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进攻跳板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战术运输机提供降落充电的场地。

在讨论是否攻打中途岛的问题时,一位陆战队后勤部门的参谋军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攻打夏威夷群岛会有多大的伤亡,而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医疗救治系统能否确保所有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照顾与治疗?

显然,这是2个问题,而不是1个问题。

首先是伤亡有多大。按照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估计,攻打夏威夷群岛的兵力损失不会低于马里亚纳群岛,而按照之前的伤亡比例,即伤残官兵为阵亡的3到4倍,那就意味着在战争期间需要救治20万到30万伤员。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即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前线救援能力。要知道,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时候,大部分伤员都是通过战术运输机直接送往琉球与日本的军事基地,接受更加全面的医疗救助,只有一些急需稳住伤势的重伤员,以及一些经过简单处理后就能康复的轻伤员才被送到附近的医疗船上。即便如此,在塞班岛攻防战期间,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各投入的1艘医疗船都人满为患,根本没有办法救治成千上万的伤员。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大批战术运输机可以调动,而且这些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都可以在返航的时候带走伤员,不然肯定有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还会有更多的伤员因此而永久性残废。

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相比,攻打夏威夷群岛的麻烦更加突出。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按照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模式,将一些暂时没有危险,却又无法迅速恢复战斗力的重伤员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运输机送往后方,因为距离后方太远,飞行时间过于漫长,而且得在中途停留一次,所以这些伤员都难以得到及时救治,伤势很有可能在运输途中加重。果真如此的话,那代价就过于巨大了。要知道,从理性的角度讲,任何国家与军队都会在大规模战争期间尽量减少伤残军人、特别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伤残军人的数量。

当然,最应该指望的就是大型海上医疗中心,即常说的医疗船。

问题是,即便在战争时期,海军与陆战队也不会建造太多的医疗船。原因很简单,只有在极少数的战斗才会导致大量伤亡,而在绝大部分时候,伤员的数量都不会很多。虽然根据马里亚纳群岛攻防战的经验教训,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医疗模块,即可以用该模块在任何一种标准化运输船上搭建海上医疗中心,但是这只是医疗中心,即只负责抢救伤员,而不负责伤员的康复护理工作,而且也没有多少伤员愿意在船上呆到痊愈。如此一来,在大战的时候,必须为几十万伤员提供康复理疗中心。考虑到部分伤员的康复周期不会过于漫长,而且还有一些心理创伤性伤员,所以很有必要在距离前线比较近的地方,设置专门的伤员康复中心。

显然,这个中心不需要太大,能够容缚万儿八千人就行了。

毋庸置疑,威克岛与中途岛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只不过其中一处需要用来支持战术运输机,所以只能选其中一处。

受此影响,海军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决定攻占中途岛。

按照海军制订的作战计划,在占领中途岛之前,威克岛主要为战术运输机服务,而在占领中途岛之后,战术运输机到中途岛中转,威克岛则负责安置伤员。如此一来,在作为战术运输机中转中心的时候,陆战队的工程兵就得在岛上修建临时康复中心,至少得为即将到来的伤员搭建好营房,铺设好水管与电线,清理岛上的危险物资。因为攻打威克岛在前,进军中途岛在后,所以也正好为工程部队留下了施工时间。

如此一来,攻打中途岛的时间也就确定了下来。

现在就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即如何攻打中途岛。

共和国海军攻占威克岛,没有引起美国海军的反应,并不意味着,攻打中途岛也不会引起美国海军的重视。

不管怎么说,中途岛的夏威夷群岛的门户,而夏威夷群岛是美国本土的门户,就算美国海军知道不是共和国海军的对手,也不可能对共和国海军攻打中途岛的行动不闻不问,更不会坐以待毙。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就明确了一点,即攻打中途岛,将是夺取制海权的标志性行动。也就是说,在攻打中途岛的时候,海军舰队就得夺取制海权。准确的说,是在攻打中途岛之前就得夺耳制海权,确保陆战队顺利上岸。

6月23日,在以“女娲”号海上基地为核心,由“冲绳岛”号、“尼科巴岛”号、“索科特拉岛”号与“塞班岛”号等4座第四代改进型海上基地(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将模块船的数量由44艘减少到38艘,将动力模块船的数量增加了2艘,并且各模块船的标准排水量都有所提高,总吨位超过900万吨),以及“长兴岛”号、“永兴岛”号与“新兴岛”号等3艘第三代海上基地组成的海上基地群到达中途岛以西大约1800千米处,并且正式投入作战使用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3支主力舰队在掩护火力支援舰队对中途岛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高强度炮击后,在当天晚上就到达约翰斯顿岛北面,到达攻击瓦胡岛的海域。只不过,这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群并没炮击瓦胡岛上的珍珠港,以及附近几座岛屿上的美军基地,而是耐心的搜索着美军舰队。

24日天亮之前,原本还在威克岛附近为航空兵提供支持的航空舰队也到达了约翰斯顿岛西面,担负起了为3支主力舰队提供空中掩护的重任。

在这4支舰队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第三主力舰队与航空舰队。

作为在6月份才正式成军的最新的主力舰队,除了拥有8艘全新的“汉”级主力舰之外,就连护航战舰也焕然一新。

在此之前,已经对“汉”级主力舰做过简单介绍,即这种在大战期间设计,完全按照战时标准建造的主力舰不但将排水量提高到了10万吨以上,还采用了全新研制的大口径电磁炮,并且增设了更加先进的防御系统与更加厚重的装甲,使得战斗力与生存力都有了本质性的提高。用战后的评价来说,与“秦”级相比,“汉”级在标准排水量增加不到60%的情况下,综合作战能力提高了1倍多,若按作战效率计算,“汉”级不但是大战期间数一数二的主力舰,还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战舰。在众多性能提升中,最显著、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作战能力。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对“秦”级的作战能力基本满意,唯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弹药携带量,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让主力舰摆脱“制海舰”的身份,成为具有全面作战能力的“海上控制舰”。

“汉”级主力舰是一大亮点,舰队里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也是亮点。

被命名为“兴凯湖”级(用来纪念共和国收回兴凯湖)、在大战期间设计与建造的新一代防空巡洋舰除了增强舰队区域防空能力,增添巡洋舰版的“梅杜沙”系统(主要是巡洋舰的电力供应能力远远比不上主力舰,也就只能采用输出功率小得多的主激光器,从而使得拦截能力大打折扣,只能通过优化火力控制程序来提高拦截效率)之外,最大的变数就是配备了专门为大型战舰开发的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

可以说,这种新式电磁炮还差点让包括“兴凯湖”级在内的好几种大型战舰成为泡影。

从战术需求上讲,450千克级电磁炮几乎能够应付几乎所有作战行动。如果能够提高射程、配备新式弹药,甚至能够用来对付大型海面战舰。在之前的海战中,用来发射“侦察炮弹”就足以证明450千克级电磁炮的改进潜力与作战能力。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将新式电磁炮的开发重点放在了900千克级上,直到大战爆发前不久,一条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情报才让共和国海军决定开发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而这份情报的主要内容就是,美国海军很有可能在大战初期开发出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1000磅级电磁炮(事实证明,美国海军的2000级电磁炮的射程也就这个样)。在雅浦海战之前,共和国海军在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工作上非常卖力,随着雅浦海战打响,证明美国海军的1000磅级电磁炮的有最大射程仍然在800千米以内,共和国海军顿时对开发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失去兴趣,而各种在大战爆发后才进行详细设计的大型战舰也就因此受到影响。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哪怕需要配备“梅杜沙”系统,也只需要在原有的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配备更加紧凑、也就是输出功率更大的动力系统,完全没有必要按照新的标准建造新的战舰。因为改装与按照原设计建造战舰,不但更加省钱,还更加省时,即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舰队的战斗力,所以对海军有着更大的吸引力。万幸的是,“汉”级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对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诺福克海战终于让海军相信,在必要的情况下,射程更远的450千克级电磁炮能够对海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能够投入战斗,即用450千克级电磁炮轰击美军第三舰队,就能收获更大的战果,让美国海军无法在斐济群岛攻防战中出动那么多战舰,甚至能够削弱美军第五舰队的实力)。在得到海军的追加拨款之后,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工作在2060年4月底完成,并且赶在5月底交付第一批60门,从而让第三主力舰队的护航战舰顺利服役。

同样采用了新一代450千克级电磁炮的还有被称为“长白山”级的多用途驱逐舰。与“兴凯湖”级巡洋舰相比,“长白山”级多用途驱逐舰的最大区别就是只有2门主炮、没有“梅杜沙”系统,而且拥有更加完善与强大的反潜系统。

正是因为“长白山”级拥有非常出色的反潜能力(综合反潜能力甚至超过了上一代反潜驱逐舰),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为第三主力舰队配备反潜驱逐舰,而是将多用途驱逐舰的数量增加到了16艘,并且为舰队提供了更多的攻击潜艇(具体数量根据作战情况决定,一般为4到8艘)。

也就是说,在第三主力舰队里面,还有好几艘具有反潜作战能力的大型攻击潜艇。

单从制海作战能力来看,第三主力舰队相当于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总和的两倍,其中主要因素就是24艘护航战舰上的56门450千克级电磁炮能够在海战中成为非常有效的辅助打击手段。从舰队防空能力上看,第三主力舰队的拦截能力相当于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的总和,主要就是8艘巡洋舰上的“梅杜沙”系统能够为主力舰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护。即便在反潜方面,第三主力舰队也不会比第一主力舰队或者第二主力舰队差,因为第三主力舰队更加重要,所以还应该稍微强一点。

毫无疑问,这支刚才成军的舰队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

与之相比,航空舰队也是面貌一新。

所谓的航空舰队,实际上就是之前的第三航空舰队。因为在诺福苏海战后,海军决定为每个战区配备一支航空舰队,所以对舰队的名称做了调整,这里的航空舰队,全称应该是“太平洋战区航空舰队”。

与之前相比,航空舰队的最大区别就是用3艘“重庆”级替换了2艘“上海”级,使得舰队里的航母数量由4艘增加到5艘,舰载战斗机的数量则增加到了600架,即整整一个战术航空队。而舰载战斗机的出动率更是提高了100%,做到在一个作战批次中最多能够出动450架战斗机!

当然,新补充的3艘“重庆”级航母,都是在大战期间建造的。

大战爆发前,受《斯德哥尔摩协议》限制,共和国海军没有建造更多的航母,只是在主力舰的制海能力得到证明之前,并没放弃新式航母的开发与设计工作。大战爆发后,共和国海军就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2个批次、总计18艘的航母订单。当然,这样的订单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在雅浦海战之前,第一批订单的6艘“重庆”级均已开建,只是受模块产能限制,建造进度都不够理想。

主力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得到证明后,海军做出了优先确保主力舰建造工作的战略决定,航母的建造工作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上(到2059年底甚至比不上巡洋舰与驱逐舰)。当时,正好有2艘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重创的“重庆”级航母需要进行大修,所以海军当机立断,将两艘还在船台上施工的“重庆”级航母拆除,用零部件来维修受创的航母。建造进度最慢的一艘则完全拆解,所有模块都留着备用,只有建造进度最快的3艘,也就是即将完成船台建造的3艘才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在2060年初完工,随即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与战前建造的3艘“重庆”级相比,这3艘“重庆”级的变动并不大,主要就是换上了性能更加先进的中央计算机(只有1艘完全按照舰队旗舰的标准建造,另外2艘都在舾装过程中省去了旗舰模块,只保留了增添旗舰模块的接口),使用强度更高的飞行甲板,以及更加合理的弹药输送通道。

这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毕竟在大战中,优先保证的是产量。再说了,“重庆”级的性能不算落后,而且在第二批建造的时候,其主要缺点还没有暴露出来,加上为“秦”级开发的“梅杜沙”系统还没有得到实战检验,所以海军在这3艘“重庆”级的设计与建造上非常保守。

事实也证明,共和国海军这么做并没错。

作为航空舰队,首要用途就是作为战术航空队的海上活动平台,即躲在主力舰队的身后,用搭载的战斗机为主力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一般情况下,除了敌人会首先攻击冲锋陷阵的主力舰队之外,航空舰队还不会轻易进入敌人空中力量的打击范围,特别是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也就没有必要过分担心航空舰队的安全。

看得出来,正是航空舰队的作战能力得到提高,共和国海军才将3支主力舰队编在一起,一同杀向瓦胡岛。如果航空舰队的最大出动能力仍然是300架,为了给主力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