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天皇看完之后并没有归还给下属,而是束之高阁,放在了皇宫里,他内心里不认为一本美国人写的科幻小说会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本小说不宜出版,以免惹来不必要的外交纠纷。

还有一本《高堡奇人》的手稿被呈递给文化厅,那位审查员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看了之后觉得这才应该是日本的未来。

日本不仅要和德国瓜分世界,还要打败德国,最终独霸全球。

他把手稿交给了日本政府内倾向于军国主义的团伙,这些人大多是战争狂,把世界各国都不放在眼里,总是幻想着统治世界。

他们看到小说中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舰队,彻底瓦解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实力的作战策略,不由得为之叫好。

不仅如此,他们还认真的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这批人大多隶属于日本军部,负责制定作战战略。

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

于是,在日本军部,有了不同的声音。

是先侵略中国还是先偷袭美国,什么时候偷袭美国才是最佳时机,两线作战的可行性,如果被美国知道了怎么办?

此时的日本军部还只是做着战争推演,战争还没有打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很可能是一部预言书的时候,他们一方面试图摧毁其他的书稿,一方面寻找着书稿的作者。

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到底要不要偷袭珍珠港?

很显然,美国政府手里也有书稿,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那么这个计划是就此搁置,还是提前进行?

未来已经改变,谁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去走。

第三百零一章觉醒之年

上海明月唱片公司,正在灌录唱片,这不是一张国语唱片,而是英文唱片。

林子轩和黎锦挥站在外边听着,黄榴霜的声音并不出彩,经过声乐培训后勉强达标。

反正又不是开演唱会,或者要到大剧院演出,只是拍电影的话足够了。

黄榴霜离开美国后并没有直接来上海,而是去了广东。

她的祖籍是广东台山,自从她祖父那一辈到美国淘金后就没有回来过,但书信往来不曾断绝,在老家还有亲人。

回乡祭祖和亲人团聚是应有之义。

黄榴霜的家人支持她的选择,与其在好莱坞出演那些伤风败俗的电影,不如回国发展。

她在台山老家呆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赶往上海,那时候浙奉两军正在上海激战。

在此期间,她了解了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电影圈的信息。

黎民维的香港民新电影公司在广州设有制片厂,拍摄了大量的短片和纪录片,在广东和香港具有颇高的知名度。

但在黄榴霜眼里,这种规模只相当于好莱坞末流的电影公司。

她打听到黎民维正打算把电影公司迁往上海。

上海才是中国电影制作的中心,相当于美国的好莱坞,其中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则相当于好莱坞的派拉蒙,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坚定了她投奔林子轩的决心。

林子轩安排黄榴霜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把歌曲练熟,再出唱片。

《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拍摄起来难度不大,重点在于音乐。

他准备先把唱片制作出来,销售到欧美等国,相较于只能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歌曲更容易传播,在西方家庭,留声机较为普及。

等到西方人接受了歌曲。再去宣传电影,想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让林子轩意识到灌录英文唱片也是一种赚钱的途径。

可惜在后世他不怎么听外国歌曲,只记得一些乡村歌曲和电影配乐,比如卡朋特的《昨日重现》和席琳迪翁的《我心永恒》这类经典曲目。

至于布兰妮和艾薇儿这些都不是他的菜。

他在脑海里搜索一下。完整的英文歌曲也就几十首的样子,适合这个时代的只有十几首,足够灌录几张英文唱片了。

而且,保证每一首都是经典。

于是,他和黎锦挥商议打造英文金曲的计划。这个计划让黎锦挥异常兴奋。

作为音乐人,能够制作出一张响遍全球的唱片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对于中国的唱片行业来说也是一种突破。

虽然是英文歌曲,但却是由中国人创作和演唱,这代表着中国音乐走向了世界。

黎锦挥对林子轩非常信任,《音乐之声》这套唱片已经证明了林子轩创作英文歌曲的才华,这套唱片分为三张,总共十五首歌曲。

每一首都朗朗上口,相信会在西方社会广为流传。

明月唱片公司对首张打入西方社会的英文唱片极为重视,在制作上绝对是精益求精。并和上海的各家洋行签订了销售协议。

唯一不足的是黄榴霜的演唱不够完美,存在着瑕疵,她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

对于这个英文金曲计划,黎锦挥有些迫不及待。

这一次,他要选择一位合适的演唱者,还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乐队,拉一批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入伙,争取把中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打造出经典唱片来。

林子轩不去管这些琐事,他只负责提供词曲。

在后世。他喜欢卡朋特那种乡村风格的曲子,还有带着爱尔兰色彩的神秘园乐队。

想想能把这些曲子写下来,录制成唱片,偶尔听一听。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赚外国人的钱,可以把这些资金用在国内的慈善事业上,做慈善永远缺钱,能赚一点就赚一点。

他这些日子捐出去不少钱,万象书局还要半价销售图书。和商务印书馆打价格战。

加上五卅惨案的影响,电影公司停顿了两个月,今年的拍片数量锐减,电影院关门歇业,同样没有收益,相比于去年的收入,不足一半。

不光是林子轩,上海的商人大抵如此。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那种群情激昂的情况下,这是身为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在大罢工期间,为了让没有经济来源的十几万工人维持生计,上海商人还要捐钱捐物,解决罢工工人的后顾之忧。

到了年底,五卅惨案的谈判有了最新的进展。

1925年12月23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费信惇致书江苏外事交涉员许元。

“各委员之判断书,多数不归咎于捕房,然老闸捕房总巡麦高云、捕头爱活生业已辞工部局职务。工部局为谋此案早日解决计,决定加以核准。惟对于该两职员以往之劳绩,表示感忱。工部局并欲对于五卅遭难者表示惋惜,奉上7万5千元支票,以作被难家属抚恤之费。”

杀人行凶者仅仅辞职了事,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让上海社会各界极为不满。

12月29日,北洋政府电令江苏交涉员退还支票,表示不予承认这个结果。

至此,历时半年之久的五卅案交涉以北洋政府的外交失败而告终。

这是弱国无外交的最好例证。

尤其是上海谈判破裂以后,北洋政府几乎丧失了处理事件的话语权,如何了结案件成为了西方国家的内部事务。

林子轩让万象书局编撰1925年年鉴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五卅惨案上。

要详细的记下每名遇难者的名字,把事件的经过和各方的反应都记录下来。

这是这个国家的沉痛记忆,事情虽然过去,却要永远的铭记在历史之中。

在年鉴的卷首语上,林子轩写了四个字“觉醒之年”。

他认为“五四”是知识分子觉醒的一年,而“五卅”是中国民众觉醒的一年。

不过,这次谈判并非一败涂地,也为中国人争取到了不少权益。

比如公共租界交还会审公廨和工部局董事会增设华人董事的谈判随后相继展开,开启了中国人参与管理公共租界的先河。

法租界的公董局虽然设有华人董事,但以前华人董事不准参加董事会议,没有发言权和建议权,只是一个听话的执行者。

经过这件事,公董局允许华人董事参加董事会议。

这说明中国人在租界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这和五卅惨案中中国人展现出来的觉醒和反抗意识有关,让西方人认识到这里毕竟是中国人的地方,需要倾听中国人的声音,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三百零二章家事国事天下事

1926年1月1日,林子轩在上海华界南市九亩地举行了一场全国国语宣传大会。

参与者大多是青年学生和教育界人士,还有不少的媒体记者。

说实话,在国语的推广上南方和北方的态度并不相同,南方人较为排斥,毕竟国语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形成的。

江浙一带的人更习惯使用南方方言,也就是所说的吴侬软语,又称为江东话。

虽然报纸上进行了大篇幅的宣传,但上海市民并不怎么买账。

好在这次大会只是做做样子,重点还是接下来在学校里的推广普及,国语教育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提供一种更为通用的交流方式。

即便在后世,普通话推行了那么多年,方言依旧顽强的存活着。

林子轩用国语讲了使用国语的好处,还说了西方社会有关通天塔的故事。

古时候,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这个故事表明使用相同的语言,就能轻易的沟通,消除误会和隔阂,齐心协力的做事。

他在演讲的时候用的是国语,但下来之后用的还是上海方言。

没办法,上海人大多是从江苏和浙江两地迁居而来,平时说话用的就是方言。

林子轩讲完话,轮到教育界代表讲话,接着是学生代表讲话,还有媒体代表讲话……

仅仅一个宣传大会就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随后还要陪着教育界的学者们吃饭,畅聊一番,这个元旦就这么过去了。

有些人喜欢在台上被人注视的感觉,林子轩不在此列。

他察觉到自从回来后交际应酬变多了,以前不会邀请他的社会团体也对他发出了邀请。

不局限于文化界,还有政界和金融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等等,让他不堪其扰。

这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提升了,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有些聚会甚至以能请到他出席为荣。这就是名气越大,应酬越多。

回到家里,有点头晕的林子轩坐在沙发上,冯程程给他端了杯茶,两人随意的闲聊着。

近日上海开始流行天花。尤其是儿童最容易传染。

华界和租界的医院里已经有了死亡的病例,当局发布了通告,让市民尽量不要和天花患者接触,患病者要及时就医。

天花在这个时代死亡率很高,属于极为严重的传染病。

林子轩知道后世有天花疫苗,也知道这个时代通过种痘可以预防,然而在中国真正通过种痘预防天花的儿童非常少。

一旦被传染,以现在的医疗水平,生命堪忧。

他只能让家人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林智健小朋友。更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最近冯敬尧春风得意,他本来就是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如今公董局的法国人正在讨论加大华人董事在法租界的权利。

以后冯敬尧可以参加公董局的董事会,对法租界的管理和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

法国人用的是用华人管理华人的法子,他们不想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

甚至有法国董事提议让林子轩进入公董局,想要利用林子轩在上海的声望平息突发事件。

林子轩对此兴趣不大,他不想过多的参与政治活动。

还有一件事来自林子轩的三叔,那位在天津政府任职的林伯仁,这位三叔对做官极为痴迷,可以说是官迷。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有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以做官为尊贵。

这不是通过一场辛亥大革命就能消除的,这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

林伯仁敏锐的察觉到局势不对头。广东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迟早会有一战,而且这一战很快就会到来。

作为一名官员,投向那一边就成了一个需要抉择的问题。

按道理讲,北洋政府不可能失败,广东国民政府只有不到30万兵力,而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兵力超过百万。差距太过悬殊。

作为一名投机主义者,林伯仁觉得什么都不做不太保险,心里不安稳。

他准备把儿子送入黄埔军校学习,如果广东国民政府胜利了,也有一个安全保障。

这需要林子轩来疏通关系,林伯仁知道林子轩和广东那边的人关系不错。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不过他在犹豫,林家的这一代要不要进入政界,他是站在全族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

以后的林家是一心走商业之路,还是商业和政界相结合。

未来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一旦走错路,站错队,整个家族就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只有林子轩一个人,或者是一家子,他绝不会沾染政治,然而这个家族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追求也不同。

这件事他和冯程程说过,要不然就把三叔的儿子送到国外念书算了。

冯程程以为不要这么武断,以林家在江苏和上海的关系网,还有林子轩的名声,想要彻底摆脱政治因素并不现实。

林子轩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不能因为自己厌恶政治,就拦住别人的前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随他们去吧!

他给宋子闻发了电报,把堂弟介绍了过去,至于将来的前途如何,就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宋子闻则催促林子轩尽快到苏联一行。

自从苏联发出邀请后,还真有人到苏联参观,回来后发表了各种不同的意见。

但批评的声音变小了,更多的是对苏联的感叹。

认为这个国家在发生着某种大变革,和死气沉沉的中国相比较,苏联正在做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或许中国也需要如此,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这和徐至摩的想法并没有矛盾。

徐至摩是站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角度看待苏联,觉得苏联充满了压抑的氛围。

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苏联,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可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两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同。

林子轩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还没想清楚自己应该用那种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