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吉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吉祥-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去帅帐上任了。

上任首日,就接到了次日出战楚军的帅令。龙雨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为大帅准备出战的行装。心下大为感概:看来卫将军所言不虚,大帅真没把咱当外人啊!

孰料杨致亲身出战的行装,比寻常军士的装备好不了多少:战马一匹,单刀一把,朴刀一柄,九石强弓一具,箭矢两壶。

龙雨虽屡犯军纪,历经大小数十战而仍然升至偏将,靠的绝不只是运气,平日素以勇猛自诩。大夏配用九石强弓的悍将不过寥寥数人,军中众所周知。龙雨几度试图拉开杨致的配弓,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都未能拉至满弦,不由暗自咋舌。另一点令他为之惊讶不解的是,杨致居然没有配备甲胄。

在冷兵器时代上阵厮杀,没有甲胄防护对常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龙雨自感责任重大,为此面见杨致请示。

杨致解释道:“上阵厮杀身着甲胄,有利有弊。好处显而易见,弊端也有不少。每一副甲胄的份量都不会太轻,在提供了防护的同时,也束缚了身体,增加了负重,灵活度与体力必会大打折扣。然而战阵之上刀箭无眼,如若性命难保,谈何杀敌?保命比杀敌更为重要。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把自己的小命看得极为金贵,不敢说有十足把握,保命应该问题不大。但我绝不建议其余将士轻率效仿,尤其是像你这种一上阵就忘了自己姓什么的人。”

沈重本就是个耿直的实诚人。凭借血战大漠与灭唐先锋这两项显赫的战功,按理说在军中是前程无量,早该被升拔重用了。无奈因卷入了废太子谋逆一案,先帝出于对杨致的顾忌才饶了他的小命,也没将他一撸到底。只把他扔去兵部挂了个闲职,直到新君登基才外放了个禁军偏将。

沈重在兵部坐了那么多年的冷板凳,磨圆了棱角,心性也日渐成熟。此番杨致不避嫌忌的点名举荐并委以重任,沈重对这次难得的复出机会无比珍惜。

自杨致首次升帐、宣布不日即会亲自出战楚军之后,沈重便与同样丝毫不敢大意的于化龙不谋而合,不声不响的各自派出了十余批斥候,几乎将襄阳往随州方向百里方圆地面上的一草一木都摸了个遍。

杨致不仅不闻不问,也从未出城实地勘查过地形。沈重与于化龙每日碰头相互对照斥候传回的情报时,心里愈发没底:襄阳与随州之间相隔三百余里。沿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您这种赵括式的做派能靠谱吗?

因为杨致颁下的帅令是两战皆用襄阳边军,少不了于化龙诸方协调,沈重、卫飞扬首战担负各自领兵五千策应之任,陈准是第二战的领军将领,是以临战前日,杨致召来四人作战前的最后布置。

议事之前,帅帐书吏先给每人发了一张地图,外加一把这年头极少有人见过的三角形量具。杨致淡然一笑:“飞扬,你来说吧!”

卫飞扬也不谦让:“诸位将军。大帅方才分发的地图,是早在到任之前便命专人实地测绘所制,山川河流一目了然。为求精准,以尺为计量单位。比例为一比一万。图上一尺,等于实地一万尺。诸位手上的三角尺,最小刻度为每寸十分、每分十厘。也就是说,诸位依据此图作战,与实地差距最多在十尺之内,且山溪村落地名均有标记。”

随后又简单说明了地图所绘的山川、河流、道路、村落等诸多标识。于化龙、沈重、陈准都是统兵将领,对作战地图并不陌生,但精准如斯的地图却是平生第一次见到,都忍不住暗自心惊。

沈重讶然问了一句废话:“飞扬,这……这你此前都看过、学过?”

卫飞扬实话实说道:“我赋闲在家的这几年,三哥……大帅教了我很多东西,看图、绘图只是其中之一。”

杨致插言道:“很好用、也很有用是吧?学会看图、用图很容易,难的是测绘。你们手上这几张图,所涉地域不过区区数百里,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说是价值万金都不为过。”

于化龙慨叹道:“可笑末将征战半生,竟是今日才有幸见得此图!大帅之才,末将衷心拜服!”

“世间高才杰智之士何其多矣!”杨致唏嘘道:“地图我素来看重,但重视到这等地步,说起来还是拜张博虎所赐。当年他曾为我绘制过一张海图,与今日诸位所见地图仅是形制不同,精准程度却是相差不远。不得不令人佩服的是,他仅凭一人之力、依据惊人的记忆而绘!”

杨致既是主动提到了张博虎,沈重与于化龙就势禀报了连日遣派斥候出城探查之事。

于化龙面带忧色的道:“大帅,襄阳边军实在不能再败了,恳请大帅勿怪末将啰嗦。文焕章虽是南楚名将,毕竟与我军打了数十年交道,他手底下那些招数,我等多已领教。那张博虎却是新近才蹿起,我等此前从未知闻。大帅方才也说了,此人高才杰智,多有奇谋,惯使诡计。末将斗胆再度提醒大帅,万万不可大意!”

杨致颇不以为然:“我从来不曾小看过张博虎,但也从来不会低估自己。兵凶战危,将军认为我是会拿数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的人么?飞扬,还是由你来说。”

杨致与卫飞扬名为兄弟,实为师徒,已是确认无疑。沈重与杨致是郎舅姻亲,在兵部无所事事苦熬的几年间,连面都没见过几次,说的话加起来恐怕不会超过十句。心头不禁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涩。

卫飞扬侃侃而言道:“大帅统军,各方各面都得到了皇上的全力支持,大夏朝堂亦无人胆敢掣肘。楚帝安于现状,并无进取之心。张博虎也未直接掌兵,除了谋划参赞军机之外,还须在军方巨头文焕章与权相谭重元之间苦心周旋。此为我方优势之一。”

“前番随州之战,文焕章之所以采纳张博虎之计,实际上是因为夏楚罢战数年。南楚压力日减,军方不堪忍受谭重元的打压排挤,不得已才放手赌上一把。随州两战皆胜,军方势力重又抬头,谭重元岂能放心?又怎会顺顺当当的任由文焕章趁胜攻取襄阳?依张博虎之智,不会看不到这一节当中的玄妙。楚军摆出攻取襄阳的姿态,不过是以进为退、虚张声势尔!张博虎必会极力劝说文焕章将重点放在防守随州,此前根本无意、也无心与我军死战。此为我方优势之二。”

“张博虎与大帅彼此知根知底,若说斗狠斗勇,无论从朝堂大势、粮饷支应、军械与兵力补充等方面两相比较。就凭硬碰硬的拼消耗,都能将楚军拖垮。若说耍诈用计,大帅比张博虎只会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位以为张博虎对大帅就不心存忌惮么?”

“大帅曾经教授末将,不管对手是谁,都须着眼全局,明辨敌我优势,扬长避短。对付张博虎这等人,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换位思考,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反其道而行之。大帅布局分成三个重要节点,分别是大帅、末将与叶闯,各领重兵,他张博虎本事再大。焉能兼顾?以上乃是末将愚见,还请大帅指点!”

杨致满意的点了点头:“甚好。把话说白了,就是两场必胜之仗。于将军,沈将军,二位这些时日辛苦了。每战谨小慎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也是二位的长处,还望继续保持、予以发扬!”

于化龙、卫飞扬、陈准告退之后,沈重神情复杂的滞留未走。

杨致知道这位舅兄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他脸皮薄,拍了拍他的肩膀,直言不讳的道:“早年我就提醒过岳父,你不是玩政治的那块料。当年你被先帝削夺兵权、黜至兵部赋闲,你背景简单、性情耿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换句话说,太子倒台之后你没有势力依托,脑子里也没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就算给你个机会,你都没本事掀起太大的风浪。所以你们父子才能性命无忧,安然无恙的活到现在。”

“卫氏父子的情形与处境,远不及你。先帝虽与卫肃誓言永不相负,但并不妨碍、也没保证他们会遭遇暴病而亡或是死于别的意外。道理很简单,卫肃为人清廉刚正,在军中根基深厚威望甚著,他敢煽动废太子谋逆。飞扬年少成名,有勇有谋,他敢在金陵观望几个月才回京请辞官爵。可以说他们父子一旦横下心来,一夜之间拉起数万大军并非难事!我若不多加劝慰看顾,飞扬能甘心么?先帝会放心么?”

“人之心性、资质,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我向皇帝举荐你为将,若说全无私心那是假的,但你文韬武略本就不差,又经过实战历练,我也是看重了你为人行事扎实稳重的长处。我教授飞扬的那些东西,就算我愿教你,你未必就能学会。只要你不忘本性,始终用心任事,南楚之战下来,封侯乃至晋封公爵都不是难事。而飞扬日后要走的路,将会比你更为漫长,也会更为艰难。好自为之吧!”

六月初十日,大雨滂沱,倾盆如注。

军令如山。夏军按既定计划,寅时造饭,卯时整军,辰时出城。

于化龙原本怀有怯战之心,待到真正出战之日,又多了另一份担心:杨致的说法若是成真,如果楚军避而不战呢?该当如何?

第384章再战的无奈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于化龙原也不是患得患失的胆小之辈,既是被张博虎连番设计给打怕了,又是对杨耀战死的惨烈景象心有余悸。于化龙与沈重脾性相投,暂时私下里也只与他说得上话,大军出城之前便将心中的担忧对他说了。

沈重为人扎实稳重,并不等于愚蠢:“将军无须多虑。大帅早已明言,筹谋两战的阶段性目的,是为了将我军推进至随州城下。南楚文武不睦,各怀心思,楚军避而不战,试问如何向楚帝与朝堂上下交代?即便张博虎有这个想法,文焕章也绝对不会答应。如若楚军不战而退,我军兵不血刃,又何乐而不为?”

夏军冒雨出了襄阳,杨致不着甲胄,浑身被淋了个透湿,策马挺立在中军帅旗下,虽极显另类,却也神威凛凛。

往南行进了大约五里,路边有一块状若小山的巨石,可称是襄阳城外的一处天然地标。杨致心念一动,勒马停步,吩咐道:“取一面帅旗来。”

中军校尉龙雨闻言,赶忙亲自取了一面帅旗,不解的送至杨致手中。杨致拿在手上掂了掂,调转旗杆,猛然全力向巨石掷出。只听“夺”的一声闷响,帅旗竟是径直插入巨石深逾尺许!

身旁一众亲卫与诸多将士不禁目瞪口呆:传闻大帅勇悍难敌,果不其然!

众人尚未来得及回过神来,杨致朗声道:“若不得胜,誓不拔旗!”

两万大军首尾相接,杨致插旗立誓之举,很快传播开来,登时全军士气大振。有这么个猛人亲身领军出战,焉有不胜之理?

两军交战,互派细作与哨骑斥候刺探军情乃是常事。如今襄阳至随州相隔数百里的区域内,夏楚两军互呈犬牙交错之势。成建制出兵数万的军事行动,对敌方的战役意图虽不甚了然。但出兵规模、时间与领军将领等情况却无秘密可言。

当日张博虎为了成功用计设伏,事先肃清了随州外围的楚军哨骑,纵然是利用了夏军大意轻敌的心理,其实也是花了很大本钱的。如今若想再度依法炮制。已是绝无可能。

出城大约四十里,哨骑来报:楚将张灿领兵五万迎战大帅,于东南方向距离我军一百二十里处结阵以待。

兵力悬殊,以寡击众,通常难有胜算。这是常理。龙雨惊道:“大帅,差不多是三个打一个啊!这一仗恐怕不是那么好打吧?……大帅,是否遣人回城,命于将军带兵前来增援?”

“你若怕了就回去。”杨致冷冷道:“你这憨货,居然知道人少打不过人多,真是难得。打仗不能只靠人多,还得多用一用脑子!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怕的是楚军,不是我们。”

旁边一位二十余岁的年轻襄阳边军裨将插言道:“禀大帅,我军前哨部队距离随州仅有百余里,至襄阳沿线驻有两万兵士。楚军虽出兵五万。但与我军对阵的兵力最多不会超过三万。楚军结阵之处,正好位于襄阳至随州的中间地点。这恰恰说明,楚军既担心遭遇我军包抄突袭,又留余了撤回随州的退路。我军与楚军兵力大致对等,无须派兵增援,以免堕了军心士气。”

襄阳边军之中竟有这等头脑清醒的人才!杨致嘉许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帅,末将名叫钱放。”

“钱放?这个名字我记下了。等打完这一仗,你便去沈将军麾下效力吧!”

不想这个钱放一口回绝道:“末将多谢大帅抬爱,但末将不想去沈将军麾下效力。”

沈重、卫飞扬、陈准奉命组建三个重兵集团,粮秣军械一概优先配备。全军皆知。别人想去还不一定去得了呢!

杨致将钱放拨至沈重帐下,正是看中了他三言两语之间表现出来的胆大心细,有意把他当作沈重的副手培养,以便二人互补长短。之所以没急着晋升许愿。是因为还得看一看他的真本事才行。

不以为忤的问道:“这是为何?”

钱放从容答道:“禀大帅,原因有二:其一,末将不愿因言幸进,只要真刀真枪的奋勇杀敌,相信大帅与诸位将军定然不会埋没末将。”

“其二,如若大帅当真看得起末将。就放末将去卫大将军那里。末将自十六岁从军便是卫大将军麾下士卒,不料不到半年,卫大将军就奉召回京了。末将此后几经选调,从金陵辗转来到襄阳边军。末将对卫大将军衷心钦服,未能追随建功,一直引为平生憾事。”

原来是卫飞扬在金陵勇毅大将军任上的旧部。攻灭南唐之后,夏军几无大战。钱放在七八年间由一介士卒升至裨将,晋升已不算慢了。由此可见,此人才智不俗。

卫飞扬当年的往事过于敏感,杨致也不愿多提:“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的。那就放手好好干吧!”

随后传令:全军照常行进,未时造饭,戌时扎营。明日巳时结阵,与楚军接战!

楚将张灿乃是文焕章麾下悍将,随州城破,此人是领军主将,杨耀亦是死于他手。襄阳边军一应将士,既对张灿心怀怯惧,又对他恨之入骨。

杨致料定,自己声名卓著,楚军同样不敢大意,又倚仗兵力方面的优势,张灿必会亲临战阵。暗自抱定主意,此战乃是牛刀小试,想要大规模歼灭楚军有生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