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粗鄙?”陆骏不满道:“圣人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话也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赵师傅的打铁功夫我就学不来……”
“所以赵师傅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肯钻研,不只是利,名也会有的。”陆骏作为领导,要不断的给下属打打气,才能让他们充满斗志。
“是……”赵铁柱虽然不太相信,还是应下来。
“好了,陆仁,你和赵师傅开始准备轴承的材料,这两天应该就会有订货。你们先忙,我自己去学堂看看。”陆骏摆摆手,没再让陆仁陪着,他带着陆义向最里面的学堂走去。
等陆骏走远了,赵铁柱对陆仁道:“大管事,要不您和东家再说说,把那银子……我真的不敢要……”
“出息!”陆仁和赵铁柱在一起时间较长,关系很好:“公子让你拿,你就拿着,只要认真当差办事,公子从来是不吝赏赐的。”
“可是……那可是十两……”赵铁柱还是有些迟疑。
“没什么可是的,实在不愿意要就给我得了。”陆仁也是有些眼热,他一个月才拿五两银子的月俸,这十两是他两个月的工钱。
“怎么能不愿意要呢!”赵铁柱咧嘴大笑:“今天得了赏钱,正要喝酒助兴,晚上请大家喝酒去!”
“正当如此!”陆仁击掌大笑,周围其他人也是叫好声不绝。
……
陆骏隐隐听到身后的欢呼声,但没在意,走了盏茶功夫,他才走到院子最里处。
学堂外面围了围墙,算是个小院子,名字倒也简单,叫陆氏工坊学堂。门口也是有着两个陆家家丁守着,见到陆骏来到,行礼问安。
“这些日子我没来,这些学童如何?”因为人手不足,学堂也没负责人,平日里都是陆骏亲自负责。但这几日陆骏处理钱庄事务,就让陆仁代管一二,但他不可能全部心思都在学堂里,反倒是门口这俩家丁最清楚学堂里学童的情况。
“都很好,每日大管事过来布置一下功课后,就交由学童们自习……他们都很乖巧,没有半分懈怠……就是有一点,因为公子您不在,经常半夜那藏书馆的灯还亮着……”
“因公子交代我二人不能插手学堂,我等也没多问……”
“哦?还有这事?可知都是那几个学童?”
“这个……”俩家丁互相看了一眼,怕说出来会惹得陆骏责罚那几个学童反倒不美。
“但说无妨,我走时特意把藏书馆开启,本意就是给他们看的……”陆骏看出来他们的顾虑。
“有虞舜卿、魏清源、李平章、王伯朗四人。”
“嗯。”陆骏记下四人的名字,就没再多问,迈步走了进去。
学堂共五间房屋,其中一间当做教室,一间是藏书馆,也是陆骏在这里的书房,里面还有部分居家之物。还有一间暂时给这些学童做了宿舍,剩余两间现在还暂时空着。
陆骏来到教室,教室仿造因是自习,有的在做陆仁布置的功课,有的则在看书,不一而足。
见到陆骏来了,俱是起身行礼,口呼:“先生好。”
“学生们好,坐下吧。”陆骏往下按了按,示意他们坐下。
“这几****不在,但你们依旧能认真学习,这点都值得表扬……”陆骏看了一眼几个坐立不安的同学,笑了笑道:“当然,学习之余看些其他的书也是被允许的。”
这时年龄最大的王伯朗站起来道:“对不起先生,没经过您的允许,我私自进了藏书馆。”
陆骏摆了摆手:“无妨,刚刚说了,只要不耽搁学业,允许你们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陆骏对待这些孩童一直是比较宽厚的,并没有摆过什么架子。
他这次临时起意,把藏书馆的门打开,也是想考量一下这些学生,不只是性格,还要看一下他们的爱好。
“伯朗,可否告诉我你都看了什么书?”
王伯朗搓了搓手,看了眼陆骏的表情才说道:“有经史子集,也有格物……化学。”
“那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陆骏继续问道。
“……”王伯朗拿不准陆骏的意思。
“但说无妨,先生并不会责罚与你,但需要的是你说实话……”陆骏笑容和煦,让王伯朗心中一暖。
“是,学生最近常看的是……化学。”
“嗯?”陆骏有些诧异:“可有些心得?”
“谈不上心得,不过书中所描写的各种试验甚是吸引学生。”
陆骏点了点头,这是正常情况,毕竟化学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太过抽象。
“唔……若是伯朗想要深研此道,我可为你准备书籍、场地、器材。”陆骏思量一番说道。难得有愿意学化学的,陆骏也不介意花钱培养。
王伯朗愣在那里,好似傻了一般,他旁边的虞舜卿碰了碰他,才让他回过神,但还是愣愣的。
“怎么,你不愿意?”
“不不不……”王伯朗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
“那就这么说定了,有什么需求和我说即可。”陆骏像是没事人一样,继续对其他人道:“谁能告诉我,他的兴趣是什么?以后想做什么?”
有了王伯朗的例子在,学生们都不在畏首畏尾,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第十四章 工业养成()
“回先生,我想了解货币之学……”说话的是虞舜卿。
“我想当官。”
“我想当个大商人。”
“我对格物有兴趣。”
……
陆骏把这些学童的想法都记了下来,以后或许可以因材施教,之前他倒是忽略了这点。
“很好,大家都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点值得鼓励。”等学童们说完,陆骏表扬了一番,接着给了他们更大的惊喜:“从今日起,你们可以随时到藏书馆去借阅图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读书。”
藏书馆是陆骏来到这个时代收集起来的一些书籍,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等,如化学、金融之类的书籍,还是海外流传过来的,当然不会有太高深的内容,多数是普及科学基础知识。
这些藏书算不得珍贵,放到这里的本意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之前因为这些学生刚来,连字都认不全,藏书馆完全开放也没什么意义。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这些学童能记得不少字了,把藏书馆开放,也是为了培养这些学童的兴趣。
听说开放藏书馆,学童们忍不住欢呼起来。
他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都没有幻想过有一天能进学堂学习。如果没有陆骏的出现,他们的人生将会同他们父辈一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
但自从送到这里之后,发现如同天堂一般,吃喝不愁,还有先生来上课,真真如堕入梦境一般。
所以他们万分珍惜这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如海绵一般,不断的汲取水分,半点不肯松懈。一本千字文,只花了这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全部学会,可都是下了大力气的。
这些学童最大的王伯朗十二岁,最小的是虞舜卿九岁,总计一十二人,在陆骏那个年代还是小孩子,如今的他们,好似小大人一般成熟、懂事,尤其是巨大的求知欲,让陆骏也是倍感欣慰。
“想必大家也都明白,学堂教你们读书,并不是为了培养你们科举考试,而是为我陆家服务……其实当初选你们的时候,也是为了培养钱庄的学徒……”
陆骏清了清嗓子说道:“不过今日我改变了想法,允许大家选择自己的喜好,只要求你们在自己找到的喜好后,对自己喜好的东西持之以恒的去钻研。”
“你们能不能做到?”
“能!”一众学童异口同声道。
“好,自今日起,除了文言和数算外,我还会为你们讲解一些其他学科,以后有机会,也会请专业的老师过来给你们上课。”
有道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陆骏发现,工业的想要发展,涉及到一门门学科,而现在的大明并没有具体的分类,他想要开始现代工业,几乎是从头开始。
之前的他把事情想的太过简单,认为用钱就能砸出来一个工业体系,所以他首先是准备把自家的钱庄向着近代银行过度,通过钱庄放贷刺激工商发展。
但是在钱庄吸纳了七千两银子之后,他发现大部分钱只能躺在钱庄里,除去他拿出来的两千多两银子,钱庄真正贷出去两千多两银子。
这也是他事先没有调查清楚的原因,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不喜欢欠别人帐,也不喜欢别人欠自己帐,做生意大多都是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生意。
第二点来说,这时的贷款利息比较高,且有担保人制度,这大大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其实最主要一点就是身处大明腹地的颍州府,依旧是小农经济时代,大多的社会资源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工商虽较其他地方旺盛,但也是有限,相应的贷款需求更少。
而改变这一切就要靠工业技术,只有通过工业技术,开发新的工业产品,才能逐步改变社会形态。
举个例子,拿棉布来说,当百姓自家纺织的成本高于购买的成本,试问百姓还会自己纺织吗?
陆骏来自后世,自然知道历史的走向和趋势,这才有从钱庄借钱来开办这个陆氏工坊的想法,旨在通过这个陆氏工坊为技术中心,开发出来相应的技术和产品,逐步改变工商形态。
但随着计划和重心向工业方向转变,陆骏发现他所面对的岂止是一堵墙,简直一座大山!高的让人看不到顶的山!
后世的新中国虽说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整个世界的科技水平摆在那里,而且也有相应的人才和理论,困难虽多,但总比他现在从零开始要强上许多许多。
大明虽然也有一些工业,甚至技术水平不低,但是没有理论支撑,多数是师徒父子口耳相传,多为经验之谈,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根本不可能。
陆骏有心从海外寻找一些人才,但发现自家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来,所以只能靠自己先摸索着。
今日到这陆氏工坊之前,陆骏的思路就已经转变了许多,但和这些孩童交流之后,他发现自家的思路还是应该转变。
这首先当然是要挣钱,而不能只靠钱庄,钱庄的钱是借来的,迟早是要还回去的。之前想靠自行车这一产品一举成名的想法是不行的,因为等待时间太长,陆骏发现等不起。
不只是钱庄的资金在那里存着浪费,最主要的是同知张泽林在后面等着拿钱。他若是不能让陆氏工坊快速实现盈利,单靠钱庄的利润是满足不了张泽林的需求的。
陆骏需要和官场打好关系,这就需要官场上有人,同知张泽林是他现在能够接触、结交的最大的一名官员,他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关系,所以这需要打点的必须到位。
事实上,岂止同知一人需要打点?
再有一点,他发现对工业的投入如无底洞一般,这次投入进来的两千两银子,除了一个轴承之外,其他方面连个响声都没有。以后还需要更多的银子投入进来,这些银子从哪里来?
是故,从这次挤兑事件之后,陆骏首先确定了赚钱为现阶段的第一要务!
而来到学堂之后,陆骏则确定了以商养学,以学助商的思路。具体实行起来,则是依靠现在的基础,把已经开发和研究出来的技术拿出来变成银子,有了银子加大对学堂和技术的研究,使之继续为工业、商业服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陆骏之前的想法则是一步到位,做成成品后推广到市场,这样时间太长!
存着这样的想法,陆骏打算让这些学童自由发展,然后他再适当的加以引导,和工坊有机的结合起来,给予这些学童实习、锻炼、研究的机会,从而培养出来自己的人才!
用话本中流行的话来说,叫广筑墙,缓称王,说白点就是现阶段把根基打好再图谋其他。
第十五章 车马行()
如今能够把技术变成金钱的,貌似也就轴承。
陆骏今日没在陆氏工坊多待,为学生上了一节课,布置好作业,解答了部分问题之后,让陆义带上轴承就离开了工坊。
临走时对陆仁吩咐道:“工匠方面,你还是要继续找,不拘什么方面的,只要愿意来,都要安排……这里现在有这么多厂房,不怕安排不了。”
“是,公子。”陆仁有些苦笑,这工匠实在不好找。
在这时代,但凡有些手艺的工匠,都不愁吃喝,让他们放弃现在的生活而跟着陆骏干没把握的事情,他们还真下不了决心。所以到现在为止,工匠方面也就赵铁柱带俩学徒,其他人根本不愿意来。
陆骏也知晓这个情况,才会不吝钱财,赏赐给赵铁柱十两银子,两个学徒都有二两,这是千金买骨,陆骏相信会有些效果。
再交代几句,陆骏就带着陆义离开了。
“公子,我们这是去哪里?”陆义看陆骏方向不是回镇上,而是往镇子南边走。
“去南大路。”陆骏说道。
“南大路?”陆义看了看身上的轴承,有些明白了。
南大路是朝廷修建的驰道,有些类似后世的国道,足足有十丈来宽,比得上后世的道路宽度。因在镇子南边,镇上的百姓习惯称之为南大路。
因靠着驰道交通便利,在南大路附近聚集了车马行和镖局。陆骏去南大路,自然是想要推销轴承了。
一路无话,很快就到了南大路,首先见到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只见比平地高出两尺左右的驰道上,此时正巧有商队从驰道上下来修整,整整二十辆装满货的大车,每辆车有两匹蒙古马拉着,把附近的空地占得满满的。
因国朝有规定,驰道两旁的沟渠禁止填埋建房,所以这商队只能出了驰道休整,以至于南大路附近的热闹程度不比镇里差。连接镇上和南大路的一条大路两旁,高高矮矮的建了几十间房屋,有酒楼、茶馆,当然最多的是车马行和镖局,这两行主要是靠着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