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还会看在刘敬宣面上,暗中给予支持。”
“啊?这样一来不是平白分一份功劳给刘家?”刘道邻颇有些不舍。
“你懂什么?!打仗罪忌讳抢功劳、吃独食,咱们势单力薄如何是鲜卑人对手?”
“这时候拉上刘敬宣,不但免了后顾之忧,还能多一强援,何乐而不为?”
“主公,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假若弄好了,咱们将跳出京口这个牢笼。”
闻言,刘裕微微颔首,也清楚索承明话中深意。
随着实力越来越大,京口已渐渐成为束缚他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桎梏。
在京口,虽然有天子、王恭不遗余力支持,可也因为在天子、王恭眼皮底下,使得刘裕无法随心所欲腾挪。
“徐州虽是前线,看似危机重重,实则安全得很。”
“河北慕容垂已老,雄心不再,更别说后燕还有西燕、北魏两大宿敌,根本无暇南顾。”
“而这一次慕容垂之所以大举南征,不过是为了填补西征失利亏空罢了。”
“将军到任之后只需稍稍挫一下敌军锋芒,不使其过于深入骚扰即可。”
“等将来魏燕打成一锅粥时,将军就可高举北伐大旗,北上收复失地。”
“只要能收复失地,将军必将声望高涨。”
“有了名望,再加上战功赫赫,将来还有谁能阻挡将军入主朝堂?”
“哈哈哈,先生过誉了,欲可没想那么长远,只希望这一次能顺利击败入侵胡虏,保一方百姓安宁。”
“另外,听说慕容垂乃当世名将,欲仰慕已久,正好领教领教。”
第301章 刘裕北上(上)()
p
在前线晋军苦苦挣扎时,刘裕亲率五千步骑北上。
在水师护送下,刘军将从京口出发,过长江、沿邗沟一路北上,直达淮河,而后折入泗水河。
进军途中,刘裕借老上司孙无终名义给刘牢之写了一封信,信中用词谦卑,以示亲近、尊崇之意。
倒不是刘裕想巴结刘牢之,而是作为北府兵目前老大,他初来乍到,肯定要先拜码头。
且目前徐州实际上还在北府兵控制下,与刘牢之搞好关系总没有坏处。
接到刘裕书信后,刘牢之颇为得意,觉得对方很识时务,当即召来心腹、儿子商讨对策。
大部分人认为刘裕此来,专为夺刘牢之兵权,纷纷怂恿刘牢之不予配合,暗中扯其后腿。
一名心腹幕僚更是赤裸裸地表示:“朝廷不问青红皂白将将军罢官,又派一小辈前来,显然没把您放在眼里。”
“甚至,属下有理由怀疑,刘裕名义上是为讨后燕,但其暗地里肯定有其他勾当。”
幕僚所言皆说到了刘牢之心坎儿上,由于此次免官太过突然,以至于到现在他还没想明白其中关窍。
正是因此,如今刘牢之满心怀疑虑,生怕刘裕来夺他手中兵权。
他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问:“我该如何对待刘裕?”
“今慕容垂来势汹汹,而刘裕手上仅有区区数千兵马,即便有水师相助,也不可能是鲜卑人对手。”
“若无将军帮忙,刘裕不要说击退敌人,恐怕连全身而退都做不到。”
“假若刘裕向将军求援,您不妨假意先答应对方,而后暗中扯其后退,以借鲜卑之手好好教训一下他。”
正当刘牢之将听从幕僚建议时,儿子刘敬宣提出了反对意见。
刘敬宣乃刘牢之儿子,虽然打仗不如其父勇猛,但要比刘牢之更加多谋善断。
刘敬宣对父亲刘牢之劝道:“不论阻止刘裕北上,还是暗中搞破坏,皆是公然与朝廷对抗。”
“父亲若是听从,当是自取死路耳,怎么能是上策呢?”
“今鲜卑人频频骚扰晋国边地,徐州百姓对胡虏切齿痛恨很久了。”
“刘裕奉命南来,不但师出有名,还深受百姓们拥护。”
“虽然兵力较少,然儿子认为他此次北伐一定会成功。”
“再者刘裕乃闻名江东的猛将,又是北府兵后起之秀,假若父亲暗中陷害对方,一旦被其他同僚知道,定会说父亲没有容人之量,以后还有人愿意追随父亲呢?”
“相反,若父亲能协助刘将军收复失地,不但可趁机收揽一位英雄豪杰,还能借机洗刷父亲头上惧战之名。”
“刘裕能为我所用?他可是天子心腹?”
“天子心腹怎么啦?难得父亲不是天子鹰犬?再怎么说刘裕也是北府兵出身,而父亲又是北府军主帅,刘裕没有理由与父亲交恶,不然他将自绝于北府兵。”
“另外,他这一次借用孙无终将军名号,不正说明此人有向父亲示好之意?”
“嗯,我儿言之有理。”
“正好刘裕在信中向为父借调你前去助他一臂之力,我准备调三千兵马与你指挥,希望你不要让为父失望。”
……
时间很快来到了394年二月,在东晋上下内讧不断之时,后燕皇帝慕容垂已下达了总攻命令。
在占领了青兖大部后,他坐镇邺城,令慕容农、慕容德、慕容隆率领近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南下侵略徐州,其中慕容隆率军三万逼向彭城。
原本根据慕容垂将令,中路慕容隆部由于距离彭城最近,必须持重缓行,以免孤军深入徐州腹地,被北府兵反包围。
故必须等慕容农、慕容德分别从兖州、青州南下,保障了侧翼安全后,慕容隆部再直趋彭城。
然慕容隆没有慕容垂那样的大局观,也无法理解其父苦心积虑地好意,在他眼中只有彭城和淮北大片土地和人口。
之前后燕连战连捷,后燕上下除了寥寥数人外,基本上都对东晋守军充满轻视之心。
甚至慕容隆也不例外,他认为用不着等慕容农与慕容德汇合,只靠他自己就能拿下彭城。
恰恰此时,南边又发生了刘牢之被免官一事。
当时在刘牢之离开彭城后,彭城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面对眼前千载难逢给予徐州晋军致命一击的绝佳时机,慕容隆当机立断,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不待左右两路大军到来,即率本部人马近三万人朝彭城扑来!
在生死存亡之际,彭城主簿刘钟挺身而出,稳定了城内局势,又鼓舞了守军士气。
城内守军毕竟出身横行一时的北府兵,几乎都是百战余兵,虽然近来战斗力下降,但也比一般士卒强悍。
因此,在刘钟组织下,渐渐稳定了彭城局势。
……
与此同时,刚刚抵达淮阴,并与刘牢之达成了合作协议的刘裕,面对后燕攻势,也迅速做出反应。
他亲率步骑水共一万大军向北挺进,与彭城内刘钟互为表里,准备一起夹攻慕容隆。
而慕容隆面对晋军大举来攻,不但没有稳固防守,反而再次轻敌冒进。
可以说,此时,由于慕容隆盲目行动,已经使其麾下三万大军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此时,左路军慕容德部刚刚离开青州,距离彭城尚有数百里之远。
而右路军慕容农部由于受到豫州晋军拼死抵抗,进展缓慢。
从全局上看,慕容隆前出彭城,让原本对互为呼应的数路大军,失去原有作用,造成左右脱节,形成孤军深入之势。
与此同时,与慕容隆印象中纸糊一样战力的晋军不同,正快速北上的联军实乃晋军中少有之精锐
不说刘牢之派给儿子刘敬宣的兵马,自然不可能是乌合之众,实乃北府兵中精锐。
而刘裕麾下更是他历经一年时间精心训练而成,不但继承了原北府兵优良传统,还在索承明协助下,吸收了部分河西军优点。
这样一支集两家之长的军队,战斗力绝不容小觑。
更别说刘裕还是当世首屈一指之兵法大家、猛将,别说是对付慕容隆,就是慕容垂亲来也有一战之力。
不幸的是,此时晋军统帅是初出茅庐的刘裕,其他北府将领对他不感冒,不可能听从刘裕指派,与之协同作战。
假若是谢玄重生,以他的威望定能让豫徐两地所有北府兵俯首听命,届时不光是慕容隆这一路难逃覆亡命运,恐怕另两路燕军也将凶多吉少。
可惜,十年光阴流逝,不光让北府众将身体日渐衰落,也消磨了众将勇气与斗志。
面对气势如虹的后燕大军,各地守将几乎都心露怯意,早已失去了冷静,无法对战场形势做出准备判断,更不会听从毛头小辈刘裕调遣。
他们没有抓住有力战机,只是一味地跟着燕军节奏走,采取呆板死守战术,虽然迟滞了燕军行动,却也失去了重创敌军的机会。
然即使如此,刘裕仍然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敏锐地捕捉了战机。
与此同时,慕容隆似乎也察觉到大军处境不妙,遂召集部下商议对策。
有人建议说:“如今彭城城墙坚固,城河很深,短时间无法攻破,强攻则会造成重大伤亡,固守在这里则浪费时日,不如离开此地,先南下进攻晋军援军。”
“眼下我军已成为一支孤军,形势非常不利。”
“假若晋军援军抵达,可就危险啦。”
“如果南下先消灭了刘裕部,一旦没了援军,彭城刘钟将有可能不战而降。”
于是,慕容隆采纳了部下意见,改变了原有计划,主动放弃进攻彭城,又沿着泗水大举南下,终将在途中与刘裕所部迎头撞上。
第302章 刘裕北上(下)()
p
二月,春天刚刚抬头,正是一个十分有利于行军打仗的季节。
往日一向平静的淮河,突然喧闹起来。
刘裕统领水陆大军七千余人,沿着淮河,浩浩荡荡向北推进。
只见一批批兵舰满载着披着盔甲的士兵和粮草辎重,扬帆驶过。
和煦的阳光照在宽阔的河面上,闪耀着千万点细碎的、柔和的金光。
两岸长长的翠绿的嫩柳弯下细细的腰枝,漂浮在水藻间,的确为淮河增添不少美色。
大军一路北上先抵下邳,刘裕以后辈身份前去拜访刘牢之。
听说刘裕来了,刘牢之还挺高兴,亲自将他迎到中军大帐。
“北府兵中还有寄奴这般出色的后起之秀,让本将深感骄傲与自豪。”
“听说寄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知可否当众露一手,也让老夫见识一下你的武技。”
刘牢之既是北府兵中功勋赫赫的英雄,又是淝水大战的前锋猛将。
在他的面前,刘裕不敢托大,非常谦虚地表示:“卑下岂敢在将军面前班门弄斧。”
“哈哈哈,寄奴太谦虚啦,老夫可是听说,连那个卫大都护都对你赞誉有加。”
刘牢之见刘裕在他面前如此恭顺、谦虚,不由心中更加喜欢。
“近来犬子敬宣武功长进不少,听了寄奴大名,早想与你切磋,不知肯赐教否?”
“哎呀,将军言重啦!”
“承蒙将军错爱,愿与少将军走上几招。”
刘敬宣早在帐外恭候已久,他长相颇仿其父,极其雄壮,善使长枪。
两人见面,先互报家门,客气一番,而后纵马驰进比武场,刀枪并举。
一个像猛虎下山,声若霹雳;一个像龙跃深渊,势若奔雷。
两人先后大战四十余合,虽然没有分出胜负,可明眼人早看出刘敬宣远非刘裕敌手。
然刘裕八面玲珑,不想折了刘牢之父子脸面,故在比试之中有意相让。
刘敬宣原本便仰慕刘裕,今又承其相让之情,不禁心中愈发佩服、敬重对方。
刘牢之亲眼目睹两个人比武,对刘裕的武功也是大加赞赏。
“寄奴,你这功夫确实厉害,敬宣不是你对手。”
刘敬宣也跑过来,拉着刘裕兴致勃勃道:“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啊,今有幸跟德輿兄交手,让在下大开眼界。”
刘牢之看他们又说又笑,谈得非常投机,不由灵机一动道:“两位皆当世英杰,彼此又情投意合,以老夫之见,不如结为八拜之交如何?”
“将军提议,寄奴求之不得。”
拜把子在军中乃常见之事,且与刘敬宣结拜,对刘裕而言,求之不得。
如此一来,等于跟刘牢之攀上了关系,有利于抬高他在北府兵中地位。
于是,刘牢之命人摆上牺牲祭品,刘裕、刘敬当即宣焚香告天,结为拜把兄弟。
下邳之行,由于刘裕刻意低调、奉承,给刘牢之留下非常好印象,
刘牢之不仅当中表态支持刘裕北上击胡,还让儿子刘敬宣带三千兵马助阵。
有了刘牢之表态,刘裕信心大增,随即与刘敬宣合兵一处,迅速北上。
……
大军继续向北推进,刘裕趁机召集众人商议对敌之策。
“今我军远途跋涉,将士疲惫,骑兵数量又远远少于敌军,不宜冒然与燕军接战。”
“不然,恐有不测之祸。”
“不知主公有何对策?”
“我意沿河布阵,利用水师战船以为后路,除却将士后顾之忧。”
“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
“今主公不拘泥于兵书战策,反其道而行之,足见已得兵法之精髓。”
刘裕不愧是兵法大家,活学活用。
韩信背水列阵,是以险地逼士卒死战;而他背水列阵,留下活路,同样是为激发士卒勇气。
刘裕摆摆手,示意此不足夸,信心十足地表示:“此次北上出击,在于重创燕军前出兵力。”
“嘶,如此不好办啊!”
“敌慕容隆有近三万大军,我军前后加在一起才一万余人。”
“哈哈哈,主簿莫担心,裕自有成算。”
刘裕拍拍索承明肩头,一副胸有成竹之样子,显然没将慕容隆放在眼里。
刘敬宣是第一次脱离刘牢之羽翼打仗,表现得十分活跃。
而他以前曾跟燕军交过手,对鲜卑铁骑威力有很深印象,遂向刘裕说出了心中最大担忧。
“彭城至下邳一带地势平坦,最利胡骑发挥,我军又不占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