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钢铁时代- 第8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坦克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机械毛病是巨大的,本身机动车刚刚出现,很多部件都不算成熟,本身的使用年限都达不到最高的程度,这多是一些加工方面的问题,看起来平滑的表面,其实有很多细微毛刺或者是机械损伤,就连机械加工能力强悍的中国,也达不到后世的水准,必须要慢慢的摸索,增加加工能力还有金属研究继续,争取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还好一点,利用一体机发现很多淬火,减少应力,甚至是解决机械损伤的,不过这些多是用在军事装备之中,中国的军用坦克发动机,使用寿命最少是美国的这种民用发动机的4倍以上,就算是普通运载用军车,同样马力的前提下,中国军用卡车的使用寿命,都在美国进口的这种民用发动机的2倍以上。

    美国虽然进口了中国的发动机,对于坦克的整体设计上面,还是有些超负荷,虽然说中国的发动机质量很好,超负荷的运转,依然可以使用,可是最终的后果却是,发动机的寿命大大的减少了,这也是美国破损率高的根本原因,这一点美国人一点都没有发现,在新的设计之中,在马力没有明显的提升的前提下,却又加大了坦克的重量,防护能力和火力是上去了,可是速度降低了,对于整体发动机寿命影响更大了。

    美国人既然敢这样的千里跋涉,也做好了准备,可是坦克的故障率还是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铁路上还好说,全部都是放在上面,坦克根本就没有动,可是从进入到公路上面开始,就会出现故障,小毛病会在机械师的帮助下,迅速康复,大毛病就要更换部件了,一旦发动机出现故障,那根本不用维修,如果整车的车况较好的话,会更换发动机,他们的备件之中,是携带了部分发动机备件,但是数量不多,也就是500台左右。如果整车的车况有些的问题,就直接连整车丢弃了,毕竟美国人自己生产不了,坦克的这个级别的发动机,这也是制约着美国坦克数量的根本原因。

    核心被卡主这种事情,美国人也非常的郁闷,他们不是没有想过仿制,专利这种东西,在欧洲是很早就出现了,甚至一些专利已经开始源源不断的获得收益,比如说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专利,那可是如同金山一样的东西,源源不绝。

    虽然有了专利权,有专门的专利局对于专利进行管理,可是对于国家来说,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要物资,从来都没有什么专利的,要脸面一点的,改头换面,不要脸直接原样照抄,这些在国家的历史上面比比皆是,为了强大国家,无所不用其极,在后世尚且如此,在这个还处于是丛林时代,国与国之间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的前提下,这些小事就更加没问题了。

    形体什么的,早在美国可以进口中国卡车的时候,关于气缸,燃烧室甚至是火花塞等方面,早就已经照抄了,可是照抄下来的效果并不好。根据美国的动力学家对于来自的中国的发动机的分析,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之中,在发动机进入到美国的时候,最少有200台都被拆分研究,每月的消耗高达30台,可是美国依然不遗余力的投入,发动机高昂的价格他们也知道,只要解决他,坦克和发动机的价格会大幅度的下降,以美国的生产能力,可以轻松的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迅速的把产量爆出来。

    通过研究中国的发动机,却是有些发现,一些设计方面的东西,会让美国的发动机更加合理,美国自产的发动机,马力已经超过了92马力,最关键的是,可靠性和维护性能非常的差,可是跟中国的180马力的发动机,还有一个巨大的差距,原样照抄的发动机的,测绘了每一个零件,最终生产出来的,性能质量也达不到中国的原产,极限勉强突破了110马力,可是可靠性根本无法跟中国相比,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运气好的,可能能平稳你运行两三天,大部分的情况下,不会超过1天,就会破损和拉缸。

    动力学家深入的研究了问题,从布置和外形上面,没有任何的区别,机械这种东西,就是摆在大家的面前的,他们几乎是用游标卡车,精确到0。1毫米左右,这样情况下,即便有细微方面的差别,可是对于整体的影响不大,动力方面差了快4成,可靠性上面,只有百分之一,这么大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美国方面专家想要知道的,很多的发动机,在经过了简单的测试之后,证明这个发动机是原装的,就被大卸八块,在不停的,一丝一丝的研究之中,这些美国专家们,还真的找出了原因。

    毕竟几百台发动机,一寸寸的检查,特别是对分割破坏的金属进行检查,最终得到的结果是,材料不行,美国的材料跟中国的材料有巨大的差别,哪怕一模一样的造型,最终的结果也是完全两样的,中国方面可以轻松的抵挡的温度和强度,美国的就抵挡不了,最终造成了马力下降和寿命的减少。

    就是材料,中国发动机上面,非常独特的合金,让中国发动机不但性能出众,质量也非常的好,这一点是美国方面苦思不得其解的,之前也只有大口径舰炮,装甲,对于材料的要求较高,没有足够质量的材料,就制作不出来这些的成品,可是现在连发动机都是这样,这是之前从来都没有想到的东西,可是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理由来解释了。

    发现了问题,就有可能解决,虽然代价有些大,超过200台,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发动机,美国人在材料上面,研究也非常的深入,甚至新式的15寸火炮,也比英国的产品更好,超级工业化的原因,让美国对自己的材料相当的有信心。

    可是在仔细的研究了这些材料之后,美国的工程师呆住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个看起来巨大的铁疙瘩,大大小小的金属标号最少有上百,甚至在不停的细分之中,不同属性的金属材料还在增加。

    似乎悄无声息之中,这些汽车动力什么的,也变成了高精尖的东西,先不说让美国人把一百多个不同标号的金属,整合在一个完整的机器上面,就算是达成100多个标号的金属研究出来,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按照材料工程师和动力学家的研究,美国要从这个实物上面继续研究下去,等到成品诞生,达到并且超过中国的动力,最少需要5年的时间,这还是一切顺利的前提下,一旦出现了一些不顺利的情况,这个时间还会大大的延长。

    5年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算太长的时间,4年的大学加上1年的实习,也差不多5年了,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更加是如此了,百年时间就一晃而过。可是在战争时间,任何事情都需要争分夺秒的时间,5年的时间太久太久了,久到战争就可能结束的时候,美国人依然无法生产出一款合格,可以使用的发动机,坦克是一款可以继续研究,并且发扬光大的武器,这个武器的最终核心却困在中国人的手中。

    中美已经断交了,美国人想走捷径也办不到,向从中国的手中获得生产发动机的技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除了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寻求在技术上面的突破之外,就只能够等待奇迹出现了。

    从中国获得了3万台坦克发动机,就目前的美洲战争来说,已经足够用了,至于未来跟中国在太平洋的争端,无论胜负,都不可能继续下去,相隔着一个太平洋,做什么都是困难的。

    对于美国来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中国,中国哪怕是跟美国最近的地方,也只是距离西海岸最近的夏威夷,距离美国本土也有4000公里以上,还是隔着波涛汹涌的太平洋,日本已经用实际上面的战斗力,证明了他的实力,不把他们清理掉,就如同跗骨之蛆一样,在北美站稳脚跟之后,会一直不断的威胁到美国,这么巨大的直接威胁,美国不可能无视,他们的首要任务必须要解决日本,再考虑跟中国在太平洋的争锋,作战的主力是海军,陆军,天知道有没有参战的可能。(~^~)

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秘密潜行() 
为了把这么庞大数量的铁疙瘩送到战场上面,全部靠坦克行进,这是不可能的,从美国的腹地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温哥华,最少是四五千公里的距离,即便放在后世,20世纪的**十年代,坦克的长途奔袭,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别说超过5000公里,就算是超过2000公里的奔袭,都非常少见,长期的奔袭会让机械破损,最终功亏一篑。

    20世纪末机械水平,都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长途奔袭,更别说这个时代的美国,美国人用尽了努力,尽可能的把坦克行进的范围减小,整个中部大铁路,包括加拿大方面,都被美国人征用了,足足用了12天的时间,美国完成了2万辆的坦克,从美国腹地转移到温哥华区域,超过数千公里的庞大旅程,数百万吨的重量,单单坦克本身,可能只有几十万吨,可是坦克不单单是本身就可以了,武器装备,备用物资,甚至是人员,在这些全部运过来,耗费的运力是庞大,甚至一度的影响到了整个美国运输网络,一些地方的原材料和物资出现了问题,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的经济结构。

    美国国内的铁路网非常的庞大,可是单纯一次调动力量,在一个区域之中,向另外一个区域,这考验的不是整体的运力,而是一个铁路网最小运力的极限,这一点,美国铁路网跟中国相比,差的太远了,一些地方甚至是复线,车辆的密度也不够,前者是因为美国的铁路已经空置了,一部分老旧铁路还在拆除的名单之中,后者,则是因为,运行图的关系,美国的运行图还处于比较稀疏的阶段,一辆列车跟另外一列列车,相互之间的距离,最少也在40分钟以上,大部分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铁路运行图,是铁路安全运行的基础,他的密集程度,代表着铁路承载的最高能力,原则上说,如果有的话,火车跟火车之间相隔几米也算是安全距离,这是理想状态下,铁路最大范围的使用,除非是在自动化控制和机车的性能达到最高的程度,可以随时停止列车,并且在最短的时间之中反应过来,这样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极限状态下。

    在目前,列车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一个国家,统筹和控制的精华的,美国只能够做到极限在40分钟的间隔,可中国的运行图,相隔的时间可以缩短到5分钟,甚至是3分钟的范围之中,最短的两个火车之间的距离,可以减少到5公里左右,这就是技术和计算的领先。

    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系统,不但可以精准的控制到列车的运行,精确到秒,还可以迅速的反应列车的问题,列车定位技术和无线电技术最发达的中国,已经实质上面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今年,列车运行图的时间间隔再一次的减少了5%,别小看这5%,这代表这整个中国铁路的运力提升了5%左右,这对于本就庞大的中国运输数据,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这个提升幅度,最少在千万吨,甚至可能达到亿吨的高度。

    美国没有计算机,很多的数据,还是在手工计算的程度,甚至因为没有三大工程的关系,他们无法统筹一些东西,可能也感觉到铁路运行图还有一些疏漏的地方,可就是看不出来问题在哪里,毕竟一个遍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国土上面的运行图,如果一点疏漏都没有,那是绝对不可能,也只有当真实的计算和经验超过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找出这个问题。

    中国也是这样,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从美国国家铁路公司聘请来的总工程师,让中国铁路从一开始,就吸收了美国铁路运行几十年的经验,计算机的加入,还有杨元钊从后世带来的零星经验,让中国的铁路飞速发展,已经有了后世20世纪末的样子了,就容积率来说,中国铁路的容积率和总运输量,是同样里程的美国铁路的6倍以上,更别说中国的铁路总里程,早在悄无声息之中超过了美国。

    美国的铁路网也是非常发达的,特别是东西海岸,在太平洋铁路贯通的前提下,运输量在加大,美国为了这些坦克,不惜停下来了一些客运货运,不计一切代价,用了12天的时间,以每天1万辆坦克的速度,把这些坦克运到了温哥华。

    温哥华之前,有庞大的铁路,可以供坦克运输,所以从美国腹地,到温哥华,2万辆一辆都没有掉队,从温哥华下车,在温哥华稍稍集结一下,就沿着温哥华的公路,继续前进,为了迎接坦克的到来,美国的工兵和施工队,一直都在温哥华的附近工作,把一些可以使用的公路进行加固,主要是一些破损的部分和桥梁,以前只是几百公斤,最多一两吨的车辆,可是现在25吨的坦克,对于大部分桥梁都有巨大的压力。

    只有加固的桥梁,才能够让25吨左右坦克前进,进入到温哥华以北的区域的话,就非常困难,这里没有明显的道路,之前为了补充美军后勤修建的道路,对于超过二十吨的坦克而言,有些太简陋了,一些普通桥梁无法承受坦克的重量,甚至一些地方无法使用桥梁,只能够越过河流而过。

    从温哥华到朱诺,几百上千公里,几乎是原生态的状况,这对于美军而言,这是一个新的体验。

    为了保证坦克队伍的安全前行,随同坦克部队有一只由汽车修理专家构成的维修队伍,他们带着足够的部件,一点损坏,就会修理,即便是这样,也花费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才让2万辆坦克之中的8000辆左右的,来到了朱诺防线之外。

    跨越一千多公里,而且大部分都是比较恶劣的环境,一连串的河流,山地还有沼泽之类,在这些几乎是原生态的土地,坦克通过的故障率相当的高,2万辆最终只有8000辆抵达,原因很简单,一路上出现故障,能够修的就修理,不能修的,就拆开重要的部件,特别是发动机,损耗率是最高,在这样填补之下,几乎丢弃了4000辆坦克,还是彻底放弃结果。

    对于美军而言,他们的目的非常的简单,必须保证8000辆以上的坦克抵达朱诺的前线,只有8000辆坦克,才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