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啸大明- 第7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中华军占领垫江县,仅仅只比胡国柱部提前了不到一个时辰,因比双方几乎就是前后脚的时间到达垫江县,但就是这一个时辰的差距,造成的结果却大大的不同,虽然在这时中华军实际还并未完全控制住垫江县城内的局面,但垫江县城内城墙和四门都己经被中华军占领,因此最终出现的局面就是川军进攻,中华军居城而守。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七八章 入川之战(三)

虽然中华军也是仓促应战,连阵地都没有准备布置,甚致有一个城门都来不及关,但垫江县毕竟还是一座县城,有最基本的城墙结构,虽然城墙不够高,而且大部份都是土胚结构,也不坚固,但对于中华军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何冲分派两个团的士兵守住垫江县的城墙,另一个团付责继续在城里清扫整顿,两边都不耽误。

胡国柱部的川军中其实也有一万余支火枪,各种火炮一百余门,单论火器的数量,并不在中华军之下,但川军的火枪有九成都是火绳枪,不仅射速慢、射程近,而且在野战进攻中,几乎根本就不可能射击,而川军的火炮也都是中小型为主,因为四川的交通不便,大重型火炮很难搬运,因此铸得很少,而且少有的几门也都被胡国柱扔在忠州,成为中华军的战利品了。

中小型的火炮都是以发射霰弹为主,不仅射程短,而且对城墙的杀伤力也不大,因此川军的火器在攻城战中的作用并不大,不可能向中华军那样,用火炮或是爆破的方式,将城墙给炸塌,只能还是使用传统的架梯攻城战术,而中华军方面就简单得多了,特种兵所带的火炮并不多,但线膛的狙击枪和速射的后填弹枪的比例很高,这些火枪在守城战中都可以有大作为。

结果在城池的攻防战一开式,川军就遭到了中华军的沉重打击,在离城墙还有二百余步的距离时,中华军就用线膛枪对川军展开了打击,而且火力都集中在川军的基层军官身上,结果一下就被中华军打死了十几名中下级军官,而且随着川军靠近城墙,中华军也在逐渐加强火力,川军被打得死伤无数,等到川军推进到离城墙只有五十步的距离时,速射枪也开始发威,一时枪声如爆豆,密集如雨点一样,向川军激射而过,川军成排成片的被打倒在地,结果还没等靠近城墙,就终于就己经抗不住,退了下去,而留下的尸体也超过了八百人。

随后川军又向垫江县发动了好几次进攻,也有二次终于冲到了城墙边,将云梯架在城墙上,开始爬城,但结果却是死伤的人数更多,在垫江县城的城墙下,又堆积了一层川军士兵的尸体。

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川军的损失达到了三千五百余人,而中华军仅仅只阵亡了十七人,另外有二十二人受伤,整天的战斗,都进行得十分的轻松。

到了第二天,胡国柱仍然率领川军,再次向垫江县发动进攻,虽然通过昨天的战斗,胡国柱也十分知道,以川军的实力,几乎是不可能攻破垫江县的,但现在自己这支人马已经成为一支孤军,根本就无路可去了,另外自己虽然己经向驻守在渠县的夏国相求援,但迟迟不见他出兵来援,因此援军也不作指望了,如果不攻下垫江县,取得一块立足之地,早晚都将被中华军歼灭,因此不如拼死一搏,而且中华军的火器虽然厉害,但火药总有用完的时候,现在也得不到补给后,等中华军的弹药消耗殆尽,说不定自己还有机会的。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来救援胡国柱部,驻守在渠县的夏国相接到了胡国柱的求援信之后,也立刻带领三万大军,赶来支持胡国柱,但中华军对这一点早有准备,湖广军区的第十三军就一直守在渠县通往垫江县的交通要路,因厸渠县的守军出击之后,走了没有多远,就遭到了中华军的强烈阻击,尽管夏国相指挥川军连续发动进攻,但都无法攻破中华军的防线,结果双方激战了一天,夏国相部伤亡了四千余众,而且又无法突破中华军的防践,只好又领着人马退回到渠县去驻守。

而胡国柱当然不知道夏国相是受到了中华军的阻击,才没能赶来救援自已,当然就算是知道了,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反正是孤军无援,只能靠自己拼一把。

结果在这一天,川军的攻势更猛,当然伤亡也就更大了,仅仅是在上午的战斗中,川军的伤亡就超过了二千人,而到了下午,川军继续进攻,但中华军的火力依然不见减弱,也令胡国柱十分沮丧,中华军到底带了多少弹药,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

其实胡国柱到是有些高估了中华军,由于这一次是轻装出击,因此中华军携带的弹药并不多,到了这个时候,全军弹药的消耗己经接近了八成,最多只能再维持一个时辰,只不过中华军的射击非常均衡,使川军丝毫也感觉不到火力有所减弱。

不过中华军的士兵到并不担心弹药用尽,因为弹药打光了,那就拼刺刀呗,中华军从来都不怕打白刃战。

但至少在这一次战斗中,用不着拼刺刀了,因为就在这时,李牟和段鹏带领着大队人马,己经赶到了战场。

其实中华军的大队人马赶到战场己经有一会儿了,但因为发现战场的局面并不坏,守城的特种师完全还能再撑下去,因此李牟和段鹏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将带来的三个军充份展开,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包围上去,同时发动进攻,力求全歼胡国柱部的川军。

果然在中华军向川军发动进攻之后,胡国柱就发现,自已的人马己经被中华军三面包围,而剩下的一面就是垫江县城,川军根本就无路可逃了,同时守在垫江县城里的中华军见自已的援军到了,也打开城门,出城参战,结果川军成了四面受敌。

川军的人数、素质、武器等各方面本来就都不如中华军,虽然说中华军是远路而来,兵力疲惫,但川军也是连续两天攻垫江县,也好不到那里去,同时双方的士气更是不在同一个程面上,一方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士气低落,而另一方因为连战连胜,士气正旺,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双方接战还不到一个小时,川军就全被中华军杀得大败,但全军都被中华军包围,也无路可逃,因此剩畲的川军士兵纷纷请降,而川军的主将胡国柱在混战当中,被中华军的流弹打死。

这一仗也是中华军入川以来,和川军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中华军以九万大军,围歼了川军的六万人马,歼灭川军二万三千七百二十三人,击毙主将胡国柱,俘虏三万六千八百五十二人,而中华军自身,只阵亡了士兵七百二十七人,伤五百四十三人,从战果上来看,绝对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

胡国柱部的川军,也川军的主力军队,全军覆没之后,川军也遭到了一次重创,另外中华军占领了忠州,也使两军完全建立了联络通迅;而垫江失守,也使吴三桂以顺庆府、重庆府两地建立防线,阻挡中华军进攻的计划彻底失败,而整个四川的局面,己经完全倒向了中华军这一边。

随和李牟和段鹏商议决定,趁胜进军,马上进取重庆,只要在攻占重庆,那么收取四川全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进攻重庆的战斗,将由段鹏来指挥,而为了加强段鹏的兵力,李牟也将湖广军区的第二十二军交给段鹏暂时指挥,而自己率领第八军,由垫江县向西进攻,连续攻取了邻水县、广安州、合州、铜梁县等地,不禁彻底切断了顺庆府和重庆府的联系,同时也切断了重庆的守军向成都的退路。

而在此同时,段鹏也率领大军,向重庆发动了进攻,不过也就在这时,吴三桂派遣的大将马宝和郭壮图两人领五万人马,赶来増援重庆。

这支持军来得比较晚,如果早来几天,战局也许就不一样了,因为川军就可以从重庆出兵,进攻涪州、武隆等地,截断段鹏部的补济线,这样也使战局更加复杂化,胡国柱部也许还能逃出来,但川军的主力军队都集中在夔州府一带地区,吴三桂一时凑不出五万大军来,只能从其他各地调遣人马,结果晚了几天,胡国柱部也己全军覆没了,而且这时中华军己经对重庆完成了包围。

但知道川军的援军赶来之后,段鹏决定先打援军,再攻重庆,使用中华军惯用的围城打援战术,因此留下何冲带着二十、二十二军继续围困重庆,而自己带领第七军,与李牟派来的第八军的一个师合兵,总计集中了三万七千多人马,在重庆西面的壁山地区附近设伏。

结果马宝和郭壮图率军从这里经过的时候,伏兵从左右杀出,立刻就将川军的援军杀得大败,当场阵亡二万余人,俘虏也有六千余众,主将郭壮图死于乱军之中,而另一名主将马宝只好带领着残兵,又逃回到成都去了。

而重庆的知府王澄得知援军全军覆没之后,也知道大势己去,因此开城向中华军投降,就这样四川的两大核心城市之一的重庆,已经被中华军攻占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七九章 封王的风波

就在中华军向四川发动进攻,攻取了四川重镇重庆的时候,在另一条战线上,也同时向贵州展开了军事行动。

其实按照原定的计划,中华军对贵州的进攻应该是在进攻四川之前,因为为了劝降吴三桂,用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在四川发动进攻,而贵州的军事行动一直拖到了四川取得重大成绩之后才开始,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大西军迟迟没有出滇参战。

按商毅的计划,是希望等大西军出了云南,进入贵州之后,才向贵州发动进攻,这样把大西军引出来,仗也要好打一些,另外也是想在贵州给大西军一个重创,然后才好对他们进行招降。

而且经过了劝降吴三桂的失败之后,商毅也认识到,这个时代的观念和自己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区别,在自已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虽然兼并的战争,但各国内部政治斗争同样十分激烈,不过大家基本都能尊守一个游戏规则,就是一但发现大势已去,或是自己控制不住局面了,无论是国家首脑还是政党的首脑,都会主动宣布失职认输,极少有人死撑着,因为越是死撑,下场就会越惨,还不如极早放手,和和气气的收场。

但在这个时代的人往往都喜欢死撑下去,基本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主,清朝是如此,吴三桂也是如此,因此商毅才打算,先用枪炮说话,给大西军一个重创,再谈投降,于是才一次等着大西军出兵贵州。

只不过让商毅没想到的是,等了一个月,大西军一直都没有出静,到并不是因为大西军的首领不想出兵,孙可望、刘文秀等人都清楚,如果能够把和中华军作战的战场设在贵州,就可以在云南前面树起一道屏障来,保证云南的安全,这样战略纵深和回旋的余地也就大得多少,但永历朝廷对他们所封的官职爵位太底,令孙可望非常不满,因此才迟迟没有出兵。

因为现在的大西军是以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三人共掌大权,因为孙可望年长,资历较深,因此才被推为盟主,但基本的事情还是要三人一起商议,才能决定。

但随着大西军在云南站稳脚跟,孙可望的野心开始膨涨,想自己独揽大权,在平定云南的时候,孙可望借演武场升旗事件,把刘文秀打了一百军棍,然后又命刘文秀带罪立功,以确立和提高自己在全军中的领导地位,但刘文秀、艾能奇都手握重兵,孙可望也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的地位,而这一次归顺永历朝廷,一方面是大势所驱,大西军不是倒向南明,就是倒向南京,而在另一方面,孙可望也想通过永历朝廷加封,使自己的爵位高于其他二人,这样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节制刘文秀、艾能奇,然后慢慢削减他们的势力,使自己逐步取得全军的控制权。

因此在派杨畏知与永历朝廷示好的时候,孙可望也为自已请求,封自己为秦王。

但当时就遭到了永历朝廷的许多大臣反对,因为执政大臣都担心大西军参与永历朝廷,会削弱自己的势力,因此也拖了下来,甚致还有人声称“孙可望贼也,不可以封,杨畏知为贼游说,请朝廷收之!”

后来永历朝廷被中华军赶到了贵州,元气大气,而且中华军逐步逼进,于是在朝臣中有不少人开始改变立场,赞成封孙可望借以收大西军余部为己所用,但在俱体的封号上,又开始争论起来,工科左给事中金堡就帮出明朝祖制无异姓封王例,力争不可,甚至连续七次上疏,拚命反对,大学士严起恒也坚持拒绝封孙可望为秦王,上疏声称:“可望名虽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为所愚!”

而杨畏知以明朝旧臣、孙可望使者的双重身分,尽力向永历朝廷陈明利害:“孙可望兵强,可藉为用,何必可惜一封号,不以收拾人心,反自树敌!”

另外也有人赞成杨畏知的意见,建议可以退一步,封孙可望为郡王,并又提出可以在封爵的同时,趁机挑拨大西军各将领之间的关系,建议朝廷封孙可望为郡王,命其居守云南;封刘文秀、艾能奇为公爵,并偷使人告之两,本来也打算封他们为郡王,只是被孙可望阻止,能两人率军滇,立功之后,即封王爵,这样不禁可以使两人和孙可望分心,同时也可以利用王爵,激励两人为永历朝出力,同时还可以让两人上疏,请封冯双礼、白文选等大西军的部将公候爵位,使诸将感刘文秀、艾能奇之恩,而离心于孙可望,造成大西军内部分裂,便于永历朝廷控制等等。

结果争了两个多月,最后永历朝廷作出决定: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赐名朝宗,刘文秀宁侯,赐名若琦;艾能奇安侯,赐名时泰,让杨畏知回云南去向复命。

那知就在这个时候,又出了一个大弊漏,永历朝廷的权臣陈邦傅本是广西的地方将领,在广西颇有些地方势力,因此永历朝廷在桂林建都时,陈邦传仗着自已的地方势力,和马吉翔等人结成同党,与丁时魁、瞿式耜、何腾蛟等人争权夺利,但永历朝廷逃到贵州之后,陈邦傅失去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势力大跌,于是打算拉陇孙可望,借大西军的声势,帮助自己继续争权。

于是陈邦傅趁永历朝廷对孙可望封王之议未决的空隙,用黄金铸造了一颗重达百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