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2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故而杜老爷子明确的表示自家孙女绝不会嫁给他萧南昌。

    萧老爷子觉得受到了侮辱,便打算找机会做了杜老头。

    买凶杀人什么的肯定不行,太明显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营造一场意外。

    萧南昌知道杜老爷子每月都会固定时间来到泰安城中卖药,便安排家仆驾着马车等在生药铺外面的街道上。

    只要杜老爷子一出现,便抽动马鞭冲过来将杜老爷子撞翻再踩踏一番。

    杜老爷子被撞倒时还没有受重伤。直到被马蹄踢中后脑才昏迷不醒。

    事实证明杀人还是专业杀手稳,什么马夫车夫啊,家仆随从啊实在太不专业了。

    而且这些人嘴巴还不严实,被一用刑就竹筒倒豆子全招了。

    一切水落石出,朱厚照自然大怒。

    他想不到真的是因为私人恩怨才发生马车故意撞人的事情。

    这个萧老头简直无耻,为了泄愤做出杀人的事情。

    更可气的是他竟然敢打杜昀的主意,这触碰到了朱厚照的底线。

    他已经将杜昀视为禁脔,别说是一个土财主乡绅了,便是任何王公贵戚都不能动念头!

    朱厚照当即下旨,命州同知逮捕萧南昌。

    萧老爷子入狱当天便被打了五十杀威棍,直接奄奄一息了。

    当然,朱厚照不会让他这么轻松的就死掉,他授意锦衣卫用尽一切刑讯手段,让萧老头感受痛苦。

    这种无耻的人就必须用无耻的手段对付,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这么做怎么对的起被马车撞倒踩踏至今昏迷不醒的杜老爷子,怎么对的起杜昀杜姑娘?

    当然,萧老头是不会被公开处死的。

    他虽然蓄意杀人,但毕竟杜老爷子没有死掉。

    因为这个就判处萧老头斩决太牵强了。

    萧老头的处决是在监牢进行的。

    在确信其受到足够惩罚后由狱卒将其缢杀,可以做成自缢身亡的样子,外人根本看不出来区别。

    至此朱厚照才火气稍消。皇帝陛下冷静后并没有牵连太广,只是授意泰安州同知责令萧家承担杜老爷子养病期间一切费用。

    这当然是为了争一口气。

    好在杜老爷子吉人自有天相,经过长时间的昏迷后竟然醒了过来。

    御医都连连惊呼神迹也。

    “陛下,这一定是杜老爷子托了陛下洪福这才转危为安。”

    御医拍起朱厚照的马屁一点不含糊,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若医治不好杜老爷子,他就得提头来见了。

    经此一事后杜昀自然得知了朱厚照的真实身份。

    虽然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朱厚照还是觉得有些落寞。

    二人之间那种隐隐约约的情愫怕是很难再有了。

    杜老爷子虽然已经苏醒,可却是元气大伤。

    杜昀在床前尽孝,汤汤水水的从未短了。

    朱厚照看在眼里更是对杜昀好感倍升。

    等到一个月后杜老爷子终于能够下床,杜昀才能歇一口气好好补补觉。

    这一个月来她憔悴了不少,眼睛更是熬的通红。

    朱厚照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他发誓要好好保护这个女人,绝不让她再受到一丝委屈。

    转眼就到了八月,朱厚照一拖再拖还是要回京了。

    自然而然的,朱厚照要把杜昀带回京师。

    经历了这一切杜昀对朱厚照钦佩不已,答应随朱厚照一同返京。

    虽然这其中报恩的成分更高一些,不过朱厚照还是很感动。

    杜老爷子更没什么可说的了,朱厚照相当于他的救命恩人。若没有御医替他放血治疗,恐怕他就得一辈子昏死着。

    朱厚照原本来泰山是为了封禅,虽然没有成行却抱得美人归,这波不亏。

    这次返程时朱厚照学乖了,没有选择陆路而是沿着大运河一路北上直抵张家湾码头。

    圣驾返京最欢欣鼓舞的就要属文官们了。

    皇帝一日不在京中他们便一日觉得不踏实。

    也许这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吧。

    当然杜昀的名份是一个问题。

    哪怕朱厚照是皇帝也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性子来。

    册立皇妃有一整套流程,不经过这个流程就不能称之为妃。

    当然这不影响杜昀待在朱厚照身边。

    在把杜昀带回豹房后,朱厚照和这位佳人好一阵耳根厮磨羡煞人也。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杜昀正式被册封为妃,名正言顺的成为朱厚照的女人。

    对此朝臣们没有任何的意见,就连太后也只是问了几句便闭口不提。

    对此张永直是乐开了花,连称谢阁老料事如神,有神通也。

    谢慎自然是无所谓,皇帝的女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只要这个杜妃不会影响皇储册立那就全凭朱厚照折腾,他开心就好。

    。。。。。。

    。。。。。。

    不得不说,杜昀深得朱厚照的宠爱。

    才被册立皇妃不久就独得后宫恩宠,且很快怀了龙嗣。

    后宫的平衡被打破,最担心的莫过于小皇子的生母刘妃。

    她原本是一个宫女,偶然间被皇帝临幸怀了龙种,这才母凭子贵被册立为妃。

    本以为就此将过上好日子,谁知道天子东巡泰山后竟然带回一个女子,还把其封为皇妃。

    这倒也罢了,天子喜新厌旧,没准过不久就会把杜妃忘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杜妃怀了龙种,朱厚照更不可能离开他了。

    如果杜妃诞下的是公主倒也罢了。如果其诞下的也是一位皇子,那后宫之中恐怕免不了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了。

    刘妃生性温顺,是不想争斗的,但她不能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不能不为小皇子的前途考虑。

    后宫就是一个血腥的战场,只有强者才能活下来。

    为此,刘妃不惜托关系去找谢阁老,希望谢阁老可以出面替她说道一二。不求天子能够移情于她,只希望不要太冷落了。

    当然,谢慎对这种事情是拒绝的。

    后宫的事情说不清道不明,一头扎进去就是找死。

    别的任何事情谢慎都可以不必在意,唯独在后宫这种事情上谢慎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一定不会轻易犯错误。

    对于臣子来说,私自和后妃接触是大忌。虽然朱厚照信任他,但这并不能成为他破例的借口。

    更何况刘妃情况特殊,她是唯一为皇帝诞下皇嗣的妃子,是最有可能补为皇后的人。

    谢慎跟这样一个女人搅在一起不但会让朱厚照醋意大发,还可能被误以为想要干预皇储册立。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谢慎确实想和未来的太子搞好关系,最好培养感情从娃娃开始。

    可问题是刘妃产下的这个男孩未必就会成为太子啊。现在朱厚照就这么一个宝贝不假,可是皇帝还很年轻,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

    万一杜昀诞下一个皇子呢?亦或者其他的妃嫔诞下皇子呢?

    朱厚照的女人那么多,欲望又那么强烈,总有一两个妃嫔能争气生下皇嗣吧?

    故而谢慎决定等,等朱厚照册立太子再出手。

    这是最稳妥最明智的选择,也是可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选择。

    当然,谢慎也不会主动和杜妃接触。

    他虽然十分欣赏杜昀,但那是在她成为皇妃之前。

    既然她已经被册立为了皇妃,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内宫有内宫的难处,百姓也有百姓的不易。

    入秋以来,京师便闹了粮荒。米行的大米价格飞涨,百姓们竟然到了买不起升斗米的地步。

    这是因为大运河杭州段淤塞,大量江南的粮食无法通过河道运抵京师。

    京师的粮商看到了商机,便把事先屯好的粮食藏起来,任由粮价疯涨。

    如果不是朝廷开仓,以平价出售存米,米价还不一定会涨到多么疯狂的地步。

    当然朝廷开仓放出的大米只是杯水车薪,指望这些仓米就能解决粮荒是不现实的。

    内阁提出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面加紧疏导运河淤塞段,尽早将江南的粮食调到京师来。二是严查京师的粮行,发现有囤货居奇者严惩不贷。

    这和谢慎提升商人地位的设想并不冲突。

    谢慎是想通过提升商人的话语权,让商人有更大的热情从政。可并不是说可以无休止容忍商人的贪婪。

    他希望合作的商人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儒商,而不是蝇营狗苟,苦心钻研的奸商。

    这次严查京师粮行便是给那些企图通过歪门邪道发国难财的商人一个警告,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商人也同样。

    通过朝廷的调控,一度飞涨的米价终于回落,虽然比之粮荒前仍高出不少,但却属于合理范围之******阁和朝廷要做的不是完全控制粮食的价格,而是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过分控制只会让市场畸形。

    不过这次粮荒却给了谢慎一个警示,那就是大明朝太依赖于大运河了。

    不管是粮食还是绸布、瓷器,都依靠这个联通南北的纽带运输。

    要是运河真的发生意外大规模淤塞,恐怕整个大明帝国都得陷入瘫痪。

    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作为内阁首辅,谢慎必须直面这个问题。

    为此,他几次在内阁之中与王守仁、顾鼎臣等人商议对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顾鼎臣看来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办法。大运河发生大规模淤塞停运的可能性太低,为此担心未免有杞人忧天之嫌。

    而王守仁的观点比较激进,他认为再挖一条运河是有必要的。所谓未雨绸缪,便是指的如此。

    两条运河可以增加运力不说,还可以规避风险。

    但是挖掘运河所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过弘治中兴,正德新政,大明朝一副欣欣向荣之态。

    若说在此时倾举国之力挖掘运河,可能要把老本吃光。而且如此浩大的工程很可能激起民怨,若是像隋炀帝杨广那样为他人做嫁衣裳就太可惜了。

    在谢慎看来顾鼎臣和王守仁的观点一个太激进,一个太保守,都不适合于现在的大明。

    故而他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围绕重点州府建立仓储体系,以保证特殊情况下的粮食供应。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命题,毕竟大明在重要城池如京师、苏州都有粮仓。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谢慎要建立不仅仅是粮仓那么简单,而是以粮仓为基础的仓储体系。

    这其中包括了运输、配给等方面,远远不是一个静态仓库能比的。

    这个计划当然是超前的,故而顾鼎臣和王守仁听过后不是很能理解。

    谢慎不厌其烦的向他们解释仓储体系的优点,终于让二人相信这个模式有利于大明健康的发展。

    下一步便是把计划给天子讲明了。

    只要朱厚照同意,那么谢慎的仓储计划便能够正式推行,以点带线以线汇网。

    。。。。。。

    。。。。。。

第五百八十三章 仓储与国运(上)() 
换句话说,仓储计划的核心从来不是仓库,而是依靠大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

    这恰恰是在大明最难实现的地方。

    因为科技水平限制了大数据的录入,也很难实现大数据的输出。

    不过,也不是说完全无法实现大数据模式,只是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

    这么做有意义吗?

    当然!

    仓储不但可以避免粮荒产生恶性结果,还可以为九边重镇提供足够的支持。

    一旦九边的军粮短缺,就可以立刻从邻近的府县调配,回馈时间很短。

    以往大明往九边运粮依靠的是商人。

    朝廷鼓励商人往九边运粮,按照运抵粮食的数量多少分发仓钞。

    商人再凭借手中的仓钞来到两淮两浙换取盐引售卖盐巴以牟利。

    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核心控制力。

    如果滥发盐引,甚至还会导致信任感的缺失,后果是很可怕的。

    而一个帝国绝不能缺乏核心控制力,尤其是在军粮的供给上。

    谢慎的仓储计划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四明啊,你的这个仓储计划恐怕又会引起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了。”

    顾鼎臣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说道。

    谢慎哈哈大笑道:“无妨,我早已习惯了。当初新政刚刚推行时朝野上下一片骂声,唯有西涯公和木斋公支持我。现在情况已经好的多了。”

    王守仁苦笑道:“四明还真是会拿自己打趣。虽然听不太懂你的计划,不过愚兄还是支持你。”

    谢慎心头一暖。

    官做到这个位置,其实是很寂寞的。

    所谓高处不胜寒,讲的就是身居高位,很难有交心的朋友。

    谢慎庆幸自己还有几个可以交心的朋友。

    而王守仁显然算一个。

    “仓储计划如果推行的好,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打个比方,我只有一石米,却可以发挥出两石米的效果。而如果不推行仓储计划,任由各地的米粮散放,可能一石米都没有半石的效果。”

    王守仁眼前一亮。

    “四明的意思我有些明白了。莫不是化零为整,化繁为简?”

    谢慎赞许的点了点头:“虽然不完全是守仁兄说的那样,不过思路是差不多的。”

    “但推行这仓储计划怕也是要花不少钱吧?”

    王守仁蹙了蹙眉。

    “肯定是比重新挖掘一条大运河花的少了。”

    谢慎打趣道。

    “呃。。。。。。”

    听到这里王守仁不禁羞愧的垂下头。

    他确实有些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他这样的人其实更适合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不适合从政。

    即使从政也不太适合在内阁。

    不过谢慎极力举荐,天子又下了圣旨,王守仁也实在不好拒绝。

    正好王守仁和谢慎性格相辅相成,完美互补。有谢慎这个首辅在,王守仁倒也是不必太过担心。

    “四明这番话真是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