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分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皇帝分身-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吸引农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中。

“娘,那件衣服好看……”一名灰头土脸的女孩,站在一家裁缝店门前,羡慕的看着挂在衣架上的许多漂亮衣裙。

“孩子,别看了!这是城里人才穿得起的!”一名三十出头的妇人低着头,手里面抓着方才从官府手中领取的30文钱。露出了因为贫穷而羞涩的神情。

一件普通的棉织品衣服,也需要1两多银子。而其他的绫罗绸缎,最起码要五两多银子。这些新衣,根本不是普通佃农家庭消费得起的。

“为什么城里人能穿得起漂亮衣服?”孩子很幼稚的问道。

妇人并没有多少见识,咬着嘴唇道:“这是命!”

店中的裁缝忽然叫道:“桂枝婶,是您啊!”

妇人愕然,半晌不敢确认道:“你是……霞子?……”

裁缝点头笑道:“桂枝婶子,是我!原本俺嫁给隔壁村老张,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前年困难。差点饿死。后来,当家的听说葛沽招工。咬牙进城了。现在,当家的已经能够在城里面包工程。一年忙到头,也就赚个五六千两包工钱,但是烦心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人屁大一点事都要揪心。我虽是一妇道人家,但是进城后也不想靠着当家的养活,所以开了这家裁缝店。桂枝婶子,我的针线手艺还是您教的呢,要是不嫌弃,您跟我在城里面做裁缝吧?”

桂枝头脑晕乎乎的。道:“霞子,城里面做裁缝,一年能挣多少钱?”

霞子竖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挣100两银子,不成问题!而您跟我干,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您。”

“成,回家我和当家的说!”桂枝连连点头。

农民进城。被城市的繁华吸引,转型为产业工人,在特区已经形成cháo流。

由于先进城的一批人,绝大多数人的境况远远好于乡下佃农和自耕农。所以。对于贫穷的乡下人,形成了榜样号召效应。

当然了,大量的佃农进城,对于乡下的地主老财们来说,却并不是好消息……

——————

天津桃源沽,谁不知道李禅大老爷家有八千亩良田,仆佣百人、佃农两千,虽非官宦世家,但也花钱走后门捐了个七品官身,在地方上属于豪强,县令、知府一级的老爷,对于他也是客客气气。

但是,最近李老爷显得闷闷不乐,令家人也跟着闷闷不乐。

这天李禅终于开口了道:“老张啊,你说最近这些泥腿子们,怎么都失心疯了。好好的佃农不做,一个个跑到城内做工。”

眼见着,再过一个月就是农忙,但是庄子中的佃农居然走了三成,作为地主的李禅如何不担忧。

老张是府中的管家,府中的收租、讨债等等各项经营事务,皆是由他掌管。

“老爷,城里面不断招工,给的工钱高。城里一个月工钱,能抵得上乡下干一年。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像咱乡下,农忙的时候忙的要命,闲的时候无事可做。”老张说道。

李禅道:“城里面真的那么好?我看不见得!现在是官府老爷们阔气,在城内大兴土木,也不过是几年光景。等到城内的营造工程修完,官老爷总不能白养活那些泥腿子。到时候,他们来求我,我还不佃田给他们!”

中国古代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表面上,佃农属于zìyóu民,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

实际情况,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多地少,总是佃农求着地主佃田给其耕作,而不是地主求着佃农给自己种田。

站在食物链上游的地主,越发滋长其骄横心理。极端一点的地主恶霸甚至号称——有漂亮老婆的佃农,能种好田。老婆相貌一般的,只能佃差田。没有老婆的,没有种田的资格。

在农业经济时代,底层百姓只有种田这一项选择,自然只能地主忍气吞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农民起义。

但是,经济特区周边的百姓多了一个选项——去城里面去做工人!一方面,令佃农们多了一项更优厚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经过将近两年的对比!

继续在乡下做佃农的,依然赤贫。而一些选择去经济特区做工的,经济状况已经堪比百亩田产的地主。

如此一来,到经济特区打工,已经成为天津地区的乡民们最热门的选择。而为了容纳越来越多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区加大对公路、港口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要想富,先修路。”在后世可谓是常识。而在17世纪。目光再深邃的经济学家,也未看透到这个层次。

“修路”并不仅仅包含公路、铁路,而是包含了交通物流的方方面面——公路、铁路、港口、运河、机场、桥梁,等等任何交通基础设施。

有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才能拥有良好的物流。而拥有了良好的物流,才能发展工业、商业、旅游、商务等等各行各业。

在天津经济特区成立一年多以来,港口、公路等等交通物流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每年皆是达到数百万两银子。

大量的银子砸下去,使得经济特区范围内。交通显得四通八达,三合土、沥青的公路。基本上铺到最边远的乡村、山野。

道路的畅通,使得特区境内马车、牛车、人力板车等等车辆运输大为繁荣。根据统计整个经济特区境内登基的马车有800多辆、牛车500多辆、人力板车1500多辆。这些车辆的运输,虽然比不上后世的汽车、火车运输能力,但是却令特区境内的物流运输效率倍增,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至少,像蜂窝煤之类的商品,因为交通物流成本的昂贵,只能在城内销售。但是随着公路的修建,板车能够直通农村。于是。整个天津经济特区周边的一些乡村,也纷纷成为了特区工业品的倾销地。

当然,特区大兴土木,这些就业岗位月薪达到一至三两白银,对于周边的佃农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强了。以至于经济特区周边的佃农们,开始纷纷放下了镰刀、锄头。抛弃了农村的生活,涌入特区的工业建设狂cháo中。

这场工业化的大cháo中,最大的收益群体,恐怕要属于天津地区的底层百姓……

————————

“国师大人。朝廷批准了汉沽、塘沽并入经济特区……”将岸显得喜形于sè。

“嗯!这两沽靠海,拿到手之后,新的海港建设就提议提上rì程了!”肖图白笑道。

事实上,肖图白比将岸消息更为灵通,因为皇帝是他的分身,两者远隔千里,脑电波却是依然能顺畅的沟通。

经济特区拿下更多的土地,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发展储备土地、港口资源。另外一方面,却也是向朝廷财政输血。因为有葛沽、咸水沽的先例,50万两的银子,便能够让土地并入经济特区。而并入经济特区后,税收、政策皆是由特区制定。只要特区当局不是造反,朝廷是不能干涉特区内部的治理,更无权向特区索取额外的税收。

汉沽、塘沽并入特区的代价,是向朝廷缴纳100万两银子。对于财政入不敷出的大明王朝来说,100万两银子可谓是及时雨,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而对于特区来说,土地开发成工业、商业用地,土地价值能够呈现百倍增长,自然不在意100万两的“小钱”。

事实上,汉沽、塘沽并入特区后,未来数年内,基础设施建设,恐怕要投入超过1000万两银子,才能够将海港建设起来。但是,港口建设起来后,对于特区经济拉动效果,显然也是非常明显的。

按照此时天津的交通物流极限,当商品经济规模达到5000万两银子时,便会遇到天花板。而扩建港口,则能让天津没年经济生产规模的上限达到两三亿两。若是经济规模达到3亿两,3。3%的税率计算,每年的税收也将会超过1000万两。那时候,恐怕天津的每年能够征收到税收,将会达到大明王朝总税收规模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笔经济账算来,港口投资的利益,是何等的诱人!

第二零八章人定胜天

汉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拥有人口1万多,人烟是比较稠密的。须知,在此时的欧洲人口超过1万人已经属于大城市范畴。巴黎、伦敦之类的大都会,人口还不满20万人。

但是,天津地区一万人规模的村庄多不胜数。汉沽在明朝并未被大开发,仅有煮盐、捕鱼、农业这三项产业。明朝时期,北方真正的产盐中心是在直隶布政司沧县长芦镇。

当然,为了便于管理,天津的煮盐场,也归属长芦盐场管辖。直到清朝,沧县长芦镇的盐场废弃,天津的盐场大兴,天津盐场被冠以“长芦盐场”之称。

总之,以北方长芦盐场的总产量而言,一年能生产100多万石食盐,基本垄断直隶和山东等地的食盐市场。不过,汉沽的食盐年产量仅2万多石,占据的经济比重很低。

而汉沽拥有渔民1500多人,渔船200多艘,年捕鱼超过20万石,逐步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收入。

尽管如此,汉沽绝大多数人口,还是以种田为主。汉沽经管土壤并不肥沃,但是农民也开垦了大约3万多亩田,莫约有4000多人以种田为业。当然,汉沽当地农业谈不上农田水利,大户人家霸占了水源种植好田,普通的农民的土地多远离水源,受到干旱影响,长势远远不如往年。

汉沽的村长张龙,是一名40来岁的jīng悍男子,略微认识一些文字,也当过兵,年轻时走南闯北,奔波于山东、辽东等地,在村里面属于见多识广的人物。

汉沽并入经济特区,朝廷已经有了公文,张龙对此,也是非常配合。因为,并入特区后。汉沽升级为镇,张龙获得特区镇长的待遇,月薪达到80两银子。公职获得的收入,比之家里面的田租收入更高。

“张镇长,汉沽的农田基本没有农田水利!”肖图白皱眉。

张龙说道:“以前徐光启大人在任的时候。搞过。不过。没够搞成。”

肖图白问道:“为什么没有搞成?”

张龙理直气壮道:“大户人家种的田,靠近水源,根本不用搞水利。泥腿子们的田要搞水利,但是他们没钱!而且。以前朝廷的北方粮饷,大半是从南方调集过来。如果,我们北方搞了农田水利,北方粮食产量高了,朝廷便会在北方多征收粮饷。同时会减免南方税收,平白给南方佬占便宜!”

肖图白愕然,这是什么逻辑?

为了不给南方佬占便宜,所以北方就不搞农田水利了!

中国古代的农业,最初是发源于北方黄河流域。在汉唐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技术,是相当发达的。在宋朝以前,北方是远远比南方繁荣。

但是从南宋时期开始,北方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向南方转移。南北经济生产力水平逐渐开始逆转。南方呈现欣欣向荣,技术出现井喷。而北方地区,经济文化呈现倒退迹象。

明朝江南地区的人均承受的赋税是超过北方几倍,但是江南地区百姓的收入水平,却是远远超过北方。相对于动乱连绵的北方。南方却显得安定祥和,经济繁荣。

哪怕是单纯搞农业,江南人也被北方人搞的成功。

一方面是南方水土环境优越,令人一方面却是江南地区百姓识字率高更容易接受先进事物。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南方大行其道,而北方的农业技术水平却呈现技术退化的苗头。

而从天启年间开始。北方干旱频繁。

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不断上建议,在在北方大力修建农田水利,提高北方农田的抗旱抗灾能力。

但是,在北方遭到了抵制,因为农田水利建设是要出钱的,北方人不愿意掏钱修水利设施,也怕被朝廷借机从北方人身上征收更多苛捐杂税。很多北方人认为,南方人在北方推广农田水利,是一个南方佬针对北方的yīn谋。目的是要减少南方税收,增加北方征税。为了避免被南方人占便宜,北方各省缙绅一致抵制兴修水利。在北方推广红薯,同样遭到了农民抵制,因为保守的北方农民并不愿意种植这种陌生的植物。

“农田水利搞好了,庄稼产量高了,是我们天津人自己占便宜。而不是所谓的南方佬占便宜……”肖图白驳斥这种歪论,与此同时也表示,“特区zhèngfǔ投资5万两银子,汉沽百姓出点力气。今年庄稼收割后,搞好农田水利!”

张龙连连道:“国师大人说的是,小人一定配合zhèngfǔ,落实好政策。”

肖图白点了点头,漫步在麦田中。

望着金黄sè的麦子,已经即将成熟。而田间,不时见到农民拿着网兜之类的简易工具,捕捉蝗虫。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农民的捕捉蝗虫的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一些有天赋的捕虫能手,甚至一天之间捉虫20斤。熟练的农民,一天也能够捕捉5斤蝗虫。

在农民们的奋斗下,整个天津的蝗虫,如同自投罗网一般,不断的被农民捕杀。这充分说明“人定胜天”的道理。

许多自然灾害,只要人类肯努力,总能够将损失大幅度降低。而如果不努力,那么蝗灾之下,有可能颗粒无收。

相对于山东、北直隶、河南等等邻近的省份蝗虫肆虐,将田中禾苗糟蹋的不成样子。天津周边3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禾苗损失轻微,仅仅有十分之一的禾苗被蝗虫糟蹋。

当然了,由于特区zhèngfǔ对于灭蝗的补贴,普通的佃农、自耕农和地主们,已经挽回了禾苗被蝗虫糟蹋部分的损失。

此外,一些养鸡、养鸭的家庭,则是大获其利。因为,蝗虫是一种天然的、高蛋白的饲料,只要将鸡鸭放养,鸡鸭会自己去吃虫子。而鸡鸭食蝗虫,不但能够长的膘肥体健,而且鸡鸭下蛋,孵出小鸡小鸭,很快又会通过食蝗虫快速的成长。

很多饲养几只鸡鸭的,在蝗虫肆掠的时期,通过下蛋孵化,将家中的鸡鸭数目增长了几倍。而且,这些鸡鸭的体重也是迅猛增长数倍。

就拿经济特区zhèngfǔ官办的葛沽农场而言,在蝗灾爆发之前,通过不断引进鸡苗、鸭苗,以及农场的自己孵化鸡卵鸭卵,将鸡鸭的数目增长到了30万只。而蝗灾逐渐爆发之后,农场鸡鸭的数目一每星期五万多只的速度,迅猛而增长中。

而光凭着葛沽农场的这些食蝗的鸡鸭特种部队,蝗虫来了基本上是给鸡鸭们送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