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后世的坦克杀手直升飞机,则是另外一个不对等性,直升飞机可以悬停在空中,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发射区间,而且从空中到地面,这本身就是优势,而坦克很难对付的飞机的,虽然坦克上面装备了高射机枪,这个口径和速度不行,飞机拥有着比坦克高出几倍的速度,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种常识,让杨元钊在提出中国的装甲计划的时候,首先注重的就是速度,轮式装甲运兵车,在公路上面,极限甚至可以达到95公里的时速,至于履带式装甲车也可以达到70公里以上的速度,坦克要慢一点,也在50公里以上。
这样的速度条件下,即便坦克装甲较为薄弱,也可以在火炮的攻击之下,占据有利的位置,陆军炮火,不同于海军炮火,陆军炮火大多数都比声音要慢,一般训练有素的军人,甚至可以听到火炮的声音,大致判断出火炮的位置,进行躲避,就连陆军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时速在50公里以上坦克当然可以做到,
这样的速度,几乎相当于快30节的战舰的速度,哪怕是大口径的舰炮,以无畏舰的形势齐射,都很难打到30节速度高速航行的战舰,更别说陆军的这些小炮了,速度是坦克最大的保证。故而在保证了坦克的速度之后,才会选择对装甲了,火力等方面的提升。
中国的坦克的强大,是建立在澎湃的速度上面,在动力领域上面,杨元钊跟一体机,简直是珠联璧合的,在后世21世纪,坦克的发动机,不过是1500马力的,很长时间,中国在1000马力以上,困扰了很久,可是现在,中国已经可以把800马力的发动机装到了坦克上面,这一点点,足以证明坦克的强大。
坦克,舰船,飞机,这全部都需要动力,只有有了强大的动力,才拥有一个坚固的核心,在上面布局才灵便,而跟中国装甲力量相比,英国的陆地巡洋舰太基础了,别说是180马力的,就算是300马力的又能够如何,在没有深入的了解坦克的精髓,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英国,完全不可能发挥出这些动力的作用。
杨元钊本身就是大师,在动力领域的研究,冠绝于这个世界,石磊看不出来的东西,他却可以看的一清二楚的,180马力的发动机,最多能够支撑20吨的坦克,以不足25公里的速度行驶,这样的速度,远没有达到威胁的范围之中,而20吨坦克能做什么,就算是的中国的轻型坦克也高达25吨,这还是中国非常成熟的技术,以中国最开始研究的来评价英国的话,英国人可能会把5…10吨都浪费到没有作用的东西上面,这个坦克的攻防能力,没有石磊想象的那么的高。
还有一点,这些发动机是民用产品,民用产品相对于军用产品的,可能某些情况之下,性能一样或者差不多,可是可靠性,防护性,甚至是极端状态之下的性能上面,跟军用产品有巨大的差别,这一点将会成为英国坦克致命的弱点。
杨元钊对于德国也不是没有准备,他对的石磊平静的诉说,把火箭筒第一阶段的产物,推销到德国去,并且拿出了一个坦克的简图,就是参考历史上,第一代坦克雷诺,马克等的图纸,这样的话,即便火箭筒没有推销成功,只要德国注意到坦克这个玩意,并且进行研究的话,英国的坦克的杀伤力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最多让德国后退一部分防线,造成不算太大的损失而已。(未 完待续 ~^~)
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反坦克火箭筒()
石磊没有接触过反坦克火箭炮,不过听杨元钊的诉说,似乎很厉害的,可是没有见到实物之前,他心中还是没底,主动提出要看一看演习,杨元钊看到石磊的坚持,苦笑了一下,同意了,虽然杨元钊能够用强压的方法,让石磊最终屈服,把3000套的送出去,以杨元钊对石磊的了解,他一定会动手脚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冬几摆在明面上。
过去的几年之中,杨元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科研体系,特别是在军事科研体系之中,他影响的最多,独立指导和开启的项目不知道凡几,坦克,装甲车,飞机,高射机枪,几乎有影响的,对于战争的进程有着深远意义的项目,大部分都跟杨元钊有关系,不过在所有的项目之中,恐怕这个反坦克火箭筒的项目,是杨元钊没有多少成果,进度也不是太高的项目。
哪怕有杨元钊后世的眼光,哪怕杨元钊推动者这个项目进行,这个项目进行的都相对的比较的缓慢,炮弹的问题很难的解决,反坦克火箭筒,他的火箭筒本身,只是一个铁管,最多加入了一点控制的东西,科技含量根本不高,真正搞的是火箭弹本身。
火箭的出现,可以直接追诉到几千年前,在炼丹师意外的制作出火药开始,烟花就是早期的火箭,利用炸药的能力推动的某些东西前进,到宋朝和明朝,类似的火箭也很多,甚至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力,可是这些跟专业的火箭弹不一样,火箭弹必须要有一定的战斗部位,还必须在动力的推动下,沿着某种直线前进,这样才能够精准的命中目标,这不但需要火药上面的知识,甚至还需要火箭动力,流体力学,很多方面的知识。
别看这个比较的简单,却是未来火箭体系和导弹体系的基础,虽然进展不快,还是投入巨大,甚至一些最简单的成品,没有应用到军队之中。目前的中国对付装甲武器最佳的武器,不是反坦克火箭炮,而是高射机枪,伴随着对于空军的重视,高射机枪的口径越来越高,从35的,到55的,到现在88毫米的。
特别是88毫米的,这玩意放在普通的火炮上面,已经不能称之为很小的火炮,又经过了中国方面的加强,增加了射速,用更加平直的曲线,增加命中率,并且让威力更大,这样口径的火炮,可以轻松的打上7000米的高度,射速甚至可以达到一秒钟2发以上,这样的速度,这样的威力,足以撕破100毫米左右的均质装甲,这对于坦克来说,就算是二战之后的坦克,都很难抵挡这样威力的高射炮放平射的攻击,更别说,这个时代的坦克。
一个电话打出去的,下面人很快的就准备好了试验场的,特别是火箭研发实验室的,更是高兴,火箭研发实验室,算的上整个中国军事体系之中,最大实验室之一了,几乎流体力学,火药学,控制学,甚至是半导体体系,一批优秀的专家都进入到了其中,资金保证上面,几乎是最高端的,按需给予,只要是需求,很快就批下来了。
虽然这么一个实验室,远景非常的好,研究的也是比较深入的知识,可是没有什么成果,也让这些科学家的压力相当的大,唯一有些成果的就是这个火箭炮的项目,略微的产生点效果,却被陆军拒绝了,在陆军看来,只要是超过了20毫米的高射机枪,在对付庄家力量的时候,都比这个好用,完全没有必要采购这个。
好容易做出来的产品,却被陆军拒绝了,如果不是的杨元钊这样的精神领袖,一直都支持,这些科学家甚至丧失了继续下去的勇气的,他们沿着火箭的理论和实践,继续开发,终于开发出了第二代火箭筒,比起第一代最少强了一倍以上,可是依然没有获得陆军的青睐,因为陆军已经普及了50毫米以下的高射机枪,并且开始想65毫米,75毫米,甚至是88毫米的高射机枪迈进,这样的火箭筒,哪怕性能提升了一倍,也无法满足陆军的使用。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杨元钊和一批陆军军官将要来视察,会检验他们全系列火箭筒,只要能够获得军方的订单,也算是对的上他们这么长时间的辛苦了,虽然火箭实验室一直都是最高标准的订单,包括杨元钊在内,也没有催促他们出成果,杨元钊很清楚,火箭筒不算什么,甚至火箭炮这样的绝对大杀器也不算什么,真正有影响力的是运载火箭,是导弹体系,这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武器,但这些不是一两年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耗费大量的时间。
目前中国在军事领域,无论是海陆空军,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暂时不太需要导弹锦上添花,可是中国的未来,是站在世界巅峰的未来,导弹这样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要走在前面,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
这一点杨元钊清楚,一些顶尖科学家也认识到了,可是底下做事的人不知道的,甚至包括了火箭筒项目的负责人,他总认为自己是吃干饭的,在同僚那里抬不起头来,也就不断的推销火箭筒,这一次杨元钊亲自安排下来的实验,他更加不会放弃。
第一代火箭筒,射程是300米,弹头爆炸部位是2公斤********,第二代的火箭筒,射程提升到了450米,装药量提升到了5公斤,穿甲能力和速度有一定的增强。
为了完美的展现火箭筒的威力,两款火箭筒,分别准备了5个实验者,这种新加入的武器,没有多少人熟练使用这些东西,更别说如同步枪那样,拥有神射手,好在火箭筒的控制容易,几乎是直瞄的,精锐的士兵,经过了稍稍的学习,就基本上掌握了火箭筒的使用方法,只要把瞄准性对准了目标,最少可以达到7成以上的命中率。
对于一个远距离的单兵武器来说,7成的命中率已经算不低了,这不但是中国标准化的胜利,让每一个火箭弹的轨迹和运行方向都差不多,而且根据火箭弹的特性,使用了特定的瞄准装置。
因为士兵的关系,再加上的火箭筒的实力不错的,10发火箭弹,一共命中了8发,第一代的火箭筒也倒罢了,2公斤的装药量,在300米左右,看起来并不是特别的惊人,可是第二代就足够惊人了,5公斤的********,450米的距离,直接把一堆临时构造起来的沙包,给全部炸飞,这不但表现了火箭炮的特点和威力,也表现了他的一定穿甲能力。
在战场上,沙包的作用,就是为了构筑简单的防护阵地和机枪阵地,简单的几个沙包,就足以给机枪手提供足够的防护,这是战场上,比较让人头疼的目标,之前往往是借助着迫击炮的精准射击的,现在似乎多了一个,架起火箭炮直瞄攻击就可以了,方便快捷。
整个展示的过程,只持续了不到15分钟,把这两个射程都给展现了出来,也把双方的威力给展现出来,火箭筒直瞄的能力,还是得到众多军方高层的认可,在战线的最前方,需要一个威力巨大,对于机枪阵地,火力点,甚至是半永固防御工事都有一定的杀伤作用,特别是第二代的产品,450米的射程,也足够一线部队使用,5公斤的装药量,威力是可以保障的。
很快的,军方各个部队,共计下达了20万套的订单,这对于目前中国1000万的陆军来说,这不是一个的庞大的数字,也算是对火箭炮的认可。
不过,这中间石磊看的是别的东西,毕竟,火箭筒研制的根本是为了对付装甲力量,他也在演习之中,对相熟的陆军军官询问这一点,却被陆军军官鄙视了,火箭筒反装甲,别开玩笑了,哪怕火箭弹的威力足够对付大部分的装甲,可是450米的射程太近了,而且发射是赌博式的,一旦发射不成功,没有命中,负责发射的人就危险了,这不符合陆军的需要。
陆军的看法,让石磊若有所思,在石磊看来,这玩意不是舍近求远么,既然机枪是陆军对付装甲力量的最强武器的,而且中国在高射机枪领域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使用了固定的模具的,高射机枪的城北已经降低到了相当的程度,不会出现最开始的那样,同样规格的情况下,比普通机枪贵10倍以上,最多就是2倍左右,这是可以接受的。
使用高射机枪的时候,甚至不用专门的设厂生产,只要把相关厂商的一部分产能,调过来就可以了,高射机枪总共120万的采购量,随便调整就可以出来成千上万的,对中国的军工生产,没有任何的影响。
石磊的看法,让杨元钊有些好笑,没错,高射机枪是很强,这个时代的坦克的,恐怕英国人制作出来,根本没办法的抵挡哪怕任何一款普通的高射机枪的威力,如果这个方法扩散出去的话,对于中国没有一点的好处。(~^~)
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中国利益()
杨元钊的话,让石磊愣了一下,如果不是杨元钊的提醒,他差点就忘记了,这个可能威胁到中国装甲力量的安全,中国是在用高射机枪方平射来攻击装甲力量,是因为中国把对手放在跟自己同等的状态之下,而现在,协约国的装甲力量只是刚刚起步,这一点从英国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购买发动机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装甲力量,哪怕是还没有成熟,甚至第一代原型的单兵反坦克火箭筒,就足以对他产生威胁,甚至很大的威胁。
中国的装甲力量的目前基本上是二战中后期的层次,基本上比t34要高出一个档次,正面防护比t34多了10毫米左右,全面防护的地方也多,最关键的是动力,完爆t34,这样组合起来的结果,正面防护可以防护所有的步兵轻重活力,只有一些强悍一点的火炮,在使用穿甲弹,正面打中,或者在薄弱地方打入,才能够威胁到这个坦克。
因为动力系统的发达,t34历史上使用的是500马力的发动机,现在中国的柴油发动机最高达到了900马力,多出了近一倍的马力之下,哪怕重量比t34多出了不少,可是速度依然可以保证在80公里以上,在野地战场状态下,也可以轻松的超过60公里。
这是一个很快的速度,在海上相当于航速在30节以上,这样的船只,就不是普通的舰炮能够命中的,换算到陆地的坦克身上,更加是如此,只要不是被战略炮火覆盖攻击,成片的坦克海基本上没有多少对手。
可是高射机枪是个例外,从高射机枪的角度来说,还真的是坦克的克星,因为从高射机枪的用途上面来说,高射机枪被开发出来的目标就是为了针对飞机,飞机最出色的永远不是防护,而是速度,陆地上过百公里的速度,已经算的上是极高的速度了,可是在天空中,250才算起步,螺旋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