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帝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帝师- 第5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尔罕,你且将筹棉之事,详细为朕道来。”李世民笑过之后,又问道。

    “是,陛下!”阿尔罕很是兴奋的说道:“草民得了侯爷的命令,带着商队到西域去收白叠子。侯爷嘱咐草民,此事事关重大,就算是不计代价得失,也要尽可能多的收白叠子。草民不敢怠慢,当即百年亲自带着商队到了西域。之后,又适逢从波斯回来的商队也到了西域,草民一合计,没让他们回长安,全都让他们散到了西域诸国里面。原本,咱们商队不拘是从长安带过去,还是从更西边儿带回来的东西,经过西域诸国的时候,那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西域的王公贵胄们争抢都不一定能买来咱们的东西。侯爷将此事吩咐给草民的时候,说过此事关乎甚重,棉花要得越多越好,小的一斗胆,就自作主张,这回不论是长安带去的货,还是西边回来的货,全都不限量了,就地卖,全卖!不往长安带了!且不收钱财绢帛,金银珠宝了,只要棉花!只能用棉花来换!另外,若是谁有棉花,拿来卖给商队的,有多少收多少,不怕它要价高,就怕它棉花少!西域诸国的王公贵胄为了从咱们这儿换东西,发了狠的找人到处收棉花,拿来换咱们商队的东西,最后,棉花就都到咱们这儿了!到最后草民一清点,竟然收了足足有四十七万斤之多。草民安排了最可靠的人手看着,所有的商队一齐往回运送,眼下估摸着就快要到长安了。”

    “好!好啊!”李世民听得频频点头,笑道:“阿尔罕,你身为胡商,却能为大唐做出如此贡献,实为大功一件。朕不瞒你说,这些棉花,乃是军中所须。朕要征伐高句丽,这些棉花是作为御寒之物的。没有足够的棉花,就没有御寒之物,没有御寒之物,将士们便在辽东过不得冬。你立了大功一件,朕要好生赏赐于你!”

    阿尔罕还激动的没反应过来了,夏鸿升过去就是一脚:“还不快谢恩!”

    阿尔罕这才反应过来,立马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的,他本身就肥硕,这般动作坐下来,跟头憨态人熊似的,又是让李世民一阵好笑。

    “行了行了。”李世民摆了摆手,又问道:“阿尔罕,朕且问你,你经营商队多年,可知道那些商队是往高句丽、百济等地过去贩卖的?”

    “回陛下,小的知道!小的手底下就有一支!”阿尔罕答道:“不过,往高句丽那边去,往来也只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得利没有网西边去大,那三个小国又没有西域诸国的财富多,出手大方,所以往那边去的商队就少了许多。”

    “往那边的商队,多时贩售何物?”李世民又问道。

    阿尔罕想了想,答道:“回陛下,多是粮食、草料之类,奢侈之物也有,不过较之西边要少不少。陛下,草民斗胆一猜,陛下是想让往那边去的商队都停了?”

    “哦?”李世民被猜中了心思,不由笑道:“那你且说说,你为何这么觉得?”(未完待续。)

第990章 阿尔罕封官() 
阿尔罕见皇帝问他,觉得自己能做皇帝面前说这么多话,倍感骄傲。

    于是当下便很是显摆的说道:“回禀陛下,阿尔罕以前听侯爷讲过,这叫经济战。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人多地狭,粮食不够,只能从周边的各国来买。买的越多,卖给他粮食的国家就拿捏得他越很。一旦得罪了卖给他粮食的国家,那个国家不跟他做生意,不卖给他粮食了,他自己的粮食就不够吃,粮食不够,将士们就无力作战,百姓们就心中不满,还没真开战,就先让他败了一局了。侯爷还说,可惜大唐现在的粮食也不多,自己都不够吃,加上林邑国的也不仍旧不足够,否则,大唐就可以往周边的国家大量低价卖去粮食,让他们都学会吃粮食,不再吃牛羊,这么一来,他们就要依靠大唐的粮食来生活,有朝一日大唐断了他们的粮食,他们就没有东西可吃了。那样一来,大唐不用出兵,就打败他们了。”

    “你还知道这个?”李世民笑着对阿尔罕说道:“也算是用心了。”

    阿尔罕抓耳挠腮的,说道:“小的也是饭局上听侯爷同那些小公爷们说的时候听过几句而已。”

    李世民笑着点了点头,略微一想,说道:“阿尔罕,你虽身为胡人,却立身大唐,朕的贤婿素来对你称赞有加。这一回,你又为朝廷收来如此多的棉花,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可谓是大功一件。既有功,朕便当赏之。阿尔罕,朕便任你为互市监监丞,且先仍在朕的贤婿手下留用,管理商队之事务。”

    这阿尔罕虽然不知道互市监监丞是何职位,但是也听得出来这是皇帝让他当官了,当下便立刻激动的一下又跪倒在地上,嘴里面不停的谢恩,说着说着又叽里咕噜的,激动得母语都说出来了。

    李世民一阵朗笑,摆了摆手,对夏鸿升说道:“朕看他还不知晓自己的职务。贤婿且告知于他,然后便令他回去了。之后,贤婿且去书房,朕另有要事安排。”

    “是!”夏鸿升行了一礼,恭送李世民离开。

    待李世民走出了院子,离开了,夏鸿升回头看看,见阿尔罕还在地上闭着眼睛叽里呱啦的满嘴跑火车不知说些什么呢,于是到跟前推了推他:“哎,陛下已经走了,起来吧!”

    阿尔罕睁开眼睛一看,这才从地上起来,一脸的傻笑。

    “别笑了,傻了吧唧的。”夏鸿升看他笑的眼睛都挤没有了,于是说道。

    “侯爷!小的多谢侯爷提携!若没有侯爷,小的万万不会有今日!”阿尔罕又给夏鸿升行礼:“全靠侯爷栽培!”

    “拉倒——跟我可没干系。”夏鸿升摇了摇头:“事情办不成,本侯也不会举荐于你。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自己的本事。你阿尔罕有这份本事,才有今日。日后就是大唐的朝廷命官了,更该尽心做事才是。”

    阿尔罕立刻不停点头:“是!阿尔罕万万不敢不尽心!侯爷,阿尔罕也不懂,您说陛下给让小的做的,是个甚么官?”

    夏鸿升给他解释道:“本朝设互市监,隶属少府,司掌陆路上对外之贸易,及同周边属国之马匹贸易等事务。互市监有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蕃国交易之事。你便是这正八品下的互市监监丞,专司对大唐之外的诸国贸易之事。”

    “就是说,小的要做的事情,还跟现在一样,但是小的身份,却不是商贾,而是大唐之官员了?”阿尔罕问道。

    夏鸿升点了点头:“差不离。”

    阿尔罕顿时激动,又开始祈祷这个感谢那个了。

    兴奋了一会儿,阿尔罕突然好似想到了什么,脸色一僵,愣了愣,一张脸垮了下来,变得沮丧起来,说道:“侯爷,这……这陛下今日只是嘴上这么一说,可……可谁知道小的成了互市监监丞了啊?谁认得小的?这……”

    夏鸿升看他的脸上跟变天气似的,也顿觉好笑,说道:“陛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既然说了,就是真的。这几日,便自会有人替你准备官服及印绶,三日之后,你自去互市监应卯便是。那时他们已然会得到了交代的。”

    听了夏鸿升的解释,阿尔罕果真脸上跟变天似的,又是瞬间的阴转晴了。立刻又眉开眼笑了起来。

    夏鸿升见他明白了,于是又道:“好了。记得棉花一运回来,要立刻通知本侯。运回来之后,直接拉到军机坊。另外,你出宫之后,莫要让任何人知道本侯来了长安,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本侯在宫里。”

    “是,小的遵命!”阿尔罕又对夏鸿升连连行礼,然后才告退,离开了皇宫。

    让阿尔罕离开之后,夏鸿升便去了李世民的书房,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疏。其实唐代的奏疏,或者说明代之前的奏疏,都不能算是十分多的。因为在明代之前,三省大臣,亦或是后来在宰辅丞相,是可以直接去找皇帝面对面的商议事务的。不用必须以书面的形式上奏皇帝,再等皇帝批复。唐代奏疏之中,最多的其实是各地官员上报的情况,经由三省合议之后,选出来重要的,需要皇帝亲自批复的那些,才交给皇帝批阅。

    见夏鸿升进去,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疏,没等夏鸿升开口拜见,就先行说道:“朕准备在军校中祭祀当年战死辽东之将士,以激军心民意。届时,朕需开放军校,使长安百姓见朕之祭祀。这件事情要快些准备好,祭祀之后,朕会的即刻宣布招募征辽将卒之事。这件事情,其他人来安排朕都不大放心。唯有交给贤婿去办,朕当可无忧。”

    哎,这场面活还是得本公子来做啊!

    夏鸿升听了李世民的话,心里感叹道。嘴上却说:“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安排妥当。”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说道:“朕不会直接下诏于你,朕会下诏给李卿,让李卿以他的名义去找你安排。”

    “是!”夏鸿升点头行了一礼,应承了下来。(未完待续。)

第991章 祭祀英魂() 
时节已经是泛起秋凉,又方才停罢一场秋雨,到处都是一番萧索和清冷的意味。

    清早出门,一阵夹杂着湿气的秋风吹过,卷起落叶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不由自主的缩了缩脖子。

    却正是个昏辉残霞,老树寒鸦,飞鸿影下。

    城中百姓早早的往长安城外过去。早在前几日,城中就张贴了皇榜,昭告了百姓,今日皇帝要亲赴军校英魂祠拜祭当年辽东之汉家亡魂,愿与百姓共祭之。

    今日正是时候。

    辽东,那是百姓心目中的一道旧伤了。

    前些年,敢问关中之地,谁家没有个男丁,被征兵入伍之后,就没再回来过的?

    甚至于当年的那首反诗,许多人都仍记在心里,还没忘记呐!

    左右备身府的将士,拱卫着皇帝的銮驾,从皇宫中出来,往长安城外而去了。

    没有清街,长安城中百姓随行,万人空巷。

    军校门外,已经面容已经颇显老态的李靖,眼中却精神抖擞。站得仍旧挺拔,身侧站着夏鸿升和马周,身后则是如同标枪直刺大地一般站立着的军校学员。

    “贤侄,你准备的那些东西,可都安排好了?”李靖低声向夏鸿升问道。

    “小侄已然检查了许多遍,一切妥当。”夏鸿升点了点头。

    二人话音刚落,远处便看到了皇帝的銮驾。

    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声雄浑高亢的呼喊:“圣人至!”

    李靖整理衣冠,率先而去,夏鸿升与马周紧随其后,往前迎了过去。

    走到近前郑重行礼,李世民让他们免礼之后,走了下来,换做步行。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夏鸿升,夏鸿升看到了他眼神里那询问的意思,微微点了点头。

    李世民亦点点头,然后迈开步子,朝着军校里面走去。

    军校大门敞开,随行的文臣武将,护卫的将士,长安的百姓,皆随之进入了军校。

    英魂祠前,面积巨大的英雄广场上,很快,就已经整整齐齐的站满了人。百姓们被军校的学员引导着,亦整齐的站成了方阵。

    巨大高耸的大唐英雄纪念碑,如同一杆直刺苍穹的利箭,周围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了,更显得高耸入云,格外显眼。

    李世民,李勣,还有夏鸿升,三人缓缓的走上了纪念碑下的台阶上面。

    三人相视看看,夏鸿升先前一步,拿起了铜皮作的喇叭形状,聊胜于无的简陋“扩音器”来,提足一口气,然后沉声说道:“二十二年前,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又责高句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不肯入朝,下令东征。然炀帝无能,军令不行,后军不至,致使兵败辽东,数十万汉家儿郎,尽成枯骨。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说罢,夏鸿升暂且停顿了下来。底下鸦雀无声,针落可闻。不拘是百姓还是将士,皆面露戚色,神情悲粲。

    “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将士一百三十万,民夫二倍之。第二次,将士六十余万,民夫亦六十余万。第三次,将士百万,民夫无数……三次征伐,将士身死辽东者,数十万计,而民夫身死路途者,无数!”夏鸿升顿了顿,又继续说道:“曾有大唐行商,至于高句丽。见沿路沿江有山者,巍巍森然,阴气逼人。纵炎炎夏日亦觉酷寒,虽朗朗乾坤亦闻鬼哭。问之。乃傲然对曰:此虽高句丽之山,却为汉人之所筑。其高句丽人道:前隋炀帝无道,三伐高句丽,死者百万,具收其头颅,筑为京观。见风走沙去,其下白骨森森,绵延不绝,尽是我汉家儿郎之头颅,如今已成他乡之枯骨啊!那京观之下,枯骨之中,可有尔等父子兄弟,可有尔等手足同袍?!”

    “有!”下面的将士,还有百姓之中,不少人禁不住高声应和起来。

    “高句丽人,竟将我们的父子兄弟,将我们的手足同袍,筑作白骨京观,以为炫耀。可怜我汉家儿郎,生不得凯旋回还,死不得入土为安!”夏鸿升高声呼号道:“我恨呐!”

    此言一出,顿时下面便有人眼中泛泪了。

    “二十二年了!”夏鸿升继续喊道:“二十二年!今日,有一批当年将士的尸骨,被朝廷破除万难,给带回了家!”

    下面顿时哗然,人们纷纷四下寻找起来。

    “这些人,已经不知道他们生前的名字了,可能叫赵大,也可能叫王二,现如今,都不知道了。”夏鸿升继续说道:“可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汉家儿郎!今日,他们等了二十二年,中原的亲人们,终于还是将他们接回来了!”

    言罢,只听得一阵鼓号齐鸣,哀乐忽而响起,却见从一旁突然走出了一线队伍来。

    那队伍排成整齐的一线,身上穿着齐整的军装。整他们每个人的手中,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