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上第一暴君-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本刘轩还不怎么适应这个编制,不过找到规律后反而觉得也没什么不妥,就此沿用了下来,同时他也在寻思着什么时候按照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重新整编一下?不过眼下这个时机不合适,就算真要做这种事情,估计也得等到全国一统之后。

    一万人的禁军目前已经开始进行训练,因为大部分都是老兵中的精锐,所以战力倒是比刘轩当初预料的要好一些。

    同时,禁军已经开始接管城防,得知这一点后,刘轩直接开口,将原本的城门警守裁撤,城门校尉一职也撤销,按照他的意思,那守土之责本就是武官的本分,还专门弄个职务出来反而弄的不伦不类——结果这群城门警守打仗守城不行,捞钱使坏倒是一等一。

    刘轩这话一出,朱儁和皇甫嵩还没怎的,卢植倒是大为惊异——他本来瞧刘轩并不怎么顺眼,只是新帝登基以来倒也不曾做过什么错的决断,加上如今还将奸贼董卓给困在了雒阳,到了长安后的诸般诏令也有点贤君的意思,这才留在朝中尽心匡扶汉室。

    而这次听闻刘轩一开口毫不忌讳的指出原本制度的弊端,并且痛快无比的就将那无用的官衔取消,倒是显出几分决断来。

    但是城门校尉被裁撤了,那么城门的防御交给谁去负责?

    刘轩直接给出建议:“轮番负责,反正平日无战事的时候也不需要将领坐镇指挥,只要每日使人巡视就可。”

    停顿了下,又继续道:“如此一来,将领巡视的非自己本部兵马,也能避免徇私之举。”

    满朝诸公自然齐声称善,如今皇上都这么说,他们自然也不好强硬的反对,何况这个安排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妥。

    随后,一些在挑选禁军被剔除下来的老卒被编进了中尉寺中,充任中尉卒——不过按照皇上的意思,是在中尉寺下设巡捕司,然后以老卒担任巡捕,负责巡视全城,维持治安。

    实际上刘轩也不晓得朝廷原本有没有类似捕快衙役之类的职权。如今时局混乱,政事也乱成一团,就算原本有,现在那个部门也已经废掉了,所以刘轩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巡捕司弄出来,若以后有职权重叠的部门存在,直接裁撤了就是——他当然不会裁撤掉巡捕司,而是要将原本的那个部门裁撤掉。

    折腾一圈下来,刘轩同时也定下了新的规定——以后禁军不仅仅是负责京师以及京畿一带的防卫。

    同时边疆上驻扎的兵马也是禁军,同时每个州的治所也就是州府也必须驻扎一部禁军,至于郡县则不会驻扎禁军。

    禁军驻扎处并非固定,会定时更换,哪怕原本驻守京师的兵马,也会被轮到去边疆驻扎,也可能去内陆一些安稳的州郡屯驻,刘轩认为只有这种频繁的调动才能够保证禁军的战斗力。

    否则长期驻守安逸之地的部队很快就会废掉,同时还要忧虑被当地长官收买拉拢,无论哪会总情况都会让刘轩郁闷,所以要从根本上杜绝这个可能的发生——加上汉朝早有类似的制度,只是施行不利罢了,所以刘轩这个建议也无人反对。

    除却禁军外,非边镇的郡屯驻的是地方兵马,也就是所谓的郡国兵,这种兵属于半职业半农民,往难听了说就是一群民兵,不过在非边镇的内陆,用来防反盗匪已经足够——若是贼势强盛,州府则会派禁军围剿。

    县一级就不会驻扎大量兵马了,撑死有小部郡国兵,再往下的亭一级就完全不会有兵马驻扎。

    刘轩同时要求巡捕司必须要建立到亭一级,当然现在这些都只在计划当中,想要实施的话可不晓得要到什么时候。

    听了刘轩的这些安排,卢植惊诧的问道:“以陛下的意思,那禁军当是完全由朝廷供养,不事生产的专事作战之兵卒,可要布置到边境各地甚至各州治所,那得需要多少兵马?每年的粮饷支出何其之多?朝廷能负担的起吗?”

    他自然不晓得刘轩有神仙手段解决粮食的问题,而粮食方面没有了问题,在这个时代养多少兵都不成问题。

    何况,他实在是看不上那些半农半兵的存在,那些兵卒的战斗力实在是弱爆了,刘轩可不仅仅只是想要将天下重新一统这么简单,若想继续开疆拓土,只有一小部职业军人怎么足够?

    “朕欲使禁军人数达至八十万,想来勉强够用了。”

    此话一出,满朝诸公脸色齐齐一变,不少人脸色瞬间就变得一片乌青。

    八十万禁军,听起来的确是个很宏伟的目标,若真拥有八十万专门从事作战的职业军人,估计汉王朝可以横扫天下了。

    按照这个时代的情况,二十个人养一个兵已经算是勉强,而且这还是这个士兵本身还要进行一部分屯田工作的前提下。

    若是完全不事生产的兵卒,恐怕需要五十甚至一百人来养一个,正是因为这个缘由,汉朝真正的职业军人数量其实并不多。

    北军五校、羽林、虎贲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剩下的基本都是半农半兵性质的存在。可刘轩一张嘴就要把这个数字提升八十倍,那得需要多少人口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粮饷来供应?只粗略一算,起码也得近亿的人口吧?而且这还仅仅是平时的消耗,若是战时呢?何况朝廷不可能只顾着养兵而不做别的事情吧?

    想到此处,不少人互相对视了之后都有了开口劝谏的心思,幸好刘轩随后一句:“不过这仅仅是个目标,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诸公齐心协力。”才叫群臣松一口气,只当皇上那句八十万禁军不过是年轻皇帝不晓得治理天下之难所说的空话罢了,也许皇上以后再想起这个想法后还会当做一个笑话。

    谁都不晓得,刘轩定下八十万这个目标,完全是因为那‘八十万禁军教头’这个称号的记忆太过深刻使然,若有人知晓了其中缘由,不晓得会不会吐血三升。

    *****************************

    推书:

    拜师小龙女?杨过怎么办?

    李漠撇着嘴回道:玩蛋去。

    调戏白娘子?许仙怎么办?

    李漠甩个卫生眼答:撸管啊!

    ------

    有名师,有高徒。

    但也有个胆敢调戏女师傅的淫贼徒弟。

    穿越成为捕快‘临时工’,不要紧!

    大侠倚剑行天下,李漠仗剑捉大侠!

    梦梦欢乐向新书,欢迎大伙收藏,品读。

    'bookid=2263417;bookname=天下第一神捕'

第58章 人才() 
一个上午的朝政,确定了汉王朝接下来不知道多少年的奋斗计划:八十万禁军计划!

    虽然众大臣都不觉得这个计划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皇帝有此雄心终归是一件好事情,而且从皇帝的诸多话语中也可以得知,天子想要重现王朝盛世,有了这么一个目标,大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总比原本那样迷迷糊糊的走一步看一步来的好。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日下来,整个朝廷的精神头都为之一变,散朝后三公凑在一起聊天时也都说:“今新君虽然年纪尚轻,却有极大志向,兼之勤于政事汉室中兴有望啊!”

    当然,期间也少不得说上一些:“又有诸公共相辅佐。”云云,称颂了同僚的同时也变向的称赞了自己,只不过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去提这事。

    在这期间也一样少不了有些人私下里拿‘天子年岁尚轻,却沉溺女色,恐非汉室之福!’来说事,但谈论这个话题的却多是朝廷中的中低级官员,例如三公九卿以及新近被提拔起来的六部官员,是不会参合的。

    而就在满朝文武各自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间或聊些风月以及皇上的八卦的这个时候,刘轩则在自己的书房里与刘晔谈话。

    刘晔的宗亲身份已经得到宗正寺的认可,宗正刘艾对于这个年轻的汉室宗亲也很是看重——汉室衰微,又接连出了好多个把持朝政的权臣,身份汉室宗亲的刘艾现在对大部分‘外人’都信不太过了。

    反倒是刘晔这样有才学的宗亲,更让他看重——这也不算什么稀奇,任谁碰上这种事情之后,估计也再难以相信别人,相比下刘晔也算是自家人,更容易值得信赖一点。

    这也是这个时节一直存在的‘家族’情节作祟,若是刘轩的话就绝对不会这么想,恐怕在他心中,这同宗之人更叫他忌惮。不过眼前的这位似乎没有太大的野心,加上才学的确不俗,刘轩也是极为看重。

    此时刘晔坐在下面,宗正刘艾则在旁作陪,相互间问了几句话之后,刘轩就直接切入了正题:“子扬对本次出使西凉,可有什么看法?”

    刘晔如今也不过二十多岁,还很是年轻,不过已经蓄了一把漂亮的胡须,相貌气质也都是不俗,任凭谁见了这等样人都会心生好感,刘轩也在心中暗赞了一声:“不愧是能够成为曹魏重要谋士的人物,的确不俗。”

    要晓得曹操虽然一辈子都是汉臣,但是所作所为可一点都不像是臣子,这种情况下他本身对于刘氏子孙是非常忌惮的——而刘晔却是光武帝嫡孙,这个身份在曹操帐下效力非常的敏感,但却一直受到曹魏势力的重视,可见其人之不俗。

    刘晔见刘轩询问,拱手道:“微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定然说得马刺史进京面见陛下。”

    这番话说出来,刘轩和刘艾都是微笑点头,知道刘晔完全明白了皇帝这次派他出使西凉的用意究竟是什么了。

    那马腾目前任西凉刺史,基本掌控了凉州全境,无论是军事还是内政都可一言而决,当真是西北土皇帝一般的人物。

    这样的人,若是进京面圣,无疑是将自己的权利全部都交还给朝廷了,这也算是一种表忠心的手段。刘晔若能说服马腾进京,那么就等于完美的完成了皇帝所交派的任务了。

    至于具体如何去做,刘轩没有询问,毕竟那说客的手段,除了要提前在胸中有个大概外,大多都是要看当时情况而临场发挥,你眼下问的太详细也是无用,所以还不如不问,好表达出自己对刘晔的信任。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刘轩问的都是刘晔以前都做过些什么,在老家学习的时候有交了什么好友,同时又问了问东南之地的一些风土人情,随后又问了问那地方的政令施行的怎么样,当地人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一个样?

    一番胡天海地的闲扯之后,刘轩这才叫刘艾领刘晔下去,他自然不晓得,一离开宫门,刘晔就回头瞧了瞧那高大的皇城宫门,轻轻感叹了声:“汉室中兴有望。”

    他这句话本来声音极小,离得三步远怕是就听不到他有说话,但是刘艾就在身旁,加上刘艾这人旁的优点没有,这耳朵却是极为好使,闻言不免转头瞧来,暗自奇怪刘晔为何会有这般判断?

    因为自打刘晔进境,刘艾就对这个年轻人颇多关注,经常邀他过府饮宴,期间也谈论了不少天下大事以及对政事的见解,当然刘艾也承认这种做法多少也是想要考校一下这个年轻人的才学。

    最后的结论让他很是开心,觉得这年轻人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尤其还是刘氏中人,光武嫡派子孙,甚至刘艾觉得刘晔可以成为中兴汉室的一代名臣。

    同时,这般怀有大才之人,一般眼光也是颇高,虽然刘晔没有直接评论过朝中诸公,但是刘艾还是能够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心中,无论是对于当朝三公还是对于目前手握实权的一些诸侯,评价都不是很高。

    却没料到今日不过才与皇上聊了没多久,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心中好奇下不免就追问了一番。

    刘晔的回答倒也简单:“陛下雄图大志,而且又很是实际,适才所问虽然不甚起眼,所于治国有大用。”

    毕竟你得先知道那地方的情况,究竟出了些什么问题,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

    而且刘轩问他老家那边,自然就是想要将朝廷的势力扩展到那个地方——而在那之前,西北之地就不谈了,关东诸侯也不可能轻易的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要对付的人可并不少。

    刘轩会问那些,自然是对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有着充足的信心。

    当然若只是如此,他也不会觉得刘轩就是一个明君了,真正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这段时间里他亲眼所见的一切。

    刘晔来的这段时间里,恰好赶上六部改革,人口清查以及大肆鼓励耕种和开垦,在这么一个混乱的时期和目前这种尴尬的环境,皇帝没有一味的加强军力,而是从民生着手,可见这位新君并非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冲动之人。

    而六部改革,也可以瞧出新君要收拢朝廷大权的意思——而只钦点了户部侍郎一个职位,其它位置则让朝中老臣选出,也看出来新君并不是那种急于求成,沉不住气的人。他懂得适当的放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这一点来看,这名年轻的天子已经是个合格的皇帝了。

    但若只是如此,至多也就给汉王朝续上几年命,苟延残喘个十几二十年罢了,接下来依旧免不了陷入大乱。

    真正能让刘轩得到刘晔看重的,还是刘轩对兵事的看重以及对现有不合理的军备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且雷厉风行,丝毫不拖泥带水。

    这些事情综合起来,刘晔才会给出这么一个评价。

    如果说一开始进京是因为朝廷征辟,不好拒绝的话,此时他才真正的有要在朝廷中一展才学,匡扶汉室使得汉王朝重新崛起的想法。

    这些话,他都没有与刘艾说,毕竟这些话要是说出来,恐怕会惹得这位汉室宗亲大大的不满,可能还会惹来这位宗正的厌恶,刘晔虽然年轻但却并非不通世故的人,这些话还是烂在肚子里比较合适。

    只是刘晔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这边心中评价了刘轩一番,那边刘轩也在评价刘晔。

    “的确是人杰,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这等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刘轩笑了笑,对着旁边的荀彧又说了句:“抽个时间与那刘子扬多聊聊,问问他识得不识得什么有才学之人。”

    荀彧听到皇上这么说,不免好笑道:“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