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昭烈帝- 第3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荡四方、以战养战的盗匪式作风,反倒是花费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盘里种植庄稼,十几年东躲西藏下来,却也收拢了不少忠心跟随的民众。

    “本将之前在颍川、汝阳等地作战,曾经斩杀了几支声势浩大的黄巾余众,贼首叫什么何曼、何仪,还有刘劭的,你们可曾认识?”关羽眯起眼睛问道。

    刘辟龚都二人对望一眼,显得有些惊恐,然后刘辟转回视线,再度跪在地下对关羽讲述起他们跟颍川黄巾的恩怨。

    正因为刘辟龚都的所作所为,他们渐渐被抢惯了钱粮杀惯了人的何曼等人看不顺眼,双方嫌隙渐生,经常爆发冲突

    “啊哈哈哈哈”听得此言,袁术不禁放声大笑,许久之后才缓过劲来,对这名使者说道:“孤与孙文台乃是莫逆之交,这些年来也一向把伯符视若己出,他能有这份心,孤很欣慰,只不过伯符远在江东,对许多事情不太清楚,只怕要白跑一趟了。”

    “哦,此言何解,还望陛下不吝赐教。”使者一脸震惊。

    袁术生平最喜欢别人向自己请教,借以获取智力上的优越感,这名使者如此识趣,让他心情越发愉悦,当即点了点头,得意洋洋地说道:“徐州军出兵一万,统兵大将乃是曹豹,吴爱卿与伯符得到的应该就是这消息吧,你们都不知道,这曹豹乃是我汝南袁氏门生,与孤相识多年,一直有献徐州于孤的念头,如今他领兵过来,不过是做做样子,孤又有何惧来?”

    说到这里,袁术不禁再度放声大笑起来,跪坐在两旁的文武官员们也都露出了欢快的笑容,老大笑了自己就也得笑,这是他们这几年下来总结出的经验。

    袁术没有想到的是,这名使者并没有表现出进一步的震惊、钦佩,或是恍然大悟,反倒眉头紧缩,说出句一个令他震惊不已的话——

第726章 相会() 
原来刘辟龚都二人带领部众耕田开地,这一两年来也获得了不少收成,在扣扣索索养活了老小之后,居然还能剩余一些粮食来交换其他生活物资。

    结果这一换,就换出事来了。

    就在两个月前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里,有一处由数千户人家共同修建而成的坞堡里断了粮,通过某种渠道找到了刘辟等人,希望用耕牛交换粮食。

    刘辟一听就高兴坏了,耕牛对农家来说可是宝贝,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绝不会拿出来交换的,当即答应了请求不说,还豪爽地多给了一成。

    到了约定的交换日期,黄巾军士卒们把粮食运到了坞堡外围,坞堡内的人们也按照约定,将十几头耕牛牵了出去,可是耕牛认家,三拱两拱,竟是纷纷挣脱缰绳跑回坞堡墙下。

    此时门内走出一条魁梧大汉,顺手抓住一头耕牛的尾巴就向外走去,硬是用单手就把一条重逾千斤的壮牛给倒拽了百余步,那些黄巾士卒哪见过这种猛人,顿时落荒而逃,连牛都没敢要。

    “小人们这一次带人过来,正是为了讨要耕牛,并没有打家劫舍的念头。”龚都苦着脸说道。

    “那你们还带了这么多人马?”关羽觉得有些好笑。

    “坞堡里可是有猛人啊,就跟话本里说的,横推八马倒,倒拽九牛回,两膀一振便有千斤之力,要是没这么多弟兄们跟着,小人哪敢前来讨要?”龚都说着说着来了精神,还伸手掸了一下短衫下摆,俨然是要说书了。

    关羽这边的士卒们纷纷哄笑起来。

    他们这些人都是军中精锐,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军营里训练,生活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仅有的娱乐活动就是坐在一起听说书了,龚都说的这几句,正是军中最为流行的话本——楚汉骄雄中形容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龙且的。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总是比较亲近,被龚都这么一搞,很多军士望向他的目光也有些温和且欣赏了。

    关羽也有些忍俊不禁,轻咳两声后继续问道:“你们汝南黄巾也听话本?”

    “启禀将军,前两年从北面来过几个说书先生,自称是幽州刘使君那边的,小人们生平最敬重读书人,当即恭恭敬敬地迎入寨中,听先生说了几天的书,之后又礼送他前往别处去了。”龚都一五一十地说道:“弟兄们也听,也跟着先生学,有的还能记下来几个回目,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给大家讲了解乏。”

    “我们也是这样。”一名平日里最痴迷于话本的副将找到了知音,对龚都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楚汉骄雄是使君亲自编写的,诸多话本里当属第一。”

    “那位说书先生也是这么说的!”龚都兴奋地拍着大腿说道:“弟兄们时常说呢,刘使君是个讲仁义的人,写出来的话本都是劝人讲义气、讲气节、为国效忠的,若是苍天开眼,让我们能在刘使君治下过活,那可就太好了。”

    经过这么个小插曲,关羽对龚都前来归顺的诚意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过了一天,被派去查看这支黄巾军营寨的亲卫也回来了,对他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正如刘辟龚都所说,他们拥有一片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并且经营得有声有色,虽然条件还是相对艰苦,但从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用双肩拖动木犁,用双手和脊背运送物资的人们身上,这名亲卫还是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们是在认真地生活,跟那些已经彻底沦落成盗匪贼寇,只会破坏不会建设的前同伴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张角若是知道在自己死了足足十三年后,仍然有信徒在想着梦想而努力拼搏,也应该含笑九泉了吧。”听了这名亲卫的讲述,关羽不禁有些唏嘘地感慨起来。

    确定了对方是可以纳为己用之人,关羽便不再犹豫,欣然接纳了刘辟龚都二人,以及他们麾下数万部众的投效,经过一番简单的筛选,两千名最为精锐的黄巾骨干被留在军中,其余的年轻人则是扶老携幼,带着为数不多的物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战斗了十几年的土地,朝着洛阳方向缓缓开拔而去。

    在那里,他们将脱去贼名,重新开启自己的人生。

    临行之际,很多人跪在田间地头痛哭失声,倾诉着对这些农田的不舍,还有很多人反复地哀求,希望能够留在这里耕作,等到秋收之后再离开。

    他们实在是舍不得刚刚播下去的种子。

    然而,关羽还是狠下心,勒令他们全部离开。

    黄巾军本来就是反政府的暴力组织,即便再有苦衷,也已经跟本地的民众结下了仇怨,这种仇怨绝不会靠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他们已经不做贼了”——就可以抵消,为了让当地民众可以重新安心生活,为了让这些黄巾党徒可以重新做人,迁居,还是最好且必要的手段。

    然后,关羽派了一支小部队前去数十里外的坞堡,也就是跟刘辟龚都二人商议以牛换粮,后来又险些被围困的的那座。

    一天后,这支小部队带回消息,说是坞堡中的首领有心归顺,却担心这支远道而来的军队会对他们不利,希望关羽能够亲自前去相会。

    “乱世中自保不易,小心谨慎些也是应该的。”面对部下们的群情激奋,关羽却是显得很无所谓,“我也正想见识见识能够力挽奔牛的壮士呢。”

    又过两天,关羽带着周仓、刘辟、龚都及五百名校刀手离开驻地,朝着传说中壮士所在的那座坞堡前去,为以防万一,校刀手们还是全副武装,而关羽本人也带了兵器。

    距离坞堡还有数里之远,关羽就已经看见了此行的目标,随着步伐,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座坞堡占地颇为广阔,夯土墙看颜色还很新,应该是这几年建的,坞堡外围是一道壕沟,唯一通向外界的吊桥被高高挂起。

    在吊桥外二百多步,则是几张并在一起的案桌,桌子上不知摆放着什么东西,案桌旁边,一名身材魁梧的大汉正负手而立,远远望向关羽一行。

第727章 初逢胜旧识() 
对方敢于孤身出堡,足见其出众的勇气,关羽微微颔首,心中颇为赞赏,当即命令麾下众将士停留于原地,自己下马步行,朝着远处的大汉走去。

    五百人规模的部队远远出现,让坞堡墙头上站立的影影绰绰的人们一阵慌张,而关羽独自一人缓缓走来,又让这些躲在墙后的人们一阵哗然。

    “红脸,绿袍子,身高——应该有九尺多?”一名中年男子估算着远处关羽的身高,最终给出了一个不太确定的数字,“这应该就是说书先生提到过的幽州大将关羽关云长吧?”

    “应该是,再没有第二个红脸汉了。”

    “据说他当年在辽东,孤身迎战三万高句丽大军,两刀斩杀两名高句丽勇士,把三万大军吓得动都不敢动。”

    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中,关羽缓缓接近,坞堡里的人们也渐渐停止了呱噪,屏声静气地看着那两名威风凛凛的大汉。

    “阁下可是幽州刘使君麾下第一大将,威震北疆的关羽关云长?”隔着二十多步,孤身一人等在坞堡外的大汉便扬声询问起来,并主动抱拳行了个礼。

    关羽脚步不停,同样双手抱拳回礼,“河东关羽,敢问阁下尊姓大名。”

    “某乃谯县本地人氏,姓许名褚字仲康,久闻关将军大名,今日一见,足慰平生。”大汉展颜一笑,伸手一摊,示意关羽就席。

    二人隔着几张并排摆放的案桌对坐下去,这时候关羽才仔细打量起对面的大汉。

    只见此人身高八尺有余,生得膀大腰圆魁梧异常,一张古铜色的方脸犹如刀砍斧凿般棱角分明,颌下虬髯根根竖起,显得极为威武不凡。

    “许壮士这等豪壮之士,便是放眼天下也没几个,为何不早早出仕,扬名于天下,反倒在这小小坞堡内耗费大好年华?”关羽是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人,见到许褚这等威势,顿时起了招揽之心,连客套话都不多说一句,直截了当地说道。

    “天下大乱,贼寇横行,本地更是屡遭兵荒,许某不才,只能勉强维持住数千宗族乡邻的身家性命,想要做别的事,确实力不能及。”许褚也是个爽利人,毫不遮掩地说明了自己的苦衷,言语中难免有失落,但更多的还是自豪。

    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是比保护家园、保护亲人好友更重要、更值得付出热血和青春的呢?

    关羽不再多说,而是四下打量起坞堡外部的布置,只见这坞堡外的壕沟宽逾两丈,从他的角度来看,目测深度也在丈许,挖掘出来的泥土则是被堆砌在壕沟靠内的土地上,形成一道矮墙。

    坞堡墙壁并不是单纯地由夯土组成,而是枝枝杈杈地插了许多两三尺长的木棒,木棒顶端削得尖锐无比,许多还经过了炭烧处理,不易被风雨侵蚀。

    “此间布置,能否入得了关将军的眼?”许褚也注意到关羽在打量自己身后的坞堡,并且目光中颇有赞赏之意,便微笑着开口问道。

    “煞费苦心,别具匠心。”关羽收回目光,轻声叹息着说道:“这座坞堡修筑得很好,值得徐壮士自豪,可是在国家腹地出现这样防备森严的坞堡,却是让我等从军之人蒙羞。”

    许褚默然不语。

    是啊,堡垒壕沟这些东西,本应是设立在国家的边疆地区,为大汉王朝的将士们迎战一切外敌,保护身后数千万民众而使用,本不该出现在国家的心脏地区,更不应该是寻常民众自发修建,用于保护自己而设立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悲哀,对于统治者、官员、军人来说,则是一种耻辱。

    悲哀啊!耻辱啊!你们连自己的民众都保护不好!

    沉默片刻之后,许褚反倒自嘲地笑了笑,“这也未必都是坏事,经历过磨难,人们总是会对好日子多一些珍惜,更何况关将军一路过来,扫平了数以十万计的贼寇,想来我们的日子也会过得安稳一些。”

    “但愿如此。”关羽苦涩地笑道。

    说来也怪,这二人一个来自河东解良,一个来自沛国谯县;一个是驰骋疆场的名将,一个是蜗居家乡的豪强出身。两人此前并无交集,人生经历也完全不同,今日初次见面,甚至都没什么客套的话语,交谈的内容更是极具跳跃性,根本不像是正常的会面。

    可他们偏偏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对面这人是懂自己的。

    “听说关将军有一柄惊世骇俗的兵器,持之纵横疆场而无往不利,不知可否一观?”又闲聊了几句之后,许褚试探地问道。

    “徐壮士似乎听说过不少关某的事?”关羽好奇地笑了起来。

    “前几年从北面来了些说书先生,除了讲话本之外,再就是讲一些刘使君在北疆的奇闻异事,不光是关将军,还有张翼德、赵子龙、黄汉升等诸多名将的故事,在我们这里都是耳熟能详。”说起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许褚不禁有些悠然神往,他练就一身本领,岂是甘心困守家乡一隅,终老于田亩之间的?

    不过是形势所迫而已。

    而这些话听在关羽耳中,也令他感触颇多。

    当年刘备开始谋划着写话本,培养说书人,还出钱出力帮他们行走于四方,并且许诺了今后在幽州的生计问题,可以说是下足了本钱。

    这些举措落在关羽眼中,却被他认为是不务正业,对于熟读春秋,对春秋大义看得很重的关羽心中,堂堂正正地以王道碾压敌人,这才是刘备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弄些话本、编些故事,来为自己涂脂抹粉,美化形象。

    可是如今,来到黄河南岸之后,关羽不止一次地听说了那些说书先生的存在,也切实地感觉到了寻常民众对自己这些人的熟悉甚至是亲近,毫不夸张地说,他此行能够如此顺利,跟之前那些人们宣传的好名声有很大的关系。

    原来这就是大哥所说的舆论攻势,果然是不费一兵一卒,却胜过千军万马。

    想起刘备对自己解释的话语,关羽也是感慨颇多,但他马上就收回了心神,对一脸希冀的许褚洒然笑道:“这有何妨,徐壮士稍等片刻。”

第728章 青龙偃月() 
听到许褚想要见识见识自己的宝刀,关羽便站起身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