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谏鲜椎挠闹菽链笕苏蛔〉卮蛄孔约海谑窃俣扔行┬吣盏卮瓜铝送贰�
她却不知道,刘备眼睛不老实,心里想的却不是男女之情,而是如何利用这位倭国女王的长寿和对中原王朝的友善,对倭国进行下一步的控制。
从海边港口到蓟城距离不近,再加上辇车过于高大沉重,速度偏慢,到了日头偏西之时,也不过是走了四分之一的路程,按照这个速度,要回到蓟城,至少还有两天时间。
对于这种情况,刘备是早有预料,没等夕阳西下,这支队伍就抵达了第一处驿站,准备下榻了。
见所未见的美酒、琳琅满目的美食,整支倭国使团上至卑弥呼,下至普通成员,在来到中原后的第一次宴席上彻底抛去了矜持和不安的心理,毫无形象地狼吃海喝起来。
“这是饿了多长时间啊,你在海上没给她们弄吃的?”虽说刘备两世为人且见多识广,但还是被倭国人的吃相给弄得有些尴尬,他端起酒杯,借着动作的掩护,轻声对身旁的甘宁问道。
“嗨——”甘宁也是满脸的无奈,“这帮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不管打上来什么海鱼,只要稍微烤烤,再洒点佐料,她们就能啃得骨头都不剩下,就今天这些饭菜,要不是牙口不够硬,他们能把碗和盘子都给你啃了。”
“这么凶残?”刘备惊道。
“师兄你是没去过她们那个邪马台国,还不如咱们幽州的屯田营地呢,国王和大臣吃穿用度还凑合,普通倭人过得简直就不是人的日子。”一想起在邪马台国的所见所闻,甘宁脸上就露出了不忍的表情。
泥地上挖点坑,把粗细不等的木头插进土里围一圈,再用藤蔓捆住,这就是倭国所谓的城;夯个土台子,盖几间小屋,就是所谓的宫室;木棒烧焦了之后磨出尖来,或者绑上打磨锋利的石块,就是所谓兵器;能有几百名拥有粗劣的铜制武器的战士,就是足以颠覆一个国家的强大力量。
简而言之,由于孤悬海外,缺乏与外界文明交流,这个时代的倭国还处在中原一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
“师兄你知道倭国这一次带来了什么贡品吗?”甘宁问道。
刘备摇摇头。
“十个奴隶,六男四女,另外还有两匹斑布。”甘宁将杯中果酒一饮而尽,摇头叹息道:“这就是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你要早这么说,我就不准备好酒好菜了。”刘备无语地看着还在拼命往嘴里塞食物的倭国君臣,“给他们弄点面糊糊还差不多。”
第483章 狗奴国()
话虽这么说,但刘备还是对倭国使团表达了十足的善意,先后让人添了三次菜,直到对方吃得肚皮浑圆才算罢休。
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如此高度数的美酒,卑弥呼在内的所有倭人都醉得不省人事,被各自送回馆舍歇息,刘备和甘宁则毫无醉意,来到一间安静幽雅的静室聊起了天。
甘宁上一次回到幽州,向刘备和卢植展示从石见银山发现的矿石,然后就再赴倭岛,在地图上标出的地区展开了勘探,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他取得的成果更加辉煌。
“师兄之前说的金山,我们也找到了。”甘宁从腰间摸出一个厚实的小包,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团,将层层布条解开之后,金灿灿的大小颗粒就出现在两人眼前。
刘备捻起一粒蚕豆大小、外形不怎么规则的小金粒,将其拿到眼前细细观察起来,口中不住地啧啧称奇。
按照这光泽、重量和坑坑洼洼的表面来看,应该是高纯度的天然金块。
“这是最大的一块,其余被发现了金子的大多是砂砾一样,需要反复筛选,淘去大量泥沙才能获得。”对于当初拿着簸箕筛泥土的时候,甘宁到现在还是心有余悸,“就眼前这么点金子,至少需要两三个人辛劳数日,筛掉十几万斤泥土才能获得。”
“十几万斤泥土就能出这么多金子,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刘备有些失笑,“要是幽州能挖出金子,别说筛泥筛土了,就是石头山,我都能带人给它挖平了你信吗?”
根据后世的科学推测,地球上的黄金储量大约有四十八亿吨,其中分布在地核内的有四十七亿吨,人类科学能够抵达的地壳部分,黄金储量只有不到一亿吨,与地壳的总质量相比,还不到亿分之一。
如此低的丰度决定了黄金的高价值,在矿业生产之中,金矿品位能够达到一克每吨,就是说一吨矿石泥土里能提炼出一克黄金,就可以作为工业矿体了。
如今在倭国发现的金矿,一不需要各种冶炼手段,二不需要跟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拼命,光是招人去筛土就能找到,这种弯腰捡钱的事还嫌累,世上就再也没有不累的事了。
“那岛上有河吗?”刘备迅速回忆起当年看的西部片,一个个牛仔站在河边端个簸箕,不断地涤荡泥浆,时不时有人发出欢呼的场景,“金子重,在泥浆里面更容易沉底,只要搅拌得好,再把上层泥浆冲掉,筛选金子就方便多了。”
“有几条不大不小的河,用来淘泥是够了。”甘宁摸着下巴想了想,觉得这个主意可行,“那我回去就让人用这个办法试试。”
刘备点点头,“等回到蓟城,我再找几个工匠来,设计一套用脚操作的筛子,到时候一部分人专门运输含有金矿的泥土,一部分人专门筛选。”
“好,好,都听师兄的。”甘宁兴奋地说道,这些年刘备设计出来许多机械,在各行各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相信只要刘备出手,倭国那边的采金业也将得到腾飞的机会。
“现在在倭国那边开采金矿和银矿的都是什么人?”刘备继续问道。
“这事说来就长了,大体上来说,还是以倭国当地土人为主。”甘宁笑了笑,开始讲述他是如何在倭国列岛纵横捭阖的。
自从石见银山被发现,张焕和甘宁二人精神大振,在张焕的主持下,数千名身强力壮、且有家小在韩州生活的青壮被精挑细选出来,乘船渡海来到后世的倭国本州地区,在石见银山周边砍伐树木,建立营寨,开始了寻找矿脉的工作。
在此期间,他们也曾经遭遇到当地倭人的袭击,但有数百名水师将士坐镇,这些倭人的攻击就变成了送人头的举动,几座人头京观建起来之后,倭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有些头脑机灵的部落首领或是派人过来,或是亲自前来,与甘宁这些人沟通。
由于倭国本州地区会说汉话的人很少,张焕又从韩州火速抽调了许多三韩原住民,利用这些人作为翻译,开始对倭人展开驯化,短短几个月时间,石见银山周边地区的倭人要么变成了汉军的同盟,要么变成了奴隶,在新鲜事物的吸引和皮鞭棍棒的恐吓之下,为石见银山的开采工作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气。
“银山那边如今上了正轨,韩州的冶炼基地也正在建设之中,预计到明年年初,我们就可以大规模炼银,将上好的银锭运回幽州了。”甘宁骄傲地说道。
在解决了银山附近潜在的问题之后,甘宁和张焕一合计,再次从韩州招募人手,前去后世的佐渡地区开采金矿,由于佐渡岛孤悬海外,连倭人都未曾踏上过,该处环境极度原始,蛇虫鸟兽极多,除了最早发现的一条黄金矿脉之外,雇工们的主要工作还是改造自然环境,建立先头营地,为之后过来的人们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甘宁没有留在佐渡岛当工头,他马不停蹄,继续带着水师舰队南下,在石见银山西南方向,再次发现两个巨大的岛屿,也就是后世的九州和四国地区。
出乎甘宁意料的是,在更西面的大岛上,有一个中原遗民建立的小国家,经过他派人前去交流之后,得知这些中原遗民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人,在勾践卧薪尝胆,一举灭吴之后,为了躲避劫掠才东渡而来的。
这些吴人后裔为倭国列岛带去了更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但由于人口劣势,他们无力对抗本地土著,生活范围也从原本的大半个岛屿逐渐缩小,最后只能偏居西部一隅,依靠与北部的邪马台国联盟,对抗新近兴起的狗奴国。
“什么邪马台国、狗奴国的,这群倭人起名字的时候究竟是怎么想的?”虽然知道这些异域名字大多是音译,比如说邪马台国就是后世倭语中“大和”这个词的音译,并且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起源,但这丝毫不影响刘备吐槽他们。
“还有更乱七八糟的名字呢,狗奴国国王名为卑弥弓呼,治国的大臣叫狗古智卑狗,厉害吧?”甘宁大笑起来。
刘备抱着肚子,笑得满地打滚,“厉害厉害,不愧是狗奴国。”
第484章 等级分化()
甘宁能够与邪马台国搭上关系,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幽州水师登陆后世的九州岛后,最先接触到的是西南部的吴国遗民,在询问了他们的来历之后,又用几石粮食雇佣了几名向导,朝岛屿中心地区探索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他们不但发现了埋藏在浅层地表,易于开采的铜矿,还在向导的指引之下,发现了东北部的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有三十多个附庸小国,这些名义上的国家,在汉军将士们看来,不过是一个个稍大的村落而已,倭人们普遍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即便是汉军将士横穿了整个九州岛,身上又脏又乱,自己都觉得自己像是一群流民,但他们的形象落在倭人眼中,却已经是了不得的富贵人了。
在此之前,倭人们哪见过这么多穿衣服的人?
有了向导从中沟通,倭人们的通风报信,邪马台国的君臣们很快就知道汉朝军队来到了这里,卑弥呼迅速派出国内最擅长汉话的大臣,也就是随卑弥呼前来幽州的难升米,去往汉军军中,请求甘宁帮助他们。
“我们到邪马台国的时候,他们正被南边的狗奴国攻打,连战死带被抓,损失了不少人口。”甘宁笑呵呵地说道。
原本甘宁是不愿意搀和他国内政的,在他看来,不管是哪个国家获胜,都会产生大量的俘虏和奴隶,汉军只要与最终的胜利者结为友好同盟,就可以顺利地开发当地了。
但狗奴国的军队在连战连捷之下有些丧失了理智,居然对汉军营地发起了围攻,这一下甘宁可火大了,带着百十号人就杀了出去。
狗奴国的军队连铜制兵器都没法做到人手一把,所谓的甲胄则是用藤蔓编织而成,粗制滥造到了极点,再加上长期营养不了,身材普遍矮小,汉军与之交战的时候甚至产生了殴打儿童的错觉,最后连刀枪都懒得挥了,一顿大脚丫子乱踢乱踹,就把狗奴大军打得死伤遍地,少数残余哭喊着落荒而逃。
见到汉军如此骁勇善战,邪马台国上下震骇万分,卑弥呼立即亲自抵达战场拜见甘宁,希望他再接再厉,一举灭了狗奴国。
“那你去了吗?”刘备好奇地问道。
“没去,这种小事原本只是举手之劳,但小弟一想,我们没必要对倭人有求必应,所以就说了,出兵灭国需要朝廷的旨意,让卑弥呼派遣使节前来幽州,没想到她坚持要亲自前来。”甘宁说道。
经过这么一番解释,刘备才弄明白,为什么邪马台国那边突然来了一支使节团,并且连国王都亲自来了。
不用说,肯定是卑弥呼担心甘宁一去不返,狗奴国卷土重来,索性扔下臣民,名义上是朝贡,实际上则是求援加避难。
“那你是怎么想的?”刘备继续问道。
甘宁大手一挥,“就跟韩州一样,拉一个打一个,抢俘虏做苦役,挖矿炼铜呗。”
吴国遗民和邪马台国对中原王朝心怀善意,并且能与汉人沟通交流,对合作交流十分有利,甘宁觉得,先与邪马台国和吴国遗民联手,将最强大的敌对势力狗奴国消灭,用狗奴国的人力来采矿,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
“我们在邪马台国的领土上发现了铜矿,但倭人不擅长选矿、烧炭、冶炼等工艺,以至于铜器数量稀少,质量低劣。”甘宁介绍道:“我们可以派遣工匠教授倭人冶炼铜矿的技艺,同时用食物、陶器和其他工具作为交换,获取大量的精铜。”
“以夷制夷,主意不错。”刘备单手托腮,开始思考起这件事的可行性。
相比起黄金和白银,铜的价值差了很多,但铜是最主要的铸币原料,在货币流通、稳定经济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夏自古缺铜,别看后世挖出来许多铜钱,但与数量庞大的人口总数一比较就会知道,“钱荒”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贯穿了几乎每一个封建王朝,乃至于粮食、布匹、丝绸都一度成为货币的代替品。
作为货币替代品的商品体积过大、质量过大,某种程度上的造成了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想要减轻甚至是解决这个痼疾,刘备就必须获得大量的贵金属,以此作为改革币制的底气。
在这个前提之下,倭国的地位就变得十分特殊且重要,必须牢牢掌握在汉人手中。
“我们可以在韩州开设工坊,专门针对倭国的需求来制作各种器物。档次要区分开,一步步培养他们对品质的追求;价钱要足够低,让倭国人能够大量交换;种类要足够多,涵盖他们从生到死的每一个阶段;质量不能太好,要经常破损,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卖东西给他们。”刘备想了一阵,提笔沾墨,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名词。
陶器、瓷器、生铁工具。
这就是刘备为韩州敲定的,对倭国贸易的大头。
“要不要再加上布匹?”甘宁凑过脑袋看了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师兄你是没看见,绝大多数邪马台国百姓连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太可怜了。”
刘备横了他一眼,语气不善地反问道:“你是去采矿的,还是去救助倭人,帮他们发家致富的?”
“可是人总要吃饱穿暖,才能好好干活啊。”甘宁反驳道。
“那是汉人,我们自己的族裔才需要吃饱穿暖。”刘备语气强硬,没有半点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