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黑的时候,乔明俊来到了后院。
“大人,高公公派遣太监来了,请您去老地方见面。”
吴宗睿点点头,他早就在等着这一刻,高起潜派遣太监前来,在他的预料之中,而且他还想到了,高起潜的行动,怕是代表皇上。
这一次,吴宗睿没有亲自去见带信来的太监,让乔明俊给予太监一些银两,领兵部尚书衔、督查院右副都御史之后,他的身份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
半个时辰之后,吴宗睿来到了酒楼。
雅间里面,依旧是高起潜一个人。
看见进入雅间的吴宗睿,高起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咱家在这里恭喜吴大人了。。。”
“高公公千万不要这样说,在下明白这一切,京城的诸多事宜,还是要麻烦高公公的。”
“哪里哪里,吴大人是皇上关注之人,咱家哪里说的上什么话啊。”
吴宗睿微微一笑,对着高起潜抱拳开口了。
“高公公,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下一直都在外地,这京城的事宜,丝毫不知,更不知晓朝中发生了什么事宜,在下的这点功劳,也不是惊天动地,得到皇上如此的恩赐,要是在下就此飘飘然了,岂不是贻笑大方了。”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依旧还在,只是眼睛里面没有了笑意。
“吴大人不简单,骤遇这么大的事情,还能够风轻云淡。。。”
高起潜的话语,提醒了吴宗睿,他如此的冷静,不管什么人都会觉得奇怪。
不过吴宗睿已经有了准备。
“高公公,在下是来不及高兴,区区功劳,领兵部尚书衔,敕封督查院右副都御史,在下真的是诚惶诚恐,在下年纪不大,不过是崇祯二年的进士,骤然身居高位,感觉到的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高处不胜寒,哪里还来得及高兴啊。”
吴宗睿说完,高起潜稍稍沉默了一下,才开口说话。
“吴大人,咱家也实话实说,朝中还是有人对此有异议的,不过是皇上的坚持,现如今,后金鞑子的气焰特别的嚣张,有了吴大人在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的胜利,对于众人都是莫大的鼓励,若是能够趁此机会,一举打败后金鞑子,恢复辽东的平静,岂不是天大的幸事。”
吴宗睿心头巨震,但还是保持了平静,他终于有些明白皇上的意思了。
复州、永宁和盖州的胜利,让皇上看到了希望,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辽东边军屡遭败绩,特别是大凌河城之战,损失数万的辽东边军,让辽东的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开几座固有的城池,其余地方都被后金鞑子实际控制,这样的情形,肯定让皇上寝食难安。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
看样子,登莱新军在登州等地难以稳住了,有可能要调整到辽东去,甚至归入辽东边军之中,承担辽东的作战任务。
对于吴宗睿来说,现在的时机肯定不成熟,但他不能够拒绝。
雅间里面陷入到短暂的沉默之中。
吴宗睿思考了片刻,终于开口说话了,是看着高起潜开口的。
“高公公担忧辽东的局势,在下是明白的,其实在下也关注辽东的事宜,特别是大凌河城之战后,辽东的局势一直都不是很好。。。”
高起潜的脸上露出了颇为欣慰的笑容,其实辽东的一些情报,还是高起潜专门派人传递给客又来酒楼的,在他看来,登莱新军进入辽东效力,震慑后金鞑子,水到渠成。
“不过,辽东的局势,想要短时间之内发生改变,也有些困难,毕竟后金鞑子在辽东投入了重兵,一心想到的就是攻破关宁锦防线。。。”
高起潜脸上的笑容略微有些凝固。
高起潜表情的变化,吴宗睿当然注意到了,但他不会在意。
“高公公,登莱新军在复州、永宁和盖州一带,尽最大的能力牵制后金鞑子,让他们不敢随意从辽东或者延绥等地出兵,或者是入关,一旦他们大举出兵,登莱新军就不仅仅是进攻海州和耀州等地了,甚至会直插辽阳和鞍山等地,必要的时候,直接攻打沈阳。”
“如此情况之下,后金鞑子必定不敢乱动。”
“而且,在下还有一种预测,皇太极恐怕会对朝鲜发动进攻,若是皇太极能够拿下朝鲜,且要求朝鲜臣服,则其后方完全稳定,皮岛的局势将变得危险。”
“此番复州、永宁和盖州等地遭遇到进攻,皇太极一定不甘心,后金鞑子直接进攻旅顺岛、金州、皮岛甚至是登州和莱州,皇太极还做不到,后金鞑子没有强悍的水师,所以,他会选择进攻朝鲜,若是登莱新军驰援朝鲜,则皇太极会想方设法的灭掉我登莱新军。。。”
高起潜情不自禁的点头,神色变得有些紧张了。
“吴大人说的是,咱家刚刚也想到了这一点,若是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形,不知道吴大人要如何的应对啊。”
高起潜不是饭桶,相反,其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他打他的,我打我的。”
吴宗睿的这八个字,让高起潜思索了好一会。
终于,高起潜站起身来,冲着吴宗睿伸出了大拇指。
“吴大人厉害,好一个他的他的,我的我的,咱家是真的佩服啊。”
吴宗睿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高公公夸奖了,在下得到了高公公如此多的照拂,很是感激,高公公一心为皇上和朝廷分忧,在下若是不能够明白这里面的道理,怎么都说不过去,在下为皇上和朝廷固守登莱之地,就一定会让后金鞑子坐卧不安,无法在辽东嚣张,更不敢轻易的入关,否则,在下就是辜负了皇上和朝廷的期盼。”
“至于说辽东的局势,在下认为,目前不必过于关注,倒是四处作乱的流寇,需要引起关注,这些年,北方遭遇到太多的灾荒,出现了不少的流民,流寇抓住机会,大肆的吸纳流民,壮大自身的队伍,让皇上和朝廷为难,若是疏忽了,恐怕搅乱朝局。”
“北方困顿,百姓遭遇到巨大的灾荒,南方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在下认为,可以从南方调集一些粮草,救济北方,这样能够稳住北方的局势,至少能够减少流民的数量。”
。。。
不知不觉间,吴宗睿提出了一些对皇上和朝廷有利的建议。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吴宗睿觉得自己有必要说出来了,虽然他认为大明王朝这座大船,已经朝着深渊滑落,无法挽回,但是,得到了皇上的恩赐,有些话他还是要说的,这就好比是老百姓之间的交往,明知对方已经无可救药,但人家对你有恩,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都有必要提醒的,至于说人家是不是听得进去,是不是采纳,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需要有感恩之心,不能够太过于自私。
吴宗睿的话语,让高起潜有些动容,其实吴宗睿所提出的建议,朝中亦有人提出来,无奈这等的建议,首先就遭遇到内阁的否决。
“吴大人一心为了皇上和朝廷,咱家佩服,咱家觉得,皇太极和后金鞑子进攻朝鲜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样做一举两得,能够降服朝鲜,若是登莱新军救援朝鲜,则会遭遇到后金鞑子的围攻,处于危险之中,还是吴大人说的好,皇太极进攻朝鲜,吴大人就针对盖州、耀州、海州乃至于鞍山和辽阳等地,到时候,皇太极可不敢置之不理。。。”
吴宗睿内心叹气,高起潜的确厉害,能够想到避实击虚的策略,其能力真的是不错。
“高公公说的是,在下就是这样想的,皇太极想要和登莱新军决战,在下偏不走这一步,当年皮岛驻扎的朝廷大军,能够给后金鞑子造成困扰,如今的登莱新军,同样能够给后金鞑子造成巨大的困扰。。。”
。。。
走出酒楼,吴宗睿随即上了轿子,距离内城城门关闭还有一点时间,离开内城足够了。
高起潜的话语,对于吴宗睿来说,是莫大的提醒,他总算是明白一些了,原来这领兵部尚书衔、敕封督查院右副都御史,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目前的情况之下,登莱新军前往辽东肯定不行,若是这样做了,不仅守不住旅顺岛、金州和皮岛等地,在辽东也未必能够打败后金鞑子。
在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面,吴宗睿的态度异常明确。
第三百二十四章 皇上召见()
王承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吴宗睿集中了注意力。
这位陪着崇祯皇帝自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历史上的名气是很大的,皆因为其忠心,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京城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到紫禁城来上朝,很多的文武大臣都归顺了大顺军,陪在崇祯皇帝身边的,只有王承恩。
不管历史对于王承恩如何的评价,就凭着这一点,吴宗睿对王承恩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忠心的人,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受欢迎的。
王承恩的脸上带着笑容,看上去很是和煦。
当然,这仅仅是表面情况,作为得到皇上最大宠幸的太监,王承恩如果没有本事,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伴在皇上的身边,也不可能长时间出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王承恩以前是曹化淳的属下,可后来的地位超过了曹化淳。
史书对于王承恩的评价,其做事情手段狠辣,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吴大人,皇上等着,您跟着咱家来吧。。。”
王承恩的话语很干脆,吴宗睿也表现的利落,径直跟在王承恩的身后,朝着便殿的地方而去,没有丝毫多余的话语。
吴宗睿没有想着给王承恩什么酬谢之类的,他绝不会这样做。
朱由检身边的太监,也不是铁板一块,相比较来说,朱由检最为信任的还是王承恩和高起潜两人,曹化淳次一些。
可以说,王承恩是朱由检绝对的铁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考虑到朱由检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文武大臣基本不可能攀附王承恩,也不会去攀附王承恩。
吴宗睿同样不会去攀附王承恩,他已经和高起潜建立起来牢固的关系,这个时候如果去攀附王承恩,属于自找苦吃,如果高起潜知道这一切,大麻烦就会出现。
王承恩走到了便殿的前面,扭头看了看吴宗睿。
“吴大人,皇上日夜操劳,还请您体恤一些。。。”
吴宗睿点点头,看着王承恩开口了。
“谢谢王公公提醒,在下知道了。”
王承恩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咱家就知道,吴大人明白事理,吴大人请进去吧,咱家就不跟着进去了。。。”
吴宗睿走进了便殿。
便殿是朱由检署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督查院左右都御史前来禀报事情的地方,一般情况之下,只有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督查院左右都御史才有资格进入便殿,禀报事宜,其他文武大臣是没有资格进入便殿的,除非是皇上召见。
吴宗睿这一次是皇上的召见,当然,这样的召见,发生的有些多了。
有一个让人颇为忌讳的召见,那就是皇上在便殿单独召见二品以下的文武大臣,这些被召见之人,结局都不是很好,譬如说袁崇焕,譬如说熊廷弼、譬如说陈奇瑜等等。
不过吴宗睿和其他人的情况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现如今的他,已经领兵部尚书衔,被敕封为督查院右副都御史,标准的正二品的高官,得到皇上的召见,顺理成章,相比较来说,不管是袁崇焕、熊廷弼,还是陈奇瑜,被皇上召见的时候,都没有吴宗睿如此之高的品阶。
便殿里面异常的安静,如果不是吴宗睿抬头,看见了正在伏案看奏折的朱由检,他真的以为便殿里面没有任何人。
“吴爱卿来了。。。”
“臣吴宗睿,叩见皇上。。。”
“吴爱卿,不必多礼,坐下说话吧。”
朱由检的话语刚落,一名太监抱着一个木凳子走过来了,来到吴宗睿的身边,低着头将木凳子放下。
这是吴宗睿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朱由检。
白皙的面孔,浓浓的眉毛,挺拔的鼻梁,黑色的眼瞳深不见底,嘴唇有些薄。
朱由检的相貌的确英俊,如果走在大街上,会引发不少美女的关注。
不过这张英俊的面孔,怎么看都有些不舒服,因为脸上的阴霾太多了。
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现如今也不过二十五岁的年级,按说这个年级应该是充满阳光的,可惜在朱由检的脸上,看不见丝毫的阳光。
穿越的吴宗睿,忽然有些心疼这位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
论勤勉的程度,朱由检甚至不输于开过皇帝朱元璋,可惜的是,朱由检登基之后,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他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没有雄才大略,他的登基,富有了太多的传奇性质,身为信王,压根是不可能做皇帝的,要不是其哥哥朱由校没有孩子,英年早逝,朱由检也就和其他的王爷一样,庸庸碌碌一辈子了。
朱由检生在宫中,长在宫中,看到的和经历的,绝大部分都是宫中权力的争斗,鲜有正面的能量,所以他的性格之中,必定是猜忌和负面充斥。
历史上对朱由检的评价,大都是从其身为皇帝的角度出发,吴宗睿却有着另外的看法,朱由检十七岁登基的时候,朝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那个时候魏忠贤的权势很大,一度甚至威胁到了皇权,朱由检时时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小心应对,一段时间的蛰伏之后,朱由检厚积薄发,一举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势力,此刻的他,展现出来了非凡的能力。
可惜朱由检年级不大,虽然对于权力的博弈有着不一般的手腕,社会经验却不是很丰富,剿灭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后,又完全信任以东林党人为主的朝中文武大臣,结果一头栽进了党争的旋涡之中,无力自拔。
朱由检对青睐的文武大臣是非常信任的,恨不得两人同穿一条裤子,不过一旦开始怀疑青睐和信任的文武大臣,下手也是毫不留情的。
这从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