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若是有儿臣不懂的地方,便召开大会,请诸位大臣商议。”
李宽点头,儿子到底聪慧,一点就透。
至于马周等人的所言之事,李宽回台北之际就听怀恩回禀过,倒不是马周等人嫌麻烦,而是李臻和李哲两人的问题并非是一人可以回答的,他们也尴尬,所以召开会议商议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二哥,还是你懂咱们苦楚。”杜荷刚开了一句玩笑,就被思舞给掐了下,怎么了三个字自然而然的就出口了。
“思舞婶婶,您也太伤小侄的心了,难道小侄在您心里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李臻问道。
思舞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毕竟李臻李哲都在场,在谈论这种问题就是不给陛下面子了,虽说两家关系亲密但该注意的还是得注意才行。
却听李臻这番话,思舞难得有些不好意思。
“陛下······”
“思舞,你也别说了,以后别这么见外了。还有臻儿,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不是小肚鸡肠之人,有你这么问长辈的吗?”
“是,儿臣知道了。”
“行了,朝上的事别说了,今日可是吃喜宴的,大家都吃。”
······
妹妹成婚,妻子有孕,说是双喜临门不过分,不过自古有言祸福相依,老天像似故意与李宽过不去一般,在安平成婚后的第三天,长安城竟然来人了。
原本还以为是因为安平成婚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城,李世民派人前来责问为何不通知他,却见来人急忙开口道:“殿下,太子谋反,太上皇垂危,陛下让您立即回长安。”百度一下“大唐承包王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wxi7
第592章 太子谋逆()
“你说什么?”
李宽喝问,前来禀报之人仿佛成承受不住李宽的威势般,竟然跪了下去,哆哆嗦嗦道:“殿下,太子谋逆,太皇垂危,陛下让您即刻回长安。 ”
“怀恩,立即去吩咐胡庆召集护卫,通知哲儿、安平夫妻和小芷祖孙,咱们立即回长安。”
这一刻,李宽的思绪已经完全乱了,更本没有心思去思考问题,李承乾是否谋逆,为何等到贞观十九年才谋逆,这些事情他不关心,他关心的是李渊垂危。
“夫君,是否让臻儿和馨也一同前往。”
苏媚儿一句话,令李宽冷静了下来。
沉思了一会,李宽摇头道:“臻儿不能走,如今他刚登基尚不能离去,让馨随我们一同前往,若是祖父他老人家······再让臻儿回长安。”
“哥(父皇),(曾)祖父他老人家怎么会病危呢?”匆匆赶回的众人,开口便是询问李渊的情况。
“行了,快收拾东西,具体情况得等到咱们回长安之后才能清楚。”李宽烦闷的挥着手,整理着自己的医药箱。
连夜从台北出发,在楼船的李宽经海风吹拂才渐渐静下心来,坐在甲板想长安的事情。
早年,李哲去长安时,他曾吩咐过李哲请李承乾到台北,打算劝劝李承乾,不过贞观十七年李宽率兵出征倭国,也忘了劝说李承乾的事,而贞观十七年后,他又没有听说李承乾谋逆之事,以为李承乾已经完全放下了,所以也没在意。
如今想来,李承乾之所以等到贞观十九年才发动谋逆,大抵与他脱不了关系的,毕竟在历史李承乾的支持着有杜荷等人,给李承乾不少的信心,而历史记载与李承乾交好杜荷、王敬直等人如今却与他交好了,或许实力不足才导致如此吧!
不过,李承乾谋反与李宽的关系不算大,只是李宽怎么也想不明白,李承乾谋反怎么会让李渊垂危的,毕竟李承乾谋反与李渊之间没多大的牵连。
至于李渊因为身体原因垂危,李宽不是没想过,可是看报信之人的样子,李宽很肯定李渊垂危一定与李承乾谋逆有关。
而事实,李宽的猜测是正确的,李渊垂危确实与李承乾谋反脱不了干系,不过李渊没有报信之人说的那般严重罢了。
贞观十九年九月,也是李宽和苏媚儿在日月潭游玩之际,远在长安城的李承乾发动了叛乱。
雨夜,子时,甘露殿大笑声不绝。
当然,这个笑声不是李世民发出来的,而是李渊发出来的。
起因嘛,很简单,是李世民率兵从高句丽回国了,但却算是灰溜溜的回来的,十多万的大军征伐高句丽,结果只是让高句丽称臣年年纳贡而已。
对于李世民而言,这是一场胜利的战争,尽管这是一场小胜,可是这场战争宣扬了大唐的国威与仁慈;然而,对于大唐百姓而言却是一场失败的战争,而好死不死的,李宽在倭国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九州和四国两岛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了。
李世民自然了解,所以找来了李渊,以诉心苦闷,询问李渊,自己是不是老了,连儿子都不,这便惹来了李渊的哈哈大笑。
“二郎,你也太高看那小子了,所谓的不费吹灰之力显然是吹嘘所致,实际那小子也损失不少,趁着倭国内乱才有此作为,否则那小子还在倭国吹海风呢!”
“父皇,您怎知这些?”
“你忘了,为父是何时回长安的,臻儿和哲儿回台北之后可是与为父交待过他们父子三人在倭国的情况。
不过你也确实该改改了,此次你出征高句丽,有十余万大军,且占据船炮之力,可谓尽得先机,可最终战果却算是败了,究其缘由,无非你那所谓的大国气度作祟,若是放下所谓的仁慈,高句丽覆灭难道真那么难吗?
在战争一途,你那小子不知优秀多少,可为父却认为,战争所带来的利益,你永远也不及那小子,因为那小子在面对敌国时没有所谓仁慈。
那小子曾说过一句令为父都震动的话,对敌人的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既然已经是敌人了,又何必仁慈,仁慈那是用来对本国国民的,而非对敌人的。
如今你征战归来,你可曾听闻整个长安城在谈论什么,他们谈论的是我泱泱大唐竟然败了,败给了区区高句丽,若是你能坚持攻破高句丽王城,如今又岂会有这样的言论出现。”
当然,李渊所言的坊间流言是有一部分人在操控的,这点李世民很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出征在百姓看来,确实是战无不胜的唐军败了。
因为李渊的一席话,李世民不由的目光望向了夜空,仿佛看见了长安街头,百姓们在谈论此次征战一般。
然而,是这么一望,李世民望见了畏畏缩缩的连福,看样子是打算向他禀告事情,遂开口问了那么一句——有何事?
答案却是李世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太子谋反了。
太子谋反的消息,连福早听人密报过,但连福不敢妄言,毕竟向他密报之人乃是魏王的人,而魏王与太子向来不对付,是否可信,有待商榷。
所以连福一直压着,私下发动了一切力量追查实情,连李宽手的力量他也借了过来。
谋反并非是一件小事,而且还是太子谋反,连福历经两朝,当年李世民是如何夺得帝位的,他或许其他人还要清楚,自然深知李世民对谋逆一事的看重。
当年玄武之变手足相残,父子离心,不管说是情势所逼还是野心的趋势,但在李世民内心的深处是带着悔婚的,只不过这种事情无法对外人说罢了,对外还得宣称兄弟们的罪行,表明自己无可奈何,可是在夜深之时,李世民却时常梦见自己兄弟们,梦见那儿时的欢快时光。
是连福,也曾多次听闻李世民在梦叫着大哥,泪流满面的喊着对不起,可见李世民其实也一直备受煎熬。
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子女之间的感情看得尤为重要,可惜李世民太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亲自教导,以至于兄弟和睦仿佛成了一个笑话,尤其是在长孙去世之后,为争夺帝位,亲兄弟之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哪怕是对他这个父皇亦是如此。
像长安城之出现的流言,其实质是李承乾和李泰哥俩在主导。
而今日,连福终于从密探手拿到了李承乾谋反的确切消息,且已有百余人已经在准备了,连福哪敢继续瞒下去,只得匆匆前来禀告。
在说出太子谋反四个字的时候,连福不经意的看了眼李渊,黯然之色一闪而逝。
亲儿子谋反,连福可以想象眼前的两代帝王心是如何惊愕与痛心,当年李世民一手弄出个玄武门之变,李渊那了无生趣的神情尚历历在目,如今却是轮到了李世民,而看重兄弟和睦的李世民又将是怎样的痛心呢?
此时,李世民仿佛置身于千年寒冰之,嘴唇打着哆嗦,不可置信的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陛下,太子殿下谋逆,老奴已查实,无误。”
无误两个字,打碎了李世民一切幻想,他根本没有心思去想明明这个天下将来都是李承乾的,而李承乾为何要造他的反,他脑海之只有两个字——报应。
这一切都是报应,他当年造了老爹的反,如今他的亲生儿子造他的反,当年亲爹的感伤如今轮到他了,这不是报应又是什么?
李世民不言不语,李渊自然开口问道:“可知太子为何谋逆,具体细节如何?有多少参与其,何时行动?”
“太皇,太子殿下为何谋逆,老奴不知。不过据探子回报,东宫之已有百余黑衣人,手持剑戟,恐怕今夜······惨剧其者,有左屯卫郎将李安俨、汉王殿下、长广公主之子赵节·······”
“一群乌合之众也敢造朕的反。”李世民大怒,这些人也一个李安俨有几分本事,可是在李世民看来亦不过如此罢了,可偏偏是这些人竟然联合密谋造反,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
李渊远李世民要冷静,见连福话未说完,遂问道:“想来这些人恐怕是没有胆子的,还有何人?”
“右卫大将军,潞国公参与其。”
“你说侯君集?”李世民再次错愕。
贞观十六年,侯君集率兵攻灭高昌后,李世民曾将他下狱,李世民也知道侯君集心不满,遂在年初之时特意带着侯君集出征高句丽,以示弥补,他怎么也没想到前段时间还与他并肩作战的肱骨之臣,在回长安不久会联合他儿子造反。
“侯君集乃右卫大将军,若是他参与其倒是一件麻烦事。”李渊开口道。
“陛下,太皇,潞国公不必担心,如今潞国公府外有楚王殿下府的家将围守,若是有异动,便可拿下。”
“既然如此,那只有承乾了,如此朕便去一趟东宫看看。”李渊不急不缓的起身,这打算前往东宫了。
“父皇,那逆子既已谋逆,您何必犯险,朕看看,那逆子有何本事造朕的反。”李世民喝道。
李渊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李世民的肩头,然后便赶往了东宫。
李渊的用意自然是规劝李承乾了,毕竟论及谋反的种种伤痛与悔恨,还有谁他更了解呢?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x
wxi7
第593章 死瘸子()
李渊迎着秋雨赶往东宫时,李世民也接受了亲儿子谋反的事实。
李世民可比李渊要狠的多了,劝说他不会,他会的是杀人,只听他冷声吩咐道:“传令宽儿府上的家将,立即给攻入侯君集府邸,若有阻拦者杀无赦,朕要侯君集府上鸡犬不留。”
不知是不是想到侯君集与他之间的多年情谊,在连福准备离去之时,李世民却又叹了口气:“若无拦阻,将侯君集绑来见朕即可。”
“老奴遵命。”连福走了两步,又停下步伐,转身躬身问道:“陛下,是否调集金吾卫守卫甘露殿?”
“不必,朕就看看那逆子有何本事攻入朕的甘露殿。”李世民不愧百战而胜的帝王,丝毫不把李承乾的反叛放在眼里。
此时,东宫。
李承乾看着东宫中站着百余名黑衣人许下了承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日便是用你的时候了,若此次成功,你等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若败,你等一家老小亦无忧。”
“我等谢过殿下。”百余名黑衣人低声回道。
这些人是死士,是李承乾这些年偷偷摸摸培养的死士,那是连李世民都不知晓的存在,是李承乾手中底牌,为了这一天他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了,那是从贞观十年便开始准备的了,如今已经整整九年了。
最初之时,他没想着利用这些谋反,只是想着作为太子必须有自己的底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何时这底牌的性质变了。
“你等且等孤的命令。”
说完,李承乾便进了大殿,只见大殿之中坐着李承乾的谋士,赵杰等人,如今都到谋反的最后关头,李承乾并不看重赵杰等人,他所看重的是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毕竟谋反所需的主要战力,还是得看侯君集。
“侯君集可安排妥当?”李承乾冷冷的问道。
“殿下放心,只等城中一乱,丈人便直奔右武卫,率军攻入皇宫,殿下亦知宫金吾卫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哪是右武卫对手,到时控制了陛下,此战也就胜了,大势可定矣。”
李承乾蹙眉,贺兰楚石的话是不假,皇宫中的金吾卫也就是装装样子,论及战力远远不是右武卫的对手,可他总感觉这场谋反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胜利的,总感觉自己好像遗漏些什么。
将所有的计划在脑海中回想了一遍,这才缓缓点头道:“记住,通知侯君集不得伤了父皇的性命。”
“殿下仁慈,可殿下仁慈却总得被人咄咄相逼,殿下方知,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切不可在此紧要关头心存善念啊!”赵杰提醒道。
“赵杰,你大胆,竟敢撺掇孤弑父。”李承乾大喝。
“殿下误会微臣了,如今大势在咱们手中,可魏王终究是个隐患,若是殿下一动,魏王又当如何处置,殿下,长孙无忌手中亦有不少家将啊!”
提起李泰,李承乾眼中顿时闪过一股狠辣,脸上早已布满了杀意,还带着几分病态的疯狂之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