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高中。

当时北洋政府的留学政策规定,在日本指定了五所高等学校。凡考上的就是官费生。

后来,郁达浮又考上东京帝国大学,学的是经济学,他在日本待了整整九年时间。

徐至摩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随后自费赴美国留学。

他先入克拉克大学学历史,毕业后考上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

这正是和林子轩同学的那段时间。

1920年9月,徐至摩前往英国,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后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他在美英两国,待了整整四年。

有趣的是,他们在国外学的都不是文学。

仔细想想,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大多是专业不对口,或者说都改行了。

鲁讯留学的时候学医学,胡拾学的是哲学,周作仁在日本先攻读海军技术,最后学习希腊语,算是外语人才。郭沫偌学习医学。

像是沈丛文和张痕水连中学都没有毕业。

加上徐至摩和郁达浮,这些人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学过文学,也没有人教过他们该如何写作,但他们就是凭借着天赋和自学,成为了文学大家。

这说明学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什么,只有喜欢才能发挥潜力,才能做好。

什么是文学天赋?

郁达浮在日本的时候就有小说《银灰色的死》在国内报纸发表,随后出版中国第一部新文学小说集《沉沦》,比鲁讯的小说集《呐喊》还要早一年。

在新文学领域。他是中国除了鲁讯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

到了1927年,他都准备出版《达夫全集》了。

当然,他的名气和林子轩没办法比,不过林子轩是作弊。他可是真才实学。

徐至摩的诗歌天赋不用多说,就算没有《再别康桥》,也能写出无数才情飞扬的诗句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像这种诗句没有一点小才华还真写不出来。

所以,读者可以批评他的人品,但不能否定他的文学才华。

徐至摩和郁达浮都是有真性情的人。他们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或者不公就会说出来。

比如,徐至摩对苏联的批评,郁达浮对广州国民政府的抨击。

然而,他们两人毕竟不同,这点从梁时秋对两人的看法中可以得到印证。

梁时秋属于文坛后辈,新月社的成员,和创造社也有联系。

在新文学领域,按照文坛辈分来说,胡拾和鲁讯属于启蒙者,林子轩和徐至摩属于开拓者,沈丛文和梁时秋就是文坛后辈了。

梁时秋对徐至摩非常敬佩,对郁达浮则较为厌恶。

有一天,徐至摩去看望梁时秋,看到院子里有围棋,便要求和梁时秋对弈。

徐至摩棋力较高,到了中盘,大势已定,他没有穷追猛打,反而借故离开。

这就是绅士风度,也是徐至摩能够交游广阔的原因。

他会照顾朋友的情绪,不会使人难堪,有种文人名士超然洒脱的气度。

相比较而言,创造社给梁时秋的感觉就是颓废。

“我有一次暑中送母亲回杭州,路过上海,到了哈同路民厚南里,见到郭、郁、成几位,我惊讶的不是他们生活的清苦,而是他们生活的颓废,尤以郁为最。”

“他们引我从四马路的一端,吃大碗的黄酒,一直吃到另一端,在大世界追野鸡,在堂子里打茶围,这一切对于一个清华学生是够恐怖的。”

还有一次,郁达浮北上到了北平,找到梁时秋。

当面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访圆明园遗址,二是逛北平的四等窑子,这让梁时秋更为不喜。

梁时秋在文章里这样评价郁达浮。

“譬如郁达浮先生一类的文人,报酬并不太薄,终日花天酒地,过的是中级的颓废生活,而提起笔来,辄拈酸叫苦,一似遭了社会最不公的待遇,不得已才沦落似的。这是最令人看不起的地方。”

在中国古代的文坛,有名士和狂士的说法,如果说徐至摩是名士,那么郁达浮就是狂士。

这和两人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徐至摩家境优渥,是大家族的公子哥,有成为名士的资本;郁达浮家道败落,难免愤世嫉俗,颓废彷徨,这就是成为狂士的条件。

其实,无论是名士还是狂士,只要具有真性情,不虚伪,便可以结交。

当林子轩在海上漂泊的时候,在上海,或者说在中国发生了一件改变国内局势的大事。

第三百六十二章这一页的历史该如何书写

在国内,北伐战争刚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广州国民政府和苏联决裂,无论是上海还是广州,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件事的根源还是在孙仲山那里。

和苏联联合是孙仲山的意思,只是广州国民政府内部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为此还生过争执,被孙仲山强压下来,自从孙仲山去世后,反对的声浪日益高涨。

最终酿成了这次的事件。

这时候,林子轩正在邮轮上写《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的时间线从19oo年一直延续到1938年,展现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风貌,可以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历史。

小说一直在《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上连载。

不过,连载的断断续续,这是因为林子轩比较忙,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这就是出名的代价,他不是一个单纯依靠稿费生活的文人,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再说,这本小说若是写的快了,一旦过当前的年份,就写不下去了,你不能在1927年去写1928年的故事。

所以,林子轩一直写的很慢,严独贺也没有催稿。

以林子轩此时在文坛的地位,还能在报纸上连载这种长篇小说,严独贺都觉得幸运。

这已经不是林子轩写《射雕英雄传》的那个时候了,现在恐怕也没有人能请动林子轩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了。

《京华烟云》写到这个时候,已然有了一种传世名著的味道。

小说中包含了很多方面,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

它细致的讲述了这个时代的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

尤其是其中的道家思想。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尘世生活里,如何顺应时代,适应环境。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那么简单了。

普通读者看到的是男女之间的恩怨故事,文学家看到的是“红楼梦”式的写作手法。哲学家看到的是道家文化,社会学家看到的是一幅北平的社会风俗画卷。

这是一段民国时期的历史传奇。

从《京华烟云》连载开始,就被无数文学评论家关注。

如今不会再有人批评,他们好奇的是这本小说能达到什么程度,林子轩能不能掌控好如此繁复的情节。会不会写到最后控制不住,从而留下遗憾。

“红学”经过考证派的宣扬,很多读者都接受了《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续写的说法。

《京华烟云》还无法和《红楼梦》相比,但有了几分红楼的韵味,只是不知道结局会如何,希望不要落到和《红楼梦》一样的下场。

按照后世网文的说法,那就是不要烂尾。

他们这么想很有道理,目前报纸上已经连载到了1926年的故事,从小说情节上看有很多伏笔都没有展开,不少人物刚刚出场。显然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完。

难道小说写到1927年就会戛然而止么?

文学评论家对此进行了推测,按照这部小说的写作构思来看,明显是一部野心之作。

林子轩想给这个时代写一部历史,那么整个故事会写到什么时候呢?

是写到当前这个时代就停止,还是会写到几十年后,对此林子轩没有给出解释。

之所以不解释,是因为他同样没有想好。

在邮轮上,他有了空闲,这几天写了几章,写到了1927年的故事。还要不要写下去呢?

再写下去就不是故事,而是预言了,而且,这段故事很不好写。

写小说难免掺杂着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于历史事件或批判或支持,都将在故事里呈现。

在《京华烟云》里,穿插着大量的历史事件。

包括义和团、辛亥革命、袁时凯篡国、张迅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新文化、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二战爆等等。

作者的政治倾向和生活态度就在其中。

以“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笔战为例,林羽堂是语丝派的成员,在字里行间自然倾向于语丝派,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

现在林子轩来写。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会相对公允一些,这由各自的立场决定。

作者和小说分不开,这叫做文如其人。

《京华烟云》是林子轩写的小说,读者会想当然的认为这是林子轩的态度。

以后会有不少人通过研究林子轩的小说来判断林子轩的思想和性格,从而确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盖棺定论。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小说并不是林子轩写的,他不是原创者,他只是小说的搬运工。

然而,这不妨碍后世的人通过小说对林子轩做出判断。

所以说,《京华烟云》中1927年的这段故事不好写,他甚至想就这样突然结束。

林子轩的思绪有点烦乱,便放下笔,走出船舱,来到甲板上眺望大海。

四月的天,不冷不热,海风吹过,带着咸咸的味道,朝着远处望去,还能隐约看到小岛的模样,这里是印度洋。

站了一会,心情放松下来,烦躁的情绪逐渐远去。

他忽然想到很多年后肯定有人为他写传记,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

是正面角色还是被批判的反派,是受人敬仰还是被人诋毁。

多年后世人对他的评价取决于此时此刻他的做法,或者说他的态度,他写的小说等等。

只是,这一页的历史该如何书写?

林子轩想了想,决定不去想以后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如此才是真性情。

如果后世真有关于他的传记,他希望传记的名字叫做《民国大文豪》。

在邮轮上,空闲的时间很多,除了写作,就只有和人聊天了

徐至摩和郁达浮两人都是这个时代文坛的佼佼者,虽然性格不同,却很谈得来。

这一年多来,徐至摩在北平,郁达浮在广州,林子轩在上海,三人生活在三座城市里,自然有各种不同的见闻。

北平的高压统治,广州的国民革命,上海的风云变幻。

三个人就是三个世界,也是一个微缩的中国。

第三百六十三章一本小说引发的风暴

在前往英国的邮轮上,三人谈论了很多话题。

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看待世界的眼光区别很大。

他们的交流非常坦诚,彼此交换了各自对国家、对文学、对生活的看法。

有激烈的争辩,有会心的笑容,有慷慨悲歌,有意气风。

或许是因为邮轮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双方的关系还不错,所以说了很多平时不会说的话。

三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交谈。

在一次颇为尽兴的辩论后,郁达浮提议以后把这些有意思的话题记下来,既然是在去西方的路上,那不如就叫做《西游记》。

这个名字倒是和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些贴合。

唐僧到印度取经,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他们到英国办书展,同样是文化交流。

只是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

这个时代,国内的出版社一直注重的是引进来,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却很少走出去。

这和中国人的不自信有关,觉得作为弱国只有学习强国的知识,而不是推销自己的文化。

郁达浮说的是戏言,没想到却变成了现实。

这部散文形式的《西游记》在十年后由郁达浮整理而成,成了后世学者研究他们三人思想的主要资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学著作。

其中对民国时期人物的点评极为精准。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时局的分析和把握,三人的观点尽管不同,却很有研究价值。

在这部《西游记》中,林子轩坚持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是中国的大敌。

这和他写的《1984》一样,都像是对这个世界的预言,让后世的研究者们佩服其越时代的眼光,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27年4月2o日,美国纽约。《1984》正式售。

出版社对这部小说极为重视,林子轩已经用事实证明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

而且,这部小说的内容极富有争议性,在出版社内部的评价很高。对他们而言,不怕小说有争议,就怕没有宣传的噱头。

“这是一部刺穿苏俄虚假社会的杰作。”

“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从中可以看出独裁统治的可怕。”

“这无疑是一部天才之作,很难想象竟然出自一位东方作家的笔下。”

像这类的宣传比比皆是。在报纸和文学刊物上,都能看到文学评论家的书评。

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效果,和出版社的大力宣传有关,也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有无数的解读和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美国文学评论家就喜欢这种富有争议性的书籍,如此才能体现他们的欣赏水平。

何况这本小说还是讽刺苏联的作品,作为美国人,无论怎么批判都不会惹来麻烦。

最关键是,林子轩的这部小说质量很高,有丰富的内容可写。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甚至能够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

这正是文学评论家梦寐以求的小说。

不少美国评论家感慨不已,觉得这位中国作家成长的太快了。

当《乱世佳人》出版的时候,林子轩还籍籍无名,但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乱世佳人》会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接下来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原本不被重视的小说却取得了销量奇迹。

虽然很多学校禁止这本小说进入学校图书馆,理由是怕教坏学生,但这部小说仍然是学生们的最爱,有成为经典的趋势。

至于《蝇王》。获得了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难得的杰作。

让美国读者意识到林子轩不仅能写通俗小说,还能写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