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座牯岭上有五百多栋别墅,其中属于中国人的有一百栋左右,这些别墅都属于中国的达官显贵,豪门巨富。

赛珍珠的父亲作为传教士,出手的比较早。

1897年1月14日,赛兆祥在这里买了一块地皮,盖了一栋小小的石头别墅,有着敞开式的外走廊和欧式老虎窗,朴素而淡雅。

别墅虽然不大,但足够他们住了。

林子轩并没有像其他富商一样带着很多仆人,甚至还带着自己的厨子。

他只带了一名下人和一名保镖,保镖是冯敬尧的手下,用来保护冯程程。

现在的中国虽然不是到处战乱,但路上并不平静,难免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况,带着保镖心里会安稳一些。

至于下人,则是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

冯程程这种大小姐自小过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女校学习了家政课,但厨艺如何,还不得而知,就算她敢做,林子轩未必有品尝的勇气。

何况到了庐山,来这里避暑的社会名流不少,彼此可能没有见过,但总有耳闻。

或许会有各种聚会,有下人打理会轻松很多,没有主人家亲自上阵的道理。

其实,林子轩想和冯程程过一段没有人打搅的安静生活,他本身不喜欢交际,只想白天一起出去散散步,欣赏风景,晚上看看书,悠然自得。

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布克和他有共同语言,而且付诸实施。

来到别墅后,布克就带着一箱子书籍进了房间,继续他的研究去了,只有需要他出面的时候才会出来。

这是典型的学者做派,赛珍珠习以为常了。

这里的每一栋别墅都相隔较远,不会彼此打搅,牯岭的夜晚非常安静,完全没有城市里的噪杂和纷乱。

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看着漫天星光,品着红酒,随意的闲聊着,倒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赛珍珠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别墅旁边就有一座基督教的“圣公会”教堂,也是她父亲以前经常布道的地方。

冯程程曾在基督教女校和基督教大学上学,同样信奉基督教。

林子轩虽然不信,但也入乡随俗,装作相信的模样,时常会到教堂做礼拜。

在牯岭生活不可能不和教会打交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来到牯岭,这里俨然成了一场宗教盛会。

赛珍珠偶尔会在别墅里招待一些相熟的传教士。

她就是传教士家庭出身,所以这种传教的精神深入到她的骨子里,她在写作的时候都没有忘记,或者说她是用小说来传播信仰和精神。

她的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情结。

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中国,随着外国列强的日益强大,基督教的传播愈发的兴盛,他们用西方的宗教渗透进中国的文化之中。

1928年4月,胡拾游览庐山的时候曾说过: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与此同时,在北平的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家事。

同时也是一件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就算到了后世,也没有人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1923年7月19日上午,鲁讯回到八道湾胡同的家中,周作仁亲手交给他一封绝交信。

“鲁讯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仁。”

从此,兄弟绝交,不复往来。

这可以说是民国文坛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后世对这封信更是百般解读,众说纷纭。

第一百七十四章如何创作小说

作为新文学领域的两员主将,鲁讯和周作仁在倡导和发展新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点谁都无法否认。

鲁讯固然是新文学的旗手,周作仁也不遑多让,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核心人物。

他在鲁讯身旁摇旗呐喊,出力甚多。

至少在新文学发展的前期,他的文学主张对于扫清旧文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两人的决裂若说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种说法太过于夸张。

新文学毕竟不是一家一姓的产物,而是整个社会无数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这其中有些人的贡献大一些,有些人则贡献的较少。

准确的说,这次兄弟两人的绝交对新文学的确产生了影响,但影响不大,关键是对他们两人日后的发展有了重大的影响。

从此以后,两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无论是在人生的道路还是在文学的道路上都是渐行渐远。

数年后,这种情形愈发的明显。

鲁讯开始接触苏联文学,追求进步,逐渐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周作仁则陆续的写一些清谈的小品文,只谈人生和哲理,远离政治。

他追求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由,或者说是魏晋时期的名士情怀。

在民国时期的文坛,鲁讯的杂文和周作仁的小品文都是一绝。

鲁讯的杂文自不必说,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毫不留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周作仁的小品文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文学营养,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自有一种亲切、通达的风致。

在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恬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拥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涩味”。

可以说,在文学造诣上两人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没有人知道两人绝交的原因,当事人日后也没有做出说明。

后世不少人从生活琐事和金钱上,甚至是女人方面分析其中隐藏的内幕,大多都不靠谱。

继续寻找原因有些无趣,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假设两人没有闹僵,在鲁讯的影响下,周作仁会不会走上和鲁讯同样的道路,会不会改变两人今后的命运,甚至可能改写新文学的历史。

这样我们或许就能猜想到中国文坛损失了什么。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他们还是闹翻了。

到了八月份,鲁讯从八道湾胡同11号搬了出去,住到了砖塔胡同61号。

远在庐山的林子轩知道鲁讯和周作仁两兄弟绝交的事情,但对于具体的日期不太清楚,就算他清楚也不会掺和进去,这毕竟是别人的家事。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他不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他和周氏兄弟是有交情,可交情没有深厚到可以插手别人家事的地步。

度假中的林子轩也有着小烦恼,那就是赛珍珠会时不时的和他探讨文学写作的问题。

这个时候的赛珍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还不太自信,特别是在驾驭长篇小说上,比较盲目。

林子轩写过将近百万字的《乱世佳人》,还有其他的文学作品,在现在的赛珍珠面前,那就是大师级的存在。

所以,她是带着求教的心态和林子轩谈论写作的。

林子轩对于能够指导未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颇有成就感,但这不是在上海大学给学生上写作课,随便忽悠就成了。

他和赛珍珠有时候会探讨到很深入的问题,比如各种小说流派和各种写作方法,以及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掌控等等问题。

林子轩觉得自己储存的那点知识快被赛珍珠给榨干了。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解脱的法子。

光是讲理论没有用,要真刀真枪的实干才行。

他决定写一本小说,让赛珍珠看看小说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他们可以通过这部小说来探讨如何创作,林子轩会在写作的过程进行讲解,这样更为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赛珍珠对此自然欢迎,能够亲眼看到一部小说的创作过程对她会很有启发。

她非常感谢林子轩让她参与其中,因为这种事情并不常见。

一般而言,创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作家需要极为安静的环境,慢慢的创作,否则很容易被打断灵感。

林子轩这样做就是在毫无保留的向她传授写作技巧,按照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师傅授徒了。

当然,在文学创作上面,林子轩的确算是她的导师了。

“小说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像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各有特色,每位作家也有各自的创作风格。”林子轩讲述道,“不过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前提是你能把新的东西融入到你自己的风格之中。”

“我和英国的一些作家通过信,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我探讨了意识流小说,我觉得很有意思,这部小说我会借鉴一些意识流小说的写法。”林子轩解释道。

这种随口说出来的消息让赛珍珠颇为震惊。

她喜好文学,自然知道在英国极有影响力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

她没想到林子轩和英国文学界联系的如此紧密,伍尔芙可是英国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瞬间,林子轩在她心中的地位从中国文坛上升到了世界文坛。

这并不是林子轩的本意,他只是为自己即将写出来的小说找一个理由而已。

这本小说虽然不是意识流小说,却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写作技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我的英文不好,只能用中文写作,你愿不愿意翻译出来,寄到美国出版,我们分享版税。”林子轩提议道。

赛珍珠没有拒绝的理由,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创作的过程,就当是一次写作预演了。

林子轩要写的小说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将是一部能够巩固他在西方文坛地位的经典之作。

第一百七十五章迷惘的一代

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在美国媒体上获得长久的关注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美国的主流报纸,就算是在文学类刊物上,也不会只围着一部小说打转。

美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事,美国文坛每天都有新的书籍出版。

林子轩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因为《乱世佳人》引起的风潮早已落幕。

当然,由于《乱世佳人》的畅销,还是会有人谈论这部小说,只是不会作为新闻热点了,仅仅偶尔出现在一些评论性的文学杂志上。

彼得逊律师写信给林子轩介绍了美国的情况。

林子轩在美国读者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读者是善忘的,想要维持在美国文坛的热度,就要不间断的推出新作品。

这也是林子轩的打算。

他要用新的小说不断的巩固自己在西方文坛的地位,直到让别人再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最佳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真正符合20年代美国社会的小说。

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

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

在这十年间,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在社会上,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

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

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1925年,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也因此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肯明斯等。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

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的创作。

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塞林格就是其中之一。

塞林格于1919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战争对他的影响很大,回国后的塞林格大部分时间都是离群索居,过着隐居的生活。

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等人一样,他们的文学创作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这部小说延续了“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精神,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悲观和彷徨,空虚和堕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没看过小说,否则就直接抄袭这部小说了。

电影中小李演的不错,可惜连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没有。

在彼得逊律师的信件中,还介绍了《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的情况。

美国电影公司对于《津门大侠霍元甲》这类东方动作片比较有兴趣,但对于有声电影基本上都是排斥的态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