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铁血中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52铁血中华- 第3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似炀涫挡⒎钦娴囊严婢绾危撬械哪康闹皇且舷氯ザ选<幢闶前阉邢婢笮栋丝椋言У锻蚬校似炀故悄苷页鲂碌牟怀霰睦碛衫础�

看着恭亲王奕訢那不敢说话的样子,慈安也没有过度逼迫,她说道:“处置湘军是一码事,八旗打仗又是另外一码事。若是八旗军能打了大胜仗,就让湘军由八旗处置。此时大清没有那么多兵马,就让湘军暂且戴罪立功。”

听了这冠冕堂皇的忽悠,恭亲王奕訢一颗心完全落到了肚子里头。其实他与东太后慈安的想法一样,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先让八旗上战场打胜仗,而且也不能把湘军逼到造反的地步。若是战争不能胜利,清军反倒先自相残杀起来,那大清的江山也就真的到头了。

恭亲王奕訢连忙给慈安跪下了,他大声说道:“太后圣明!”

慈安也不理恭亲王奕訢,她转向其他几位王爷和高官,冷声问道:“诸位怎么看呢?”

这些人见到慈安已经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知道慈安的意见不会改动,他们也纷纷跪倒说道:“尊太后旨意。”

慈安先让王爷大臣们回去赶紧整顿八旗军,等他们都出去了,慈安让曾国藩起来说话。曾国藩今年五十四岁,跪了大半个时辰,他努力想起身,可两条腿根本不听使唤。慈安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两个太监赶紧上前扶起了曾国藩。

“赐座!”慈安命道。

曾国藩此时不知道是因为委屈,还是被慈安的宽厚所感动,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颤颤巍巍的再次跪下,给慈安磕了个头,哽咽着说道:“谢太后!”

等曾国藩坐下,慈安说道:“曾国藩,你一直为朝廷效忠,与八旗斗殴之事你也有了交代,此事不用再提。倒是行军打仗之事,你有何禀奏?”

“太后!”曾国藩此时已经擦干了眼泪,“八旗若是出兵,火器却是不能缺乏。大刀长矛当下已经打不了胜仗。出兵前这些火器须得完备。”

慈安听完之后微微点头,她看向恭亲王奕訢,“火器可否备齐?”

恭亲王奕訢为难地说道:“太后,奴才已经联络了洋人。洋人只是说两万条枪可以卖给我们,只是一支枪20两银子,却是不能再少。而且一手钱,一手枪。他们还要再海上交货。奴才无能,连拖延一下都办不到。”

两万支枪就是四十万两银子,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此时连直隶都有大量捻军活动,满清哪里还收得上来的税。东北一贯是满清的“自留地”,只需满人居住。虽然东北地方广阔,却是没有能够弄来钱财的可能。慈安沉吟片刻,终于开口说道:“既然如此,宫中就出了这笔钱。”

听完慈安的话,慈禧变了脸色。但是她却不敢说话,只能目视慈安。恭亲王奕訢得到了消息,一颗心终于落回肚子里头,他连忙叩首道:“奴才马上就去办!”

慈安看好不容易推动了一点八旗出兵之事,转回头询问起曾国藩关于清剿捻军的事情来。曾国藩还是把他那套地方团练化,堡垒化的办法拿了出来。讲完之后,曾国藩总结道:“太后,逆贼往来如风,每到一次都是大肆掠夺一番。然后靠这些粮食流窜。地方上若能自保,逆贼没有粮食,自然行动艰难。而官军追击之时,有地方上的消息,还有能够驻扎的地方,打仗事半功倍。虽然时日或许会长些,击破捻匪当是能办到。”

曾国藩正准备长篇大论的说下去,外面竟然有太监送了文书进来。曾国藩逼上了嘴,等着慈安看完奏折。慈安仔细的把奏折看了几遍,微笑地问道:“曾国藩,湘军中可有名叫鲍超的将领?”

曾国藩立刻答道:“有此人。鲍超乃是一员悍将!”

慈安笑道:“塔齐布与鲍超联名上了奏折,在涡阳击破一支捻匪,斩首三千。打了胜仗。”

这消息对曾国藩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他连忙起身跪倒:“恭喜太后!”

恭亲王奕訢从皇城出来,立刻就召集人开会。军机大臣基本都是满人,听说太后肯从宫中出钱购买火器,都是大喜过望。八旗军不少现在还是用大刀长矛,或者玩骑射。他们几年前与英军作战,被打的一塌糊涂,算是深知火器的厉害。八旗军不肯出兵,很大原因就是武器装备不到位。

确定了买卖之后,恭亲王奕訢就回家。到了王府门口,就见到了门口停了王爷的马车,门房服侍恭亲王奕訢进门的时候说:“睿亲王等着您呢。”

睿亲王德长与恭亲王奕訢关系还算是不错,得知睿亲王求见,恭亲王奕訢也不拒绝。一见面,睿亲王很是直白地说道:“想求恭亲王你件事。”

“何事?”看到睿亲王的那个表情,恭亲王奕訢心里面就有点打鼓。

睿亲王德长说道:“听说洋人在海上贩粮,却不知道能否让我担了从洋人那里买粮食的差事?”

恭亲王奕訢愣住了,满清在使用亲王方面从来是不会避嫌的,但是这等要有重大钱财来往的差事却是非常紧要的事情。睿亲王到底是真的想效力,还是想从中间捞一把?

睿亲王正色说道:“恭亲王,此时粮食价格涨到这个地步,有那么一群大奸商已经从海上购买粮食,到城里贩卖。他们赚了不少钱,朝廷却没有丝毫收益。我觉得当下之计,乃是由朝廷把这粮食买卖管起来。赚到的钱一来让朝廷有了收入,二来还能让八旗有粮可吃。”

现在国库空虚,但是给八旗的支出那是一点都不能少的。太后慈安咬牙为了打仗拿出了四十万两银子购买武器。现在所有的财源都是必须重视才行。想到这里,恭亲王奕訢说道:“此事还是得再商量一下。”

看着睿亲王失望的神色,恭亲王奕訢鼓励地说道:“不过若是真的有了合计,我是不会忘了睿亲王的。”

睿亲王回到家,好些有皇庄的王爷们已经等在他家了,问了事情的进度,王爷们都是大喜。最近粮价飞涨,有皇庄的王爷靠卖粮食都赚了不少。可海上的粮食开始进入北京之后,粮价就开始下跌。睿亲王家是多尔衮的后裔,因为睡过太皇太后,压制过福林,后来很是被打击了一番。这百年来慢慢的恢复了点地位。却没什么皇庄。所以他出面来弄这个反倒更加合适。只要能够切断私粮的买卖,把粮价维持在一个高位上,亲王们就能大赚特赚。

当然,王爷们不会没有素质的谈这个,冠冕堂皇的话自然还是要说的。什么堵住漏洞,为朝廷省钱之类的话说了些之后,王爷们有谈妥了怎么对付恭亲王奕訢。最后各自满意的散了。

第114章 吸血(六)

左宗棠最希望学习的是韦泽如何用兵,到了9月,光复军终于开始了自己的军事行动。其目标不是北上,而是云贵两地。

给韦泽当了一个多月的秘书之后,左宗棠明白了韦泽的身份全称。光复党党主席,光复军军委主席,中华民朝国家主席,皇帝,韦泽同志。在这个身份中,光复军军委主席尚且排在皇帝这个称号之前两位。如果是以前,左宗棠会觉得这种顺序“望之不似人君”。现在左宗棠已经不这么认为了。他此时的观念中,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人君之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祭祀基本等同于“政治理念”,戎马之事则是指战争。光复党执掌着国家的政治理念,军委负责起战争的重任。

诗经里面将,“赳赳武夫,国之干城”光复军的军人们披坚执锐,保卫国家,其显赫的社会地位与他们的奉献有着匹配的地位。

从这些角度来看,韦泽哪里是离经叛道?韦泽才是中国传统最坚定的继承者。对于光复军的战争行动,左宗棠极想一窥真容。到底是何等的英明神武,才能有这般显赫的战功。

军委会议上,韦泽首先定下了解放云贵的理念,“解放云贵的时候要注意民族政策,首先要清除对壮人、傣人等地方民众的歧视。我们是要去解放这些地区,而不是把满清打跑之后我们在那里高高在上。政治部要把教育工作负担起来。”

光复军高层里头不少人都与云贵的清军、状勇打过仗,所以知道点云贵的虚实。听了韦泽的观点,不少人都觉得比较头痛。信任总参谋长胡成和出身老天地会的首领,他为难地说道:“都督,这想法很好,只是满清在云贵祸害了那么久,壮人与傣人,还有黎人,对汉人极为敌视。听说翼王石达开的母亲就是壮人。所以他能说些壮人的话,也有些名声。我们在这方面准备的如何?”

政治部主任沈心接过话头,“我们部队里面现在已经征召了一部分壮族同志,只说这方面的事情,我们绝不会比翼王石达开差。”

韦泽说道:“这样,我们原本的经验还继续实行,而且要注意修改调整。我的建议是让部队文工团学些山歌。部队若是能唱出能让当地百姓觉得亲切的山歌,想来也会有点帮助吧。”

唱山歌?!在旁边旁听的左宗棠听了韦泽的建议,惊愕的瞪大了眼睛。不过此时左宗棠心态也有些变化,从以前的对抗变成了追随。他忍不住开始给韦泽的行动找理由,结果“四面楚歌”这个掌故就冒了出来。这个词现在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穷途末路,但是真的论其本意,那还真的就是山歌。

就在左宗棠的思维发散的时候,居俊峰笑道:“都督,要不你给唱一首听听。”

有人带头,军委这帮家伙们立刻开始跟着起哄。“是啊,都督给唱一首!”

韦泽也不生气,他的手指在桌面上打着牌子,开腔唱到:“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嘞,嘿啰啰嘞;什么水面起高楼嘞;什么水面撑阳伞嘞,什么水面共白头嘞。

嘿,鸭子水面打跟斗嘞,嘿啰啰嘞;大船水面起高楼嘞;荷叶水面撑阳伞嘞,鸳鸯水面共白头嘞。”

毕竟现在的身体就是广西人,韦泽声音也清亮,一曲山歌倒是真的唱出了广西本土的原汁原味。广西本来就有对唱山歌的传统,听到这熟悉的乡音,广西出身的干部们原来只是起哄的神色很快就变成了怀念的神色。

左宗棠是湖南人,广西话也不是完全听不懂。他虽然惊讶于韦泽相当好听的唱音,对于这相当优雅的歌词才更是意外。山歌么,在读书人想象中当时相当粗俗的。但是听着这首歌,眼前竟然出现了大船在水上航行,看到水上的鸭子、岸边的荷花、还有鸳鸯同游的秀丽风景。

在于韦泽的交谈中,虽然韦泽不爱拽什么酸文,还经常冒出些韦泽创造出的词汇,让人弄不明白。但是左宗棠感觉韦泽定然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哪怕是普通的言语,在韦泽说来也有种很优雅的感觉。就如这首山歌,有种水乡特有的绮丽味道,却毫无低俗之气。左宗棠是越来越弄不懂韦泽了,这些东西难道就是天授么?

韦泽唱完之后,军委的同志们并没有立刻说话,大家沉默了好一阵。沈心开口了,“这个曲子让部队来唱,是不是不太合适。”

听了这话,左宗棠忍不住微微点头。山歌不错,却完全不适合军队来唱。这种观点完全符合了左宗棠的想法。

韦泽点点头,“的确不合适部队唱,所以说要创造更多适合部队唱的歌。哦,上等的人欠我钱,中等的人得觉眠,下等的人跟我去,好过租牛耕瘦田!把这个编成歌来唱。”

沈心听了之后答道:“我会让文工团做些适合的歌曲。”

左宗棠对沈心的评价立刻高了很多,沈心不纠缠细节,完全理解了韦泽的意思,并且拿出了解决的办法。这的确是能臣才有的气度与做法。当然,左宗棠知道在满清时代,上下级之间绝不可能有如此坦荡的对话。下级要么谀词如潮去证明上司如何英明神武,放个屁都是香的。或者引经据典的说上司的意见不对。能够理解上司的意思,得体的给出答复,这种聪明人在满清的官场上是要被打击到体无完肤,甚至可能丢掉小命的。

有关进军云贵的讨论中有关纯军事的内容反倒不多,更多讨论的都是在政治层面的问题。听了一阵之后,左宗棠算是明白了。光复军军委的目标是如何占领了云贵之后能够与当地百姓尽快消除隔阂。具体的战争内容由总参谋部负责起草作战计划。

讨论完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是由政治部主任沈心汇报了最新的征兵问题。“部队里面解放区各省出身的部队战士比例已经逐渐均衡,征兵工作基本达成了目的。而且异地从军的政策也基本落实。”

左宗棠心中有个疑问,以光复军的实力早就能横扫天下,为何到了能够放手行动的当下,光复军反倒頓兵不前。现在他也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光复军现在一点都没有停顿,而是进行着更多的内部调整。

韦泽说过,他要彻底打破各省以邻为壑,各省之间互相敌视的现状。左宗棠现在确定韦泽不是那种嘴把式,韦泽首先就是在军队里面开始了这个步骤。满清各省都是本地从军,征集到的部队都是驻扎本省,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到外省作战的情况。光复军异地从军,与满清时代的政策有着本质的不同。

会议上的议题一个接一个,内容各不相同。共通点则是光复军正在一步步落实自己的战略策划。其中还有未来对远在南海对荷兰动手,夺取香料群岛的长期战略规划。荷兰以前非常想吞并兰芳省,中华民朝将兰芳纳入了国土之后,荷兰方面终于收敛不少。但是荷兰的收敛可不等于光复军就准备放过荷兰。军委制订了一个未来五到十年内对荷兰占领的香料群岛动手的计划。

令左宗棠更加意外的是,此次动手的理由是光复军需要扩展棕榈、橡胶的种植面积。而且与其让荷兰人靠出口香料赚取中国的钱,这笔购买香料的钱还不如用来建造强大的舰队,打跑荷兰人,由中国人自己掌握香料群岛。这不仅仅是一个为中国夺取土地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

在很佩服韦泽广阔深远的战略视野的同时,左宗棠也很清楚韦泽绝非是一个什么好人。但是用长远的经济为目的而发动战争,这种道德操守实在是令人难以形容。

在会议结束之后,左宗棠忍不住询问韦泽,擅开战端是不是有点“那个”。韦泽笑道:“左宗棠同志,在我看来,只有最高的利益是中华民朝的利益。在这个利益之上,则是中华人民的利益。这不是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