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你什么时候变成了陈爷爷?你还有这个法号呀,弟子怎么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法海有些妒忌空心禅师对二珂的态度,出言讽刺道。
空心禅师一拍法海的脑袋,说:“你不说话,没有人把你当哑巴,你若是再调皮,为师就让你去伙善堂劈柴!”
劈柴是一件苦力活儿,一天下来,全身上下没有那一块儿是不痛的,法海乖乖的闭嘴不说话了。
二珂看着法海委屈的样子,扑哧一笑,小小年纪有了一点颠倒众生的影子,空心禅师把二珂带到净室,说起家常来,让法海去把晚饭端来。
第六十三章 食物()
白云寺的伙食种类繁多,就米饭而言就有两种,长方形的米饭和圆形的米饭,由长方形的谷子和圆形的谷子碾出来的,都是出自于山脚下的农田,一样的水,一样的泥土,所以吃到嘴里的味道,也就相差不多了。
主食除了米饭之外,还有面粉,都是小麦粉,可以做成不同形状的馒头和包子,包子的馅永远只有萝卜青菜,为此不少僧人到伙善堂抗议过,伙善堂的人默不吭声,静静的听着,第二天馒头就没有馅了,变成了有皱纹的馒头,从此就再也没有人说话了,伙善堂做什么,僧人们就吃什么。
下饭的菜不仅有很多种,还可以撇开季节的约束,什么青菜、萝卜、豆角、茄子等等,一年四季都会有,而且样式也是一成不变,永远都是盐巴菜油,用大火顿烂,端出来的时候还有一股植物特有的青檬味道。
不少僧人想过要抗议,但有了前车之鉴,怕抗议过后,只能吃生菜,于是又纷纷忍了下来,继续吃着和猪食差不了多少的素菜,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白云寺的僧人很多,上上下下足足有三千多人,而且每天还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伙善堂只有区区三十多人,若是要做细,更本来不及。
因为在白云寺遭受了十多年的坑害,所以法海和渡仁两个人下山之后,才会多食物有那么大的执着。
佛家说,众生平等。
在法海看来这就是一句屁话,伙善堂给空字辈的老僧人准备的伙食足以反驳这句话,证明众生是不平等,望着手中端着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法海怎么都不相信这从伙善堂做出来的饭菜,法海从来就不相信伙善堂的人还能做出人吃的饭菜来。
法海进屋的时候,二珂一双水灵灵的眼睛泛着红,显然刚刚哭过,空心老禅师也是长吁短叹,也不知道这一老一少在屋子里面说了些什么,能够让两个人跨越时间的巨沟,产生共鸣。
二珂化悲愤为力量,大快朵颐,空心禅师只是浅尝了两口就放下了筷子,一脸感叹的说:“咱们寺里的伙食真是好啊,美味极了!二珂,你就多吃点,出了白云寺,以后想吃,也吃不到了。”
伺候在一边的法海忍着想要撞墙的冲动,扭头看着窗外,东山之上已经升起了明月,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到了晚上。
忽然之间,法海想起了一个问题,在白云寺和空心禅师生活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见过空心禅师吃过东西,今天是第一次看到空心禅师吃东西,心中不由的想到,难道师父已经餐风饮露,超凡脱尘了不成。
这个念头一生起,心中生起了骇然波涛,因为只有合道期的修士才可以不食凡间五谷,餐风饮露,难不成自己的这位不靠谱的师父是合道期的大能?
法海心中震撼,但是脸上的表情却没有丝毫的波动,望着那轮明珠一样的月亮,心中又有些得意起来,自己的师父这么厉害,那自己在武林中岂不是可以横着走!同时心里又后悔起来,自己这次下山,缩头缩脑,顾忌这个又顾忌那个,不痛快不说,还平白无故丢了自己师父的脸。
眼珠子在眼眶中左右晃动,显然又在想着什么坏事情。
“法海,你带二珂去你的房间,你晚上就藏经阁凑合吧!”空心禅师的声音缥缈的传进法海的耳朵里,打断了他的沉思。
“啊!”法海啊了一声说:“师父,寺庙不是有厢房吗?”
空心禅师说:“都已经住满了,寺里现在可没有什么空余的房间,甚至有些弟子都把房间让出来了,给了那些江湖同道。”
法海顺势问了藏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师父,寺里怎么突然之间来了这么多人?”
空心禅师叹了一口气,娓娓道来原因。
在大唐帝国的南边有一个****的小国,名叫古瑱国,国主也是一位大修士,不过他的修炼方式与主流修炼方式大有不同。
主流修炼方式都是炼天地灵气为己用,以自身的强大来抵抗天地浊气的消磨,从而延年益寿,而古瑱王不同,他以炼蛊而求生。
蛊是天地间的一种灵虫,有着种种神奇的能力,超乎人多想象,古瑱王炼化这些蛊,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也就拥有蛊的某一些的特殊能力,比如炼化火蛊,就可以无视火的烧烤,炼化水蛊,就可以在水里如履平地。
而且蛊充满了灵气,炼化蛊之后,自身也会得到这些灵气,滋养自身,不论是肉体还是三魂七魄。
天生的蛊很少,无一不在奇险诡异之地,非人力可得,能够寻得之人都是大气运之人,所有寻常人想要得到蛊,就只能人为的去催生,又叫养蛊。
养蛊对人类来说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因为人乃是天地主角,万灵之长,所以想要养出有灵性有用的蛊,就必须以人为养料,其中以童男童女的血肉为佳。
通常情况下,上万的童男童女才能养出一只幼蛊,幼蛊想要成长,还得继续寄生在人的体内,吞噬人的精气神,慢慢成长,算下来,养出一只成年的蛊,只要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数十万人的性命。
古瑱国地处偏远,那里崇山峻岭,树大林深,猛兽奇虫更是数以万计,生活在那里的人,常年和猛兽奇虫争斗,琢磨出了一套养蛊的方法,最初的时候,是以虫制虫,以兽制兽,只是后来逐渐演变为好勇斗狠的手段。
古瑱国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养蛊,到了这一代古瑱王已经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了,倾一国之力,花费上百年时间,足以养出几只成年的蛊来,这一代的古瑱王炼化了几只成年蛊,实力大涨,野心膨胀,便想扩充势力,掠夺更多资源,再继续养蛊,然后炼化,增强自己的实力,最后达到不死不灭的境界。
古瑱国往南是大海,往西是连绵的大山,往东是无人的岛屿,要想扩张,只能北上侵略大唐帝国。
为了北上,古瑱王整整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他首先派军队扫平了大唐帝国以外的所有部落,利用那些部落的人来养蛊,然后用养出来的蛊去控制山林中的猛兽,其次他鼓励自己的国民生育,培养出足够的战士,与驯服的猛兽相结合组成一支猛兽之军。
第六十四章 都是俗世()
古瑱王或许在史学家的眼中就残忍的暴君,统治的手段极为的简洁粗暴,听话的留下,不听话的杀掉,但在修炼者的眼中他就是一位大才。
他在炼蛊之术上推陈出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又闯出了新高,把蛊与天地之间的大道联系在一起,通过蛊,操纵一方,影响一方时令或者元气,与传说中合道修士相差无几,甚至更盛一层。
古瑱王用成千上万修士的血肉来喂养成年蛊,然后在把这些蛊放在一起,不给吃喝,让它们互相残杀,只留一只,最后一只蛊便是蛊王,然蛊王一出,天地变色,万里生灵无不为之胆寒颤栗。
古瑱王旗所到之处,血腥冲天,猛兽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连大唐帝国的精锐正面交锋,也难以抵抗,只能依靠高大的城墙与之周旋,即使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唐帝国丢失了一个南华州的国土。
盛元皇帝知晓之后,在乾坤殿大怒,调兵谴将,势要灭了挑衅大唐国威的古瑱国,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没有人敢挑衅大唐帝国了,盛元皇帝把这次事件当做是周边所有国家的一种试探,必须要以强势的姿态杀回去,而且要杀的敌国没有一丝胆气来面对帝国。
沦陷的国土中,有些百姓虽然流离失所,但至少保全了性命,而那些仗着自己有几分本事没有走掉修炼者却倒了大霉,全都被古瑱王捉去,禁锢功力法力,寄养蛊虫。
所以这次战争中,古瑱国不仅没有损失战斗力,反而增强了不少。
帝国虽然反应速度快,将士勇猛,但是一股血性面对古怪的蛊术时,也只有白白送了性命,丝毫没有阻挡住古瑱王的脚步。
这个时候,有着文圣之称的宰相赵开言向盛元皇帝进言,说,江湖事江湖了,这中诡异的蛊术,还是让江湖中的那些修炼者去解决。
于是盛元皇帝召代表江湖的九大门派进京,共商征讨之事,征召江湖中无数门派前往边疆,抵抗古瑱王,若是不从者,便是抗旨不尊,满门抄斩。
九大门派的掌门带着江湖同道,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帝国的南疆,看到了修炼者的惨状,顿时明白,这不仅是朝廷的事情,若是任由古瑱王发展下去,所有的修士都只有沦为蛊王的食物。
一改之前应付差事的无所谓心态,心态一变,上千年传承的威力就展现出来,大能之士,一剑就可千里之外取人首级,一拳就能集结天地之气,凿穿对军队伍,然后大肆斩杀古瑱国炼蛊之士,古瑱国溃不成军,最终古瑱王不得不亲自出手。
古瑱王身怀四大蛊王,修为通天,功参造化,一现身,便是风云变色,风起云涌,大地震荡,就连天空中的昊日都不敢与其争锋,躲到云层后面。
九大门派掌门单独对上古瑱王,谁也不是对手,只好九人联手,共同御敌,这一战足足打了一个多月,真是山河破碎风飘絮,日月无光星摇落。
最后古瑱王败逃,九大掌门也是人人带伤,无力追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古瑱王逃走。
见识到炼蛊术的厉害和残忍,九大门派的人认为这是邪法,留存于世,就是祸害,必须毁去,也禁止他人修炼,一旦发现,不管是谁,立即诛杀。
帝国的军队是一群最为团结的人,看到自己的兄弟惨死,心中是怒恨交加,杀入古瑱国之后,见人就杀,不管男女老幼,不留一个活口,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八千余里的古瑱国,被杀的荒无人烟,彻底的成了无人区,此战的主帅也被卫道之士弹劾,削去职务,赋闲在家。
法海之前见到的空中积云,连绵大雨,都是九大掌门与古瑱王十人大战时候的景象,而现在的大旱则是大战的后遗症,牵连三州之地。
战后,盛元皇帝彻底认识到了那些江湖门派的实力,而且这些强大的实力却不被他掌控,盛元皇帝有些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宰相赵开言有站了出来,在朝会的时候,谏言,再开一部,与六部并列,管理江湖门派,彻底的把江湖门派纳入朝廷的管理之中。
盛元皇帝闻言大喜,当即派出自己身边的亲信刘京大太监和兵部尚书邵兵二人,与代表江湖的九大门派商量组建事宜。
整个江湖实力结合在一起,足以让朝廷的忌惮,但是江湖门派众多,根本不可能齐心齐力,朝廷只需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就不出十几年的工夫,就能够把整个江湖门派治的服服帖帖,那些士大夫或许没有能力与江湖人正面冲杀,但是玩弄人心,借刀杀人,却是炉火纯青。
朝廷说组建一部统治江湖,便是大势,即使江湖中有些人不愿意,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只能想着跟朝廷争取最大的利益。
大势确定下来了,那剩下来的就是细节,而商量细节的地方却成大问题。
九大门派之人不敢去京城,京城乃是一国重地,龙气汇结之处,对化神之上的修炼者有着天然的压制,修为越高,压制越强,到了京城一身的实力就去了九成,在大军的围困之下,只能任人宰割,朝廷为表诚意,也不会勉强九大门派。
玄天门、东庭山、天香谷、天山派、北华派、天龙寺、天河帮、洞天门、神王殿九大门派虽然一直为江湖门派之首,但是相互之间的竞争也极为激烈,既然大势不可逆转,那么大唐帝国的第一次武林大会的举办地点就有了非常有纪念的意义,是可以名留史册的荣光。
九大门派都想要在自己的门派举办,相互之间是吵的不可开胶,照这么吵下去,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结果,于是朝廷又只有出来调停,九大门派本着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的原则,就把这次举办武林大会的资格推到白云寺身上。
白云寺之所以在江湖中名声不显,那是因为白云寺低调,从不在江湖中争名夺利,他们一直在白云山上埋头苦修,然后忙于自己内部的相互争斗,更本没有时间去理会江湖中的事情。
说着争斗也不合适,白云寺的和尚也没有打架,只是在佛法上有着意见分歧而已,分成两派,争辩不休。
因为没有轮回,所以也就没有来世一说,修的都是今生,只不过一部分白云寺的和尚要渡世人,认为只要所有的人心存善念,日行一善,脚立之处便是净土,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修行只修自己,渡人只渡自己,只要每个人都能渡得了自己,那么人人都是佛。
两派之人自从建寺之后,就避开了江湖,开始内部的争论不休,争论无果,便到俗世验证,没有想到双方都得到了很多人的信奉,获得大量信徒,在普通人之间建立了崇高威望。
第六十五章 琐碎的生活()
白云山在大唐帝国的西南方,蔓延不过数百里,与那些连绵上千上万里的大山相比,不过是一座比较大一些的山丘而已。
虽然白云山上也有白练横飞,玉带环绕,奇花争艳,异果点缀,但还是没有办法那些名山大川相比,而那些名门大派就在那些名山大川之上,面前这些景色或许在普通人眼中,算的上奇景,在那些见惯奇峰怡景的大派弟子看来,也不过如此,甚至心里还纳闷,就这样的地方还能举办武林大会?
九大门派抢着要举办的武林大会,落到白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