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代公司认为林子轩得寸进尺,他们最多同意给孟晓冬增加到500块一片的酬金。

林子轩则认为,百代是在吸血。

以这张唱片为例,最终销量恐怕要破两万张,百代公司至少获利三万块,而孟晓冬只拿到150块钱,这不是吸血是什么。

双方第一轮谈判就这么僵住了。

看到唱片的火爆,黎锦挥的明月歌舞团正式成立,并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用孟晓冬作为招牌,在上海大世界登台演出。

歌星亲自唱歌,还有新式的舞蹈,无疑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前往捧场。

首场演出,林子轩带着冯程程和妹妹林晓玲一起观看。

在他眼里,整个舞台设计还是太过粗糙了,灯光不够炫目,服装的样式也不多,舞蹈排练的不太熟练,可现场的反应却很热烈。

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台上的孟晓冬在他们眼中就是女神。

“这就是你捧出来的名角。”冯程程淡淡说道。

在上海,富家子弟花钱捧戏子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带着自己的女朋友一起来的还不多见,或者说绝无仅有。

当然这也说明林子轩和孟晓冬没有不正常的关系。

“以后就是歌星了。”林子轩没有察觉到冯程程的情绪,略带自豪的说道。

孟晓冬在大世界连续演出,场场爆满,各家报纸纷纷报道,褒贬不一。

有保守的报纸批评这是西洋玩意,和京剧这种老祖宗传下来的国粹没法比,孟晓冬不去唱戏,反而唱这些乱七八糟的歌曲,舍本逐末,有辱门风。

也有进步的报纸说这是靡靡之音,颓废放荡,趣味低级。

同样有报纸指出歌曲旋律优美,是西洋乐曲和中国民歌结合的产物,是新音乐的未来。

在这些争论声中,孟晓冬的压力颇大。

有些甚至是来自京剧界的前辈,劝说她不要走弯路,要迷途知返。

她家中长辈也施加压力,让她不要成为家族的耻辱,原本京剧界的明日之星,就这样毁于一旦。

孟晓冬不争辩,不解释,就那么安静的坐着,看着那些劝说的人。

她并不是放弃唱戏,只是要先过好自己的生活,这些日子唱歌挣的钱比她前两年唱戏挣得还要多,而且唱歌更为轻松些。

林子轩没有骗她。

按照林子轩的说法,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等过两年社会接受歌星这种职业之后,她就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

到那时,她功成名就,再去唱戏,就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有更大的成就。

困难都是暂时的,光明就在不远处。

孟晓冬想着林子轩劝慰她的样子,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条路她要坚持下去,等到看到光明的那一天。

林子轩成功劝慰了孟晓冬,他自己却遇到了一点小麻烦,那就是报纸上对于《笑傲江湖》的批评之声。

或许是因为《射雕英雄传》即将完结,很多人把目光放到了金勇的新作《笑傲江湖》上面来,导致《通俗小说周报》的销量增加不少。

与其同时,各种评论也随之而来。

可能是《射雕英雄传》太过出色,大家对于《笑傲江湖》的期待很高,可真正看到的时候难免失望。

《笑傲江湖》的开头和《射雕英雄传》类似,都是家破人亡,然后主角走上复仇之路。

等等,似乎哪里不对?

为什么那个主角林平之后来去打酱油了?那个新出来的令狐冲是什么鬼?

这是所有读者的疑惑。

难道是作者没有构思好,临时换了主角?还是说金勇江郎才尽?

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代笔。

一时间,质疑声纷至沓来,让林子轩不堪其扰。

第三十四章被差评的《笑傲江湖》

林子轩知道《笑傲江湖》是经典。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写的是家国情怀,那么《笑傲江湖》写的就是个人自由的精神。

它写了一个叫做令狐冲的主角。

这个主角过的怎么样?

他无父无母,好容易拜了个师傅还是个伪君子,先是被师傅怀疑,然后武功尽失,到处求医,从头病到尾,还被人利用。

他喜欢的小师妹不喜欢他,他尊敬的师傅骗了他。

他在正道和邪道之间游离不定,被人误解,几次险死还生。

如果看到这种介绍,你一定以为这是虐主文,直接放弃,可这不是虐主文,反而凸显了令狐冲潇洒豁达的性子。

假如一般人有了这种遭遇,不说意志消沉,也不会斗志昂扬。

然而令狐冲却是一种万事不放在心上的态度,乐观面对。

就算是在金刀王家的时候,他武功尽失,在酒席上喝醉了酒,吐了一地,丢了脸面,潦倒落魄,被王家的人奚落逼迫,连看书的读者都会心疼不已,可他仍旧不放在心上。

他只在乎自己在乎的人,比如小师妹和师母,对其他不相干的人却毫不挂怀。

这是令狐冲在豁达之外的孤傲。

他的傲气来自骨子里,他光明磊落,不愿意妥协,否则绝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活在藩篱之中,都要面对各种困境,不得解脱,于是我们学会了妥协,然后继续生活。

令狐冲不愿意妥协,所以他才活的孤独。

他向往自由,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但他的心是自由的,至少他在追求自由的路上。

他活的很糟糕,却一点都不悲情。

对于这样的主角,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不由得读者不喜欢。

我们羡慕令狐冲,却无法像他那样去生活。

“笑傲江湖”这四个字出自《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渔夫的“西江月”词中一句“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意思是逍遥自在的捕鱼,自得其乐的品尝美味。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只有看到《笑傲江湖》后半段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自由的精神,也能体会令狐冲的心境。

不过现在《笑傲江湖》刚连载到令狐冲上思过崖面壁的情节,原本被认为是主角的林平之打酱油去了,而令狐冲的故事才刚刚展开。

在这个节骨眼上,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

林子轩可以不加理会,用作品说话,等过几个月故事连载完了自然会消停下来。

可他做不到令狐冲的豁达,批评太多会导致《通俗小说周报》的销量下降。

读者都有从众心理,如果所有人都觉得《笑傲江湖》写的差,甚至是有人代笔,那我为什么要买报纸去看,不是浪费钱么。

这种想法一旦在读者脑子里扎根,那么《通俗小说周报》就会失去这个客户。

要是林子轩写的快一点倒还好说,可每周只有一两万字,读者看完之后还要等上一个星期,他们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批评《笑傲江湖》。

就连平禁亚都认为老板这次可能失手了。

和《射雕英雄传》相比,《笑傲江湖》太过平常了,既没有牵扯到国恨家仇,也没有出彩的英雄好汉,甚至连时代背景都没有点明。

只有几大门派和魔教的矛盾,这种设定又回到《三侠五义》的套路上了,落了俗套。

当然,相对于其他作者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还是不错的。

可任何事情都怕比较,有了《射雕英雄传》珠玉在前,《笑傲江湖》就显得黯淡很多。

平禁亚的建议是加大《笑傲江湖》的刊载量,以此来挽回读者。

可林子轩知道,自从令狐冲上了思过崖面壁,接下来就是他倒霉的开始。

他虽然学会了独孤九剑,可被岳不群怀疑,小师妹移情别恋,自己武功尽失,被虐得体无完肤,一塌糊涂,不要说挽回读者了,不被痛骂就好了。

想要翻盘,只能使用其他手段了。

他想起了《笑傲江湖》里刘正风和曲洋合奏的曲谱,在后世电影里有一首《沧海一声笑》的歌曲,可以用这个作为噱头,吸引读者的视线。

想想看,原本小说中杜撰的曲谱竟然真的出现了,惊喜吧!

这件事要和黎锦挥商量,下次把曲谱和歌词都刊载在《通俗小说周报》上,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不要再讨论情节了。

除此之外,《射雕英雄传》和《寻秦记》的出版也要提上日程了,上海不少书局都有出版意向。

平禁亚提出自己办个书局,他在上海世界书局工作过,懂得其中的门道。

在这个时代,民营的书局不少,只要有了印刷厂和发行渠道,在上海这种文人汇聚之地,收书稿并不困难,也可以先翻译外国的书籍。

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有能力,不满足于做一家报纸的主编,他需要更大的舞台。

既然林子轩有资本,那么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呢。

其实,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没有林子轩,平禁亚在30年代也会成为上海出版界的枭雄人物,掌握着中央书局和《万象》杂志,在上海文坛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他有个堂侄叫做平鑫滔,此人的妻子善于写言情小说,笔名叫做琼摇。

林子轩觉得有道理,反正是要做报纸,有间自己的印刷厂会方便很多,而且有了书局,可以印刷自己的书,没必要让其他书局赚钱。

他脑海里有不少民国时期流行的小说,即便自己没有时间写,也可以找到作者约稿,从而出版获利。

比如张痕水和秦瘦欧等人,甚至后来的张爱灵。

发掘新人作家也是一项很有乐趣的工作,以后这些名家都是他慧眼识珠,大力栽培出来的,作为伯乐,说出去也有面子不是。

大文豪的最高境界不是自己成为文豪,还要培养一批文豪。

想想就有成就感。

于是,在平禁亚的提议下,上海万象书局就这么成立了,寓意为“包罗万象”之意。

第三十五章那些年;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林子轩在《解放画报》的编辑室里见到了郑证秋和周剑允。

这份《解放画报》是1920年发行的月刊画报,是一份旨在提倡妇女解放的画报,也是中国妇女报刊史上的第一份妇女画报。

《解放画报》是一份图文并茂的新型妇女刊物,从爱情婚姻、妇女经济独立、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与男子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

创办人就是这两个男人。

这里比林子轩的《通俗小说月报》的办公地点还要像小作坊,至少林子轩不差钱。

在上海,像这种只有几个人支撑的杂志刊物有很多,发行量不高,勉强混口饭口,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停刊。

郑证秋带着眼镜,貌似很文弱的样子,但却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他是官宦人家出身,父亲郑让清做过知府,家里开着郑洽记土栈,就是批发大烟的营生。

不过他不是郑让清的亲生儿子,而是抱养而来的螟蛉子。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欢看杂书,尤其痴迷于京剧,到了如果一天不看戏就茶饭不思的地步,他还和梨园行的演员交上了朋友。

郑让清为了让儿子远离地位低下的戏子,他花钱在湖北张知洞那里买了个“候官”的位置,逼着郑证秋立即去湖北任职。

不过郑证秋没有听从父亲的命令,而是沉醉在戏剧的世界里。

1910年,他在《民立报》上发表长篇评论《丽丽所戏言》。

《戏言》于剖析、阐述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声调、唱工、说白、做工的同时,对当时主要的戏曲演员一一分析评论,指出各人的表演特色,所长所短。

《戏言》的发表在戏曲界引起极大反响,不少艺人从中深得启发、教益。

1911年2月起《民立报》正式办起了戏剧副刊,郑证秋担任戏剧副刊主编。

这位主编从确定刊名《民立画报》到组稿、写稿、编辑,以至版面设计都一手包办。

1913年,他受邀为亚细亚影戏公司写电影剧本,从而认识了张时川,两人组建了新民公司,拍摄了多部电影短片。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们之间开始了数年的恩怨纠葛。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德国的胶片运不到中国来,亚细亚影戏公司歇业倒闭,没有电影可拍,新民公司只好解散。

新民公司解散了,可为了拍电影而聚拢起来的一批演员就倒霉了,他们衣食无着。

在这种情况下,郑证秋情急之中仓促上阵,自己编写了两个剧本,以新民社的名义在兰心大剧院演出。

不料演出效果非同一般。

“公演两天,场场满座,除去开支还债以外,还有余款可得”。

尝到甜头的郑证秋,由此改变初衷,将拍摄电影的想法全部抛到了脑后,开始专心于话剧演出。

看到原本打算拍电影而组建的演出团队却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异彩,赢得了高额的票房利润,新民公司的张时川等人便提出欲与郑证秋分享利润,但被郑证秋拒绝。

张时川等人不忿,以重金挖了新民社大部分社员,成立了民鸣社。

民鸣社成立以后,新民、民鸣两社之间为了争夺上海文明戏的演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

竞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演员,二是争观众。

1914年年初,民鸣社搬迁至大新街中华大戏院,由于地点适中,剧院面积较大,设备较好,营业状况甚至超过了新民社,一举成为当时上海话剧演出的支柱。

郑证秋和张时川不同。

张时川是个精明的商人,什么赚钱,什么吸引观众,他们就演什么。

民鸣社演出的描述慈禧传奇一生以及暴露清宫宫廷内幕的《西太后》获得巨大成功,此后《西太后》一剧便成为民鸣社的压轴大戏和保留节目,一直常演不衰。

挖新民社人才、上演新民社编的剧目、请名人编剧、投合观众嗜好演弹词戏、宫闱戏、加演电影、降价、观剧中大奖……

在新民社与民鸣社的竞争中,民鸣社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压制了新民社。

新民社在竞争中败北,只能离开上海,远走武汉。

说到底,郑证秋有些理想主义,他的财力和竞争手段比不上经润三、张时川等人,而他编剧的剧本又以正剧为主,不懂的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

此时新民社大权逐渐旁落于王伍恐、汪优幼之手,郑证秋无力支配,这为以后两社合并埋下了伏笔。

在新民社和民鸣社合并后,郑证秋心中不甘,带着人马回武汉仍以新民社的名义继续演出了近一年的时间,新民社才彻底结束。

之后郑证秋回到民鸣社,直到1917年民鸣社停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