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2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越是如此,越是形成了一股风气。到了正德朝这股风气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

    朱厚照看到谢慎呈上的奏报,脸色一阵青紫。

    憋了良久,天子长叹一声连连摇头:“想不到朕的子民活的竟如此艰辛。朕真是有些惭愧啊。”

    谢慎微微有些惊讶。朱厚照第一反应竟然不是震怒,而是感慨百姓生活不易,真的很难得啊。

    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脑袋,朱厚照贵为天子坐北面南,维护的自然是统治阶层的利益。这无可厚非,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这么去做。但他在维护统治阶层利益时还能想着百姓真的很不容易了。

    “陛下,这并非陛下之过矣。”

    谢慎的安慰并没有让朱厚照觉得好过。

    “先生觉得徭役制度是不是太严苛了?”

    谢慎心中一沉。

    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难回答。

    徭役制度本身是为了完成浩大工程,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只不过有的朝代工程多有的朝代工程少,征徭役多了就会有民怨,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如果取消徭役,那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就拿疏通运河这件事来说,没有徭役征发谁来做这件事?军户吗?

    他们既当兵又种地,现在又要来疏通运河是不是太过分了些?

    地方官府的吏员?这一共才多少人?

    靠雇佣?朝廷一共才多少岁入?全贴进去都不够疏通运河的吧?

    诚然徭役中有为帝王修建宫室、陵寝这样的事情,但更多的情况是有利于民生的大工程。譬如运河疏通,譬如长城修缮。

    谁敢说没有从这两件事中受益?

    一旦把徭役变成有偿化,国家负担大了不说,向心力也会极速流失。

    所以说,义务徭役制是绝对不能变的国策。

    “先生真是这么想的?”

    朱厚照显然有些迷茫了。为什么大明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处理完了一件又有一件冒出来,仿佛存心跟他作对。

    “陛下不妨这么看,如果没有徭役就没有长城没有运河。百姓们不但要面临鞑靼人劫掠之苦,还少了许多靠着运河谋生的机会。”

    有些话谢慎也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

    “唉,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朕总觉得似乎这个制度哪里有些问题。”

    朱厚照反复敲击着手指,眼神中满是迷茫。

    有时候迷茫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证明迷茫的人还在思考。

    但现在却不是优柔寡断的时候,朱厚照需要表现出一个君王该有的威严,唯有如此逃籍百姓的数量才会减少。

    “陛下,这三百万隐户。。。。。。”

    逃籍在大明可是重罪,是要杖责流徙的。但一下子有三百万隐户,如果都按照律法严格执行,恐怕会引发民怨甚至动乱。

    作为内阁大学士,谢慎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朱厚照显然也很犹豫。

    作为天子,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子民受苦,但若子民威胁到了朱家王朝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先让他们应征本次徭役,随后把他们打回原籍吧,叫当地官府严格监管,不得再出现大规模逃籍。”

    朱厚照显得有些疲惫,挥了挥手道。

    打回原籍。。。。。。

    这个处置已经很轻了。

    看来天子是不忍心见百姓受难啊。

    “陛下英明。”

    谢慎拱了拱手道:“不过若要根除此疾,恐怕要想个万全之策。”

    “先生可有办法了?”

    “依臣愚见,不如设置徭役轮值制度,每年由各布政司出一府百姓负责徭役工程。依次轮值。”

    谢慎的这个点子来源于隋唐府兵制。府兵就是按照年份每卫轮流到京师拱卫,这样大部分时间府兵可以种田休息,十分合理。

    徭役制度若也能够按照轮值方式进行百姓压力会小很多,逃籍事情估计就不会发生了。

    。。。。。。

    。。。。。。

    朱厚照眼前一亮道:“这个法子好。一布政司下辖十几府,这么算来一府百姓十几年才轮到一年徭役压力确实小了不少。”

    其实这样一来工程量并没有减少,但百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有很大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朕就知道先生一定有法子!”

    眼下朱厚照对谢慎依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简直就是言听计从。

    “陛下谬赞了,臣惶恐。”

    谢慎谦虚道:“其实民意有时也是可以疏解的,并不一定要去堵。陛下此举只会让百姓们念着您的恩情。”

    朱厚照很满意,相当满意。

    看似无比棘手的问题在谢慎的处理下迎刃而解,他便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然眼下运河清淤还是很关键的,朱厚照也不敢过于懈怠,至少面上还得拿住,得有一副君王的样子。

    “对了,吐鲁番使臣来朝觐,朕准备宣他觐见,先生也在一旁看看吧。”

    谢慎心中一沉。

    吐鲁番使臣?

    在谢慎印象中吐鲁番可是比鞑靼人还难缠的硬骨头啊。

    亦力把里汗国四分五裂,叶尔羌汗国崛起在即,在这个时候吐鲁番主动向大明示好意味着什么?

    “臣遵旨。”

    谢慎倒真心想看看吐鲁番人要搞些什么名堂了。

    。。。。。。

    。。。。。。

    看着吐鲁番使臣跪俯在自己脚下,朱厚照的内心五味杂陈。

    吐鲁番与大明就哈密卫几次三番争夺,对大明的态度也一再反复让人不厌其烦。

    虽然大明扶持了忠顺王作为傀儡统治哈密,可新任忠顺王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到了正德初年生生投敌也导致哈密再次落入吐鲁番人之手。

    当时朱厚照震怒,勒令杨一清务必收复哈密,不惜一切代价。

    杨总督也没有让皇帝陛下失望,不但收复了哈密,还夺下了黑风川,有了西进的据点。

    吐鲁番人还负隅顽抗的一阵时间,但面对屯驻的大量明军腿肚子还是软了,最终派出使臣朝觐明朝天子,既是请罪也是求和。

    朱厚照不认为吐鲁番人是打心眼里悔过。这只是一个政治手腕,或者说是缓兵之计罢了。

    但即便如此,朱厚照还得接见使臣。没办法,天朝上国如果和番邦计较岂不是自堕了威严。

    吐鲁番使臣行了叩拜大礼恭敬道:“尊敬的大明皇帝陛下,我受可汗之命前来向陛下议和。”

    朱厚照嘴唇微微张开,慵懒的声调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议和?你们不是一直主战的吗?”

    使臣冷汗直流啊。

    在他面前的可是大明天子,一句话说不合适就要掉脑袋的。

    “这些都是误会。可汗已经处置了挑拨离间的小人,诚心愿与大明议和。”

    说完吐鲁番使臣捧着一个锦盒向前一步道:“这是可汗派我带来的贡品,呈递给大明皇帝陛下。”

    朱厚照冲张永使了个眼色张太监便向前一步,从使臣手中接过锦盒,恭敬的放到了御案上。

    谢慎心道吐鲁番献出的贡品能是什么?不会是葡萄干吧。。。。。。

    当张永打开锦盒时,谢慎知道他是多心了。

    一只小巧的透明杯子映入眼帘。

    “启禀大明皇帝陛下,这是夜光杯,在黑暗中可以发出光彩,是可汗献给皇帝陛下的礼物。愿吐鲁番和大明冰释前嫌。”

    朱厚照最喜欢这种新奇物件,还在做太子时就命左右搜罗,谁献出的越多便越得到朱厚照的器重。

    故而八虎争相搜罗奇珍异宝,为了争宠打的不可开交。

    “嗯。。。”朱厚照抿了抿嘴唇,下意识的想要赏赐献宝之人。

    但他猛然想到此人是吐鲁番可汗派出的使臣,有着极强的政治意味。

    “既然要议和便要拿出诚意来,你们可汗不会以为一个杯子就能让朕满意吧?”

    吐鲁番使臣心中暗暗叫苦,心道那你还想怎样,这个夜光杯可是价值连城啊。

    朱厚照反复敲击着手指,却一直不说话。

    那使臣心脏砰砰直跳几乎要崩溃了。

    番邦使臣哪里见过这样的大场面,面对天子威严露怯倒也正常。

    “朕要往吐鲁番派驻总督,不知你们可汗是否愿意。”

    这下不光是吐鲁番使臣,便是谢慎都感到十分惊讶。

    皇帝陛下这是突然开窍了啊。

    “大明皇帝陛下。。。这我也做不了主啊。”

    使臣很为难的说道。

    “不要紧,你可以带话给你们可汗,要是他同意朕自然愿意接受你们的请罪。如果不愿意。。。。。。”

    朱厚照的目光陡然变寒:“朕就派兵踏平吐鲁番。”

    如果放在三年前朱厚照也不相信大明边军能有如此战斗力。

    但随着燧发枪在实战中大放异彩,他坚信明军一定是无敌的。

    “皇帝陛下,我一定把您的话带给可汗。”

    “好了下去吧。”

    朱厚照摆了摆手,吐鲁番使臣立刻浑身颤抖的倒退了出去。

    “臣恭喜陛下!”

    “哦?何喜之有?”

    朱厚照惊讶道。

    谢慎顿了顿道:“陛下,吐鲁番使臣来朝觐说明他们已经怕了。不管陛下出不出兵这个软他们一定会服的。”

    大明在西域实在没什么影响力,甚至嘉峪关以西基本就没明朝什么事。如果能够借着这个机会把吐鲁番拿下,等于在西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再想经略西域便不是异想天开了。

    “嗯,朕也是这个意思。”

    朱厚照方才之所以那么强势便是笃定吐鲁番人一定会服软。只要吐鲁番人服软了,明朝派驻总督,基本就可以接管控制吐鲁番和当年控制哈密是一个套路。

    “臣有一个建议,可以引甘肃等卫官军前往西域屯垦所得土地皆归军户所有。这样几十年下来大明对西域的影响力就会大增。”

    说到底影响力这个东西还是看的实力。

    实力又分硬实力、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军队战斗力,软实力就是指的文化。

    在谢慎看来,用文化同化这些番邦可比武力征服靠谱的多。

    要想文化输出,首先得让汉人在西域的人口比例上去,屯垦是不二良策。

    。。。。。。

    。。。。。。

第五百五十五章 办报 【4000字二合一大章】() 
这个问题不是一言半语能够解释清楚的。好在朱厚照没有深究的意思,沉吟了片刻道:“先生是说,把人调到西域去,让他们种地?”

    朱厚照是君王,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谢慎不完全一样。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会不会出现割据叛乱。

    太祖皇帝创立这一套军户制的时候参考的就是隋唐府兵制。但太祖皇帝担心大明重蹈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故而对‘府兵制’进行了阉割,取消了府兵的许多核心权力。这也导致有明一代武将被文官压制,且毫无还手之力。

    朱厚照对武将不像太祖皇帝那么警惕,但本能仍然告诉他武将是个危险的群体,若是用不好是会出大乱子的。

    移民百姓到关西从而开垦西域当然很好,但第一批前去的肯定是军户,如果他们割据关西,大明朝廷也是鞭长莫及的。

    “先生觉得,不会有人割据叛乱吗?”

    朱厚照憋了良久,还是说了出来。

    谢慎心道原来皇帝陛下的心结是出在了这里。

    也难怪,身居高位者多少会对身边的人怀疑,更不必说那些掌兵权的武将了。

    “陛下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有地种,那些屯垦的军户定会对大明忠心耿耿。”

    屯垦,屯垦。最重要的自然是地。

    只要有了地,一切都好说。

    最关键的是这地还不是朱厚照的,只要画一张大饼让军户们自己开垦就好了。

    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要是不做,谢慎真得怀疑一番皇帝陛下的智商了。

    事实上,隋唐的府兵制是一项极为合理的制度,只要能够保证土地的足够分配,王朝便可以一直兴盛下去。

    这也是为何唐朝一直要不断扩张版图,尤其是往西域经营。

    中原的地盘就那么大,经过一百多年土地早已经分得差不多了。而府兵们分不到地,自然没有动力供职,制度也就走向消亡。

    如果当时唐朝没有碰到鼎盛的大食帝国,也许一路往西打下去,整个中华历史的走向都会不同。

    大明现在就面临与唐朝几乎相同的一个问题。

    立朝一百余年,土地兼并严重,军户逃散。。。。。。

    假使能够打开河西走廊,经略开垦西域,转移中原的土地矛盾,或许大明的国祚再延续几百年都有可能。

    当然,最后拍板的还是天子。假使朱厚照不同意,谢慎便是磨破了嘴皮也是无济于事。

    朱厚照背负双手踱起步来,良久点了点头道:“先生说的有理。只是大明一直奉行的是镇守嘉峪关的政策。就这么出关而去,恐怕会引得朝野上下沸腾啊。”

    朱厚照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正是谢慎所担忧的。

    若说大明朝什么人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一定是文官了。

    别管是对的错的到了他们那里就都变成了错的。

    “这点陛下不用担心。他们若是反对就让他们反对,臣自有应对之策。”

    谢慎对这些文官腐儒可是彻底受够了。大明亡就亡在他们手中。

    “恩,朕听先生的。”

    有了燧发枪,朱厚照心中也有了底气,再推行所谓的西域经略时如果被文官指着鼻子骂至少可以还嘴了。

    “其实,要想让这些文官闭嘴很简单。”

    谢慎想了想,还是决定提前把这招必杀技祭出。

    “先生快说来看看。”

    朱厚照自然也是饱受文官之苦,听闻有办法让这群老匹夫闭嘴,别提有多高兴了。

    “办报。”

    谢慎微微笑道。

    “办。。。报?”

    朱厚照反复推敲着这两个字,还是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

    见皇帝陛下狐疑的朝他望来,谢慎解释道:“就是由朝廷办一些类似于邸报的报纸,刊载一些文章。只不过邸报上多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