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夜明- 第3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是勇者的游戏,他曾在跳潮男儿中募集了不少水师兵丁,现在都已成长为宁绍水师的骨于。

扬州瘦马,大明的摄政王到现在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张秉因听摄政王询问,不敢隐瞒,把自己了解的扬州瘦马一一告之。

他入幕摄政王府前曾在风月场浪荡过。也不怪他,这曾是江南士子中最流行的游戏。如果没去过青楼,都不好意思参加社友聚会。顾炎武甚至以得了花柳病为荣。

翟哲表面神色不变,心里对扬州瘦马厌恶十足,仅裹小脚一项,他就无法接受。那是一种畸形的审美,也是一种摧残扭曲的心态。

张秉因知道摄政王崇简憎奢,最后道:“从秦淮河坊被清理后,扬州又被清虏占了一年,现在已经极少有人豢瘦马为生了。”

翟哲一言揭出真相,道:“只怕是盐商的日子不好过了,瘦马没了销路吧”

户部改盐制对江南的影响极大,徽州盐商作为江南最富庶的团体,将要慢慢退出大明的舞台。如果不能顺利转行,十有八九要家道中落。

张秉因等三人整日陪在翟哲身边,只听他说话的口气,也能知道摄政王对朝堂一些敏感事件的真实态度。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们也是懂的。

三日正说到热闹处是,紧急军报不受限制,侍卫把江北的急报送进来。

翟哲接过军报,三名侍从自然闭上了嘴巴。

军报是逢勤发来的,明军首战攻下盱眙县城,夺下了洪泽湖畔的战略要地。但捷报中暗藏两个杂音。明军郑遵谦和孙之敬部损失惨重,需休整一段时间才有再战之力;另郑遵谦因本部兵马损失惨重,为泄私愤在盱眙县城内大开杀戒,斩杀百姓数千人。

看完军报后,翟哲心中怒气隐隐的压不住。

出征之前,他召来几位将军三番两次强调军纪,没想到首战就发生了这等事。郑遵谦只是总兵,没有来南京,逢勤和李志安也脱不了于系。

他卷起战报,道:“张秉因,把这份呈文送到兵部,请柳随风彻查此战以定赏罚。”

张秉因躬身接过来,不敢多问,口中答应,转身出去。

两淮区域自古以来与南北皆不同。

两淮盐场天下闻名,因此造就了富庶扬州,同时也养活了一群走私盐枭。但两淮多年来苦于淮河洪水泛滥,常有饥荒发生,凤阳、盱眙都在此列。两淮宗族势力极强,民风剽悍,百姓穷则思变,当年明太祖靠着两淮一帮凶悍之人起兵驱走了蒙古鞑虏。

明军在淮扬开辟战场,与本土豪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所以翟哲才在开战之前公告天下,免除各地三年的税赋。

所谓豪强也是墙头草,谁对他们好,他们也就倒想某一方。

翟哲盛怒之下把呈文送到兵部,柳随风没有急于做出举措。果然不假,半个时辰不到,张秉因又气喘吁吁的跑回来道:“柳尚书,摄政王传令此事暂且缓一缓。”

柳随风口中答应着,回头把捷报放入抽屉的最下一层。

大战才爆发,摄政王不会随意处罚大将。郑遵谦即使有过,但也攻下盱眙的拿下首功。朝廷对武将苛刻会让将士心生不满。

如果北伐战事进展不顺利,过几个月郑遵谦难逃责难。反之,这件事不会再有人提起。为防引发争议,他把此战的主功记在孙之敬身上。

淮扬之战是一根引线,很快要引爆大半个大明。

翟哲原本想在南京坐镇,但盱眙的变故让他对那里的局势有些不放心。

他熟悉军中结构,郑遵谦在盱眙斩杀数千百姓的消息肯定隐藏不住,但绝没有可能这么快出现在军报中。

从急报上标注的日期看,收复盱眙在三日之前。逢勤正在淮安城外与济尔哈朗对峙,没有机会踏足盱眙城。郑遵谦不会在军报中提及自己滥杀无辜,那么一定是孙之敬给逢勤上的密报。

军中争功是常有之事,但这件事一旦被郑遵谦知道,看似亲密的兄弟之交很可能会反目成仇。

六月中旬。

大将军亲兵卫总兵鲍广率三千兵马护送摄政王翟哲离开南京,过江进驻扬州。

明军首胜,摄政王突然来扬州压阵,让淮扬诸将绷紧心中的弦。

扬州府运河两侧稍现活力,但远不如从前的繁华,盐商遭打击后,这里很难再恢复往日的景象。

扬州府现在到处是难民。

北民不断难逃,除了少数手艺人,多数人只会种田,江南人多地少,这些人到了江南也没有生计来源,造成这几年苏松等地盗匪乞丐渐多。宗茂在任南直隶总督时,命江防水师严防北民南渡,并把苏州和松江等地乞丐驱赶到江北,姚启圣到南直隶后延续此策。

明军收复扬州后,曾没收委身清虏乡绅的土地分给北民,但只是杯水车薪。盱眙县令朱则正拼死守城,恐怕也是担心明军收复盱眙后没收他家所有田产吧。

募兵也是难民的一个去处,但更多的人还是指着南直隶府开设的粥棚为生。

听闻摄政王驾临扬州城,姚启圣抢先一步过江,安顿接待事宜。翟哲骑马不乘轿,他虽然命府兵驱走沿途的大部分难民,但很多东西还是逃不了摄政王的一双利眼。

翟哲本为监督战事而来,到了扬州后才发现江北的局势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翟哲去年在江岸斩首多铎并四千女真俘虏祭祀扬州死难百姓,在扬州的名声很好,扬州本地人多设生祠供奉。

姚启圣在运河边接上摄政王大驾,一直陪在翟哲左右。他以前不会骑马,江南文人没几个会骑马。就是知道摄政王不喜乘轿,他特意学了骑马,今日终于派上了用场。

他是于练的官员,从安庆到湖广再到南直隶,没有一处让翟哲不放心。

翟哲在路上没有多问,一直等入城安顿下来,才问:“扬州府的难民是怎么回事?”

第683章思变

摄政王开口询话,俨然带有不满之意。

换个旁人这可能是坏事,但对姚启圣这样的精于的官吏,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什么叫上达天听?聪明的人从不会让机会白白从手边溜走,姚启圣专门学会骑马,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陪在摄政王身边多几句说话的机会。

“王爷”姚启圣没有急于回答翟哲的问题,而是先用一个庞大的背景引出自己的话题,“流民一直是大明难中之难,思宗在位十七年,勤于政事,最终致江河沦陷,不是败于满清之手,而是败给了日益壮大的流民。”

翟哲道:“不错”

姚启圣道:“江北流民南逃,对满清是坏事,但对大明不一定是好事。王爷去年收复扬州,宗尚书和下官掌南直隶事,在扬州募集了府兵三万,李将军在扬州府又驻有大军,仍然盗匪不断,本地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人抱怨不如归满清治下。”

翟哲脸色微变,此话乃大逆不道。不过他执心不重,不会因为有人说不好的话而见怪,皇帝也难免的被人骂,何况他只是摄政王。

姚启圣不怕翟哲发怒,接着说:“朝廷运粮过江的禁令尚未解除,扬州粮价如今是三两银子一石,一江之隔的镇江则是二两银子一石,走私不断也是盗匪众多的原因。”

限制粮食过江是为了削弱满清实力。江北百姓因此受难,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虽有走私,但有禁令和没有禁令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

上位者不是来听你诉苦的,你要是做不好,有的是人愿意坐这个位子,姚启圣深谙做官之道。

他接着说:“流民不可聚于一地,否则没有重兵弹压,定会生乱。今宗尚书命人在湖广和浙江等地勘察矿山,矿、银皆不缺,唯缺人手。江南几家造船坊和武器工坊多雇佣本地人,薪酬颇高。沿江走私者运粮到江北,贩人到江南,只要有利可图,禁令就会催生暴利。”

“只靠粥棚救济,流民整日无所事事,滋生事端。昔日安置流民需要将田地和粮食,今日各地工坊兴起,又多了一个容纳流民之处,臣请重编大明户制,让北民入南户。”

以前大明安置流民时,常由朝廷主导,救一时之急,灾荒过去,流民各归原籍。姚启圣的思路是在大明原有安置流民的思路上更进一步,把流民彻底转化为手工业者。

翟哲沉思片刻,问:“年初宗茂曾去两淮盐场,你见过他?”

姚启圣脸色大变,摆衣襟跪地道:“宗尚书曾与臣谈及过流民,但臣一心只为国事。”

翟哲道:“本王对生丝课以重税,苏湖一带这几年该桑归田者多,大明才粮食充足。海禁解除后,唯有生丝紧缺,因战事频繁,生铁供不应求,本王特许开矿山。其余如棉纺、瓷器去处有限。如今半数海贸控制在郑氏之手,郑氏强大,在闽粤海能与西番抗衡,但郑氏也因此剥取多数海贸之利,一花独放不是春。此策言之过早。工坊一多,货物若不能顺利脱手,江南必乱。”

姚启圣想了想,觉得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之处,不敢再多言。

翟哲道:“你的想法很好,但大明的水师才能为大明的货物开拓出销地。大明的铁骑才能保证大明的货物在西域通行。汉唐之盛,有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大明如今尚弱,撑不起你想的局面。”

姚启圣这样的勤于思考求变的官吏,是他最喜欢用的人。宗茂已经能跟上他的思路了,姚启圣应该是第二个。现在看来,宗茂执掌户部后如鱼得水,与姚启圣已经走到一处。

古语有云:君子不党。但无论是朝中还是军中,若是不分派系那才奇怪了。

翟哲想到正是西北流民之乱导致大明灭国,往前推汉、唐其实都是毁于流民之祸,有感而发,道:“人多了也是个麻烦。”

姚启圣深以为然。

明军沿运河发动攻势,从运河调配物资,无需征集太多民夫。恰巧扬州府聚集了大批流民,江南百姓免于劳役之苦。

翟哲到扬州后,逢勤军情一日一报。

淮安城下汇集了逢勤、李志安、方元科和元启洲共六万正军,加上府兵已过十万,阎应元留守高邮州大营。

清兵利用骑兵之利,日夜骚扰,但济尔哈朗不敢与明军决战。逢勤正在布置攻城事宜,从水路调集攻城炮。

明军在战场的优势已经很明显。

这种优势不是来自于士卒善战,而是来自于明廷强大的经济实力。

大明各地府兵制度由宗茂、姚启圣和张煌言三位能臣打下了基础,府兵每年农闲时能进行几个月的队列和鸟铳训练,光耗费的鸟铳和火药也让满清无力承担。

郑遵谦和孙之敬两军在盱眙城下损失三千士卒,很快可以从府兵中得以补充。半年磨炼之后,战力便能恢复到从。

江南从不缺钱,只是从前那些财富都被东林士绅侵占。

所以,有时候翟哲想到自己也许该感谢满清。如果不是满清席卷江南,给他清除部分见风使舵士绅的机会,让他建立了无可比拟的威望,他无法在江南顺利推行改革。

前几年,他利用南京朝廷的生存危机,分化东林党,迫使陈子龙与他合作。现在他已图穷匕现,东林党在朝堂只会沦为他的绊脚石。

他又想起近日苏州书院中的论战,黄宗羲舌战复社士子。

先是抛出“八股误士”论,再到“农商皆本”,那个有些迂腐的儒生战斗力十足。在朝廷有意推波助澜下,现在不光是江南,整个大明都被卷入这场论战。

陈子龙缩着脑袋不出头,还是黄宗羲这样不懂朝堂龌龊的人更可爱。

方以智得他的授意不发出自己的主张,只用邸报的形势把争辩双方的言论在苏州书院张贴,并编订成册,以传播到大明各地。

听说,岳麓书院的王夫之也坐不住了,刚刚乘舟来到苏州。

内阁有几位尚书有意无意表示了对此事的担心,翟哲一笑置之。

“理越辩越明,不是吗?”

换个角度想一想,东林的士绅其实很可爱,当年他们为自己谋利,这本没错,错的是当年掌控天下权力的那个人被他们欺骗了。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他想起唐太宗说的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第684章左若诛心(上)

六月,普天下没有人比额哲更加顺心了。

土默特人留在归化。因阿济格收复陕西后,率军猛攻榆林卫,大明陕西提督左若索性放弃了榆林卫,盘踞在君津渡口。察哈尔大军驻扎在漠南草原。

十年冤仇,一朝得报。

十年前,他迫于形势向皇太极献上大元的传国玉玺,但他从未忘记过复仇。当满清攻入大明,席卷天下,他以为自己这辈都没有机会了。

上天垂怜,长生天开眼,黄金家族将要迎来一个新的辉煌的年代。

大胜漠东联军的余味还在唇边,这半个月额哲连续召见漠北部落的使者。唯一让他有些不满的是漠北人虽然表现出臣服,但不愿卷入蒙古与满清之间的战争。

漠东精锐尽失,察哈尔轻骑在科尔沁草原转了一圈,才发现那些留守的部落都已经迁徙道沽源、盛京附近去了。

额哲还没有做好东进的准备,蒙古人虽然得到汉人的资助,得到数千副盔甲和戚刀,但他对攻城实在没信心。莫说盛京那样的坚城,就是杀胡口和张家口的城墙,察哈尔人也只能望之兴叹。

这几日,派往各地的斥候不断返回,汉人也变着法从塞内传送消息出来。满清封闭了所有的边境关口,蒙古人无法再从关内得到物资。

额哲的汗帐设立在得胜堡外不远,那里有曾经土默特汉部修建的简单的要塞,历经十年,还有些板升城的痕迹留下来。

午后,一队骑兵由远而近,来到察哈尔人汗帐外。

来人是汉人装饰,察哈尔牧民对他们已经很熟悉,知道这些人是大汗的贵客。

王义头上顶着陕西人最常用的白毡帽,遮挡毒辣的眼光,每隔几日,他就会来察哈尔汗庭一趟。现在草原三方都在眼巴巴等着他的消息。

“阿穆尔安达!”他向从汗庭出来迎接他的人张开双臂。阿穆尔是额哲的智囊,远比额哲了解汉人,王义在草原呆了近一年,知道这个老头很难缠。

阿穆尔快步上前,用了一个很独特的称呼:“王兄弟!”王义在明廷官职不明,所以他不称呼他为“王大人”。

王义哈哈大笑,他的神态像足了蒙古人。没办法,在草原只能入乡随俗。

不过,王义很享受出使草原的日,在这里他如鱼得水。察哈尔人和土默特人都把他当做佛爷一般供奉着,酒肉和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