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启大明- 第4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景帝是什么身份?私生子,宣宗死前,他和那吴贤妃,一直都是住在宫外,就算宣德三年吴贤妃生下景帝。被封贤妃,也依然是住在宫外的。对于孙太后到底是不是英宗的生母。别说景帝,就连吴贤妃都不可能知晓吧?她又不在宫中,就是想接收八卦都没频道啊!

    而兴安说的钱皇后或者会提供佐证,仔细一想也是能明白的,钱皇后无子。

    孙太后是怎么在宣德年间,把胡皇后逼着辞去皇后之位的?恭让皇后胡善祥说起来,永乐年就被立为皇太孙妃;到了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明宣宗即位后,立为皇后。这样的根底,而且宣宗母亲张太后明显是同情胡皇后的,被废后之后,还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内廷朝宴的时候,也命胡氏居孙皇后之上。那么孙太后是怎么把她斗倒的?不就是无子!

    对于无子的钱皇后来说,如是佐证英宗不是孙太后的亲子,那么,是否会让自己废后的危险性降低呢?要知道英宗不比他爹,英宗这大忽悠可是很能生养的,夭折的不算,到现在为止,他就有八个儿子!单这景泰三年,他就生了两个!

    钱皇后会不会提供佐证,说孙太后不是英宗生母,丁一不知道,但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因为这此之前,他曾经修书问过王振这件事,而王振很愤怒,回信说是妃子有孕是记录在档,十月怀胎多少次御医诊断等等,怎么可能作得了假?而且王振还提出一个说法:当时朝廷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都对废后之事极为有争议,如果真有其事,那个时节早就被这些大臣翻烂了。

    原本丁一想在景帝这边得到一个确凿的、相反的答案,但现在他却不得不面对现实,那就是孙太后就是英宗的生母,也就是说,他的报复是不太可能淋漓尽至的。

    不过乾清宫一行,尽管在丁一自身来说,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答案;但在夺门这件事上,却是达到了极好的结果,景帝完全被摆平了,连最后的抵抗和护卫力量,也被丁一接管,现时除了乾清宫里的那些宫女和兴安,他已是绝对的孤家寡人。

    这时从南面却就传来了整齐的脚步声,听上去百十人如同一人,那乾清宫外统领数百内侍的少监不禁惊慌了起来,他们再没见识,也听得出,这是精锐的兵马啊!两个少监不禁抬头望向丁一,后者不得不开口安慰他们:“无妨,来的是学生的弟子。”

    沉默的队伍,整齐的步点,这大明年间几乎已成了丁一麾下军队的一种标准。

    所以当张懋带着龙骑兵一连从斋宫那边跑步过来时,丁一并没有什么惊讶。

    只不过十来岁的英国公张懋尽管体格高大,但终究还是小孩,奔上台阶向丁一立正敬礼的时候,右脚用力并脚后跟,用力何其之猛,把左腿靠得飘起,整个人差点就摔下去,还好丁一在边上伸手把着他双臂才没有出洋相。

    “禀先生,京营略有乱象,杨守随以两个龙骑兵营所配备的六十具掷弹筒作了三轮齐射,连十二门一点八寸迫击炮都没有动用,那几处团营的守将就龟缩不敢出营……大明第二师派出四个步兵营,接管附近团营的营盘……利刃大队缺指挥排按计划向天津方向布防。方才杨守随已派通讯兵,入午门向皇帝报告军情;圣上教弟子领兵过来接应先生,请先生上殿议事……大司马说有两个连的龙骑兵协助大汉将军已足够,所以教弟子领了一连过来,完毕。” 英国公张懋的小脸,在火光下都看得出因为激动而通红。

    不过张懋着实是不愧丁一对他的培养,就算在如此激动之际,他还是把握住了一些东西,例如“利刃大队缺指挥排按计划向天津方向布防”这样的话,他就把声音压低到如同耳语一般;而大明第二师派兵接管团营防务,他就恨不得天下人皆知,吼得锵铿无比。

    只因利刃大队的行动,来报信的通讯兵是绝对不会跟奉天殿上的君臣述说的,在战报文书里也绝对不会呈现出来。这是丁一布置的后手,料敌从宽,如果事不可为,那么就撤向天津,利刃大队就在通向天津的道路上,安排陷阱、接应事务,到了天津码头,无论是两艘驱逐舰上的火炮,还是一千火铳兵,都肯定能靠为丁一争取到上船的时间。

    当然丁一这种料敌从宽的作战方案,也就导致了张懋私下的报怨:“还想看看那一点八寸的炮,打起怎么威风呢,结果倒好,这一夜别说炮,掷弹筒都没用上,整个入宫的龙骑兵营,三百人统共打了十一枪!”

    但不论如何,这些作战计划,是完全没必要也不应该报与奉天殿上的君臣得知的,因为这会显得丁一对这一夜,也无十足完备的信心。所以张懋在下了殿,得到密报之后,还是很清楚分寸。这一点细节倒教丁一看着他,感觉到比较放心,点了点头举手还礼之后对他道:“那么,此处的防务就移交给你了。”

    说着唤那两个少监过来,教他们听从英国公张懋的调派,这时大势已就,那两个少监能有什么意见?又敢有什么意见?再说张懋虽年幼,但随丁一出关,冰天雪地,铁骑阵中经历过之后,整个人真如一把战刀也似的锋芒毕露,往那里一站,那几百个内侍有什么镇不住的?别说还带着一百龙骑兵。

    丁一站在乾清宫外望了一眼清宁宫的方向,这帐,看起来暂时还得先缓缓,毕竟不论是朝廷还是军方,或是各地的布政使司,很多事务还是要处理的,或者说,许多利益还是要面临重新分配的问题,这些事不弄完,丁某人大约也真的没有空去找孙太后算帐了。

    “叫兴安出来。”丁一冲着那少监下令,不论兴安愿意与否,这当口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出来,丁一看着他出来,便向他招了招手道,“走。”并没有过多的客套或是言辞,因为这时节,已然没有必要了。

    不管丁一怎么坚持,张懋却是派了一个班的龙骑兵跟随护卫。

    兴安跟在丁一身后,倒是不卑不亢,但当丁一安慰他道:“好好办差,当今是明主,你想来不至于有王世叔之祸。”丁一说的是王振,英宗一被俘,王振“没于阵中”,结果无论是他的长随还是侄子,都是身死人亡抄家等等。在丁一看来,兴安倒还是比较收敛,没有王振那么疯狂,也没干出那么多得罪士林的事,所以才这么宽慰他。

    “尽赖先生周旋保全。”兴安听着,长揖及地,终于服了软,因为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完蛋的了。连孙太后丁一都要去算帐,还有谁能保住他?英宗会去保他?那是绝不可能的事,不过听着丁一的话,却就生了一分希望,失了死志的人,往往总是愿意服软的。

    当丁一去到奉天殿外,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雪白衣袍准备入内时,却听着雄鸡长啼,不禁抬头望了一眼天际,却见第一缕的曙光已划破了天空,朝阳轻跃而出,换了人间。(。。)

    ps:  半小时候继续,感谢各位一路以来的支持,实在是对不住大家,欠了不少月票债,今天拼一下还几章。

第六章 伤别离(一)【月票还债】() 
若说夺门这一夜,尽在丁一谋划掌握之中,那么上了奉天殿,却马上就出乎丁一的意料。WW。M

    因为一入殿,就有御史跳出来,弹劾丁一:“丁总宪白衣不冠上朝,非礼!”也就是说丁一没有穿符合他身份的朝服——例如蟒袍玉带乌纱之类,就这么一身雪白儒衫不说,还没带帽子,这不符合礼仪。

    丁一望了那御史一眼,这人是真不怕死么?但还没等他表态,那边于谦已经站出来启奏道:“臣附议,无规矩不成方圆!”

    王翱也出列禀道:“臣附议!”

    于是随着这两位大佬的带头,下面就连接有人跳出来,称为于谦妾的项文曜,当然就第一个跳出附和,然后其他人也纷纷弹劾丁一没穿制服是如何大错特错,引经据典,口水横飞。仿佛丁一没有穿制服的这件事,简直就是灭绝人伦、罪大恶极到得凌迟处斩一般。

    丁某人开始一时有点没回过神来,不过到了这时节,却就明白了,不是这位御史铁骨铮铮不畏权贵,而是朝廷大佬的授意,让他这么来挑起话头,也可以视作是于谦、王翱代表着士大夫阶层利益,要求这搞官绅一体纳粮、收商税的丁某人,履行先前的承诺,退出朝廷中枢,回广西去自己玩自己。

    “有何不妥?”龙椅上的英宗却就开口了,他全然没有刚刚复位,照顾大臣情绪的想法,“在鞑虏营中。如晋一人一刀护一旗,便是这么一袭白衣,生生于鞑虏之中杀出了一个阿傍罗刹的名头来。”这是纯为朋友撑腰瞎扯吧。丁某人当时土木堡也好,猫儿庄也好,都是穿着八品官袍,内着鸡胸甲。

    而首辅陈循也出班奏道:“事急从权,正值堪难,臣以为下不为例便好。”

    老王直似乎是铁了心要捧杀丁一,也颤颤危危出班奏道:“老臣以为。丁总宪有魏晋之风……”

    那边武将列中,石亨本来就看于谦不爽,此时却也就出了列道:“臣以为。若不合于礼,请圣上赐丁总宪白衣不冠上朝之殊荣!”他为的不是给丁一抱不平,而是要开始为了夺门之变这件事,开始邀功请赏了。

    而这一夜适逢其事的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看着石亨出头。这些人或者不通文墨,但对于宦海的关节和时机,那体悟可是透澈得要紧,立时也纷纷出班,来为丁一陈情,说得丁某人不穿制服来上班,跟天经地义一样,不但无错。还得赏,重赏之下。天下忠义之士,才会向丁某人学习,前仆后继,效忠吾皇。

    于谦和王翱就皱起眉头了,有着这么多支持者,恐怕……不,几乎可以确定,丁一必然就不会履行先前的诺言了!看老王直吧,老到真的精力不济,要搞另一个尚书来帮掌部务,他还死赖着不肯退休呢,别说丁某人二十来岁,这时又有这么多人支持,而且皇帝明显也是支持他的。他们两人相互对望之中,都看得出对方面上深重的担忧,因为把搞官绅一体纳粮的丁一放在京师,放在大明的中枢之地,绝对不是好事!两人一咬牙,准备再行弹劾之际,却就听着一个声音响起:“臣之所行,不合于礼,愿受处罚。”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丁一居然微笑着上前开口:“国家法度,自当遵从,若可无视律法而赦免,则也可无视律法而加罪,若如此,普天之下,上至高官勋贵,下至平民百姓,人人惶惶不可终日也!臣因今日之错,请辞去都察院左都御史、安全衙门大使之职;关外事了,幸不辱命,今署督大明第二师军务事之职,应也于此交旨;云远之地已暂趋安定,故督云远、云南、贵州等处军务事,兼理粮饷之职,也一并交旨,请圣上择良臣出任云远布政使司及设都司等事;大明现需休养生息,四海大都督府之舰队,也暂无法晒装舰炮,故四海大都督府现时所行,不过巡视东南、西南海域,打击海盗倭贼……臣为国被创甚多,实心力交竭不能视事……荐西海舰队统领黄某署理四海大都督府事……臣乞还骸骨!”

    丁一不单请辞,不单是按着先前答应于谦的条件请辞,而且还将先前所说要保留的四海大都督府之职,也一并辞了。他要乞还骸骨,二十四岁,已经第二次乞还骸骨,申请退休了!

    奉天殿一时间静了下来,真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英宗在龙椅上一下子站了起来,一把推开要推他的曹吉祥,行落抢到丁一跟前,握着丁一的手,极为愤怒地说道:“如晋!汝安能弃朕而去!汝安可弃国而去!朕不许!不许请辞!”甚至英宗还引经据典,“唐太宗有不允世南之辞,今日朕亦不允如晋之请!”

    他所说的世南,是指虞世南,《新唐书。虞世南传》:“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说的就是虞世南年老申请退休,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请辞。

    丁一笑着摇了摇头,对英宗道:“圣上,今圣天子还位,文武大臣无不得力……臣在中枢,实非必要……且臣性跳脱,好作奇思,若事成自是功倍,若事不成,则遗祸甚大,实不宜居于中枢……况自古便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臣为国事奔波经年,幸能苟全性命,望皇帝垂怜赐还。”

    在旁边的王翱听着,脸上不禁变色,等到丁一说罢,他在边上不顾英宗在前,自是对丁一长揖而下,吓得丁一连忙也长揖还礼,王翱却是说道:“老夫小看天下英雄辈!先前却是以小人之心置君子之腹,于晋公多有腹诽,今自省而不胜羞愧……”

    他这么说,是因为丁一所说的话,请辞的理由,是很诚挚的。例如丁一对自己的评价,说好作奇思,事办成自然是好,如果弄不好就是大祸,所以不适合在中枢,那是很实际的话,不是托辞,所以王翱极为感动,觉得丁一真的是视富贵如浮云!

    连先前跳出来弹劾丁一的那些文官,也纷纷低头退入行列之中,不愿也不敢再争吵下去,一个是人心总归肉做的,听着丁一的话,看着丁某人的做派,大家觉得丁容城真的是忠臣、良臣;一个是听得出丁一辞官的决心是很坚决的,那么他们对自己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也有所交代了,何必又弄得那么难堪呢?

    “便是休养,便是不居中枢,如晋也不应弃朕而去!”英宗再次挽留丁一,他提出,“留居京师,或有军事国不决,也能去与如晋共商之。”

    但丁一并没有半点留下来的意思,仍旧是很坚决地申请辞职。

    英宗前后挽留了四次,到了第五次他明显是生气了,甚至在殿上说出了:“坊间说三国,汉昭烈访武侯也不过三顾,朕今五次挽留如晋……”

    “圣上慎言。”丁一和于谦几乎异口同声,英宗自己也知道失言,因为汉昭烈也就刘备访诸葛武侯,那是天下大乱之时,和现在的大明却没有什么可比性,他身为皇帝,这时节说出这样的话,是不合适的。

    “臣乞骸骨,求圣上恩准。”丁一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