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们原本以为林子轩支持泰戈尔,宣扬传统文化,没想到林子轩仍然支持西方文化。

于是,偌大的大礼堂从数百人变成上百人,坚持下来的学生恐怕大多是怀着好奇的心态。

毕竟,林子轩在上海很有名,还没有来过北平,他们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相对于在北大教书的鲁讯和胡拾,林子轩名气太大,人却太过年轻。也太过陌生,所以他们想听听林子轩的见解。

林子轩看着学生退场,心中苦笑。

这是他自找的。怨不得旁人,如果他讲一讲新诗。再现场写一首优美的新诗,做一做秀,绝对能博得满堂彩,大家都高兴。

不过,这一次,他只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些事情可以不做,有些事情可以拖到明天做,也有些事情不得不做。

对此他并不后悔。接下来他谈论了传统文化的美。

“我之所以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很美。”林子轩如此说道,“诸位难道认为唐诗不美么?宋词不美么?还有《红楼梦》和《西游记》,它们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真的要不加选择的全盘批判它们么?”

“我们批判封建思想,批判封建礼教,这些是应该的,可我们也应该分清楚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要有选择的批判,而不是全盘否定。”林子轩强调道。

为了让这场演讲不至于默默无闻。让更多的人记住他的观点,他准备了杀手锏。

“我是南方人,很少见到下雪的场景。”在演讲快要结束的时候。林子轩忽然说道,“这次来到北方,可惜季节不对,仍然没有看到雪景,前两日朋友陪着到长城上看了看,想象着北方严冬时大雪纷飞的场景,便写了一首诗词,来和诸位分享,希望诸位记得传统文化的美。”

剩下的上百学生精神一震。这位诗人要作诗了,没想到最后还有这种福利。

林子轩拿起粉笔。回身在黑板上写了起来,一边写一边高声朗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随着他高声的朗诵,大礼堂内安静下来,这首词实在是太霸气了。

林子轩毕竟教过书,板书不错,字迹不是正楷,却别有一番张狂,正好配上这首大气磅礴的诗词,相得益彰。

这就是他做的准备。

他相信有了这首词,他的这场演讲一定会被热议一段时间,如此他提出的观点也会被人传播开来,造成一些影响。

“诸位是北大的学生,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这个国家的未来就掌握在诸位手中,这首词就与诸位共勉吧。”林子轩坦然道,“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多谢诸位。”

他没有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便下了讲台,和胡拾打了个招呼。

胡拾上台说了两句话,宣布解散,就和林子轩走出了大礼堂。

“你的这首词可不是写给学生的啊。”胡拾感慨道。

他精通传统文化,从这首词中看出来一种指点江山的大气魄,能站在高处把历代明君帝王评判一番,其中自有一种帝王之气。

结合上次在海宁观潮时林子轩写的那首词,胡拾觉得此人的心胸怕是有些大。

“只是前日到长城访古时的有感而发。”林子轩回应道。

这个时代来北平旅游的景点和后世差不多,大多是游览各座皇家园林,当然故宫里还住着傅义,暂时没办法旅游,接下来就是长城和西山。

对于外国人来说,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听梅兰方唱戏。

1931年,有一位叫做倪锡映的作家写了一套都市地理小丛书,专门介绍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旅游景点。

他用生动的笔触和大量的图片记载了各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地理形势、交通、名胜、古迹,可谓是民国时期的旅游指南。

林子轩虽然后世到北京游玩过,但时代不同,景物自然不同。

而且,新月社的成员以为他没来过北平,便好心的带着他四处游览,长城自然在其中。

在后世,到长城是旅游,此时到长城叫做怀古,因为民国时期的长城可不像后世八达岭那么华丽和热闹,这时候的长城较为荒凉。

站在长城上的林子轩想起了这首《沁园春》,就借着这次演讲说了出来,以壮声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是很美的,全盘否定既不公平,也很可惜。

“你的这个提法怕是会引起非议。”胡拾斟酌道。

在科学和玄学的论战中,他是科学派的主要人物,所以很清楚目前中国思想界的混乱现状,林子轩今天的演讲把思想界的三个派别都得罪了,肯定会受到各方的攻击。

“人不轻狂枉少年,且容我放纵轻狂一回。”林子轩轻笑道。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内,胡拾看着林子轩挺拔的身影,觉得这个年轻人在走着一条和他们都不同的道路,这条路走的人少,想来会非常的孤独。

第二百一十九章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

林子轩和胡拾聊了几句,胡拾请林子轩把这场演讲整理出来,发表到报刊上。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思想界虽然混乱,但也开放,各种观点都可以提出来,同时也要面对别人的攻击。

林子轩准备好了面对攻击,反正过几天他就回上海了,在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报纸,可以尽情的宣扬自己的主张。

他不介意和北平思想界的精英们来一场跨地域的论战,而且,还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这就是作为老板的好处了,掌握着员工的薪水,自然有人愿意效劳。

这时候,一位面相腼腆的青年走了过来。

“林先生,我来自湘西,很喜欢您写的《边城》。”青年诚恳的说道,“我也学着写了几篇有关家乡的文章,请您指正。”

青年拿出一叠稿纸,颇为紧张的递给林子轩。

林子轩打量着这位青年人,在年纪上应该和他差不多。

此人身形消瘦,衣着老旧,稿纸泛黄,是那种最为便宜,需要自己剪裁的稿纸,看得出他的家境不怎么好。

林子轩在上海教书的时候也会碰到这类毛遂自荐的青年,写了几篇文章就以为能够发表,想请林子轩夸赞几句,从而身价倍增。

林子轩自己就是做出版的,深知其中的门道。

想要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首先是文章要好,有思想和内容,其次就是要有关系,在编辑部有人引荐和没有人引荐的文章待遇绝对不同。

他并非是以貌取人,而是这种事情碰到的多了,也就麻木了。

不过,他还是微笑着接过稿纸,对着青年温和的鼓励两句,并说自己回头会看,这是基本的套路。否则会被人说成没有名人的风度。

等到那青年走后,胡拾不由得哑然失笑。

作为在北平具有号召力的新文学领袖人物,这种事情胡拾碰到的更多,大家处理的方式大致相同。至于以后会不会看,那就要看有没有时间了。

林子轩拿着稿纸,和胡拾告辞,朝着北京大学外边走去。

相比较而言,胡拾比他要忙碌很多。

胡拾虽然反对泰戈尔提倡的东方文明。但泰戈尔在北平期间,他作为文化界的代表,不少活动都有参与,这次泰戈尔的访问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林子轩就较为自由,除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他可以随意的安排时间。

他住在北平石虎胡同7号的松坡图书馆内,那里也是新月社成员的主要聚居地,在北平没有自己的汽车,他只好乘坐电车返回。

在电车上左右无事,林子轩就翻看起了那叠稿纸。

稿纸上的字迹端正。是标准的小楷。

不过故事就显得粗糙了些,拖沓散漫,有些地方语句不怎么通顺,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写的,只是水平没有那么高。

文章写的同样是湘西的人物故事,有模仿《边城》的痕迹。

林子轩虽然一直在抄袭名著,但抄的多了,逐渐培养出了基本的鉴赏能力。

他觉得这位作者的文化程度恐怕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否则文章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语句错误。而且作者显然还处在模仿名家文章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这篇散文式的小说还是有着诸多的亮点。

他朝后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写于1924年4月13日,沈丛文。”

林子轩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边城》的原作者。

沈丛文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北漂一族。

他生于1902年,小学毕业,早年在湘西投身军伍,参加军阀混战。看惯了生死,终于觉悟,脱下军装,来到了新文学的起源地北平。

1922年,沈丛文来到北平,本想考取燕京大学的国文班,可他的文化底子太差,没有被录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北漂的日子非常艰辛,可以说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准备写文为生,朝着北平的各大报社投稿,却没有一家报社愿意刊登他的文章。

北平《晨报》副刊的主编孙福园甚至在一次编辑会上,把沈丛文的一摞投稿当众扔进了放置垃圾的纸篓之中,并讽刺说这是沈大作家的稿子。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一是当时沈丛文的文章还不很成熟,二是沈丛文的文章和孙福园主编副刊的理念不合。

这里还有一段郁达浮和沈丛文的故事。

1924年冬天,沈丛文无以为生,饥寒交迫,便写信向着北平不少文坛名家求助,只有郁达浮接到信后前来看望了沈丛文。

郁达浮在了解了沈丛文的窘境后带着他吃了顿饭。

这顿饭用了一元七角钱,郁达浮拿出五元钱付账,把剩下的三元三角钱给了沈丛文。

郁达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了一顿牢骚。

并劝说沈丛文不要想着读大学了,文凭没有用,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要么回湘西老家,要么做贼好了,生活比上学更重要。

随后,郁达浮向《晨报》副刊推荐沈丛文的文章,让北漂的沈丛文慢慢步入了文坛。

那个时候《晨报》副刊的主编已经不是孙福园了,而是换成了刘勉济和翟世映。

可以说,沈丛文在北平的前几年是极为窘迫的,甚至到了需要人救济的地步。

由此可见,北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位小学毕业的湘西青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非凡的作家。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带着乡土气息,却异常的优美,甚至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

林子轩拿着这叠泛黄的稿纸,想了想。

直接给钱帮助沈丛文摆脱困境,这法子简单有效,不过可能会伤害这位湘西青年的自尊。

不如发表他的文章,给他稿酬来的合适。

当然,沈丛文的文章还需要修改一下,想想自己能够修改未来大作家的稿子,林子轩也算小有成就感,谁让沈丛文现在的文章不成熟呢。

回到住处,他先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出来,投到《晨报》的副刊上,然后修改了沈丛文的稿子。

他准备明天去见一见这位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

第二百二十章要有专业精神

这天晚上,石虎胡同的松坡图书馆内非常热闹,来了不少新月社的成员。

徐至摩尤为兴奋,没过多久,林子轩就明白了原因,原来是林徽茵和她的父亲来了。

来到北平后,林子轩见过林徽茵几次,闲聊了几句,但没有深交,他们不算太熟识,也就是几年前在伦敦一起游览了一番风景名胜。

中间再没有联络。

《新月》杂志这几期都有刊登林徽茵的诗歌和散文,得到了文学界的不少好评。

其中追捧的成分要多一些,毕竟这个时代出现一位女诗人不容易,要爱护,没有男人会大煞风景的进行批评。

林子轩希望她能在女诗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时林徽茵和梁思城已经有了相处的意思,林徽茵从培华女校毕业,两人打算在六月份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学。

林子轩想着妹妹林晓玲也要到美国留学,在去往美国的途中有个认识的人互相照顾也好。

他便和林徽茵约定六月份乘坐从上海出发的邮轮前往美国。

今晚之所以这么热闹,是因为他们要排演一处戏剧,泰戈尔的抒情诗剧《齐德拉》。

这是徐至摩的主意,在5月7日,是泰戈尔的64岁生日,新月社的成员准备为泰戈尔献上这出诗剧,作为生日礼物。

所谓诗剧就是用诗体写成的剧本。

它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因而人物台词富于诗意和强烈的抒情性,语言凝练、含蓄、流畅,讲究韵律和节奏。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歌德的《浮士德》。

泰戈尔的《齐德拉》是根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一段故事写作的。

讲述了般度族的王子阿顺那和马尼浦国公主齐德拉的爱情故事。

整部诗剧有九场,全部是英文,这就要求演员的英文功底非常好,还要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如此才能驾驭这种类型的作品。

在这部诗剧中,林徽茵扮演公主齐德拉。张歆亥扮演王子阿顺那,徐至摩扮演爱神玛达那,林常民扮演春神伐森塔,梁思城则担任舞台布景设计。

张歆亥是浙江海盐人。出生于上海。

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两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1年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

1922年获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西洋文学教授。

徐至摩倒是想扮演王子这个角色,和公主来一场热恋,不过梁思城可不答应。

林子轩在一旁看着这三人在排演时的小摩擦,觉得挺有意思,比诗剧更有意思。

最郁闷的恐怕就是王子的扮演者张歆亥了,他完全是个局外人,被拉来凑数的。

在北平,新月社的成员都知道这三人的复杂关系。

徐至摩对林徽茵那是一往情深,林徽茵则是若即若离,梁思城把徐至摩当成了头号情敌。

好在现场还有林徽茵的父亲。否则他们三人还不知道会闹成什么样子。

张歆亥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