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这是跨越太平洋的运输,虽然太平洋的风浪远没有大西洋那么的大,可是也需要小心,多了人的话,对于整个船的运输,后勤,都是一个不小的压力,毕竟,临时设在岛屿的补给点,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人员,真的有些不够用了。
可日本不在乎,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危险,可是死亡率高一点,跟多运过去10万,20万相比,还是后者更好一点,哪怕是增加了一点点的人手,也可以让阿拉斯加的建设迅速的铺开。
人手确实很重要,中国在建设之中更多的是技术和机器层面的,可是纯粹劳力的活也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力,推动着阿拉斯加的变化,一个个城市,港口开始成型,并且迅速的发展。
这一点连美国也没有想到,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日本对美国进行了突然的袭击,只是军队过来了,在9月之后,阿拉斯加就会迎来严冬,在阿拉斯加的严冬,是跟西伯利亚一样可怕的严冬,这样的寒冷气候之下,除非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其他人根本就住不下去,他们用半年的时间,累积力量,明年开春,再对阿拉斯加进攻,到时候,经历了阿拉斯加的整个寒冬之下,日本人还有多少战斗力。
他们不知道的是,中国专门为西伯利亚发明粗的一种双层结构,再加上阿拉斯加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只要这些开采到位,暖气和一些御寒措施的提前布置,足以让这些没有经历过寒冷的日本人的,度过寒冷的冬天,更别说,日本不是没有抵抗寒冷的人,他们的北海道就是一个寒冷的地方。
第一波移民过来的主力,是北海道人,因为北海道已经让给中国的关系,这部分北海道人除了少数被安置了之后,剩下都在赋闲之中,中国要求的人口,技工,除了没有选择的,其他都是北海道人,现在移民的首批主力也是,北海道在日本的维度,已经相当高了,不能跟阿拉斯加相比,却也算的上是难得的高纬度,这些人到阿拉斯加的适应能力,应该是远在水准之上的,这种情况之下,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出问题的几率几乎没有了。
日本为了应对美国的,在阿拉斯加半岛和太平洋两面的布局的,相对于寒冷的阿拉斯加靠近北冰洋一代,太平洋这辺是温暖湿润的的,这里本身就靠近的的热带,一年四季,都不会寒冷,加上中国方面的建设速度和日本人不计成本的人员投入,很快就向大规模的城市迈进了,其中变化最大的还是朱诺,最少有203艘货船,运送了400万吨左右的物资,其中三分之一是各种的机器设备,中国累计向阿拉斯加运送了5000套各类的大型机械,也支援了最少12万的技术工人,他们在120万日本劳工的支持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阿拉斯加正在以谁也没有想到的速度,在不停的蜕变,发展,这一点,都被遥远的距离和恶劣的环境给掩盖住了,在截断了电报线路之后,美国人一点都不知道的。(~^~)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 奇特1916()
1916年,整个世界的格局跟过去的几年完全不同,世界上排名前列的工业国,纷纷被卷入战争,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都有战争,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两大集团,真正的变成了有着世界影响力的组织,开始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厮杀,惨烈程度,涉及的人口之多,已经完全出乎了最初参战的几个国家的预料之外的,惨烈程度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步兵为主一战,惨烈程度和牺牲程度,远在后世之上,历史上二战时期,美军参战了几百万人,才有40多万死亡,可是一战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技术装备,机枪和火炮的大量使用,对于防护的步兵的杀伤力远在二战之上。
这里有个例外,单纯指1916年这一年。没有爆发过多少战争,就连波尔多前线,也只是在前半年爆发了一定程度的战争,到2万辆坦克和上百万的步兵共同的进攻,被德国彻底瓦解了之后,协约国仿佛被打蒙了一样,根本找不到北了,美国张罗着退出,法国想着弄好处,英国却只能够舔食着自己的伤口,他们小心翼翼的防备,生怕德国人打过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发动反攻。
德国皇家海军和火箭筒,两次瓦解了波尔多的防线,到目前为止,协约国在波尔多的防线后退了3层,只有4层防线,几乎少了一半,甚至在沿海地区,也成为了空荡荡的观察区,协约国的凄惨程度,跟之前预料的完全不同。
连主导者英国都没有向德国发起进攻,更别说其他人,美国现在的心思就放在了北美这一边,阿拉斯加的被占,代表着美洲也被战火苏覆盖,美国人直观的认为那里不是本土,距离本土还相当的遥远,却是主权领土,1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可能说放掉就放掉,只不过对方的时间点位选择的非常好,美国人有些左右为难。
现在如果抽调了足够的军队,前往阿拉斯加的话,那就是冬天了,阿拉斯加的冬天到底有多么的可怕,这一点所有人美国人都是知道,在阿拉斯加,如果冬天行军的话,无论你多少人,一次寒流就可以解决掉所有人的性命,这个时代陆军,还没有达到后世美军那么奢侈的地步,能够人均一套棉衣已经是不错了,在零下20度以下的野外,棉衣够什么用,登陆阿拉斯加最好的办法是海军,在海军被彻底压制的前提下,他们只能够选择隐忍,最起码做好准备,等到明年冰雪融化再说。
协约国是没有能力发动战争,同盟国有能力的也只有德国和中国,德国因为前线的损失,加上收缩防线的问题,暂时没有接下来的计划,其实在1916年,德国本就没有多少计划,最多准备在俄罗斯这里弄点边角的土地,可这个计划让协约国的装甲计划给耽误了,哪怕知道火箭筒对于坦克的巨大作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处理完,德国也不可能在另外一端开战。
现在,仗打完了,损失也可以接受,可是耽误了一点时间的前提下,德国正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在冬天到来之前,再从俄罗斯那里割下一块肉,这跟开春就进攻,可能会遭遇的风险性截然不同。
德国在犹豫,还没有决定是否动手,至于中国,战线已经铺的足够的开阔了,阿拉斯加,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几乎横跨了亚洲到大洋洲的广阔地区,这种情况之下,只有澳大利亚东南部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还没有打下来的前提下,整个澳大利亚大部分的地方都被拿下来了,面对着剩下的这么一点点的区域,没有这个必要了,等到明年拿下来再建设了,到时候海上正好是适合航行的时间。
就这样,整个世界上,包括德国,中国在内,有能力发起战争的,在积蓄着力量,没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在努力的积蓄着力量,1916年成为了战争爆发之后,最平静的一年,这一年最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协约国派出了2万辆坦克,攻击德国的那一次,被打败之后,协约国再也没有力量继续作战了,巨大的人员和装备损失,直接打断了的英国的脊梁骨,差点让战舰的生产都受到了影响。
战争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协约国一直被压着打,很惨,即便是美国,都比历史上损失的多,到1916年,美军累计伤亡人员700万,其中死亡360万,重伤120万,500万人几乎要让美国崩溃,如果不是高层支持的,说不定美国也会乱起来。
美国也是如此,更别说领土被大部分占领法国和全力以赴参战的英国了,他们更加疲惫,几乎是咬着牙坚持着,虽然损失比例较小,可是独立抵挡英法美俄,德国都疲惫了,大量的损失差点承受不了。好在有中国的支持,无论是劳工政策,还是巴库,都给了德国巨大的支持,还有承包了德国国内的工业和农业,几乎中国用他所能够支持的人力和财力,才让德国坚持了下来,如果不然,只是一个粮食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德国方面几乎不可能解决,战争别说打到1916年了,可能在15年的时候,就可能结束了。
中国换了一种方法,用双赢的事情,中国获得了难得的劳力,一部分的资本,德国获得了难以想象的物资支持,虽然相对而言,如果中国销售物资的话,收益或许会更高,可是当德国倒下之后,中国就不得不面对整个的白种人世界的力量了,虽然说现在中国并不惧怕这样的挑战,可是这样的挑战没有意义,中国有限的人口,投入到生产之中,可以借助着中国庞大生产力,生产更多的产品,让中国拥有更多的财富,而不是用于死在战场上面,白种人集合起来的力量,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从1908年开始,中国的发展速度在逐步的加快,并且越来越快了起来,从悄无声息的超越了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到平均工业产值超过美国,这还是通过各方面多了一亿多人的结果,中国在计算产值的时候,从来都是按照中国的国民总数,加上在中国的劳动者来平均的,在一定意义上面,中国人把目前归于中国的这些劳力,也看成了未来的人口,不遗余力的争夺他们,目前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人口基数,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哪怕是掠夺来的,也会让********的人口增长增加,6亿人5%的增长率,跟7亿人的5%增长率,增长率相同,绝对值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不同于后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挤满了13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人口调控,来降低人口大量增长产生的压力,计划生育变成了基本国策,坚持执行了几十年。这个时空的中国不一样,满打满算,才六七亿人,可是中国的领土面积,却超过了3000万,固有的1200多万,西伯利亚700万,东南亚的300多万,还有马上就要拿到澳大利亚,不说零碎的岛屿等的贡献,甚至也不说日本的西伯利亚,库页岛甚至是太平洋诸岛,还有只是实际上占领阿拉伯半岛,这些都不能成为重点。这些大块的领土加起来,已经足够可观了,中国拥有了后世3倍的人口容纳度,现在的人口,远远没有达到极限,就跟后世的美国一样,有无穷的土地和资源支持着美国的人口增长,可是经济发达到了一定程度,人口的增长很自然的放缓,这是客观规律的。
中国跟美国,应该是在各种方面上面不一样,哪怕现在中国,在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甚至是生活成本上面,都比美国强的多,可是人多力量大,多生是福的这种想法,依然占据了主导,就从1914年开始,每年22%以上的人口净增长就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是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人均寿命已经在极具的提升,医疗体系的改革,让中国人口的素质大大的增长,另外一方面,大量新增人口也是基本原因,到1916年,中国5岁以下的儿童高达1。7亿,就可见一般,大部分都是这些年生出来的。
按照劳力的成长客观规律,再结合了中国的义务教育,最多10年,当中国新一代人成长起来之后,中国的劳动力,还会有一个相当大幅度的增长,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填下这些人。
为了让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为了未来的可以容纳更多的国民,对于整个中国的改造计划一直都没有停歇,在盛唐,乃至之前,河套地区一直是重要的农耕之地,塞上江南这个称号也是流传已久的,跟现在,黄土高原,几乎濒临破坏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代,跟后世不一样,没有选择北京或者南京这样帝气丰厚的所在,而是选择了包头这个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很自然的,杨元钊必须要考虑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别到时候中国雄踞世界第一的强大,首都依然是不是的沙尘暴,那就搞笑了,必须从根本上面治理他们。(~^~)
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北水南调()
每一个大规模的工程,特别是北水南调这样,几乎等于是修建一条运河的项目,需要占用的土地是相当庞大,甚至一路上,通行铁路公路,所需要高架的桥梁,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投资非常的庞大,甚至要大规模的征地,可是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却不是问题。
目前的中国,处于大型工程最好的时代,大部分的基本农田,都以国家的名义赎买掉了,最开始是归于财阀,包头商会,因为工业化带来的庞大的现金流,一部分投入到了基础建设,民生,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另外一部分,就用于土地的赎买,把农民和地主从土地上面解放出来,可以更大程度上面的增加劳动力,对于失去了的耕种的农民,在工厂之中,随便的找一个工作,都比面朝黄土背朝天要高的多。
后面,伴随着的国家的建立,杨元钊实际上推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跟国家资本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国家负责高投入高产出的重工业,在少部分的行业和轻工业之中,才是大量的放开,土地是最珍贵的资源,只能也必须交给国家,在包头商会之中,占据最大股份杨元钊带头,包括把大家在内的大财阀,渐渐的退出了土地的所有权,甚至一些关系到整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项目,都交给国家掌控,这算是初步的给中国奠定了一个基础。
绝大部分的土地不属于私人,只有一些房地产和宅基地属于是私人的,在北方,内蒙外蒙和俄罗斯新占的领土,更是开发的较少,少了征地这个环节,对大规模的项目之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根源非常的简单的,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国有的,不考虑收购和补偿的问题,有一定的利益就可以了。
内外蒙古就更是如此,就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又是牧民,跟以往的靠天吃饭自由自在的不一样,有了航拍这个手段,牧业局可以清晰的掌握到整个草原的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最佳的放牧手段和容纳度,指引牧民进行放牧,甚至在冬天气候条件恶劣的时候,专门的开辟出聚居区和圈养,防止畜牧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大量的死亡。
在科学的改变了牧民生活习性,在考虑到整个草原的承载能力,进行有序的开发和适当的补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