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接连死亡()
送石国华入院的同时,石国华的妻子肖芳也出现症状。
石国华抢救无效死亡后,肖芳住院,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
因为医院有了之前的经验,加上省里的专家组及时赶到,调整治疗方案,肖芳的病情稳定下来,过了三天,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
石头村的流病调查到了这里,就没了下文。
叶蓁蓁拿着资料,好奇地问:“南学长,剩下的资料呢?到这里应该还没结束吧,病死猪的去向,石国华家山里的养猪场,这些内容都没调查清楚啊。”
南之乔:“资料就这些,石头村的流调还没结束,本来今天就能结束的,可是”
南之乔欲言又止,叶蓁蓁追问:“可是怎么了?”
“上午在石头村的时候,你给我打电话,我的手机突然没电,等充好电再联系你的时候,你的手机关机,人已经在飞机上了,没办法,我只能结束这边的工作,去机场接你。”
原来是这样,叶蓁蓁感觉很抱歉,“对不起,南学长,我明天一定配合工作,把进度补上。”
南之乔笑道:“明天的工作是很多,除了调查石国华家山上的养猪场,还要调查整个石头村农户养猪情况。”
只是一个村子而已,应该没有多少户,叶蓁蓁本来心里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南之乔随后补充了一句,“石头村有一百多户人家,基本家家养猪,像石国华这种规模算大的,其他农户家都是小型散养,调查起来颇费时间。”
叶蓁蓁心里盘算了一下,一百多户人家,挨家挨户调查下来,也要耗费很多时间,只有两个人的话,一天也完不成调查表。
“南学长,明天就我们两个人去石头村吗?”叶蓁蓁问。
“除了我俩,还有三个人,小高、原阳市cdc的三个工作人员。”
“六个人,分组做流调,这样进度会快一些。”
“除了流调,我们还要负责发放一些宣传材料。”南之乔用手指了指房间一角的一堆宣传资料,说:“那些都是今天刚印刷出来的,明天去做流调的时候,顺便下发做防疫宣传。”
叶蓁蓁拿起一份宣传资料,纸张的油墨气息浓重,是刚印刷出来的,再看内容,是关于猪链球菌病的几张图片,下面还有文字说明,一旦发现病、死猪,绝对不能宰杀,更不能加工制作和食用,应及时向畜牧、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对病、死猪进行消毒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对圈舍进行严格消毒。
叶蓁蓁拿着宣传资料,问:“对每家农户的圈舍进行消毒,是我们来做吗?”
“不是,疫情波及的范围比较广,经过专家组讨论,建议当地政府采取‘五包、四不、两补贴、一无害’的处理措施,具体说明都在宣传材料里。”
又是这种口号式的总结,叶蓁蓁拿着宣传材料细看,“五包”是指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责任逐级落实到人,防止疾病扩散;“四不”指的是不宰杀、不食用、不售卖、不外运病、死猪肉;“两补贴”指的是补贴农户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的费用以及补贴病人的医疗费用;“一无害”指的是对病、死猪经消毒后再加生石灰、漂白粉深埋或焚烧处理。
“这个宣传措施还是挺全面的。”叶蓁蓁赞道。
“措施是好的,接下来就要看执行的力度。”
看完宣传材料,叶蓁蓁又把注意力转移到病例档案上,翻看了几份,每份病例都有一个故事,其中家住洪山镇八旦村的一女患者,名叫江华,她的经历跟石国华妻子肖芳的经历相似。
江华发病三天前,帮亲戚家杀猪,男人杀猪,一帮女人就在一旁帮忙“刨”猪毛、洗内脏,当时江华手上有个小伤口。猪杀好后,主人把猪杂碎煮了一大锅,帮忙的人都吃了一点。
江华还没吃几筷子,就感觉头晕、想吐,最后腿酸得都站不起来,胳膊、腿上出现大片瘀斑,送到医院后,打了抗生素、输血浆,两天之后,病情才稳定下来。
与石宝成同一个镇,不同村的男患者徐文也有相似的经历。
徐文亲戚家的一头猪口吐白沫死了,亲戚找来徐文帮忙杀猪,杀完猪,徐文背了二十多斤猪肉回家,刚把猪肉分成几块放进冰箱,人就感觉全身发虚、全身疼,还恶心呕吐,连夜送到医院,经过抢救,现在已经康复出院。
看完病历,叶蓁蓁总结了一下,这次人…猪链球菌感染病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病前均私自宰杀、洗切、加工过病、死猪,而且重症患者的手上都有伤痕,患者发病初期均表现高热、全身酸痛、高度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然后出现皮下淤血、休克等症状,患者随病情发展,其白细胞总数增高,有些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
这些都是细菌感染的典型特征!
叶蓁蓁叹道:“猪链球菌病属于国家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链球菌长存在于健康的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在动物抵抗力降低和外部环境变化诱导下,会引起动物发病,没想到对人的危害也这么大。”
叶蓁蓁说得自己都有点紧张,南之乔安慰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直接宰杀和接触病、死猪肉,完全不用恐慌。”
“也就是说,目前这个人…猪链球菌病,只通过接触传播,还没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途径有限。”
“对,所以这次疫情还是相对好处理的。”
当晚,看完所有的疫情资料,已经快十点,南之乔跟叶蓁蓁一起回到附近的招待所,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众人一起乘着市cdc的疾控车去往石头村。
石头村坐落在一个山脚下,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村前一条山溪汇成的小河,村后的大山绵延不绝。
第21章 肉味飘香()
在去石头村路上的时候,高福山就在车上对当地的环境做了大概介绍。
高福山是四川人,家住原阳市的一个小镇,也在这次疫情波及的范围内。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高福山就通知的父母,小高家里虽然没有养猪,但周围有卖生猪肉的菜场,小高按照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要求告诉父母注意事项,还让父母通知附近邻居。
小高的家离石头村不近,有近百公里的距离,可是高福山对石头村却很了解,这是因为石头村后面的山脉里有著名的风景旅游区——荆山老林。
荆山老林在附近一带很有名,传说清朝时期,川黔两省边民因抢占林地,经常发生边界争端,经当地官员会勘划界,收作官山,永远封禁,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山上古树参天,环境幽深,故名“荆山老林”。
改革开放后,荆山老林一带被开发成旅游区,附近的村镇也被带动起来,石头村不在景区范围内,但石头村后山属于荆山老林所在的山脉尾端,未经开发的原始森林绵延不绝。
石头村几公里外的地方,就已经是山区,车子沿着崎岖的山路上下颠簸。
司机尽量把车开得平稳,周围风景震撼,一侧路边是陡坡,陡坡下是溪流,另一侧是幽深密林,不时有小动物从路上穿过。
行过一段山路,石头村终于出现在一面平缓的山坡上。
车子在石头村前停下,专家组下车步行进入村内。
因为提前已经通知了村长,所以村民们都很配合工作。
南之乔一行六人分成两组,南之乔、叶蓁蓁和高福山一组,市cdc的三个工作人员一组,村委会又特意安排两个村民陪同,方便与当地群众交流。
分到南之乔这一组的村民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头发灰白,叫石立财,是现任村长的二叔,以前做过村里的会计,在村里颇有威望,村民都叫他“财叔”。
南之乔这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拿着提前设计好的流病调查表,挨家挨户询问情况,包括生猪饲养情况,家庭成员健康情况,近期有无接触病、死猪的历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与石国华有接触的亲戚邻居们,他们是重点流调对象。
财叔带队,挨家挨户进行。
石头村的民房建筑格局是依山势而建,一明两暗三开间,或是一明一暗两开间,有的附带披屋或厢房,猪圈建在屋后,或是正屋旁边。
调查进行了一半,快接近中午的时候,南之乔这一组刚结束一家农户的调查,准备在财叔的带领下去下一家。
走在路上,叶蓁蓁闻到一股肉香味,就像平时大街上卖卤货的味道,香味儿浓郁,从前面一家农户院中飘了出来。
快到中午,众人都有些饿了,高福山显然也闻到了肉香味儿,朝前面农家望了望,说:“人家都开始做午饭了,我们现在去,合适吗?”
南之乔抬手看了一眼腕上的机械表,刚过十一点,现在这个时间吃午饭还早了点,不过,对于石头村的习俗不了解,还是打听清楚比较稳妥。
南之乔问身旁的财叔,“财叔,村里人一般几点开始吃午饭?”
财叔憨厚地笑了笑,说:“农村人吃饭没个准点儿,农忙时就晚点,闲的时候就早点,现在这个时候嘛,不算农忙,一般都十二点左右吃午饭。”
高福山听到这里,插话道:“前面那家人已经开始做饭了,饭香都飘出来啦。”
财叔有些纳闷,“那是石建军家,他家平时挺忙啊,除了自留地,有承包的果园,还养了不少生猪,有七八头的样子,午饭从来没吃这么早,走,去他家看看。”
财叔带头去了石建军家。
石建军家的房子建在石国华隔壁,青砖红瓦水泥地,看起来是建了不久的新房。
跟其他家敞开着大门不同,石建军家的大门紧闭着,财叔推了推门,里面竟被反锁起来。
小高疑问道:“家里没人吗?可是肉香味儿是从他们家飘出来的,是不是吃完饭出去了?”
财叔敲了两下门,没人回应。
财叔自言自语道:“早晨还看到建军在家里,跟他打过招呼,说今天有领导来调查,让家里留人等着,人现在肯定在家里,人若不在,大门应该是从外面锁着,现在是反锁,人肯定在里面。”
财叔又使劲敲门,同时大喊:“建军他家的,赶快来开门。”
很快,门内响起脚步声,一个三十来岁,烫着满头卷发的女人从里面把门打开。
女人看到财叔后,尴尬地笑了两声,说:“叔,您来啦。”
“大白天的,你家锁着门干嘛?”财叔闪到一边,给身后的南之乔三人让出路。
女人看到南之乔后,眼中闪过一丝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问:“这些就是国家来的领导专家吧,有什么要问的,问我就好。”
财叔有些不满地对女人说:“建军他家的,让人进去说话啊,有张调查表要你配合填写,还要看看你家的生猪圈。”
女人面色纠结,站在门口不动。
财叔有些不耐烦地问:“怎么?建军不在家吗?看一圈就走,用不了多长时间。”
女人支唔道:“建军在家,在猪圈忙呢,你们有事问他吧,我家都是他做主。”
女人说前后不一,财叔倒没什么,叶蓁蓁感觉对面的女人好像很紧张,像是在隐瞒什么。
财叔绕过女人往里面走,看起来熟门熟路,南之乔一行人也跟在财叔身后。
走进院子里,肉香味中混杂一股浓重的血腥味,水泥地面的院子,用井水冲刷的很干净,坑洼的地方还积了不少井水。
财叔问:“你家刚刷过院子啊?”
“嗯,天气热,用井水刷刷院子凉快。”
女人慌张地掩饰,南之乔眉头微皱,在院子周围看了看,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东西。
女人见财叔往后院猪圈走,忙朝里面大喊:“建军,财叔带专家们来了,你快出来。”
刚进后院,一个四十来岁的健壮男人迎面走了过来,见到财叔,打招呼道:“财叔,来干啥啊?”
第22章 树林垃圾()
财叔介绍道:“专家们来调查,填表,采样。”
石建军:“填啥表?我来写。”
叶蓁蓁拿出流调表,说:“您只要回答我几个问题就行,您说我写。”
石建军指了指前院,说:“后院养猪,一股猪粪味儿,我们去前院吧。”
打眼望去,用简易石头围起来的露天后院,就是一个大猪圈,里面养着五六头大白猪,还有一群棕色花纹小猪,猪圈刚清理过,看起来还算干净。
石建军往前院走,财叔和蓁蓁跟在后面,高福山拎着采样箱,准备给猪采样。
这次流调任务,除了填写调查表,还要给疫区范围内的生猪采样,收集到的样本送省疾控进行检测,这样做能得到疫区生猪链球菌感染情况。
三人小组各有分工,蓁蓁负责流调表的填写,小高负责采样,南之乔拿着相机,进行现场拍照。
石建军走在前面,女人在最后,看到秀气的小高拿着采样箱要进猪圈,女人忙停住脚步,制止道:“猪圈脏,别进了。”
小高看看女人,又看看导师南之乔,最后对女人说:“我穿了防护服,没关系的。”
女人还想找理由阻止,南之乔察觉到异样,说:“给生猪采样是必须要做的,你家养的猪最近有什么问题吗?”
女人立刻摇头,“没,我家的猪一直都很好,不信你看,那头母猪刚下了一窝猪崽,猪崽们都活蹦乱跳的。”
女人指着猪圈一角,用木头栅栏单独围起来的一头大白母猪和一群小猪,颇有些自豪的样子。
母猪是肉白色的,小猪仔是棕色花纹的,粗略一数,有十二只那么多。
母猪是家猪,小猪仔却是野猪,这一幕跟白云牧场里看到的很像,小高好奇地问:“这些小猪也是用野猪配种产下的吧?猪圈里怎么不见野猪呢?”
女人点头,“嗯,配种的野猪不是我们家的,村里只有石国华家山上的养猪场里有纯种野猪,谁家母猪要配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