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谢涵好奇的是,这位明远大师出家前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因为徐氏是在宫里长大的,如果没有显赫的出身,他们两个是没有机会认识彼此的。
还有一点,明远大师出手救治夏王妃时究竟清不清楚夏王妃的身份?
“尹嬷嬷,那位高人当时清楚王妃的身份吗?”谢涵提出了自己的第二个问题,因为她知道第一个问题尹嬷嬷肯定也没有答案。
“这个,应该是清楚的吧?因为我们王妃后来还在青莲寺做了点善事,是以王府的名义做的。”尹嬷嬷不是很肯定地回道。
这话倒是和那位农妇对上了,可谢涵心里的疑团却越来越大了。
明远大师的真正身份究竟是什么?
和徐氏有旧,又一心向善,对父亲有恩,对谢涵应该也算是有恩,对夏王妃和夏贵妃都有恩,到底该怎么定位他这个人呢?
是敌还是友?
谢涵困惑了。
好在谢涵的困惑并没有坚持多久,因为府城被围了,她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思考别的了。
这一次府城被围很突然,和上一世不一样。
上一世是海宁失守导致府城被围,这个结果在顾琰的意料之中,因此海宁失守后他便开始着手布置府城的防御工程。
可这一次却没有收到海宁失守的消息,且顾琰也没在府城坐镇,全城的百姓都看见他带了不少人马出城去支援海宁,并把城外兵营的人马也带走了,因此,府城被围,几乎全城的百姓都以为海宁失守以为顾琰被抓所以鞑靼人才腾出人手来围攻府城。
海宁没保住,顾琰也不见了,城外的兵营也空了,府城还能保住吗?
因此,府城乱了,确切地说,是府城的百姓乱了,人心惶惶的,街上随处可见哭泣的声音和惊慌的身影,人人都在谈论这场即将到来的死亡。
谢家也不例外。
得知府城被围的第一时间郑氏就带着她一家大小住进了谢涵家,抱怨说不该搬到府城来,应该搬到京城去,又不是没有条件,为什么要在这等死云云。
“你们说,这可如何是好,我家三个小子都在这,要真有个什么,我们这一股岂不绝后了?”郑氏哭丧着喊道。
“闭嘴,我还没死呢,你嚎什么丧?当初是我们逼你来的吗?”张氏喝住了她。
“就是,娘,大家心里都不好过,你就别哭了,再说了,也没说府城守不住吧?大不了一会我也去城墙上帮忙。”谢泽说道。
他已经十七岁了,比朱泓还大一岁呢,人家朱泓都立了这么多军功,他就不信自己真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就是,一会我们都去,捡点石头去,万一能砸中一个呢?”十二岁的谢潇忿忿说道。
“对,我们都去,我拎两桶热水去,烫不死这些鞑靼猪。”十四岁的谢鸿咬牙切齿骂道。
“你看看,你看看,孩子们都比懂事。”张氏摇了摇头。
当然,她倒并不是赞成孩子们都出去帮忙,谢潇和谢鸿都小,人多挺乱的,他们去了未必能帮上忙。
“他们小孩子知道什么,他们什么都没经历过,哪里知道这些鞑靼兵是怎么回事?”郑氏依旧哭哭啼啼的。
谢涵嫌恶地看了她一眼,刚要开口,只见门帘一掀,吴氏也慌手慌脚地进来了。
“你们知道吗?鞑靼人打上门来了,这可如何是好?早知道,我们还不如去投奔大郎他们。”吴氏进门便拍手说道。
“大伯娘放心,府城肯定能守住的,我听尹嬷嬷说过,王府的侍卫前些日子一直在做弓箭和火药,再说了,我大舅虽然带了一些人马出城,可他也肯定安排好了后路。”谢涵是怕两位伯娘的抱怨会加重祖母的病情,便安慰大家道。
她的话倒也不全是撒谎,凭她对顾琰的了解,对顾家军的了解,她觉得顾家不会这样轻易败了。
“就是,你们一个个都闭嘴,都出去,吵得我脑瓜仁疼。”张氏揉着自己的太阳穴说道。
一个郑氏就够让她头疼的,这会又来一个吴氏,她觉得自己的脑门子突突的,胸口也闷闷的。
吴氏郑氏倒是立即闭嘴了,不过却没离开。
谢涵见此只得上前替张氏揉捏起来,一边揉一边说起朱泓那几次立的大功,说他第一次是如何用鞭炮把抢粮的鞑靼人赶走,说他第二次是如何用点燃的松油枝当箭烧了鞑靼人的营帐,说他第三次是如何和高升伪装成商人从鞑靼那边逃脱的,说他第四次是如何学野鸡和野兔叫把鞑靼人引进山林杀了他们然后换上他们的衣服装成鞑靼兵烧了他们的营帐和粮草,也活捉了他们的将军。
张氏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不光张氏,其他人也都是第一次听说,见小小年纪的朱泓有这么厉害,都瞪大了眼睛拉着谢涵问起了详情。
不管怎么说,谢涵的话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好在这天下午,高升便带来了一个消息,说赵王站了出来,他亲自带着王府的侍卫上了城墙,和顾琰的两个副将站在了一起,稳住了府城的人心。
说还有一个人也撑着一条残腿走出了家门也上了城墙,他就是李尧。
李尧做了二十年的千户长,在幽州守了这么多年,两位副将对他自然熟识,见他主动请缨,便给他调配了五百人守北门。
府城的百姓见一条腿的李尧和府城最尊贵的王爷都上了城墙,守城的将士们也都在城墙上应敌,于是,便也有些年轻力壮的自发地出来了,帮着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灭火、抬伤员、收集松油枝、大石块、做稻草人等。
因为对方的火箭和石弹没少落在城墙上,城墙根下的房子有不少遭殃的,也有少量的百姓受伤了。
不过奇怪的是,每次鞑靼人的进攻都不超过一个时辰,然后很快分散着退避开来了,退到了投石机达不到的距离。
第五百七十章、不负使命()
连着两天对方都是如此,李尧和几位将士坐下来商议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对方围攻幽州是假,牵制住幽州的兵力才是真。
而对方牵制住幽州的兵力无非是两个目的,一个是不想让他们出兵救援海宁,另外一个,应该是为了粮草。
估计是这场战事超出了鞑靼的预期,他们带的粮草不够了,而海宁附近基本被他们洗劫一空了,所以他们把主意打到了府城附近,毕竟这边的村庄富裕些,人口要密集一些,粮食自然也就多一些。
知道对方的意图后,李尧的意思是想带兵出城痛击他们,可问题是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而王爷也不敢冒这个险。
两位副将也不敢做这个主,毕竟顾琰走时有交代,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府城。
谢涵知道这个消息后却有些坐不住了。
听高升说,新买的几个大庄子都在府城附近,尽管那几个庄子都修了村墙,也听从谢涵的意思在村墙外围种了不少荆棘埋了不少倒插的箭头,可这点小伎俩能挡住庞大的鞑靼兵?
她倒不是担心这些鞑靼兵进庄之后能抢到多少粮食,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粮食她都捐出去当军粮了,庄里只有一点口粮和种子,但她担心这些鞑靼兵进庄后会把壮劳力杀死,把女人和孩子掳走,这么多无辜的生命要毁在这些可恶的鞑靼兵手里,怎么能让她安心?
饶是她读了这么多的兵法书,这一刻的谢涵也是一筹莫展,只能听天由命。
好在三天过后总算有消息传来,说是城外有一支队伍和鞑靼兵干上了,且李尧认出了是朱泓带的人马,李榆也在。
赵王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外面,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虽然他无权调动守城的兵力,但他可以调动王府的侍卫,以及王府的侍卫准备的那些火箭、火药和投石机。
副将倒是也默许了他这一行为,开了城门把他的人马放了出去。
谢涵知道这个消息后,亲自带着陈武、高升等人去城墙上见赵王,她向赵王出了一个主意,把府城的这些大户人家的侍卫都召集起来。这些侍卫们虽然没有打仗的经历,但武功不弱,骑术也不弱,完全可以上前去杀敌。
王爷听从了谢涵的建议,一面命自己的贴身侍卫拿着他的帖子挨家挨户地借人,一面站在城墙上的台阶上开始游说众人。
还别说,有赵王的面子,一个下午便借到了五百来侍卫,副将见此,干脆也点了一支千人的队伍带着这五百人出城了。
其实,此时的朱泓真有点吃力了,他一共就带了一千人马来,而攻城的鞑靼兵至少有三千人,另外还有两千人分散进村去抢粮去了,否则的话朱泓根本支撑不了这么长时间。
不过打仗打的就是一股士气,王府出来的这二百侍卫身手都不凡,加之他们又带了不少弓箭和火药,因此,着实也帮了朱泓不少忙,再加上后来出来的这一千五百人,朱泓很快扭转了劣势。
把这三千人逼退后,朱泓则带着他的人马去附近的村子围堵那些抢粮的鞑靼兵,而守城的副将则带着他的人马进城了,同时还带进来不少伤兵,谢沁便是其中的一个。
谢沁是被别人的流箭射中从马上落了下来,随后又被马蹄踩了几脚,所以伤势还比较重,可不管怎么说,命是保住了。
从他嘴里谢涵得知了些前线的战事,这次鞑靼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攻城的,出兵八万,把海宁城围得水泄不通,扬言要报前三次铩羽之仇。
还别说,三天后海宁城真有两处城门被鞑靼的投石机攻破了,好在顾琰带着他的两万人马及时赶到,帮着解了一下围,否则,这次海宁城肯定落到对方手里了。
可惜也仅仅只是解围,并没有把鞑靼兵逼退,两边的人马依旧对峙着。
由于双方都有投石机和火药,因此这次两边的人员伤亡都比较大,还有许多无辜的百姓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这一场战事足足打了一个来月,显然在鞑靼人计划之外,所以他们的粮草不够了。
可惜,海宁城附近的村庄几乎没有什么人烟了,于是,他们便想了这么一个主意,佯攻幽州府城,牵制府城的兵力,其他的人去抢粮草。
顾琰虽不清楚对方的真正意图,但他敏锐地发现了对方有少部分人马往府城方向去了,于是,他命朱泓带着他的人马去堵截他们。
他知道朱泓有不少歪点子,且府城那边又是朱泓的地盘,应该可以应付得来的。
事实上朱泓的确也没有让他失望,不但把这些鞑靼人赶走了,且还把对方抢劫来的粮草留下来了。
因此,顾琰又给他派了一个新任务,命他带人埋伏在边境线上,切断这些鞑靼兵的后路,同时也拦截前来救援的鞑靼兵,因为他准备把这些鞑靼兵全歼了。
谁让对方不守信用,明明签好的协议是休战半年,对方却提前出兵,且竟然出兵八万,明摆着就是想把顾家军吃掉,顾琰可不想忍下这口气。
当然,后面的这些谢沁就不清楚了,他只知道他受伤之前的事情。
他不清楚,谢涵自然也不清楚,但她清楚一件事,府城的城门还关着呢,说明前线的战事还没有结束。
彼时已经临近年关了,因着这场大规模的战事,也因着谢沁的腿伤,谢家这个年过得就有些沉闷了。
其实,沉闷的不止谢家,整个府城都处在一种风雨飘摇的恐慌中,就连坚持多年的元宵灯会也取消了。
好在府城的大门总算在七九河开之时打开了,随之进来的密密麻麻的伤兵,至少有好几千。
听说是海宁那边的卫所放不下了,军医也不够用了,所以顾琰才命人把他们送到府城来安置和救治。
不过这些伤兵倒是给满城的百姓们带来一个好消息,说是这次重创了鞑靼好几万人马,顾琰乘胜追击,又点兵五万去攻打对方的赤城了。
第五百七十一章、应验()
谢涵听到这个消息自是欢喜不已,因为她清清楚楚地记得,上一世就是赤城之战后鞑靼主动求和,签下了五十年的停战协议,边境开放通商。
尽管这一世的战争情形和上一世有点不太一样,但谢涵觉得最终结果应该不会变,换句话说,这场战事快结束了。
还有一个消息也令谢涵庆幸不已,高升、李福几个去所有的庄子查看过了,说只有一个庄子让鞑靼人闯了进去,抢了一百来石粮食和十来头牛百十只羊走,打伤了几个男子,倒是没有别的损伤。
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高升说好些个没有村墙的庄子被洗劫一空了,不管粮食还是种子或是养殖的牲畜,只要能吃的他们都不放过。
而谢涵的庄子能幸免于难的确归功于这道村墙,据说这些鞑靼兵是分散进村的,时间紧任务重,大概不想做无谓的牺牲和浪费,因此,便绕过了谢涵的庄子。
经过这一事,高升再次被谢涵的远见折服了。
可惜,谢家的欢喜才维持了短短的四五天。
这日,谢涵正和祖母商量着谢耕梅一家该出了孝期,是不是接来府城安置时,司书在门外说纪氏来了,想求见谢涵。
谢涵听了觉得有点惊讶,自从纪氏去年被撵出去后虽说一直没断了往谢家送东西,可却没有一次主动求见过,而这一次求见的不是祖母却是她,说明这件事应该是跟弯月无关,八成不是求娶。
不过为了尊重起见,谢涵还是看了祖母一眼,扬声问了一句,“她有说什么事情吗?”
“说了,好像和二王子有关,说二王子不见了。”
“又不见了?”谢涵唬了一跳,慌慌张张要下炕,张氏一把拉住了她,吩咐司书把纪氏带进来。
都这个时候了,张氏还能计较什么?
没一会,纪氏便红着眼圈进来了,顶着一张未施脂粉的素脸,蜡黄蜡黄的,说不出的憔悴,进门也没顾上和老太太问好,先拉着谢涵哭诉起来。
谢涵这才知道,不仅朱泓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沈岑和顾錾以及朱泓的几个侍卫。
据纪氏说,赤城之战顾琰命朱泓打头阵,谁知朱泓一不小心中了对方的埋伏,待朱泓的人马杀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