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宋武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边说一边猛打,脱木欢疼得受不了,咬着牙苦撑,再也无力与李隽争辩。

直到打得脱木欢双眼发白,要是再打下去的话,必然是有死无疑,李隽才示意要段干木住手,走到脱木欢跟关立定,道:“脱木欢,朕现在告诉你,朕正式承认你的使者身份。你说得对,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朕就饶你一条狗命,你回去以后给忽必烈说,他驭下无方,朕就代他惩戒惩戒一下塔木耳他们。你告诉忽必烈:要战就来战!”

“要战就来战”虽只五字,却把李隽满腔豪情都表达出来了,李庭芝他们听在耳里,振奋在心头,一齐道:“皇上威武!”

四十多年来,蒙宋战争不断,历来都是蒙古强而南宋弱,南宋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不知道多少次吃了败仗,多少次议和,输币请贡,饶是如此蒙古人还不断攻击。对于南宋来说,蒙古人不来进攻已经是烧了高香,哪里还敢主动请战,更不要说说出如此具有气慨的豪言,李庭芝他们心里的激动之情实非言语所能表达了。

李隽摆摆手,段干木指挥侍卫把脱木欢象拖死狗一样拖出去。

想了一下,李隽问道:“胡苟,你能不控制瘟疫?”

胡苟不知道李隽的用意何在,想了一下才道:“回皇上,臣无绝对把握,但要控制在一年半载内发作还是有相当把握。”

“那就好,这五千匹蒙古马就是上好的瘟疫之源,不能白白错过了。忽必烈用此歹毒之计来对付我们,我们也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李隽语含机锋地说。

廖胜功首先赞成道:“皇上圣明!要是此计得行,鞑子的战力就会大为削弱,对于朝廷来说具有莫大的好处。”

李隽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忽必烈既然想毒杀南宋的战马,那么南宋为什么不能毒杀蒙古人的战马呢?蒙古骑兵一直让人头疼,要是此计成功的话,蒙古战马大量死亡,对于那些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的蒙古人来说无异于没了双腿,这仗不打就知胜负之数。

杜大用不无兴奋地道:“要是就用这五千匹鞑子马匹的话,鞑子一定会生疑。皇上,臣以为可以另选马匹,让这些马匹染上瘟疫,再想办法送到鞑子那里去,那样的话……”后面的话非常明白了,他都不想说了。

“此计不错!”李庭芝深表赞同,道:“这新选的马匹要优劣搭配,才不致使鞑子生疑。”

文天祥沉思着问道:“皇上,此计貌似可行,实则难度极大。难就难在朝廷把这些马匹放到何处去?要是投到中原,那么会对华夏老百姓的牲口有巨大影响。再说了,投入中原的话,鞑子的防范得很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这的确是个问题,陆秀夫他们看着李隽,等他拿主意。李隽笑道:“有了好东西,还怕找不到下家?打蛇打七寸,攻敌则击其要害,有一个地方很适合,朝廷就给忽必烈来个釜底抽薪。”眼光看着地图上的一个地方。

文天祥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忍之色。

※※※

“快来看啊,朝廷诛杀大汉奸吕师夔啦。”长安老百姓奔走相告,把这一天大好消息传开去,围着告示议论纷纷。

吕师夔是个小人物,老百姓知道他的并不多。但是他的背景却是让人吃惊,他的父亲是南宋劲旅“吕家军”的创始人吕文德,他的叔父是镇守襄阳达六年之久的吕文焕,最终投降了蒙古人,任襄汉大都督,招降长江防线上的吕家军将领,致使南宋的长汉防线迅速瓦解,才有伯颜大军长途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长安。

不可否认,吕文德本人是南宋末年一员难得的良将,其军事才干颇有称道处,正是他打造的吕家军捍卫了淮西之地,他本人转战两淮和四川等地,失败虽不少,胜仗也不少,建立的军功着实不小。

然而,他的一个大缺点就是巴结贾似道,最终造成吕氏“满门公侯”,吕师夔自然是不例外,当上了权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在吕文焕投降后,他本是出镇九江,却主动投降,去投靠吕文焕。

投降之后,他本人和他的叔父吕文焕一样,没有少做有损南宋的事情,在元廷站稳了脚跟。

告示中把吕师夔的生平作了简短的介绍,把他做的坏事也公之于众。这都是李隽的意思,杀一个吕师夔来说,本身算不得大事,因为在蒙古大进军之时象他这样投靠蒙古人的汉奸不在少数。李隽之所以要把此事闹出这么大的动静,那是另有用意,一个自然是出于惩戒汉奸的目的,要让汉奸不得好死,没有好下场。另一个用意就是炒作,以作来警告那些骑墙观望者,要他们知道朝廷对汉奸绝不手软。

最重要的目的是告诉那些汉奸,他们投靠元廷不会有好结果。吕师夔在元廷过得好好的,李隽只一纸文书过去,忽必烈不得不交出他,这事一经传开,足以让那些想投靠异族的汉奸们三思而后行了。

告示的最后写道:“拱卫华夏,光复河山,吾辈之责!尽心戮力,热血疆场,青史垂名,子孙得福佑!敢效吕师夔,投靠异族者,天怒人怨,朝廷严惩不怠!斩其首,锉其骨,扬其灰,身无完尸,死无葬身之地!祸害后人,子孙蒙羞,其令身怀二心者自戒!”

朝廷以前惩处的汉奸不在少数,早就为老百姓熟知,再有这事,无不是觉得大快吾心,很是振奋,赶往菜市口去看诛杀吕师夔。

此时的菜市口已经是人满为患,人山人海,远远望去,只见人头攒动,不知道有多少人。老百姓指点着台子上受刑的人,议论纷纷,人声鼎沸。

杀人,围观的老百姓议论在所难免,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今天的议论与以往不同,老百姓无不是惊讶,因为在台子上除了吕师夔外,还有塔木耳这些蒙古人。塔木耳他们个个给反剪着双手,背上插了一根木块,上面写的是“处决鞑子!”

只四个字,没有姓名之类的介绍。如此处置,貌似简略,实则很有气势,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根本用不着知道塔木耳他们的姓名,只要知道他们是蒙古人就行了。

蒙古人历来骄横,只有他们欺负南宋老百姓的份,从来没有南宋敢对他们不敬的事情发生,就更别说还要杀蒙古人的头。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老百姓既是惊讶,又是振奋,心里是说不出的畅快。

更妙的是,脱木耳这个蒙古使臣身穿蒙古朝服,给两个身材高大的士卒按在椅子上,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要他亲眼看着自己的下属给南宋杀却。如此扬眉吐气的事,任谁都会心气高上好几分,老百姓已是山呼万岁了。

监斩官杨思威一副冷面孔,坐在椅子上,问道:“时间到了没有?”

“回大人,午时三刻已到。”

“带罪人吕师夔。”杨思威喝道,士卒把吕师夔押了上来。

吕师夔人长得着实不错,英俊帅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走在大街上会迷得小女生尖叫的那种帅哥,然而此时的他一点生气也没有,脸色苍白如纸。要不是有两个身材高大的士卒架着他,他肯定是连爬都爬不动了。

“吕师夔,你身为朝廷大臣,却不思报效朝廷,只知道一味钻营,谋取私利,罪在不赦!让人更可恨的是,你居然投靠异族,残害你的同胞,你甘为异族走狗时可曾想到会有今日的下场?”杨思威冷着脸喝问,字字如雷。

吕师夔吓得连喘气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回答得出来,一声不吭。杨思威冷笑道:“亏你还是个将军,在死人堆里打过滚的,就熊成这样了。”扔下一支令箭,道:“行刑。”

士卒架着他,把他的脑袋搁在狗头铡里,刽子手的手已经扶在铡刀的手柄上,只要一按,他的人头就会分家。也许是临死之前福至心灵,突然悔悟,大声道:“我吕师夔好歹也算一号人物,为朝廷力战过,在死人堆了睡过觉,没想到我却投靠了鞑子。鞑子真是无情无义,我们吕家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事,他们居然把我交给朝廷,这是为什么?鞑子,你告诉我?”眼睛斜对着脱木欢,是想从脱木欢那里得到答案。

当此之情,脱木欢就是有舌底生莲的本事也是无言以对,吕文焕招降江防就是奇功一件,要不是吕文焕蒙古人可能在江防上就要浪费不少时日,按理应该厚待吕师夔,然而忽必烈却把他交给了南宋。

“那是因为你不是忠贞之人!”杨思威代为回答,道:“你要记住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下辈子做个真正的英雄好汉!”右手一挥,狗头铡落了下来,吕师夔的人头滚在地上,嘴巴还在张合,显是有话要说,再也说不出来了。

吕文德给文天祥一首诗羞死,吕文焕给李隽骂死在临安城下,夏贵死于许光汉之手,范文虎给张世杰杀却,吕师夔一死,吕家军的主要将领全部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至此在南宋末年极有影响的吕家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要是他们心存大义,公忠体国,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这实是他们应有的报应!

杨思威手一摆,士卒把塔木耳押了过来,杨思威喝道:“鞑子,你身为使臣,却行大不义之事,朝廷饶你不得,你还有何话要说?”

塔木耳面无惧色,蛮横地道:“南蛮,要杀要剐,随你的便,老子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那就成全你。”杨思威冷声道。对于塔木耳这个忽必烈最为信任的侍卫来说,他表现得如此有胆识,杨思威一点也意外。

士卒把塔木耳的脑袋塞到狗头铡下面,塔木耳大声道:“大人,请转告皇上,塔木耳没有做对不起皇上的事!来吧,南蛮!”铡刀应声落下,他的人头滚落在地。

把随脱木欢出使的随从全部杀掉,杨思威命士卒割下耳朵装在一个袋子里,给脱木欢挂在脖子上,道:“皇上口谕‘脱木欢,你就带着耳朵回去向忽必烈请功吧!’”

脱木欢满怀信心而来,没想到竟是这种结局,心里犹如打翻五味瓶,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久久慨叹一句:“苍天啊,成吉思汗何在?成吉思汗为什么不保佑他的雄鹰?为什么不让草原上的雄鹰展翅高飞?”

他还要向成吉思汗的英灵泣诉,却给如狼似虎的宋军士卒轰走了。老百姓跟在后面又是骂,又是笑,又是扔鸡蛋砖头,尽其所能地羞辱他,就是没有人杀他。

对于此时的脱木欢来说,死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恨透了蒙古人的临安百姓却偏偏不成全他,因为如此羞辱比杀了他更让人解恨!

也不知道是谁带头喊道“皇上万岁!”一人喊,众人和,不一会儿功夫,临安上空响起了“皇上万岁!”的山呼声。

“能得到老百姓如此拥戴,他不是人,是神!”脱木欢在心里惊惧地想,一只鸡蛋砸在他头上,他的脑袋一片模糊。

第二十四章 亡国之君

“皇上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让鞑子知道朝廷今非昔比。”赵良淳把李隽下达给郑静和的命令看了一遍,如是点评。

赵佥很是兴奋道:“皇上一向善于出奇兵,我们这次北上,鞑子肯定是想不到,打他个措手不及,打出军威!打出国威!此战以后,华夏老百姓必然是志气大长,无不是扬眉吐气。”

“二位说得很有道理。”郑静和话锋一转,道:“不过,郑某认为皇上的真正意图倒不是让鞑子知道朝廷的厉害,也不是让鞑子知道朝廷今非昔比。若皇上的意图仅止于此,就是图一时之快,非深谋远虑之道,谋国者一举一动必有深意。”

郑静和冷静沉着,料事如神,少有不中,很得赵良淳和赵佥的信任,闻言之下看着他,等他给出独特的见解。

郑静和接着道:“朝廷已经今非昔比,这事天下皆知,已经用不着如此张扬,要我们到鞑子的眼皮底下去大闹一通,那是因为……。”

“那么,郑将军以为皇上的真正的意图是什么?”赵佥有点心急了,打断他的话头问道。

郑静和走到地图前,指着地图道:“这是大都的门户,要是朝廷的大军出现在这里,对鞑子的震动将是非常巨大,用朝野震动一词已经不能说明其影响了。要是这事一旦传遍天下,对于鞑子的信心士气的打击非常之大,鞑子必然是震恐难安。”

他指的地方不是别的地方,正是现在的天津。天津是北京的门户,对于北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是南宋大军突然出现在这里的话,对蒙古人的震动将是惊人的,这种震惊有多大,可能只有“天崩”二字能够表达了。

“对,很有道理。”赵良淳很是赞同,这是明摆着的事,谁也无法否认。

郑静和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接着发表看法,道:“这是对鞑子来说,是震惊、震恐,毁灭性的士气打击。影响的不仅仅是鞑子的军队,还有鞑子的民众,民心已恐,则军心不振。对于朝廷来说,意义也是非常之大,朝廷可以宣告天下,对于我们的士气、信心、民心的鼓舞具有非常神奇的作用。”

他这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南宋可以借机大肆宣传,起到振奋人心士气,鼓励老百姓斗志的作用。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这样说:没有好的民众,则没有好的军队。

大都附近,蒙古驻有重兵,五卫禁军和怯薛兵团都在这附近,南宋军队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一支小部队出现在这里,带来的震动都将是惊人的,李隽选中这里作为打击目标,实是明智之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赵良淳抚掌称善,道:“郑将军分析得入情入理,对赵良淳来说有醍醐灌顶的功效。这事很是重要,我们就多怕点军队去,动静闹大点。”

赵佥搓着双手,很是热切地道:“郑将军,这事少不了我的份,要是你不让我去,我和你急。”

郑静和微微一笑,道:“这事当然要劳动赵将军了。我想,大都就在眼前,我们总不能在忽必烈的眼前空放一枪吧?要来就来点实的,狠狠给忽必烈一个耳光,我们不仅仅要去天津闹,还要去大都闹。”(按:天津的历史将在后面介绍,当时该叫直沽寨。)

去天津闹已经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他的胆子更大,居然要去大都闹。拱卫大都的蒙古军队不下二十万这众,全是最精锐的蒙古军队,去大都这个蒙古人的心脏大闹一通,无异闯入龙潭虎穴,赵良淳和赵佥吓了一大跳,道:“这能行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