边有许多盐碱之地,产量低下,或者荒芜。但若是用决水法,使河水冲入,淤泥沉淀,将会改善土质,提高产量。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然后是梯田,闽浙喜欢称为山田,有补于山地百姓耕田数量。”
后一条,李威一带而过。梯田很不错的,但对环境破坏却很厉害,危害不亚于北方的游牧。
又道:“然后就是圩田,于低洼与沼泽处筑堤圈围,中修渠道,外设陡门。涝时闭闸制水,旱时开闸放水,旱涝保收。可得良田无数。”
这一项将是大项目,也是最花钱的项目。可弄好了,将会增加无数良田。并且圩田才出现不久,发展缓慢。有,面积很小。比如昭关,伍子胥一千多年前,困于昭关南边的沼泽,只好走昭关,急白了头发。到了南北朝时,韦睿北征,还必须从昭关过。然而后来呢,无为大圩与和县大圩出现,想要走,旱水二路,还不知道多少条道路可供选择。这是路的,再说两个大圩几乎接近上千平方公里,唐朝开发得十不足四。再比如韦睿征寿春时,也困于沼泽水乡,后来却是一汪的平原地带。
这些圩田若是全部开发出来,那可是一桩很了不得的大事,功绩都能与杨广的大运河相媲美。
魏玄同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大修水利,利国利民,不仅能治水,还可以得许多良田,然而国家财政力有不逮。”
李威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母亲的权利之路,一是通过替父亲处理政务,对权利的掌控。二是通过裴炎与北门学士,加强对诸臣的控制。诸武,李威从来没有认为他们有什么才能。只有一个武三思,阴阳怪气的,略略能看上眼外,其他的几乎是一无是处。
但遥控了裴炎,不是代表着就能控制朝堂,而正是诸位大臣对裴炎的支持,使武则天通过裴炎之手,一步步将政局掌握的。其中数名重臣,郭正一、郭待举、魏玄同、岑长倩与刘景先,在中间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他人不去计较,魏玄同却等于是自己提拨出来的大臣,李威心中很失望。
只能说,朝堂人才空缺,才将他调回来,否则李威对此人有可能进行冷处理。
抛开杂念,说道:“朕知道。当时刘国公三人与朕仅是匆匆忙忙地察看了一遍,许多细节并没有商定,仅此,就需要数年时间。未雨绸缪,将方针制订出来,以后国库充足之时,再一一着手。或者从小处先行着手,以观成效。”
“喏。”
“散朝吧,西门少监,还有户部的官员,随朕来一趟政事堂。”
群臣退下。
李威来到政事堂。
诸位宰相与户部的官员全部坐了下来。
全部到齐了,李威看着西门翀说道:“西门翀,先帝泰山封禅之时,刘祎之进谏义仓损耗严重,你复又进谏火耗,这两件事,朕后来在西域也听说了。当时,朕不在国内,不过朕回来了,你再说说看。”
官员们全部愣住了,望着几位宰相。
宰相也换了一些人,武则天时的宰相,还剩下裴居道、韦待价、骞味道与王德真,这几个人,没有人在意。特别是王德真与韦待价,贬出相位是迟早的事,骞味道恐怕也难免。裴居道是国丈,不过才能很有限。是看着几位新宰相的。狄仁杰、魏元忠、朱敬则、魏玄同与魏知古。
其实在李威心中,有这五人做宰相,足够了。过几年,等姚宋二人成长起来,再拨为新宰相,一个更好的太平盛世就会到来。
但这几位新宰相,显然也没有提前准备,神情很愕然。
西门翀嚅嚅的说:“陛下,臣当初年少无知,不懂事,才瞎说的。”
当年正是因为自己这一进谏,拉开了大贬帝党的序幕,怎么陛下又将这件事翻了出来。
第一百五十八章启航(四)
第一百五十八章启航(四)
“不是不懂,是说的时机不当。”李威一针见血指了出来。
反正这件事肯定记于史册,不如开诚布公。
“是。”
挥了一下手,让诸位大臣坐下来。然后眼睛转了转,喊来一名太监,用笔在纸上画了一张图,说道:“诸卿公务繁忙,你将朕的图纸拿去将作监,让工匠们打一些这种家俱,减轻诸卿负担。”
东西很简单,只是一把正规的太师椅子。
唐朝允许大臣坐下来与皇帝谈话,到了宋朝是站着,明清是跪着。集中了皇权,然而一代人君昏庸,国家会立即腐败。皇权越集中,人君也越容易昏庸。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合理的制度,应当分散一部分皇权,给大臣。但这个分散不是分散到某一个大臣头上,而是分散到诸多大臣头上。形成一个原始的伪民主。大家相互掣约,才能杜绝一部分腐败的产生。
一张太师椅的出现,很简单,但因为坐得高,坐得舒服,代表着无数的意义。
狄仁杰道:“陛下……”
“不用多说,士为知己者死。虽是人君,虽是制度,仍然也要学会尊重。朕不尊重你们,如何让你们尽心尽职,为国家服务。”
“是。”
这一条措施,还是感动了很多大臣的。
李威这才说道:“义仓之事,朕也反复思考过。非是几大常平仓没有问题,是因为数额巨大,一些损耗与贪墨,看起来不显眼。真查下去,同样也能找出毛病。这无法杜绝。因为低层官吏薪酬太低,无法养家糊口。”
这使得他想起了宋朝。
宋朝官员贪墨现象很少的,士大夫风气很浓厚。虽说王司之争,导致宋朝形成很不好的风气,党争,内斗伤害了宋朝的元气,然而二人内心却是很想宋朝好的,只是好心办了一件很坏的事。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是薪水高。国家每年几乎拿出一千万缗钱当作了官员的薪酬。这还不包括武将,也不包括更低层的官吏,低层官吏由官户与地主承担职役,不给薪酬的。后人说宋朝冗官,其实相比于后来多如牛毛的公务员,宋朝哪里算得上冗官呢?是冗官,高昂的薪酬,更突出了这个现象。将武将与低层官吏一抛除,李威估计了一下,顶多两三万官吏,就瓜分了一千万缗钱。
一个官员均摊下来,一年达到四五百缗钱薪酬与各种补贴,同时宋朝对官员经商还放得松,有自己的产业与田地,其实只要不象苏东坡那样放达,今朝有酒今朝醉,连忙去买十个二十个美妹回来泡,再会经营一下。纵然普通的官吏,养一个二奶,三奶,不要养十奶二十奶一百奶,两三年下来,同样能开宝马,住别墅。若是会经营,那么好,可以象吕蒙正那样,为了一天一碗鸡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