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苏霁卿要离开一段时间,想来想去,把西闲母子托付给尹西园竟是最好的选择。
乘船而来的路上,尹西园才笑道:“我以为你一辈子也不叫我看见佳人了。”
苏霁卿立刻纠正道:“待见了后,西园兄就随我称呼,以‘嫂子’相呼最好。”
尹西园道:“我本以为你是西厢记里张生得莺莺小姐,怎么现在看来,却像是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前面的西厢自然是人尽皆知,后面这个,说的却是宋太//祖赵匡胤没有称帝前的故事,赵匡胤年青之时,救了一位被囚禁的苦命女子京娘,为了保护京娘安全,赵匡胤跟京娘结为异姓兄妹,辗转千里,把京娘送回了她的家乡京城,此事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苏霁卿听到“赵太//祖”的话,若有所思,道:“西园抬举我了,我怎能跟太//祖相提并论,赵匡胤千里护京娘,纵然京娘对他心生爱慕,他却仍不为所动,而我恰好相反。”
尹西园听了这话,已确认了苏霁卿的求而不得。但苏霁卿是京内的贵公子,家境极佳,品貌俱上,又能对什么样的女子如此苦恋而不得?甚至对方已经嫁人生子倒是让他好奇起来。
苏霁卿事先已经同西闲说过此事,西闲虽不想见外人,但毕竟是苏霁卿的朋友,也是他担保过的,何况人在异乡,有些外面的事方不方便,的确得有个可靠的人周旋走动。
在码头下船,沿枕水街走到门首,尹西园打量着那精致的门头,笑赞了几句,道:“霁卿知不知道,你没去找我之前,我正寻思着去同里或木渎那边去找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一段时间,又怕你有事找不到我,才又多留了一阵,果然给我猜中了。”
苏霁卿问:“怎么又想隐居?”
尹西园道:“还不是又给人催戏了?欠了好几家的戏文,每天给追着吵嚷,聒噪的我难以安神。”
“好好地怎么又欠了戏?”
“没什么,我花费大。”尹西园冲他一笑。
苏霁卿却跟他一样,都是心思玲珑的,略一想就说道:“当初在泰州,你命人送了那二百两银子,解了我燃眉之急,当时我没多想,后来想想,你是个手头不攒银子的,你哪里来那么多钱?”
尹西园笑道:“我当然有百宝囊,需要了就掏一点出来。”
“所以你才欠了人家的戏?”
尹西园的戏自然有名,那些梨园班头想求还求不到,倘若尹西园主动开口,自然大把的银子送上来。
尹西园见苏霁卿已经猜到,便笑道:“何必在这清净的地方别提这些俗事,横竖我都会给他们的,现在赶紧请我见过嫂夫人吧?”
苏霁卿上前叩门,一名身着灰布麻衣的中年人过来开了门,这却是苏霁卿的贴身仆人忠叔,因可靠干练,先放在这里权当门房。
忠叔请了两人入内,苏霁卿请西园坐了,自己请了西闲出来相见。
尹西园把西闲扫了一眼,含笑上前行礼:“给嫂子请安。”
西闲从没见过这样的人物,稍有些不自在,便回了礼:“霁卿已经将先生援手等事告诉了妾身,先生高义,妾身感激不尽,以后也多赖先生照拂。”
她从来都称呼苏霁卿“三哥”,这还是头一次叫他的名字,也是为让尹西园相信两人之间的叔嫂关系罢了。
苏霁卿听着自己的名字从她口中温温柔柔地吐出,不由失了神。
尹西园却难得的规规矩矩,正色说道:“嫂子千万不用多礼,霁卿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他回京的这段日子,有什么吩咐只管叫我,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只管呵斥。”
西闲听了这两句,却觉着心宽了不少,知道是个心无藏私的人。略说两句,仍回内室去了。
次日清早,苏霁卿便要启程回京,西闲送他出了门,想到两人一路从雁北生死相依的情谊,不免也有些离愁别绪。
尹西园送苏霁卿到了码头,叮嘱他一路多加留意保重身体,临别时候苏霁卿道:“西园兄务必记得我的话,一定得照看好他们,要知道,他们母子的性命就是我的性命,他们安好我才安好,他们若有丁点儿闪失,我只能以命相殉。”
尹西园点头道:“实在想不到你也会有这种牵肠挂肚的时候,你放心就是,我好歹也算是半个地头蛇,有我在,保他们平安无事,你安心去办事,速去速回。我保管大大小小一根头发丝也不带少的。”
江南之地最尚才气,尹西园名声最大,上到知州跟各衙官员,下到贩夫走卒三教九流,他都有交际,苏霁卿自然也知道,闻言才同他洒泪挥别。
当日,尹西园派了个贴身的人回苏州,跟各大戏班的班主交代他要闭关写戏,至少三个月出关,叫他们不要惊恐也不要找寻,不然打扰了他的清净就写不出来了。大家向来知道他的脾气,一概都答应了,反叮嘱那小厮让好生伺候西园先生。
尹西园自己在南浔,于西闲的屋子旁边又另租了一间院落,每日里喝酒赏花弹琴,西闲时不时会从后院听见他拨弄的琴声,只是很少听见完整的一曲,多半是零散的曲调,可虽然如此,却也能听出是极动听悦耳,可见颇有造诣。
日子就如同门前的流水,平缓而清澈的流动,西闲一门心思地照料小泰儿,不知不觉进了九月,小家伙看着没长多少,可力气却又大了好些,每次吃奶都把奶娘咬的很疼。
这天西闲给泰儿换了自己给他裁减的新衣裳,虽然已经尽量合身,却到底有些大了,西闲望着这小家伙裹在里头,乌溜溜的眼睛四处打量,显得十分有神,西闲又是喜欢,又有些伤感。
正在这时,外头阿芷欢天喜地地进来道:“西园先生来了!”
西闲抱着泰儿,一时来不及放下,回头看时,尹西园在门外站定,笑道:“嫂夫人好。”
西闲道:“先生来了。阿芷快看茶。”
尹西园笑打量泰儿道:“这就是麟儿?让我看看如何?”
西闲只好走到外间,小心将泰儿递给他,尹西园把泰儿抱在怀中,低头打量,啧啧道:“这孩子龙睛虎目,很有精神呀。”
西闲听他赞美泰儿,虽自己看不出泰儿又瘦又小哪里是什么“龙睛虎目”,但听了这种话,仍是忍不住喜欢,便笑道:“多谢先生吉言。”
尹西园道:“我也稍稍看些周易,对人的面相略有一二研究,我看小公子这面相很是贵气,将来至少是出将入相之选。”
西闲听到最后一句,却并不觉着高兴,只是微笑而已。
两人说话时候,泰儿盯着尹西园,自打出生,他所见过的男子无非是苏霁卿,突然又看见了一个人,大为惊奇,瞪大双眼瞧着西园。
突然泰儿打了个哈欠,懒懒地挣了挣身子,西闲见他仿佛困了,便将他接了过来。
此刻阿芷送了茶上来,对西闲道:“先生送了好些燕窝,鱼胶给奶奶补养身子。”
西闲忙道:“这怎么使得?实在太破费了。”
尹西园笑吟吟道:“我孝敬嫂夫人,还不是理所应当的。”
说到这里,突然掀动鼻子嗅了嗅,又低头瞧了会儿,突然“啊”地一声。
西闲不知如何,回头看时,却见尹西园揪着衣裳道:“这是什么?”
阿芷在旁探头一看,掩口笑道:“哈哈,是不是方才小公子尿了?”
尹西园这才知道吃了童子尿,目瞪口呆。
西闲本想致歉,望着他呆若木鸡的模样,又颇觉好笑,回头看泰儿,却见他仍懒洋洋的,双眼中似乎带着些许笑意。
西闲在南浔陪着泰儿安稳度日的时候,千里之外的京城,发生了一件引发了轩然大波的“小事。”
担任御史台大夫的林牧野,上了一道奏疏。
林御史为人苛直,最爱弹劾人,某官员收受贿赂,某官员礼数不周,某官员多纳了小妾他都要弹劾一下。
大家都是知道的,这本来不足为奇。
但这次,林御史弹劾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镇北王赵宗冕。
林牧野在奏疏上,言辞激烈,弹劾镇北王沉湎酒/色,内宅秽乱,侍妾侧妃相继不明不白的身亡,何况如今还涉及了皇族血脉的湮灭,恳请皇帝彻查此事,追究镇北王的不作为,严惩不贷。
第66章 0709二更()
因为侧妃之事委实太惨;所以尽管朝中大人们并不很喜欢林御史;但在这件事情上,却也不约而同地保持了缄默;没有大规模地跳出来排斥他。
这其实已经算是一种赞同了。
何况除了林牧野之外,另外也有人很希望事情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比如在东宫。
入秋以来;皇帝因年事已高,龙体欠佳,便命太子监国;将政事一概交给太子。
所以御史台的那份弹劾折子,现在就摆在了太子赵启的桌子上。
赵启把林牧野的折子反复看了几次;尤其是最后数句,原来写的是:“赵宗冕自恃军功卓着,罔顾人伦,无视朝纲;沉湎酒色;失德无状,致使贤良之妃葬身火海,皇族血脉一夜沦丧,天理何在!古人云位高则持重;功高则越谦,赵宗冕虽有功于朝廷;私德败坏实不可忍;若一味因为皇亲之故而放纵;以后恐更滋生事端;养虎为患,臣林牧野泣血恳请皇上严惩镇北王赵宗冕,为侧妃、皇嗣伸冤。”
赵启暗暗赞叹,点头道:“这林牧野果然敢说的很,骂的真是毒辣,入骨三分呀,而且难得他不用虚词,这‘养虎为患’四个字难为他敢写上去。若是镇北王在这里亲眼看了,却不知会是什么反应。”
旁边蓝长史道:“翰林院都炸锅了,大家争相传看,议论纷纷。”
“哦?都说什么?”
蓝长史道:“有说这林侧妃可怜,林牧野因为爱女惨死所以发了疯的。也有说这林牧野说的中肯,镇北王的确有些无法无天,仗着雁北天高皇帝远就越发肆无忌惮,朝廷该好好管管的。”
赵启点点头,问前面周健:“现在文安王还在雁北是不是,怎么一直没见他的奏报?”
周健道:“臣觉着王爷可能也在左右为难。”
赵启笑道:“为难什么?”
周健说道:“文安王跟镇北王的私交不错,但这件事闹得实在太大,如今连京内都满城风雨,何况雁北,眼见是压不下去,可镇北王那脾气就算要追究他的责任,只怕也难,倘若再逼急了,更指不定会怎么样。够文安王焦头烂额的了。”
赵启喃喃沉吟:“逼急了”
周简问道:“殿下打算怎么处理此事?看林御史这个样子,一定是得讨个说法,满朝文武也在观望,等待太子示下。”
赵启道:“说来虽然确实是王叔的过失,内宅接二连三的出事不说,如今更变本加厉的一尸两命。那林侧妃何等贤德聪明兰心蕙质的女子,那日在金銮殿在父皇面前还为镇北王解了围,也无怪林御史如此不留情面的上书弹劾。可,那毕竟是孤的王叔,涉及皇族体面”
最要紧的一点也是最让太子忌惮的一点,镇北王还有兵。
蓝长史道:“殿下何必为难,既然文安王在雁北,不如就全权交付他料理,只下旨命他详细查明真相,秉公处置,还侧妃一个公道就是了,这样的话,办得好是太子的英明,办的不好,大家都知道是文安王在主事自然跟太子不相干,而且太子还可以顺便追究文安王的责任。”
赵启回头看着蓝长史笑道:“这主意亏你怎么想出来的。”
周健道:“这倒是个两全齐美的好法子。”
赵启点点头,想了片刻又对周健说道:“孤本来想亲自去林家一趟可是,唉,你就代替孤去走一趟,好生安抚林大人,就说我一定会替他讨回公道的。”
周健躬身领命。
赵启处理了此事,外间一个小太监突然匆匆跑来,进门后躬身道:“殿下,太子妃娘娘请您过去一趟。”
赵启不以为然:“什么事这样着急?”
小太监道:“说是苏良媛的事,让太子尽快回去呢。”
赵启一听,皱眉道:“你先去吧,孤知道了。就对太子妃说这边儿正忙着,其他事由她看着处理就是了。”
小太监只得领命,退了出去。
先前,林侧妃惨死的消息从雁北传回京,起初没有人信,后来消息慢慢确凿,京内从朝臣到平民百姓皆都惊得不知所以。
当初镇北王大张旗鼓迎娶侧妃的盛况,还历历在目,没想到去了才一年,居然就变成如此结局收场,而且最耸人听闻的是,侧妃是身怀小王子而殒命的
刹那间,满城飘的都是这件事。
林家众人的震惊跟悲痛自不必说了,除了林家人外,另一个最无法接受此事的,就是苏舒燕了。
当时苏舒燕才接到西闲的最后一封来信,信中说起雁北的风物等等,以及雁北王府内的情形三两句,无非是赞颂王妃的德行,说众侍妾相待甚好等等。
苏舒燕毕竟跟她是从小长大的,竟从西闲内敛含蓄的言语里读出了另一种意思。
西闲自然不是嘴碎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跟她讨论内宅的事,苏舒燕同西闲心有灵犀,便明白她是在以王府内宅的情形提醒自己,让她在东宫善自珍重。
可纸上的字迹仿佛还未干似的,突然就传来人已经没了的噩耗。
苏舒燕从张良媛的口中得知的时候,整个人陡然色变,一反常态地厉声呵斥道:“别胡说,这也是好听风就是雨的?那是王府,怎么能有什么走水!还烧死人?说这些话也不怕烂了舌头!”
张良媛被她斥责,忙叫苦道:“我哪里敢拿这个说谎,我是才从娘娘那里听来的,外头已经都传遍了,听说林御史已经要上书了。”
苏舒燕突然觉着头皮一阵阵发麻,双腿却有些不听使唤地发颤,仿佛漫天的日影都消散了,只剩下无尽的黯淡将她笼罩其中。
张良媛兀自说:“真是可怜,最可怜的就是那快足月的小王子了,唉,按理说镇北王行军打仗,杀人如麻的煞气必然是大的,怎么内宅子却这样不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