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爷-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文家中总共有三百来两黄金,也就是四十斤左右,背在背中颇为沉重。高文这个时候不禁想,幸亏当初叫俞老板都折换成黄金,若全是白银,三百来斤,得叫辆牛车过来起运,那动静也太大了。

    背好黄金,正要出门,高文却想起一事,低声道:“娘,石姑娘,此事将来说不好会涉及到许多人。

    一旦东窗事发,牵连甚广,此事断不可对外人说起。一旦事成,如果有外人问起,你没就说我高家四十多年前是从外省迁到平凉府的,后来又迁到了韩城。再问,只推说我祖父和父亲都已经去世多年,很多事情都不甚了了。”

    高母和石幼仪都同时点了点头,说我自省得。

    这一夜,高母和石幼仪都失眠了。

    ……

    第二天一大早,高文就在石献珠石廪生下榻的客栈里见到了他,把金子都交了过去。

    石廪生看今日看高文很顺眼,又想起自己这个未来的女婿一旦脱离贱籍,以他上写的一手好文章,将来的前程自然小读本来。点点头:“高文,你赚钱的手段老夫倒是很佩服的。事不宜迟,老夫马上动身去平凉府,这阵子都会留在那边。若有事,你可去庄浪县城里的客栈寻我。”

    最后,石廪生将腰一挺,傲然道:“小子你放心,老夫在西安府学读了几十年书。别的没有,这同窗同年可谓是遍及整个陕西。各地的知县、知府大半认识,也会给老夫几分薄面。办你这个事情,举手之劳而已。”

    确实,这老头别的不说,几十年府学生下来,在陕西士林和官场倒是混了个脸熟,能量不小。难怪上次石幼仪失踪案杜知县下乡巡视被石老头拦轿告状时,县衙门如此重视,还对李进宝动了板子。

    像石廪生这种老知识分子,文化圈的老油子或许帮不了你杜知县什么忙,可若是要跟你捣蛋,却够你喝上一壶。

    同高文分别的时候,石廪生又叮嘱高文:“现在已经是一月中旬,庄浪县那边的县试在二月底。到时候,不管我有没有消息过来,你必须在二月二十之前去庄浪和老夫见面,也好报名参考。”

    高文点头:“是,老先生你放心好了,一准到。”的确,古代的通讯和交通条件落后得令人发指。从平凉府到韩城单边好几百公里,如果有消息,一来一回起码十天。不像后世,有事一个电话搞定,你得等。

第七十八章 高考移民() 
但这种事情你不能等,必须考期紧迫,得提前做准备。百度搜索乡村

    高文想了想,决定下月中旬就向衙门请个假过去同石廪生汇合。

    最后,石廪生又严厉地喝道:“你这小子好色贪杯,整日只知道玩乐,浑身都是衙门中的污浊气息。别以为你有读书写文章的天分,就放浪形骸。老夫走之后,你需静下心来琢磨八股制艺。多读书,读正经书。你那边什么西游记也别写了,耽误工夫。”

    “是是是,老先生你放心好了。”高文不以为然。心道:我全副身家都给了你,现在穷得底儿掉,若不抓紧写点稿子卖钱。且不说俞兴言先得撕了我,家中老娘、石幼仪还有云摩勒吃什么、用什么?

    特别是云摩勒那高个长腿的丫头,太能吃了,抵得上一个壮汉。

    还有,下个月如果一切办妥,也就是参加一场县试罢了,也没甚打紧,就算五月的府试也不难。倒是院试要留心,但那已经是六月底七月初的事儿,时间还长。

    心中虽然这么想,下来之后,高文还是跑琳琅书阁去买了一大堆八股时文集子回去。又问俞兴言能不能找到平凉府去年院试的考题和中式秀才的范文。

    俞兴言大觉奇怪,说你一个典史又不能参加科举,读这种书做什么?说着,他又怒道:尔止,你作得一手锦绣文章,以你之才,只怕连进士也能中了。偏偏因为身份缘故,不能仕进。这大明朝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体制问题,一定是体制问题。

    野有遗才而不能用,我大明这是要完!

    高文心中好笑,自不会同他说自己要去改回良籍,回庄浪老家参加当地的科举。此事关系实在太大,少一人知道自己就多一分安全。就道:“俞老先生,我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的,突然对八股制艺有了兴趣,想琢磨琢磨。反正我成天呆在衙门里也没什么事,有个爱好也是好的。

    总比跟人吃酒耍前好吧?有人爱酒,有人喜欢画画,有人爱种花种草,有人喜欢钓鱼,我喜欢八股文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也对,人生苦闷,有个爱好那是极好的。”俞兴言点点头,又发泄了半通,才不屑地说:“你要平凉府的考卷做甚,那地方能有什么不得了的人物,他们的集子能看吗?这作文制艺就好象下棋,你得寻高手过招手谈。如此,才能增进技艺,若是成天和一群只知道看死活、连棋谱都看不懂的庸人手谈,哪怕你是国手,只需一年下来就泯然众人也!”

    高文心中奇怪:“还请教。看最快章节就上乡村 ”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俞老先生早年屡试不第,性情难免偏激,看士林中人相必分外地不顺眼。

    俞兴言冷笑:“平凉府那地方根本就没几个读书人,科举时连名都报不满,只要你去考,就能中。老夫也看过那边的院试卷子,和那地的士子们作过几场文会。一个个都是狗屁不通之辈,望之就心中生厌。他们的文章,不堪入目。”

    高文一呆:“连名都报不满?”

    俞兴言:“对,在平凉府,你若是个读书人,念得几年书,会写字。县试、府试两关,只要你进了考场,只要时文格式对了,那是肯定会中的。院试,院试也是要中的。至于后面参加乡试,呵呵,那就得凭正本事了。且不说平凉府,咱们陕西啊,如平凉府、临兆府这种地方出来的秀才,那就是一场笑话,真真是士林之耻。”

    “原来这样啊!”高文突然想起一点,禁不住笑起来,笑得很开心。

    俞老先生这番话涉及到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草莽出身,开国之初,草创制度,也无旧朝成例可循,一切都从头来过。因此,国家的制度有很多不完善之处,特别是科举。

    科举制度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规矩可言,反正就是考四书五经圣人经义。

    只要你读过书,能够作文,无论年纪、身份还是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参加。

    问题是,读书这种事情在古代非常耗费钱财。供养一个读书人可不是小门小户的老百姓可以承受的,通常是需要举全族之力。如此一来,经济繁荣地区的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边远地区则连个识字的人也找不到。反应到科举考场上,举目望去,全是江南人氏。满朝文武,操得尽是吴俣软语。渐渐地,朱元璋就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有一年,国家照例举行科考。最后的结果一出,举世大哗。这一年的会试,考中进士的读书人竟然全部来自江苏、浙江和江西。而北方各省,竟无人中式。

    其实,有这么个结果也可以理解。北方在以前就是征战之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老百姓穷苦到了极点,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那里还有余财读书。百度搜索乡村 相反是江南一地因为没有受到战火波及,民间又有读书的风气,文教极其昌盛,出了不少人才。

    可北方读书人不服啊,顿时就闹将起来,打起了御前官司。

    朱元璋一看这事不好,若放任这样的事情发展下去,过得几十年,整个朝堂上只怕都是南方人,国家政权也都掌握在江南世家大族手里。最最要命的是,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南北割裂,族群离心。

    政治家考虑问题跟寻常人自然不同,明太祖也管不了那么多,下令严查,一口气杀了几千人,这才平息北方士子心中的怨气。有出台了一道法令,从即日起,朝廷所举办的科举人才选拔制度分成南北两榜。也就是说,南方人和北方人将不在同一个科场进行考试。各个考场都分配了一定的录取名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案。

    到明朝中后期,朝廷又在南北两榜中分出几个省份,称之为中榜。

    政策是好政策,可问题又来了。南方的读书人实在太多,比如后世被淹进千岛湖的浙江淳安县,小小一个山区县平常就有上千秀才,几百举人。

    这么多人去参加考试,可想竞争是何等的激烈。而如陕西偏远地区的几个州府,因为只在太穷,能够凑齐足够的考生就算是一桩拿得出手的政绩。只要你的文章格式对了,也不管写得如何,童子试是必过的。

    又因为北方,尤其是陕西这种地方考试实在太容易。不少南方士子就在户籍上动起了脑筋,以各种名义将户口迁移到北方。朝廷为此也严办过几个考生,可还是屡禁不止,没个奈何。这情形有点像是后世的高考移民,若你很不幸是山东、湖北这种高考大省的高三学生,那就是开启了地狱模式。如果你是新、藏、宁、青人,恭喜你。所以,每年高考之前,就有不少人想办法将户口迁去老少边穷省份,当然,如果能够迁进京、沪那就更好不过。不过,这已经是噩梦模式了,不在讨论范围。

    最后,不得已下了一个政策,有学籍在身的读书人若要迁移户口,除非你祖父一辈是北方人,且在当地有三十亩以上,包括三十亩地田产。科举考试关系重大,你钻空子也得依照基本法。

    如此看来,高文这次该回良籍,又将户口迁回平凉府庄浪县参加科举,还真有点高考移民的意思。最最妙的是,他祖父在当地还有三十亩地,有地契为凭,恰好越过迁移红线。

    不想韩城所处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人丁繁茂,平凉府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域,别说是明朝,就算是在现代也是有名的贫穷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一抓一大把。当然,其中未必没有骗国家贫困补助用来发展地方经济的嫌疑。

    那地方的读书人本就是稀缺资源,自己在前世也算是研究过八股文的,而且帮助老师编辑那本八股文汇编时硬生生地背下几百篇状元、会元文。这次去平凉府参加科举,那就是一件简单到极点的任务。

    当然,这事也不能大意。如果瞎猫碰到死耗子,进考场,手头的考题正好是那几百篇八股文题目也就罢了。若不是,却有麻烦。四书五经那么多字,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考题,别到时候抓瞎。

    在此之前,还是学习上一阵子妥当。

    笑完,高文又道:“老先生,我又不参加科举,读什么样的书却不要紧。反正就是看着解个闷,也不论好坏,若有平凉府的时文集子,还请弄上几本。”

    “也是,你又不能科举。老天爷真是不公平,我大明要完。”发了一通牢骚,俞兴言就从书架上找了两本薄薄的册子递给高文,说:“这就是前年和去年平凉府院试靠中秀才功名的士子的范文,送给你了。”

    “多谢老先生。”

    回家之后,高文翻开一看,果然是不忍卒读。自己也算是八股文的半个门外汉,却也知道这些文章写得言不及意,通篇都是老生常谈,水得一塌糊涂。只不过是因为格式对了,这才轻易地得了秀才功名。就因为他们生对了地方,就中了,老天爷对江南士子还真是不公平啊!

    就连这样的文章都能中,我高文又不是笨蛋,也行的。

    接下来几日,高文埋头研究八股文格式,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跑去俞兴言那里请教。靠着现代人强大的理解和综合能力,倒是入了门。又试着做了几篇,给俞老板看。

    俞老先生接过来扫上几眼,便道:“还算不错,就是有些地方用词不雅,用典也不妥帖。你这文章哪里来的,不会是你写的吧,水准缘何下降至此?简直就是个发蒙童子嘛!”

    高文老脸禁不住一红,暗想:废话,我就一个普通人,敢跟状元比吗?

    就回答说是刚托人从平凉那边抄来的士子习作,俞兴言冷笑:“平凉府果然没甚人才。”

    高文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成,索性整日将自己关在屋中做练习,每日都要些上五六篇作文。一写好,就假托是抄来的,请俞兴言点评修改。

    俞兴言通常都是一声冷哼:“尔止,你本就是文章好手,这些东西的好坏你看不出来吗,找老夫做甚?”

    高文只道:“切磋切磋,交流交流。”

    好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有好为人师的秉性,俞兴言本打算参加今年陕西省的秋闱,这也是不错的练习。当下就来了兴致,提笔修改起来。一篇八股文不但格式上有规定,连字数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小结和大结,通常在五百字左右。如果要写小结和大结,则最多不超过七百字。

    改到后面,几乎所有的字都被俞老先生用笔给抹掉了,相当于重新作了一篇。

    如此,十来天过去,再海量的习题下,高文作文的水平飞速进步,初步掌握了古文写作的规则。至于俞兴言,好象也有不小的提高。

    天气渐渐地暖和起来,进入二月,不再下雪,黄河也有融解的迹象。

    石献珠石廪生已经去庄浪县大半个月了,还没有消息回来。高文琢磨着现在已经是上旬,再过得十来天庄浪县试就该报名了,自己改籍的事情还来得及吗?

    一想到这里,心中就火急火燎起来,再等不下去,就到杜知县那里告假,自去庄浪。在此之前,他已经去户房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这事也没别人知道,高文如今已经入了杜知县的眼,是他最最心腹之人。六房事务都可以不用知会他人,径直处置了,真有后世县委办公室主任的架势。

    老实说,这一去庄浪就不能再回县衙了。想起杜知县对自己的关照,高文心中还是有些抱歉的。

    可还没等他开口,杜知县就有一件要紧之事交代下来,高文需要出一趟远门,这一去,一来一回至少要十余日。

    事情是这样,去年土木堡之战之后,瓦剌入侵京师,后来虽然败在于谦手下,退兵蒙古。可还是不段以小股部队犯我边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