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承包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承包王- 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打心眼里提不起一点怒火。

    房玄龄刚进甘露殿,李世民就像一个掉进了钱眼儿里的人一样,急不可耐道:“此次闽州查处的矿脉有多少?”

    “陛下,查处矿脉之事老臣等等禀报······”

    李世民狐疑的看着房玄龄,打断道:“难道闽州还有比世家私自开采矿脉更严重的事发生不成?”

    房玄龄点头:“陛下,贤王殿下在闽州拉拢百姓。”

    “就这事儿?”李世民满不在乎道。

    房玄龄很正气,颇有魏征指着李世民鼻子骂的风范,怒道:“陛下,难道这件事还不重要吗?”

    向来和和气气的房玄龄都发火了,李世民也摆正了姿态,正色道:“说说理由?”

    “楚王殿下乃是华国帝王,而闽州与华国临近,殿下此前便从闽州带走了几十万的百姓,若是让殿下在这样拉拢下去,闽州将会是无人之州了,大唐再也无力从各地迁移百姓到闽州了。

    楚王殿下与耿国公乃是姻亲,若是楚王殿下继续从大唐带走百姓,那整个岭南都将无人了。”

    房玄龄说的情真意切,该叹息的时候叹息,该发怒的时候就提高音量,不过他还是很谨慎的对自己认为最为严重的问题闭口不谈。

    毕竟他认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李宽会占据岭南,与大唐开战。

    这种行为无异于反叛,向李世民说出这个严重的问题,得罪的可不仅仅是李宽,还有李世民,毕竟房玄龄也知道李世民对李宽到底是何等的看重。

    而且,他若是说了出来,离间的可不仅是李世民和李宽之间的感情,更是离间华国与大唐的关系。

    若是猜测有错,那严重的后果,就是他房玄龄也承当不起。

    静静的等着李世民的结论,却见李世民不在意的笑了笑,平静道:“此事朕只有打算,说说闽州查处的矿脉。”

    :。:

    wxi7

第550章 李世民的打算() 
看着李世民不在意的样子,房玄龄真怒了,怒喝道:“陛下。”

    能让向来是老好人都发怒了,可见李世民现在的表情到底有多贱。

    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不仅让房玄龄怒火中烧,也让房玄龄怅然若失,当年的陛下是何等英明啊,大唐如今不过安稳几年,就如此不可一世了吗?

    李世民摆了摆手,叹道:“玄龄,你跟随朕有多少年了?”

    房玄龄仿佛陷入了回忆中,他不知过了多久,才叹道:“大业十三年,老臣便跟随陛下,如今已有二十四年了。”

    “二十四年了,你我君臣想来也没有下一个二十四年了,当年的一众老兄弟都已经老了,克明在贞观六年便去了,朕为之心痛,如今不到十年,魏征也因病多次上书辞官,当年一众肱骨,当年金戈铁马,纵酒欢笑,时时出现在朕的梦中,可朕一醒来,当年的老臣逝去了。”李世民一面感叹着时间的流逝,一面擦拭着眼角的泪痕。

    论演戏,李世民拿个小金人是没有问题。

    岂不见房玄龄这般老谋深算的人物都被李世民给感动了,流下了两行热泪。

    李世民趁热打铁道:“朝中谨慎的老臣也就只有你与无忌了,朕还指着你们陪朕一起看看大唐的万里河山,大唐能有如今的繁荣,一切皆是你们的功劳,你此行去闽州也受累了,回府歇着吧,休养好身子,这天下还有你我君臣二人再征战的那一天。”

    “陛下保证龙体,当年的一众兄弟若知道陛下如今为他们而感伤,亦含笑九泉了,陛下爱护之心,老臣铭感五内,老臣告退。”房玄龄行礼,走了没两步才回过神来,又转身看向了李世民,坚定道:“陛下,闽州之事,当如何处置?”

    李世民狠狠一拍桌子,怒道:“你非要让朕处置楚王一家?”

    “不错,贤王殿下在闽州收拢民心,于大唐有害无益,若陛下今日不给出一个决断,老臣便不走了。”

    也不知是被气的,还是怎么的,反正李世民笑了,笑道:“你这是赖上朕了,堂堂国公竟然行无赖之举,罢了······连福,将宽儿此前送到宫里的家书给房相看看。”

    信中所写的情况不算复杂,开始便言明了王家开采矿脉一事,对此,房玄龄并不惊讶,毕竟李世民不会将王家作为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他还是懂的,有没有楚王府插一脚都没关系。

    不过他看到最后,信上说楚王府将会把在大唐所有产业的收入投入到创办学舍之中时,他惊讶了。

    楚王府每年在大唐挣到了多少钱财,作为宰相的他是了解的,若是将所有钱财用于创办学舍,对大唐的好处有多大,他也清楚。

    对于李世民对楚王府在闽州的作为置之不理的态度,他能理解了,毕竟这事儿要是放在他身上,他也会这么做,就是有些疑惑李宽是不是会真的拿出所有家财创办学舍。

    房玄龄不敢置信道:“楚王殿下真会将所有钱财用于创办学舍?”

    问完之后,房玄龄又惊了,心思急转之下,他想到了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创办学舍的问题了。

    在他看来,这是楚王府在收拢民心,而且是在整个大唐收拢民心,虽说对大唐的发展有无数的好处,但其中的坏处也不少,他相信李世民不会看不明白。

    收拢民心之事从来都是被帝王所忌惮的,在大唐收拢民心的人只能是李世民,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个太子李承乾,可是李宽并非太子。

    房玄龄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他认为李世民要废太子,立楚王。

    当然,从保住大唐万年江山的问题出发,房玄龄也不得不承认李宽比李承乾优秀,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做法是可以让大唐越发强盛,毕竟李宽的才能大家都是有目共睹。

    只不过,他还是不赞同李世民的做法。

    自古以来的规矩就是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更别说李宽根本算不上李世民的儿子,而且在他看来,李承乾如今虽有些荒诞,但也没多大的过错,总有一天能回归正途,毕竟谁都个年少轻狂的时候。

    “宽儿好歹也是帝王,君无戏言的道理他又岂会不明白,你这话问的委实有些傻。”李世民打趣道。

    “陛下,虽说此举于大唐有利,可亦是楚王殿下在收拢民心啊!”

    尽管知道李世民看得明白,但房玄龄还是问了,不为其他,只为听听李世民作何打算。

    李世民也知道房玄龄的意思,却未正面回答房玄龄的问题,而是反问道:“玄龄,你认为太子真的能让大唐江山继续繁荣下去?”

    房玄龄也不客气,理直气壮的询问道:“陛下,是否吩咐人退下。”

    刚说完,瞅了眼四周,发现只有连福一人在甘露殿,房玄龄讪笑道:“陛下,太子殿下近些年虽有荒诞,但太子殿下亦是不错的。”

    “你是否误会朕的意思了?”

    房玄龄诧异道:“难道陛下不是打算废太子而立楚王吗?”

    “朕何时说过要废太子了?”李世民自嘲一笑,叹道:“且不说朕未存有废承乾之心,就算是朕打算将这江山交给宽儿,宽儿还不愿意要呢,所以你啊,担心宽儿收拢民心,将岭南从大唐分裂出去,是想多了。”

    房玄龄下意识道:“原来陛下明白老臣的担忧啊!”

    “你我君臣共事二十四载,朕又如何不知你对大唐的忠心呢,提及宽儿收拢民心之事,除了担忧宽儿占据岭南分裂大唐之外还能有什么,至于百姓迁移一事,关中分流人口可从未停止。”

    “既然楚王殿下无心于大唐,那陛下认为,楚王殿下拉拢人心有出于何种考虑呢?”房玄龄疑惑了,他想不明白李宽此举有什么用。

    李世民早已想过李宽此举的用意,自信的问道:“玄龄认为宽儿是怎样的人呢?才智便不用说了,宽儿的才智满朝文武有目共睹。”

    不说才智,房玄龄还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李宽,不过想到自己儿子和独家一门的情况,房玄龄叹道:“重情吧,当年克明去世后,就连臣等亦不免忘记照拂,只有楚王殿下一直照拂着。”

    “是啊,你都明白的事,朕却是在丽质大婚前后才明白其中的关键。”李世民怅然,随即又笑着解释道:“据朕推测,估计那小子自己都没看明白他在大唐创办学舍会收拢民心,皆是为了大唐着想。

    朕还记得丽质大婚前,朕前往桃源村,那小子曾的过一句话,叫位卑未敢忘忧国。

    玄龄可想明白宽儿为何在大唐创办学舍了吧!”

    房玄龄点头,赞叹道:“好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楚王殿下之才情,老臣佩服。”

    房玄龄笑了,可是看着李世民的悔恨的脸色,却又不知该如何说,因为他不知道用何种理由来安慰李世民,毕竟李世民早些年对李宽的那态度,他早就从儿子口中得知了,如今想来也觉得有些过了。

    在房玄龄看来,若是李世民当年能对李宽好一些,大唐如今或许······肯定更加繁荣,若是有李宽这个对大唐帝位毫无想法,又势力强大的人在长安,太子与魏王也不会因为帝位而产生争斗了,朝堂也不至于像现在这般水火不融。

    因为太子和魏王会合力对付楚王,这便是房玄龄的认为。

    出于交情而言,房玄龄的想法有些冷漠了,但作为大唐的宰相,出于对大唐的稳定考虑,房玄龄是称职的。

    当然了,李世民不知道房玄龄的打算,自顾自的问道:“玄龄认为朕若是将当年过继一事作废如何?”

    还想着李宽留在长安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听到李世民这么一说,房玄龄当即道:“陛下,此举不可啊!”

    且不论历史上有没有将过继一事作废的事,就是如今大唐的情况也容不得李世民干出这样的事。

    若是一旦将过继之事作废,房玄龄甚至可以想到楚王一系的人马会何等的闹腾,到那个时候,就不是李宽自己愿不愿意回大唐了,而是楚王一系的人马会推着李宽回大唐的。

    “玄龄的想法无外乎宽儿会受朝臣裹挟,不得不回大唐争夺储君,对吧!”到底是多年的君臣,看房玄龄的表情,李世民就知道房玄龄在想些什么。

    房玄龄郑重的点头。

    李世民却笑道:“你不了解那小子,那小子打定的心思就是父皇他老人家都难以改变,道宗等人又如何改变了?所谓的裹挟也得那小子在长安才行啊,但那小子根本不回长安,道宗等人又如何裹挟呢?”

    经李世民这番解释,房玄龄仔细想了想,还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

    “那陛下的意思是?”

    “太子终究是比宽儿差了些,朕若是一旦去世,以那小子的性格还会如此照看大唐吗?将过继之事作废,那小子便是朕的亲子,总得照看着大唐。”

    当然,这只是李世民给房玄龄的解释。

    事实上,李世民怎么可能没一点私心,毕竟优秀的儿子他也喜欢,过继给了弟弟再要回来也不无不可,谁让他是皇帝呢!

    :。:

    wxi7

第551章 老虎带狐狸巡山() 
当然了,李世民也知道李宽是不愿意的,但旨意一下,不管李宽愿不愿意,那都是他亲儿子了。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有把握,哪怕李宽反感他的举动,这也不至于让李宽出现怨恨的心理,因为他本就没打算要回儿子一家,他只要儿子和小孙儿便可,将大孙儿过继给李智云当孙子,再加上有李渊从中推波助澜,李世民很有信心。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提了李哲的王爵,却对李臻不闻不问的原因之一,毕竟此事若成,李哲便算是大唐的王爷,而非华国的皇子。

    也不能说他对大孙子差别对待,毕竟大孙子是一国太子,一个王爵对大孙子来说,无关轻重。

    君臣二人共事多年,李世民的打算,房玄龄多多少少也猜到了一些。

    对于李世民打算,房玄龄只能说,高,真是高。

    就算是将来太子继位后,有些荒诞,知识大唐衰弱,若是有楚王从旁照看着,大唐亦不会衰弱到哪去;关键太子继位后,哪怕想要对楚王府动手,也会因为楚王府有华国作为后盾,也得忌惮几分。

    房玄龄朝李世民竖起大拇指,笑道:“陛下的意思,老臣会与其他人沟通,陛下且放心。”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朝房玄龄挥了挥手,便没再多说。

    到底是多年的老臣,对他的心思够了解,不用他说的清清楚楚,毕竟他今日将自己的打算告诉房玄龄,就是为了能让房玄龄与他们人沟通沟通,让朝臣有个准备。

    许是因为房玄龄的关系,李哲在闽州的收心之举在朝堂中并未掀起一丝一毫的波澜,因为朝臣们纷纷商议着对世家的处置。

    有求李世民下令重处者,也有替世家求情者。

    而李世民如同李宽猜测的相差无几,只是在世家之中找了两个典型,处置了崔氏和李氏的一部分人,其余世家交出开采的矿脉和一些仆从。

    不过事情尚未完结,李世民还下令世家之人三年之内参加科举,这才算是将此事盖棺定论。

    远在闽州拉拢民心的李哲并不知晓这些。

    在闽州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他便随着王家兄弟进了关中。

    好不容易能来一次,自然而然的召集了楚王府留在大唐的所有家臣,毕竟举所有财力创办学舍一事,得他亲自安排告知所有人才能让大家放心嘛!

    作为家臣,听从家主的吩咐是应该的,家主的决断有错,出言劝谏也是应该的。

    在他们看来,举楚王府所有钱财只为创办学舍,对于楚王府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好处,毕竟李宽已在海外立国,大唐将来是否越发繁荣与李宽没多大关系。

    甚至不少人还希望大唐渐渐走向衰败,因为这样一来,家主才能有机会凭借华国的强盛入主中原。

    “二公子,您是否再考虑考虑,创办学舍并非一句话的事,招募饱学之士不说,就是让百姓送家里的孩子来学舍进学也是一大难题。

    大唐并非华国,百姓不会轻易送孩子来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