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可以说是一个政权的关键,一个城市要想发展,资金非常重要,初期,杨元钊可以用包垦公司的资金,推动这个城市的发展,可是要健康,要想全面的发展之下,一个完善的税收制度必不可少,包头以前,只是在利润之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城市建设,而现在,必须要固定下来,让每年产生相对较多政府收入。
具体怎么收。杨元钊不太了解,只能够慢慢来完善,清廷的税率太低,不太利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杨元钊设立的这些工厂和企业,全部都是技术领先的。本身的成本极低,利润也较大,一定数额的费用,对于工厂而言,最多是利润下降一点。可是对于整个包头来说,就非常重要了,可以筹集一批比较庞大的资金。
现在的包头,不同于之前,拥有庞大产业的,各项产值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哪怕只是5%左右,每年包头可以支配的收入非常的庞大。
前面几条。没有太多人反对,当提到收税和税率的问题,下面一片一轮的声音。刘澍首先提出了异议,说道:“元钊,我知道你希望包头发展的更好,可是包头现在,真的多了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收入。花的完么?”
下面的股东们连连的附和,从某种意义上面说。这几百万美元的收入,是从他们的利润之中抽取。均分下来,每个人不多,甚至是上面的诸多股东也不会很多,可是谁会觉得自己的钱少,白白拿出钱来,谁也不会愿意的。
杨元钊扫视了一圈,把大家的表情收在眼底,然后平静的解释道:“花的完,即便是超过10倍都花的完!”
“不会吧,难道都拿来建大楼么?”一个股东吃惊的说道。
“是啊,现在建设大楼也花不了几个钱,不是钢筋,砖头和水泥什么的都自产了么?”
看着乱成一团众人,杨元钊挥挥手,作为包头商会的实际拥有者,各个重要工厂一半以上的股份的持有人,杨元钊在包头有着巨大威信,哪怕是乱作一团,也很快的恢复了正常,他平静的说道:“当然不是建设大楼,如果那个企业需要,那个企业都可以去建设,这一笔税收而来的钱,来自于包头,属于包头的市民,当然会放在最关键的地方!”
“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教育!”杨元钊平静的吐出两个字。
“教育!”众人的表情开始变化了,有的人了然,有的人依然疑惑,坐在主席台上的几位家主,说实话,包头的人员增加,特别是工人增加,工人不单单是一个人前来,他们都会带着自己的家属前来,老婆可以找活干,但是孩子们就是一个问题,有的就是随便玩,大的看小的,小的带不会走的,可也有一些比较有远见,想要让孩子学点东西,看到这种情况,很多地主和商人们,纷纷的慷慨解囊,投资兴办教育,短短的2年,包头多出了21个私塾和7所新式学校,这些学校规模有大有小的,可是总体而言,可以容纳3000人就学。
“我们不是兴建了不少的学校么!”杨世堂很不解的说道,杨家本身跟随杨元钊比较早,杨悦又是杨元钊的好朋友,一手主导农业研究所的工作,杨家也因此获利不少,杨家的传统,本就重视教育的,有了资金之后,除了紧跟着杨元钊的脚步,也很注重兴办教育,不但在山西建设了3所西式学校,在包头也兴建了一所,而且是规模比较大的。
“我知道,但是这些远远不够!”杨元钊扫了众人一眼,平静的问道:“不知道大家统计过了么,包头现在有多少14岁以下,6岁以上的少年!”
“这个我知道,大概是30万!”刘澍说道,他是包头目前的管理者,借助着城管的力量,进行了简单的户籍登记,不能说包头绝对的数额他知道,大体上面的情况,他还是知道的,目前包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30万,而且还以每月5万以上的数字在增加,最关键的是,除了大批的工人前来,妇女儿童也是增长生力军。
百万人的城市,30万的14岁以下,6岁以上的少年,这个比例不算太低,可见这个时代,人口增长的旺盛,年轻化特点特别的明显,特别是在包头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一般2级以上的技工,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活全家的情况之下,新增的新生儿更是数量巨大,仅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过3万名新生儿在包头诞生,这代表着3万个左右的家庭又添丁了。
主席台上的众人,似乎有些明白了杨元钊的想法了,愕然的看着杨元钊,果然,在杨元钊的嘴里,吐出了这么一句话:“我想要让他们都上学啊!”
下面人震惊异常,特别是刘澍,张张嘴,最后才说道:“元钊,你在开玩笑么的?让他们都上学,这金山银山都不够啊!”
包头拥有庞大的工人队伍,也拥有海量的人口,每年的工农业产值大幅度的攀升,足以让大部分过上幸福,甚至是不缺吃穿的好日子,可是教育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办学不单单是有一个场所,有教室就可以了,关键在于,需要有足够的老师,3000人的办学条件,不是众多商人地主的极限,可是在他们看来,最多再增加一倍,也就是说六七千人的规模,他们还能够负担的起。
可是杨元钊的目标是30万人,30万人一起上学,想想都觉得可怕,哪怕一个老师照看10个学生,也需要有3万老师,整个全国,有没有这么多的老师,都说不清楚,更何况一个学生,不单单是学习本身的耗费,还有方方面面,这需要多么大的投入,当数量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数字,乘以基数,都会是一个庞大的无可附加的数字,更何况一个学生一年所花费资金,绝对不小。
下面跟杨元钊相熟的股东,纷纷的劝说杨元钊,想要他打消主意,可是杨元钊主意已定,之前,他拥有新华字典,拥有学习语言文字的利器汉语拼音,为了避免大幅度的反弹,为了防止清廷中枢知道,他选择的是暂时放下,现在终于决定在包头这座城市上面书写新的篇章了,教育是必须,也是一定要发展的,哪怕独立推动,也在所不惜。
杨元钊想了想,解释道:“大家应该知道德国吧,德国之所以能够强大,就是因为教育,特别是俘虏了法国元帅的小毛奇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投资会亏损,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办教育能够让一个国家灭亡的!”
德国,大家都知道,新兴的列强之一,一定程度上,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是日益的提升,德国的陆军,还有武器装备,都是第一流的,听说,他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国,获得了独立,可是大家对德国的崛起,知道的不多。
杨元钊不是一个满口胡说的人,之前2年,在包头的埋头发展,让他树立了相当的威信和口碑,再加上外国的崛起作为例子,众人都知道,钢铁基地的建立,是为了让包头变成东方的鲁尔,既然德国重视教育,那就投入吧。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投资教育,本就不是一件难以选择的事情,自古以来都重视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可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基本上都是少部分的精英的事情,跟大众没有关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教育肯定是要花钱的,而且花钱绝对不少。正是这个投入,让所有人犹豫,毕竟,如果学私塾还好说,一个夫子,一年一点的花费,不会超过一两元银元,这对于包头而言,不算什么大数目,即便是30万人的总数也一样,可是杨元钊所说的,应该是西学,不但教师难找,投入也很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章 教育为本()
看着众人的犹豫,杨元钊微微的有些失望,可是转而,他有些释然了,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或者政府,教育投入都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难点,单纯发展,没有几个国家,愿意把资金投入其中,德国是因为普法战争的赔款,当然了,本身重视也有关系,至于日本,打赢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得了超过他们想象的赔偿,他们借助着这个钱,一举奠定了工业的基础,并且初步的开始普及教育,就这样,还是依托着一战的巨大收获,才真正的站在强国之林的。
眼前的这些人,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眼光最开阔的一批人之一,可是处于时代和本身的局限性,让他们进退两难,教育上面的巨大投入,这个投入不是短期能够看到结果的,如果这一笔钱放在其他方面,肯定会收获巨大的效益,可另外一方面,教育确实是关系重大,对于几十年之后都有相当的影响,正是这个,让他们无从选择。
看到众人的犹豫,杨元钊平静的说道:“我来到包头也有2年了,包头的发展,你们看到是我的功劳,可是没有这些劳动者呢,大家在包头商会,甚至自己工厂之中也看到一些东西,可以比较一下,到底是受过教育的工人提升的快,还是没有受过的提升的快,更何况是研究所,几乎是我们包头的发动机,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增加,都跟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包头拥有大量懂得西式知识的人,我们包头的速度会有多快!”
杨元钊的话,让所有人都充满了憧憬。是的,之前给工人开那么多的工资,大部分人都心有微词,但是伴随着杨元钊的强行推动,他们也逐步的发现了。工资所带来的好处,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高工资吸引而来的众多人才,包头不可能发展的那么的快,特别是一些高级技术工人,对于一个工厂而言。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个6级以上的技工,足以让工厂的实力平添一个新的台阶,这不是先进的技术所带来的。更何况是研究所,那些让他们眼花缭乱的发明,却一点点的让包头的势力越来越强,成本在降低,质量再提高,包头造,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流行。
不过说一千到一万,还是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还不止一年,就拿那些小屁孩来说,要持续不断的10年。甚至是20年,才能够收到成果,这对于包头而言,是绝对的远景和远景之中的利益。
“好了,就按照这样吧,我也不是一口吃个胖子。但是我觉得,教育这个问题。关系着祖孙后再,十年种树。百年树人,德国之所以有那么发达的科技,几乎都是小学讲台上面决定的,我们应该向着他们学习,大班教育,当然了最开始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够上学的,但是教育为主体,这个应该是抓紧的。”
众多股东的表情终于松动,刘澍主动问道:“那么教育要占据多少资金。”
“最开始可能多一点,不过这一笔启动资金可以由我来支付,但是之后,我希望教育所占据的资金,不会低于每年税收收入50%!”
50%这个数字不低,杨元钊详细的阐明了教育在整个增长之中的重要作用,其他人也就没说什么,现在的包头,机构还不臃肿,除了少部分的市政投入之外,其他的,没有多少支出了,城管队算一个,医院算一个,未来的各个机关也算一个,这些能够占据多少,50%投资到了教育上面,不是随便的挥霍,这点他们都可以接受,还会有几百万的数字,这个数字足以针对目前的包头建设了。
他们不会知道,未来这一笔钱会有多么庞大,包头成为东方鲁尔,不应该说是东方的包头工业基地,一举超过德国的鲁尔,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强劲发动机,50%的投入的,一直坚持了好多年,每一次因为数额庞大,都会在联合大会上面,发起大量的争吵和讨论,可最终,还是磕磕绊绊的走下去,即便是减少,也是一个百分点,甚至是零点一个百分点的慢慢减少,可是总额,一直都在疯狂的提升着。
教育的问题,最终解决,剩下的议题就完全不是问题了,一个个的方案通过了,甚至这些股东们,在自己理解的范围之中,给予了杨元钊许多有益的建议,这个包头城市筹备大会,就这么一直的开下去,足足开了三天,形成了超过120个议题,包括了包头的每一个方面。
就这样,一个对于包头,甚至是整个西北,乃至中国,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会议,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在包头召开完毕,100多个股东,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和见解,基本上,按照后世的方法,搭建了一个包头城市雏形,而教育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不但八大晋商,通过他们的途径,大力的招募老师,而且也在包头本地深挖,过去夜校培训,甚至是普通工人学习之中,涌现出来的这些,都赶鸭子上架,暂时开始了第一批的集结。
包头可以说是整个晋商渗透的最强的城市之一,过去的一年多,包头的情况,没有上报下去,一方面是包头刻意的低调,而另外的一方面,何尝不是他们把向上汇报的途径都给斩断了,包头商品强横的竞争力,加上包头产品一出手就可以赚钱,从上到下,都给买通了,别说是之获得一个城市的控制权利,就算是的真的举起反旗,没有个半年一个年的时间,中枢又怎么会知道。
封建社会的,上行下达,大部分官员都熟悉欺上瞒下,中枢等够知道的,永远是下面想要让他们知道,包头掌握着海量的资金,再加上晋商和侯家在整个西北的权利,既然决定了要上包头这艘船,既来之,则安之,一定程度上面,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各种各样的手段都用上了,包头仿佛变成了一个黑洞,在清廷的视野之中,彻底的消失了。
杨元钊的议题很快就推动下去,以原有包头商会为的基础,开始完善一系列的城市管理机构,比如完善各种各样的厅局,比如说,城管局,卫生局,公安局等基础,面向市民的一些局,还有一些针对工业管理的,城市管理的,甚至是户籍的,这些只是一个基础和架子,本来,只是推行一个方面,却变成了一个新机构的建设,因为架子够大,城市也够大,一定程度上面,利益均沾,不少的家族都可以推荐子弟过来,合适不合适,回头再说,先把基础打下来再说。
就这样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