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甚至是多个家族的事情。

蒋先生根基未稳,需要继承孙仲山留下的政治遗产,宋家和孙仲山的关系谁都清楚,而宋家也需要蒋先生巩固地位。

这是合作双赢的局面。

只要宋家三小姐同意,蒋先生没有不同意的道理。前提是蒋先生和原配离婚,舍掉小妾。

因为蒋先生是浙江奉化人,所以这件离婚官司的断案人是浙江奉化县的县长徐至圭。

有一天,徐至圭的同学来看他,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神神秘秘的给同学看。

那同学一看,原来是蒋先生和原配夫人的离婚协议。

徐至圭开玩笑的说:“本老爷三生有幸,办此千古大案。”

那同学也有趣,接茬道:“贵老爷若是在这份文书上批‘不准’两字,必定名扬千古。”

这只是两人私下的玩笑话,徐至圭不会不识趣。

蒋先生在《申报》上刊登了离婚启示:“毛氏发妻。早已仳离;姚陈二氏,本无契约。”

林子轩知道这位宋家三小姐向来不甘于平庸,这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1926年7月9日,那位蒋先生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从而揭开了这场统一中国的战争。

此时,吴佩浮部占据两湖、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

孙传方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亦约二十万。

奉系军阀张座霖统领北平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

身在山东的张宗倡也有十余万兵力。

北洋军阀的总兵力将近百万。而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只有十几万兵力。

可谓是实力悬殊,国民革命军的优势是这些军阀并不齐心,还有百姓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林子轩询问了宋子闻的情况。

得知宋子闻因为北伐需要筹措资金,较为忙碌。短期内不会来上海了。

他觉得坑美国人的事情还是当面和宋子闻谈比较好,便暂时放下了这件事,等到北伐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再说。

这时候,从英国寄过来一个包裹,里面是国际笔会的会员证件。

林子轩正式成为国际笔会的一名成员,印度的泰戈尔和苏联的高尔基都是笔会的成员。

有了这个身份。他能够在国内成立中国笔会中心,相当于国际笔会的分会。

有了分会,就可以通过分会和世界各国的著名作家建立联系,互相交流。

按照国际笔会的章程,一个分会,至少要有20名以上具有一定成就的、“在文学创作的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只要承认“国际笔会宪章”上所规定的精神并承担它所规定的义务,就可以成立一个“中心”,即分会。

这个分会还需要向国际笔会申请,只要多数票通过,就能成为国际笔会的分会。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学家太多了,短短时间内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作家,可以说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但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外界所知。

主要是作品翻译的问题,还有远东地区的国家不被重视的原因。

美国在1922年便成立了笔会中心,总部设在纽约。

笔会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会员的创作自由与权利;召开研讨会、读书会,使会员有机会交流经验;制定创作、翻译、出版计划;设立各种奖金和基金。

这和林子轩一直在做的事情区别不大,只是有了笔会中心更为规范化。

可以把中国的文学传播出去,也会介绍国外最新的文学趋势,设立中国的文学奖项等等。

他把这件事写信寄给了他认为有资格的中国作家,总要先凑够20个人再说。

包括蔡元赔、胡拾、鲁讯和徐至摩等人。

没想到这件事就此传开,不少文人觉得这是一个和国际文坛接轨的好机会,只要加入这个笔会就能和国际著名作家交流。

一时间,成立中国笔会中心的事情在中国文学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写信给林子轩要求加入。

但成为笔会的会员有严格要求,作家至少要有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品,不是说发表两篇文章就是作家了,还要经过国际笔会的认可,不是谁都能加入。

也有人认为林子轩是哗众取宠,国际笔会是西方人玩的游戏,中国作家去了也没有地位。

对这种人林子轩直接无视了,连敢于去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哪有资格进行评判。

在林子轩发出的信件中,有人同意了,有人拒绝了。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自从林子轩开始批判苏联之后,他就被划归到了不同的阵营,另一个阵营的作家自然不会接受他的邀请。

第三百三十三章不仅仅是文学

林子轩给二十位国内著名的作家写信,各人的态度很有意思。

蔡元赔极力赞成,认为参加这类国际组织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让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互相交流。

他在成为北大校长期间,就不断的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到北大讲学。

目的正是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国际笔会的会员并非一定要是正统的作家,不仅包括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诗人,还包括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记者和编辑等从事文学工作的人员。

当然,要是在这个行业具有突出才华的人才可以加入。

蔡元赔从事学术研究,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自然有资格成为会员。

最重要的是蔡元赔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太高了,可以说是德高望重,就算是胡拾和鲁讯在他面前都要矮半头。

林子轩同样有影响力,在国内文坛风头正盛,不过他仍旧是小字辈。

见到梁启朝和蔡元赔这样的前辈,也要毕恭毕敬,这和你的地位无关,这是中国的传统。

在学术上大家可以争论,比如在红学上,胡拾和林子轩就批驳了蔡元赔,这很正常。

但在礼节和尊重上不能荒废,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蔡元赔不仅是北大的校长,他还是多家大学的名誉校长,在教育界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如果中国笔会中心成立,那会长的位置一定是蔡元赔的,只有在蔡元赔谦让之后,才轮得到胡拾等人,接下来才是林子轩。

周氏兄弟的态度并不相同。

周作仁答应下来,以为如此能提高中国新文学的水准。

自五四以来。新文学便走了两条路。

一条路是模仿和借鉴外国文学,周作仁的小品文中就有日本文学的影子,他把日本文学中“物哀”和“幽玄”的美学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徐至摩的诗歌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有模仿雪莱和济慈的痕迹。

文学说起来就是从前人的作品中吸收精华,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借鉴国外文学的写作方式并没有什么。

另一条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鲁讯的小说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新文学的道路,通过描写农村和农民展现了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风貌。

沈丛文同样如此,和鲁讯不同的是他对农民怀着热爱和怜悯,而不是愤怒和批判。

鲁讯这个时候接到了厦门大学的聘书,准备带着许广评离开北平,前往厦门。

他婉拒了林子轩的邀请,认为自己才能不足。恐怕无法胜任。

这是他谦虚了,鲁讯的小说集《彷徨》即将出版,其中的小说在报纸上大多发表过,在中国文坛,他算是超一流的作家了。

或许是对林子轩的不放心,或许是对国际笔会这个西方组织的警惕。

鲁讯拒绝加入中国笔会中心。

在广州,创造社的创始人们同样面临选择。

1926年3月,郭沫偌和郁达浮一起前往广州,进入国立广东大学教书,后来郭沫偌投笔从戎。

进入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郁达浮仍旧在大学教书。

郁达浮没有问题,同意加入。郭沫偌则陷入挣扎之中。

他没想到林子轩会给他发出邀请,这件事在中国文学圈子里已经人尽皆知了,很多人争抢着想要加入,机会难得。

国际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作家组织,加入其中就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但他这个时期已经信奉了马克思主义,正在积极的申请加入组织,处于被组织考察的阶段,要不要加入笔会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他请示了组织,组织经过思量。批准了郭沫偌加入中国笔会中心的请求。

组织认为这样有利于在中国笔会中心有自己的声音,这个笔会中心不能被资产阶级自由派作家垄断。要在国际上展现自己的能量。

就这样,创造社的成员加入了进来。

相对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较为复杂,根据各人的政治倾向不同,分成不同的小团体,有人想要自由自在,有人则热衷于社会活动。

林子轩邀请了郑震铎和沈燕冰等人。

在林子轩的心目中,中国笔会中心不是他的自留地和后花园,而是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这个时代中国作家群体的组织,能够全面的展现中国文学的面貌。

所以,他在发出邀请的时候,只看写作才华,不看政治倾向。

由于对苏联的批判,他和文学研究会的不少成员都有过颇为激烈的骂战。

郑震铎愿意加入,沈燕冰则拒绝了。

在北平的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极力支持林子轩,徐至摩和闻易多都在其中。

在女作家方面,林子轩邀请了刚刚从英国回国的冰欣和中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浙。

在新文学的作家群体中,冰欣成名较早,在1919年便开始发表文章。

不过陈衡浙更厉害。

1917年,她在美国用白话文创作了第一篇小说《一日》,反映了美国女子大学新生在一天中的生活,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不少评论家认为这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比鲁讯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还要早。

当然,她的小说在意义上没办法和《狂人日记》相比。

所以,中国文学评论界还是把鲁讯的《狂人日记》当作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陈衡浙的才华不仅在小说上,更在学术上,她写过《文艺复兴史》和《西洋史》等著作。

1943年,她见到了后来的周总理。

周总理非常恭敬和热情的说:陈先生,我是你的学生,听过你的课,读过你的书。

可见她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偌大的中国文坛,想要凑出20个著名作家实在是太容易了,就算有人拒绝,也能找到替补,有好多人都想要加入。

林子轩做出说明,这只是第一批。

等到国际笔会认可了中国笔会中心,还会招收更多会员,大家都有机会。

接下来的工作是整理这二十人的个人资料和作品,翻译成英文交给国际笔会审核,通过之后会在下一次国际笔会的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

林子轩觉得问题不大。

国际笔会应该是想扩大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否则不会邀请他加入。

这些琐事不需要林子轩亲自做,手下的人会准备好一切,他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在中国设立一个文学奖项,每年搞一次文学作品的评选。

就像是后世的鲁讯文学奖和矛盾文学奖一样。

第三百三十四章又火了一把

对于文学奖,林子轩想了想,若是叫做林子轩文学奖,会不会太嚣张。

还是算了,无论是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鲁讯文学奖都是这些人过世后成立的奖项。

你还好好的活着就这么做,难免会被认为是沽名钓誉。

林子轩不想落人口实,但也不想就这么放弃为中国文学界第一个奖项起名的权利。

他准备叫做“万象文学奖”,寓意文学创作没有极限,包罗万象的意思。

文学奖的奖金由万象书局赞助,同时也能宣传万象书局,一举多得的事情。

暂时分为小说奖、诗歌奖和其他类的奖项,每个奖项评选出三名获奖者,还要设立一个年度最高奖和新人奖。

第一名奖金二万元,第二名奖金一万元,第三名则是五千元。

有了奖金可以极大的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让更多新人作家参与其中,改善他们的写作环境,让有才华的新人作家尽快的出头。

比如像萧虹这样经历坎坷的作家,只要获奖,就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改善生活。

为了评选的公平性,奖项的评选由中国笔会中心负责,每年一次。

笔会中心会选出十名评委对一年来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甄选,采取不记名投票。

林子轩想把这个奖项办的相对正规一些,尽量以文学作品的质量评定,减少人情票。

在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关系,在评奖上往往会有所倾向,所以总是被质疑。

当然,就算是诺贝尔文学奖都不能杜绝人情票。他们会倾向于瑞典本土作家,或者欧洲作家,对于亚洲作家的关注度较少。

林子轩把万象文学奖的章程发给那二十名愿意加入笔会的作家。进行讨论。

这些人基本上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文坛的主要力量。

综合众人的意见之后再刊发到报纸上,无论国际笔会是否同意中国笔会中心。这个奖项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反馈回来的意见很多,让林子轩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

比如新文学和旧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坛新旧文学的争论还在继续,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作品也要参与评选么?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商业化的写作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