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君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念君欢- 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耶律弼死的时候满城议论纷纷,驿馆里的契丹人也会凑在一起聊上那么几句,说哪里哪里又发现了疑似的刺客云云,多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

    但是今天,他们的样子却完全不是这样。

    看来城里是发生了大事,傅念君忙传来两个侍女来问。

    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城里传的消息不是别的,竟是西夏终于与宋廷开战了!

    傅念君差点坐不住,忙追问她们道:“哪来的消息?可属实?”

    两个侍女都被她这模样给吓了吓,结结巴巴地回她:“城、城里的人都是那么说的,奴也不大清楚”

    幽州城里的辽人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担心大宋的境况,他们只是怕自己受到波及。

    毕竟燕云一带,与宋、西夏全部接壤,若有不慎,是战火蔓延的第一个区域。

    因此城里所有契丹人几乎全部在第一时间就关注了战局。

    傅念君问不出更多消息。

    夏侯缨此时也到了傅念君房中,她听不懂契丹话,近些天来只会和旁人简单地交流几句,此时端了安胎药进来,见傅念君这副样子,也是一怔:

    “怎么了?”

    傅念君脸上的神情有点凝重,甚至这样的天气,她额头上尽是薄汗。

    傅念君在心底对自己说,其实是早就能够预料的不是吗?

    西夏和大宋的这场战争早晚会爆发的,去年就已经一触即发,却生生多拖了一年。

    只不知周毓白现在如何了?

    傅念君少不得为他要揪心。

    可她却无法知道东京城里半点状况。

    城里的契丹人不过是听风就是雨,问谁也问不出什么来。

    傅念君第一次让人去请陈灵之过来。

    陈灵之却到了第二天才姗姗来迟。

    “姐姐,你知道了?”

    他多此一问。

    傅念君顾不得其他,追问他:“现在怎么样了?前线的情报你知道的吧?突然开战总归有诱因吧?”

    陈灵之道:

    “西夏十几年前掠了兴、灵二州,坐拥地利,听说原本好好地在议和,可这些西夏人却突然在晚上越过边防,对金明寨发动奇袭,甚至掠夺了宋军粮草,不宣战而发兵,已经突破了金明寨,如今意图明显,怕是要直取要塞延州了。”

    他还贴心地顺便带了一张边防地图,一处处指给傅念君看。

    傅念君不由心惊,这些西夏人一直都不讲信用,杀来使,发动突袭,半点道理不讲。宋军士兵素来懒怠,金明寨驻守的多为厢军和乡兵,战斗力并不强,怕是在半夜里就被西夏人砍瓜切菜一般杀得片甲不留。

    至于西夏人出兵的原因,她几乎已经能够肯定了。

    “今年天气古怪,这个时候就这么冷,西夏人必然过不了一个好冬,趁着这个季节,他们必然是要动手劫掠的。”

    只是劫掠之后,怕是也不会轻易收手。

    陈灵之点点头,“他们也算是早有筹谋吧,议和之事一拖再拖,正好听说宋朝边境的渭州、镇戎军、羊隆城最近也不太平”

    他这话说得也有几分试探之意。

    周绍雍。

    傅念君太知道他要去边境做什么了。

    她咬着后槽牙,对陈灵之说:“西夏这场战事救了谁你难道不明白?东京城里的肃王,现在谁还愿意去管他?怕是官家已经焦头烂额了。”

    陈灵之不置可否,出于他的角度来讲,宋朝越乱,辽人越能作壁上观。

    所以宋夏边境乱,还是宋朝内廷乱,还是一起乱,他都很乐见。

    傅念君问他:“西夏人偷袭金明寨,到今天,一共多少天了?”

    “十天。”

    陈灵之说道。

    十天,傅念君心里一阵烦闷,她的消息竟然落后了十天。

    “所以你都打听清楚了吧。”傅念君追问:“现在朝廷怎么说?官家怎么说?”

    陈灵之看了她一眼,表情保持着冷静:

    “今天一早刚收到的线报,大宋官家派了枢密使王永澄火速赶往延州边境,还提调了陕西略安抚使狄鸣,副使张奇、黄恩德,还有两个宫廷内监,具体的名字我没记住”

    大概的消息就是这样。

    “你是说,官家他没有第一时间就部署下去?”

    傅念君一口气简直差点上不来。

    陈灵之发出一声不怎客气地笑。

    大宋朝廷也和傅念君一样,并不能算是毫无准备,但是无奈皇帝的胆子太小了,光光心烦意乱,着急忙慌就耽误了两三天功夫,最后才定夺下来。

    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指派的这些臣子心腹能否临危受命扭转战局,谁都不知道。

    “我爹呢?”

    傅念君忙问道。

    陈灵之叹了口气,说:

    “姐姐你该冷静一下,东京城里走了王永澄,难道傅相不得坐镇吗?”

    傅念君缓了缓情绪,她只是怕,怕傅琨上战场。

    怕傅琨上战场受伤是其一,她更怕傅琨对战局的预估失了分寸,那依照皇帝的性子,战后是很难不责怪迁怒手下大臣的。

    在她的记忆中,这场战争是宋军败了。

    当然她不会太过悲观,因为如今的局面自然是不同的,周毓白和狄鸣坐镇延州,甚至齐昭若也在那里,前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些人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战争的残酷永远是安定之地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她自己,也不过是个在歌舞升平之地养大的小娘子。

    她没有,也不敢有十足的信心,说这场仗一定能大获全胜。

    “我知道”

    傅念君有些脱力地重新坐回椅子上,脸色控制不住地有点苍白。

    陈灵之替她倒了杯茶,忍不住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你有这样慌乱的时候。”

第613章 拿什么打() 
傅念君听陈灵之说这样的话,忍不住笑了笑:

    “你不再将自己视作宋人,我却不可以,这场仗,大宋必须要赢。”

    只有赢了,周绍雍的计划才会被终结,宋军才能占娶抵御西夏的主动性,不再将吃败仗当作一次又一次无限且无力的轮回。

    更重要的是她的夫君周毓白。

    他在那里。

    他早就在决定前往边境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性命和这场战事维系在了一起。

    陈灵之却不知傅念君内心那许多理由,听了她这句话只是道:

    “胜败乃兵家常事,说实话,凭借如今大宋的兵力,难……”

    他如今在萧凛手下领兵,也算是对辽国的军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萧凛手下的军队,是萧温在世时留下的嫡系,是有能力在二十年前直接打到澶渊城下逼宋军妥协的精兵。

    如果不是辽国收手,打进东京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当年的宋军见到萧温的军旗就汗流浃背两股战战,这不是个传说而已。

    大宋朝廷军力实在软弱,士兵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类,其中禁兵是皇帝的护卫队,俗称“东兵”,这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可就是这支军队,也不过是辽人手下取乐的对象罢了,东京号称有八十万禁兵,却敌不过萧凛手下的八万。

    现实就是如此,再不肯承认也要承认。

    陈灵之见傅念君不说话,少年人得意的心情便又有些作祟,他承认,或许在权谋之事上他是要跟着傅念君好好学,但是论军事,她一介女流,恐怕并不清楚。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虽然如今延州坐镇的是狄鸣,他的狄家军也骁勇,是惯常和羌夷蕃民作战的精锐之师,但是他的军队,军纪并不算好,朝廷派的文臣内监,他们认不认听不听?到时候又是一场矛盾,再说就是狄将军顶事,还能挡得住西夏人十万铁骑不成?西夏人的铁鹞子打冲锋,踩也把人踩成肉泥了,宋朝的南方士兵,听说是连马都骑不上去的。”

    他话尾的音调微扬,有点抑制不住地幸灾乐祸。

    所以拿什么去打?怎么打呢?

    傅念君冷笑:“无论拿什么去打,总不会借你们辽人的兵,骑你们辽人的马。”

    陈灵之扬了扬唇:

    “姐姐可确定?”

    傅念君知道,陈灵之没有说错,他的每一句话都没有说错。

    更有甚者,依照宋廷的一贯软弱,或许很快就会求到狼主面前去了。

    辽人的选择无非是两个,作壁上观,或者借着宋朝的困境狮子大开口。

    简直连想都不用想。

    傅念君只道:“宋军未必会输,狄将军虽然独木难支,但西军之中却也不都是泛泛之辈。”

    东军乃是最正规精锐的禁兵部队,其中甚至不乏京中勋贵子弟,吃皇粮、人人都高看一眼,叫一声“军爷”的军官大把大把,而西军则恰恰相反,都是野路子,将领没一个是出身显赫,更非太祖太宗嫡系,领着家眷子弟,兵马世代相承,一家数代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多年,苦斗牺牲,深入瀚海戈壁,将马革裹尸作为唯一的结局。

    简而言之,那些人就是被大宋皇帝和高官们用来牺牲的。

    但是西军的精锐强悍,却是代表着大宋军队的最高水准。

    可那句话一说出口,傅念君自己都一阵心烦。

    西军,哪里还有什么西军呢?

    边境素来多事端,狄鸣和其狄家军并不完全算属于西军,所以他还有被提拔的可能。

    至于其他的一些将军就没这样的好运了。

    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前任枢密使文博。

    文博年轻的时候也是个骁勇善战、义薄云天的将军,但是没有人规定一个好的将官除了会打仗还要心胸宽广、海纳百川。

    文博后期就显得有些刚愎,不然也不会这样排挤狄鸣。

    而且他在边境的时候,更是大力整顿过他觉得是军纪混乱、逞凶斗狠、目无法纪的许多将领世家,更是一气革了好几人的职,他们的部下就地遣散,再在招募新的兵丁。

    可想而知,重新招募的新兵很多根本就是地痞流氓,甚至还有越境出逃的胡人蕃民,根本还远远达不到禁兵的水准。

    更别说文博后来回京,年纪大了,东京城又是这样一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最容易麻痹一个人的意志,他曾经脑中要练兵强将的念头,终究一搁再搁。

    西军的存在,对于宋室皇朝,始终是个不安定的隐患,这是出于政治而不可避免的矛盾。

    没有文博,也会有旁人。

    傅念君轻轻地叹了口气。

    “希望姐姐说的都是真的吧。”

    陈灵之的话在傅念君耳边响起,话里的语气很叫人不快。

    傅念君懒得再多看他一眼。

    陈灵之却是自顾自继续说着:“姐姐,宋境如今不太平,你安心在这里住着不好吗?你会很安全的……你夫君不尝试再来接你,或许也是出于这样的考量,现在哪里还有比这里更安全的呢?”

    傅念君冷笑,没有接话。

    哪怕周毓白真是这么想的,也不用他来说给自己听。

    陈灵之走后,傅念君和夏侯缨说了宋夏开战之事。

    夏侯缨在江湖上多年,也不是没有见识的人,立刻也担心道:

    “恐怕这一场战事下来,朝廷压力不小。”

    最后盘算来盘算去,军费开支还是落在了百姓头上。

    傅念君慨然长叹:

    “若是朝廷能够减少一半兵力,战斗力大概就能够提高一倍了。”

    夏侯缨想了想,点头说:“‘贵精不贵多’,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傅念君想到了前世自己所听闻的傅琨新政,这一项就是其中着重改革的地方,只是最后傅琨没有熬到新政完全推行就死了。

    大宋朝的军队就依旧照着现在这样的趋势一路而下,拉也拉不回来。

    所以这场仗,真的是个转机。

    赢了,傅琨就能更快开始推行新政……

    —————————————

    著名的杨家将就是“西军”啦,小时候看书真的觉得超燃的!我的中二之魂呀!

第614章 幼稚() 
傅念君自得到消息起,每天就习惯性地眺望西方,明明什么都看不到,但是没有人敢打扰她。

    两个侍女是多少能够理解她的。

    她们也知道,隔壁的宋朝正和西夏在打仗。

    家国不宁的感受没有人比这些胡汉混血儿更了解,他们不是完全的汉人,也不是完全的胡人,不过在夹缝中求生存而已。

    战争带来的后果,最终永远都是无辜的百姓子民来承担。

    “你们没有想过,如果燕云十六州有一天被汉人收复,你们就能回归大宋朝廷的治下?”

    傅念君曾这样问过两个契丹侍女。

    她们却是露出了惊恐的神色,“大宋?我们会被杀吧,即便不被杀,也一定会把我们当做奴隶”

    傅念君想解释汉人不像契丹人那样凶残不开化,却没有成功。

    “就算大宋把这里收复,大概汉人也是不会把我们视为同胞的吧,我们连汉话都说不好,一旦打仗,宋人一定也会拿燕云的士兵冲锋吧”

    连两个侍女都能说出这样的话。

    傅念君终于明白,燕云之地的百姓,对哪一朝哪一国都是没有“家”的概念的。

    曾经她一度觉得北上伐辽,收复失地是大宋理所当然该放在最首要的大事,但是等真的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接触过,她才明白北伐是一件多困难的事。

    民心所向,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不容易的事。

    如今的皇帝在有生之年肯定是北伐无望的,傅念君不免又想到了自己的丈夫。

    如果是他,或许就会大不一样吧。

    让汉人的土地重新恢复到汉家江山该有的模样

    ******

    傅念君心系边境战事,只是她眼下真正与她站在同一阵营的人不过只有夏侯缨一个。

    不管如何,她想脱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先去联系了萧凛府上的甄氏。

    辽人本就不比宋人,人之间来往随意,幽州又不是上京,契丹贵族也少,这个甄氏原本在萧凛府上就以半个主母自居,也没人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