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国色- 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关中的战役要远远多过潼关和武关。

这里才是长安最重要的关口,要不然当初徐晃怎么会对曹操建言,马超韩遂。只守潼关,而不守蒲津。而知其无谋呢。

甚至在后世时候金兵和蒙古兵进攻关中,也是多由龙门或蒲津越过黄河。沿蒲津关道进据关中。金国时完颜娄室,蒙古有木华黎,窝阔台汗都由此渡过黄河,攻打关中,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不过唐军退走后,将蒲津道上浮桥烧毁,李重九可没有历史上名将,让黄河一夜冻底,部队插翅横渡黄河的本事。就算有。这时候也是七月,黄河哪里可能结冻。

所以要过蒲津渡只有搭设浮桥。

李重九看着滚滚黄河,当下问道“何稠,浮桥搭建进行如何了?”

何稠听李重九询问当下上前道“回禀陛下,此事在进行之中。我们将上游水师的小舟,改为搭建为浮桥,命令民役铺建,足可在蒲津渡上一口气建五道之多。这样大军通过将十分便利。”

对于何稠的能力,李重九是十分信任。若说赵国的军功企业。谁能说得上话,一个是何稠,还有就是幽京大作匠坊的那些人。

中国历史一贯推崇改朝换代时涌现出的帝皇将相,而对于宇文恺。何稠这样的大家,却是简单概括。比如这个时代赵州桥的建立者李春,这样的大工匠。在隋史上竟没有他一笔之地。李重九穿越后,也曾找何稠问过李春。得知这位大匠竟已是在隋末那场大的动荡中,饥寒交迫逝去。

李重九知道后。不由可惜,最后只能将李春的几个徒弟收入了工部下面做事。

现在这几个李春的徒弟,在何稠的指挥下,开始搭盖浮桥。六万多将粮草运输至前线的民役进行这项搭桥重任。

七月的气候,炎热如火。

这些民役身上挂着吹胀气的牲口尿泡,扛着木板、竹竿和短桩跳进了浑浊的黄河水中。

因为有战舰为辅,第一座浮桥很快就搭建起来,随后依托着第一道浮桥,第二道,第三道也是很快搭建完毕。

李春的几名徒弟,果真十分了得,在何稠的指挥下,浮桥马上就搭建起来。

对方的唐军人马,看见赵军搭设浮桥,想要上来骚扰,但这时候从龙门关渡河迂回侧翼的薛万均已是率五千人马赶到,并且东岸的赵军,也不断由战舰搭载后,再西岸登陆,两军一并护卫住了这片滩头阵地,这让唐军的破坏计划,无从下手,只能撤退。

很快五座浮桥已是搭建好了。岸边赵军士卒都是欢呼雀跃,开始渡河。

而李重九不再坐马车,而是和士卒们一并骑马,渡过了蒲津浮桥。在下游更深处,还有第六道,第七道,第八道的浮桥在搭设。

五道浮桥虽足够过河,但对于在河岸边蓄势的二十万赵军而言,能快一步过河,那么风险性就少那么一分。

在三军簇拥之中,李重九骑马渡过黄河,当战马的马蹄踏在河岸旁的陆地之上。李重九心知这一刻自己已是踏上了关中的土地。

八百里秦川在眼前展开。

渡过黄河后,下面该如何进军,也是当务之急。

张玄素向李重九分析,有三条道路摆在李重九眼前可以选择。

第一条,率大军向东,绕过长安,打通关中潼关的道路。这条路线可谓十分稳妥,打通潼关,也是等于打通了补给线,大军可以直抵洛阳,万一攻唐战事不利,可以随时退回关中。

第二条,挥军向西,抵达渭北,与王君廓的二十万西路军会合,这条路线,最合乎用兵之道。分进合击本来就是赵军惯用的手法,与西路军会合后,征讨关中的赵国四十多万人马会师一处,下面攻守都是进退自如。

还有第三条,直接南下,攻打长安,正是先入关中者为王,攻破长安,直接威慑李唐,挖掘李唐军民的抵抗意志,逼迫李世民出奔或者是投降。这算是一劳永逸。

张玄素三个方案拿出讨论,赵军众将士们都选择第二条。

合兵才是王道啊,四十万多万人马都可以横行天下了,又何况关中这区区一偶之地。甚至异地而处,从李渊和李世民的角度来说,他们应该也是最怕如此的。

因为从当初李渊晋阳起兵,夺取关中的路线来讲。他也是率三万大军从河东,一路攻至关中,在蒲津渡渡过黄河后,没有急于直取眼前仍有重兵守卫的长安,而是西上渭北与女儿李芷婉的七万大军会师后,再回过头来攻打长安的。

当然也不有不少大将,乐观的选择第三条的,他们认为绛州,蒲津,中条三役已是歼灭了唐军近三万有生力量了。眼下唐军已是没有多少余力了,所以认为攻打长安之事轻而易举,所以就不必麻烦西路军了,要不然到时候破了长安还要分一份功劳给他们。

会议之中,李重九看着赵军众将乐观得过分的讨论,不由却皱起眉头。

第八百四十七章水落石出

赵军军帐之外,众将们都是兴高采烈地议论起来。

上百余员战将聚集在一起,说话都是声音洪亮,连打气喷嚏来,都是气动山河。这也是武人一贯的作风,看得有几分粗俗。而文臣也是站在一边聊天。赵国没有什么文武殊途,所以文武大臣们也是站在一并攀谈。帐外此景称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

而在大帐之内,几员大将,以及重要谋臣,也是坐着那,脸上挂着笑容。

王马汉将泥泞马靴的拖下,放在火边烤火道“从河内一路打到河东,又过了黄河,眼下距离长安只有两百多里,咱们再加把劲,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王马汉乐观的情绪,带动了众将。

薛万彻旁顾左右笑着道“现在赵军六大府军中,五路府军都渡过黄河,会师于此,这就是近十五万精锐,陛下,眼下直捣长安就听你一句话了。”

听薛万彻这么说,徐世绩当即道“薛大将军,王大将军之言,太过乐观,我们渡过黄河,但是西路军一直没有消息传来,微臣心底忐忑不安,依微臣之见,眼下该派人马向河西方向搜寻,得到西路军的消息后,再作决定。”

“这才是稳妥之见。”虞世南表示附和。

两边大将各执一词,这时候李重九问道“前几日要叫你们侦查李唐主力动向的事情,作得如何?”

张玄素道“风闻司已是在处理此事,据消息前几日出现在黄河边的,并非是李世民的人马,而是其故意布置下的疑兵,实际上不过几千乡勇罢了,而李唐皇帝的御旗也是令人假冒打得,李世民并不在此处。”

张玄素说出此言,众将都是惊讶,若是黄河岸边不是李世民的主力,那么很显然李世民并没有在长安。

王马汉好奇道“李世民这么故弄玄虚是为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掩盖他不在长安?”

“不错”薛万彻此刻也是一下坐直了身子道,“李世民既不在长安,肯定是去了河西或者是洛阳,那么故意布下疑兵之阵,让我们不敢轻易渡过黄河。而在绛州,蒲津关的阻击,也是为了延误我们进军的速度。”

薛万彻这么说,帐内欢喜的气氛,一扫而空。

众将不禁在想,李世民到底是去了洛阳,还是河西。

尉迟恭问道“洛阳方向有什么消息?”

姬川听此言道“洛阳方面,我们有水路可以联络,随时可以察知洛阳的情况。之前进兵时要求水驿每六个时辰,禀告一次唐军动态。而最新的消息是,两天,洛阳方面禀告,潼关方向唐军毫无动静。大概三个时辰后,昨日的情况也是应该到达了。”

听姬川这么说,众人释然既然如此洛阳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既然唐军不是去了洛阳,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去了河西!”单雄信开口言道。

“河西?河西有我大赵二十万大军?李世民有那么好的胃口,一口吃下?我不信。”薛万彻首先提出反对。

“那么如何能解释,河西到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呢?”单雄信提出质疑道。

虞世南当下道“单将军有所不知,风闻司的情报,李世民在我大赵的兵锋之下,有打算放弃长安,逃至蜀中了。”

王马汉点点头道“我看有这个有可能。”

虞世南,王马汉的想法都有些一厢情愿,过去是有大战时,一方打到敌军国都,兵临城下时,其国主率军而降的事。但是这不适用于现在的李唐,至少所知李唐十万精锐主力还没有被击溃,现在投降是不可能的。

众将各执一词,对于李世民所在产生犹豫。

薛万彻这时候道“猜测李世民主力在哪里毫无意义,眼下长安就在两百里处,唾手可得,我们没有理由放弃长安不攻,而原地等候西路军的消息。若是李世民在西面与王都护的西路军决战,而胜负未分,那么我军正可以乘此良机,攻下长安城。”

薛万彻的意思,众将都是认可,因为张玄素他们当初制定进军的计划同时,也是如此构想。

长安是关中重心,攻下长安的意义,不言而喻。

李重九也是赞成继续向长安进军,这时候姬川小声地道“陛下,微臣怕这是李世民计谋,若是唐军引诱我军孤军深入长安,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可能!就算李世民击败了王君廓,但是二十多万大军,一场败战,怎么也会有消息漏过来。”薛万彻解释道。

李重九点点头,他对于王君廓还是有信心的,二十万草原精锐,李世民还没有这么好牙口。而眼下大军已渡过黄河,长安就在眼前,若是顾及没有西路军的消息,而不敢进军长安。不说这些大将,就是下面的士卒也会多心的。

什么叫箭在弦上不得不,眼下就是这样,一路奔袭了上千里,连破唐军数路人马,眼下长安就在眼前,却束手束脚了,这不是自己的将道。

当下李重九伸手一按,众将都是停止了争议。李重九目光扫过众人,肯定地道“朕已拿定主意,无论李唐主力动向如何,明日即进军长安!”

渡过黄河,没有太多休整。尽管没有西路军的消息,但是李重九仍是决定向长安进军。李唐派出单雄信部的室得奚部大将乞阿术率三千骑兵,往西搜寻,打探西路军的消息。

之后李重九又留军两万守蒲津,护卫浮桥和粮道,再加上留守河东,绛州的人马,也有近五万之。李重九采用是稳扎稳打,虽然是派军留守后路,会分薄了前军攻击的力量,但是为了保护长达千里的粮道,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最后李重九自己率领十五万大军,向长安进发。兵马虽从二十万减少至十五万,但都是赵国最精锐的人马。

行军前,当地有一儒生自告奋勇而来向李重九,道“陛下大军倾国而来,长安城池坚厚,并非旦夕可下,而李唐有德之主,祖上乃是老子之后,又出自西凉王室,也是皇家帝胄。陛下为一己之私,兴兵讨伐,岂不闻名不正而言不顺,不如适可而止,就此罢兵,两家言好。”

李重九听这儒生的话,对左右笑着道“此乃是腐儒之见。”

那儒生道“在下不是腐儒,当年项羽不从儒生之见,焚咸阳,失了霸业,而刘邦听从儒生之言,却得了天下,陛下不可不三思。”

李重九怒叱道“长安就在眼前,尔敢于军前胡议,来人斩之。”

大臣姬川见了不忍道“陛下,不要以言获罪。”

李重九道;“此人动摇我军心,不杀不足以平朕之怒。”

说完这名儒生与历史上劝谏项羽的那个儒生一样,被拖出去斩首,最终李重九没有听这儒生的话,而是率军朝长安而来。

虽说距离长安有两百余里,但作为政治中心,长安范围很大。比如前方的同州,在汉朝时称为左冯翊,在过去与京兆尹,右扶风,一并合称三辅,在汉朝时由三位管理畿辅的大员管理。

左冯翊今日的辖区,就在同洲,合阳一带。

李重九大军前锋抵达同洲,同洲城已是一座空城,城中居民尽去,连粮秣也不见分毫。而左近的合阳也是一般,赵军前锋抵达后,发觉也是一座空城。李世民连合阳和同洲都不守,显然是要放弃二城了。

“这是要坚壁清野啊!”

赵军众将也是久经沙场,一下认出了李唐的套路。

“李世民难道真的是要坚守在长安,等我们决战?”

这时候赵军不少大将也是动摇了,向李重九劝诫,要等候西路军的行踪,再作决定,否则就真是孤军深入了。当然更多的大将却认为,李世民根本没有余力击败西路军,若是畏惧不前,反而失去了夺取长安的机会。

李重九当下没有停止进军,而是亲自率人马继续前进。

一日之后,赵军兵马前锋抵达泾阳,而泾阳距长安仅四十里。

沿途村庄皆无,但见地里的禾苗都放在那,却无人耕种,李世民竟是将黄河以南十数县百姓尽数搬空,这是真正坚壁清野,断绝了赵军渡过黄河后,任何补给来援。

大将单雄信提议,再派一军守同洲,加强对粮道的保护,否则一旦粮道被切断,十五万赵军不需五日,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李重九听了答允派单雄信率两万五千人马,镇守同洲,三原县,以策后路安全。

不过大军抵达泾阳后,终于看见了唐军驻守的兵马。前方探马回报,泾阳城防守严密,无法查探。

李重九得知后,又派大将柯木伦率两千人马,从渭河上的中渭桥通过,往长安城下查探。

不过半日后,风尘仆仆地的柯木伦返回大帐。

李重九见柯木伦如此问道“你与唐军接战了吗?”

柯木伦抱拳道“是的,陛下。”

原来柯木伦的两千骑兵,从渭水之上,渡过中渭桥,绕来到长安西面的横门。

刚抵达城下,就遭到唐军骑兵伏击。唐军骑兵有三千之众,不过一场厮杀,柯木伦反而击退了唐军骑兵,全身而退。同时柯木伦回报长安城头,旗帜无数,城头上满是士卒披甲守护。

听到柯木伦回报的消息,赵军众将顿时都是心安了,原来唐军主力哪也没去,就镇守在长安。

“好个李世民,真的要固守长安与我们一战吗?”

“不可能,长安城池虽然高大坚厚,但是周长三十几里,唐军士卒就是一里上驻守个三千人马,也是守不过来。”

“什么话,唐军或许只要守皇城就好了。王世充当年守洛阳也不是这样,李唐围攻了半年都没有拿下来。”

“那么你说,唐军要坚守长安,与我们一战吗?”

“是啊,不过也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