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
黄淮觉得以后的大明会发生许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他感受着咽喉的痒痛,觉得早点致仕也是一个选择。
杨荣摇摇头,说道:“不知道,不过先帝的子嗣都没有封,全在京城待着……”
“这是要改弦易辙啊!以后的藩王难道全都要封到海外去?”
“谁知道呢!不过倒是省事了。”
“省事?”
杨溥沉声道:“那就是藩镇!而且是不受控的藩镇,一旦壮大,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觊觎中原,到了那时,就是同室操戈!”
第2037章 敲山震虎()
“一税制……兴和伯,你认为自己能活到行一税制的那一天吗?”
杨荣来找到了方醒,他没有举例,如果需要,他能举出史上无数人亡政息的例子,并导致国家渐渐衰弱的例子。
他相信朱瞻基和方醒肯定是看过了无数次,无需他来赘言。
“所以只争朝夕!”
方醒举杯相邀,一句话就完美的反驳了杨荣的担忧。
杨荣沉默片刻,问道:“陛……你想要什么样的大明?”
他想问的是朱瞻基,可最后还是问了方醒。
朱瞻基年轻时就被方醒熏陶多年,两人的目标应当一致。
“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强大到放眼当世无敌手……”
“你还没说完,吏治,文化……”
“你真想知道?陛下那边没提过?”
方醒觉得杨荣的心态有些急躁了,大抵是过于担忧自己被皇帝撇下的缘故。
“是的,陛下行事……以前还和我等商议,现在大事几乎是乾纲独断,拿出来只是一个说头罢了。”
杨荣有些苦涩的笑着。
“吏治……强大的监督吧,而一税制正是要切断他们的贪腐之源,配以监督,能尽量确保腐败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不至于彻底糜烂。”
“至于文化…。。”
方醒笑道:“杨大人,你不会是替那些人来问的吧?”
杨荣摇摇头,“不是,本官不至于,今日之话,出你口,入我耳,不会有第三人知道。”
方醒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说道:“文化,杨大人,我说过许多次,儒学是我们的根,失去了根,那不是大明!”
杨荣拱手道:“本官懂了。”
方醒说的这些话,基本上就能代表着朱瞻基的态度。
杨荣很艳羡,艳羡方醒年纪轻轻就能总揽诸事。
为官,想有作为的官,不就是要去任事吗?
至于年轻,那只是和他们比较。
他摸摸自己的鬓角,说道:“波澜壮阔之际,本官却不肯袖手,兴和伯,不管你要行什么革新之事,本官觉得不对,那就会……”
方醒拱手道:“道之所在,杨大人尽管行事。”
杨荣笑着起身告辞,方醒把他送出大门,回身吩咐道:“问问杨荣这两日是遇到了什么事。”
……
杨荣没遇到什么事。
作为距离朱瞻基最近的重臣,他最近发现了些问题。
朱瞻基在看地图,杨荣进来坦然的说自己刚去找了方醒说话。
朱瞻基点点头,然后手指头在哈烈的位置上停留着。
“兴和伯…。。嗯……”
杨荣看着朱瞻基的手指,低声道:“陛下,近期不能啊!”
朱瞻基的手指头拉回大明,在京城的位置上停住,说道:“篾儿干在想什么?”
杨荣下意识的道:“他在想着整合哈烈,然后……”
“然后什么?”
朱瞻基回身问道,双目炯炯。
杨荣心中一颤,说道:“然后……要看肉迷人的行动。若是两者……”
“两者合流吗?”
杨荣额头见汗,低头道:“陛下……”
朱瞻基冷笑道:“那些人在酝酿着给朕一次教训!”
杨荣跪下道:“陛下,终究是……”
“终究不能少了他们吗?”
朱瞻基负手走了过去,说道:“是啊!满朝文官,满天下的文官都是一体的,朕纵然能杀光他们,可谁来代替?”
杨荣汗流浃背,颤声道:“陛下,济南之事……终究……”
“终究是急切了吗?”
朱瞻基淡淡的问道,他微微垂首,俯视着杨荣,眼中有些危险的光芒闪过。
杨荣抬头,避开朱瞻基那双眼睛,鼓起勇气说道:“陛下,朝中支持的不少……”
朱瞻基抬起头,说道:“是啊!若非如此,朕早已动手了。”
杨荣心中震怖。这是皇帝第一次流露出这种心思,文皇帝一样的心思。
朝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都在支持着皇帝,这是皇帝的底气之一。
武勋们虽然不好掺和政事,可皇帝调动军队却如臂使指,这才他最大的底气。
而皇帝最忌惮的就是张网,由天下文人和文官们织成的网。
无数历史教训告诉帝王,面对这张网,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视。
于是他们就无视了,然后就开始建国,开始积极进取,开始进入盛世……开始衰退。
不可抑止的衰退,就像是痼疾,都知道病因的痼疾。
可这些病毒早已和整个国家纠缠在了一起,动一动就痛彻心扉。
于是沉沦继续。
“现在……这是文皇帝打下的基础,至少官吏们还没有集体沉沦,错过就再也无法重拾,你,明白吗?”
“起来吧。”
朱瞻基抬抬手,然后指着地图说道:“篾儿干此刻正在收拢哈烈的力量,他在轻视大明,以为大明不会劳师动众去远征。等哈烈再次一统,那些在征战中打造出来的军队……想想太祖高皇帝。”
大明的兵锋就是从朱元璋打下金陵之后开始磨砺,在击败了国内诸多对手之后,这支明军让人生畏,然后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统治多年的蒙元人。
那真是一场史诗般的战争啊!
曾经纵横世界的蒙元人被这支磨砺出来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最后退出了关内,依旧被朱元璋不断派出军队清剿。
“陛下,此事宜晚不宜早啊!”
杨荣觉得朱瞻基太急切了些,此刻大明正在进行着清理投献的改革,贸然对外开战,内部的不满可能会趁机爆发出来。
难道是想借着战争的机会,把矛盾向外转移吗?
不!
杨荣知道朱瞻基不会,方醒不肯!
那么……
“大明从不会等待对手进攻,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
这是个骄傲的君王,杨荣知道,眼前这位皇帝想延续着文皇帝的骄傲,也是大明的骄傲。
我们从不束手,我们从不等待敌人主动发起进攻。
我们会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
“仆固和乌恩就是篾儿干手中的风筝……”
杨荣躬身告退。
回到值房,看到他一脸疲色,杨士奇就问了问。
杨荣苦笑道:“陛下想试试,看看朝中的风向如何?”
“什么意思?”
作为首辅的优势就是:许多事皇帝会和我商议,而你们却被排斥在外。
这就是个巨大的诱惑。
杨荣却觉得是个让人头痛的诱惑。
“陛下想动手斩断哈烈窥探大明的那只眼睛。”
“亦力把里?”
金幼孜找来地图,从京城划过去,抬头道:“大军征伐……那得准备半年以上。”
杨士奇看看地图,说道:“陛下只想清扫亦力把里吗?”
“这是想打乱篾儿干的如意算盘,一旦亦力把里被清理,篾儿干就会惶恐,那些王子也会担心大明的态度,至于肉迷,他们也会加快强盛的步伐,算是震慑吧!”
杨溥对军事的理解比不上朱棣留下的三个辅臣,不过他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此事。
“济南之事让天下郁郁,暗流涌动,特别是南方。陛下如今在冷眼旁观,想征伐亦力把里,那自然是震慑,不过震慑的是谁?”
第2038章 当伐之()
几个看着精明的商人在锦衣卫里吃饭。
一大桌好菜,酒也是好酒。
沈阳站在院子里,身后的人在禀告着:“那些游商互相交换消息,他们此次收集了不少……”
“钱财能迷乱人眼。”
沈阳却知道许多消息都是花钱买来的。那些游商行走于各地,最喜欢的就是打探各种消息,然后可以换钱,或是换取平安。
这是锦衣卫获取情报的一条路,而那些商人为了能和大明交换商品,也肆无忌惮的在出卖着沿途各国的情报。
“大人,他们先去了宫中,然后在东厂待了三日才回来。”
沈阳的身体一僵,身后的声音在继续着:“大人,宫中刚传出陛下有意近几年远征哈烈的消息,而在此之前,陛下已经得知了肉迷人在蠢蠢欲动,而群臣未知……”
“哈烈不是大敌,若是大明谨守,那么百年之内哈烈都无法威胁到大明。”
沈阳脸上的刀疤扭曲了一下,说道:“陛下在下棋,而群臣皆是棋子。”
“大人,那咱们呢?”
“咱们?”
“咱们就是陛下的手指。”
……
“东厂两人被虐杀,这是大明的耻辱!”
朱瞻基召集群臣议事,开门见山的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这是哈烈对大明的挑衅!”
这话一出,就算是篾儿干此时亲自来京请罪也无济于事。
主辱臣死!
一片愤怒的发言之后,有人就说道:“陛下,哈烈不臣,当派人去呵斥。”
朱瞻基瞥了这人一眼,说道:“派人去,等着继续被虐杀吗?”
张辅出班道:“陛下,当年倭国虐杀大明使者,去岁瀛洲那边已经找到了当年动手的那些人……已然伏诛!”
那些人哪里还会活着,张辅说的多半是他们的后代。
可在场的君臣却都觉得理所当然。
十世之仇,尤可报也!
这个就是先贤的话,并被大家所广泛认同。
朱瞻基不喜欢坐着,他觉得坐在那张椅子上,就像是被捆住了似的,不得自由。
而下面那些目光就像是无形的绳索,含义各自不同。
所以他起身,说道:“恶意已然彰显,当伐之!”
“陛下,臣以为当缓缓图之……”
“陛下,劳师远征,耗费之大,臣以为大明当修生养息,以为将来。”
……
一阵喧闹之后,另一帮臣子开始出来反驳,双方据理力争,开始还时不时的引经据典,到了后面战况激烈,什么佞臣奸臣都出来。
声音越来越大,杨荣出班呵斥了一声,群臣束手而立。
朱瞻基的眼中冷冰冰的,说道:“当年文皇帝若是听了你等的话,缓一缓,此刻塞外已是大军云集了!”
当年朱棣干的大事太多了,几次北征反对的人都不少,可都被他压了下去。
如今看来,朱棣当真是高瞻远瞩,映衬着那些臣子越发的鼠目寸光。
……
方醒没来,他想来,朱瞻基却让人告诉他,在家等着消息。
“朝中近期暗流涌动,陛下做事多被掣肘,这是要敲打呢!你若是去了,就会分散群臣的关注。”
解缙最近在著书,不过却不肯公布内容。
所以他越发的儒雅了,也越发的觉得自己已经被智慧之光所笼罩。
这季节的太阳晒起来觉得微暖,但是千万别起风,否则还不如躲家里去暖和些。
阳光照在解缙的头上,好像有些光晕。
两人此刻就在院中,方醒揉揉眼睛,说道:“威信总是要慢慢的建立,其实陛下要远征哈烈不是事,关键在于那些人一直想寻找反击的机会,陛下干脆就给他们一个机会,看看他们怎么弄。”
“那是。”
解缙说道:“你们打破了他们的饭碗,没造反就算是托福了,难道还不许他们用别的法子来反击一二?那就是暴君,暴君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多人啊!老夫想着就头皮发麻,陛下若是年长二十岁,此事绝不可行,他不会同意。”
朱瞻基此刻锐气在,若是年长二十岁,思考问题大抵会从稳字出发,会喜欢慢慢的推进,而不是方醒此次济南之行的狂风暴雨。
“哈烈距离遥远,若是大军远征,少说路上要大半年,辎重就能拖垮行军……”
“不是哈烈。”
方醒一句话就让解缙陷入了沉思,稍后他恍然大悟道:“难道是……亦力把里?斩断哈烈伸向大明的那只手……”
方醒点点头,说道:“陛下怕是要马上召我进宫了。”
……
暖阁中,方醒到时,朱瞻基正在看着地图。
“济南……朕想等稳定之后,再推行山东一地。”
“好。”
方醒知道济南那一系列的变故让朱瞻基开始警惕着,他可以强制推行下去,可后果就是稳不住。
济南一旦出现反复,整个山东就会风起云涌。
到了那时,别说什么革新,要考虑的是怎么稳住江山的问题。
而方醒也没想过马上向整个山东推行,“当前先稳住济南,然后那些人会心存侥幸,济南估摸着会出现几次反复,压下去!”
方醒的眼中闪过杀机,说道:“济南稳住了,这就是大后方。济南的士绅都能取消优待,其它地方的士绅了不起吗?”
“舆论……那份邸报如何?”
“见明报?不错,老先生不是食古不化之人,相反接受新学识的能力很强,目前积累了不少文章,就等着印刷就位,马上就开喷,不,是开炮。”
朱瞻基面色古怪的道:“革新之前,舆论先行,邸报的作用……大白话极好,那些科学子弟不少都识字,到时候慢慢的传播下去。”
“是。”
朱棣和朱高炽在位时,类似于报纸的建议绝对不会得到允许,两位帝王都会忌惮其中的能量。
而且就算是办了邸报,可最终的方向肯定和方醒的预想差了十万八千里。
“要把革新之事和百姓说清楚,让他们知道投献的危害,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