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便是跟着朱厚照干的好处,这是一个念旧情的君王,在他身上绝不会出现狡兔死走狗烹的情况。

    内阁坐班结束后李东阳便和谢慎一起乘轿出宫前往首辅府邸。

    践行宴是在李东阳的府邸,毕竟有资格为当朝次辅践行的也只有李东阳这个老人了。

    李东阳与谢慎抵达府邸时六部正印堂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官员都已经入席。

    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有什么紧急的情况发生,首辅大人召集群臣议事呢。不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东阳的号召力和谢迁的好人缘。

    见首辅和小阁老来了,一并官员纷纷起身致意。

    李东阳和谢慎冲他们微微一笑算是回礼。

    又过了没多久,谢迁的轿子停在了李东阳府邸外。

    在管家的搀扶下谢迁一步一颤的走向宴席举办地--李宅后院。

    “于乔来了!”

    李东阳正在与谢慎谈笑,见谢迁颤巍巍的朝他走来,忙不迭的起身迎去。

    “于乔,你这身子可是大不如前了啊。”

    李东阳也有近一个月没有见到谢迁了,想不到他的身体状况又有恶化,真是到了不得不退的地步。

    看到谢迁这副样子,李东阳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他和谢迁是同一年入的阁,二人配合默契将大明朝廷的政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在李东阳心目中谢迁不仅仅是同僚更是兄弟。现在这个好兄弟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隐退,李东阳不禁唏嘘慨叹。

    他在谢迁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他现在身子骨还算健朗,但年纪摆在那里若是有个大病大灾也许便是谢迁这副模样了。

    难道非要等到谢迁这个样子再致仕?还是急流勇退,在天子心中在同僚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形象?

    李东阳拉着谢迁坐定,清了清嗓子道:“诸位想必都知道,于乔已经上书致仕了,陛下也已准奏。明日于乔便要离开京师,从张家湾码头乘船返回余姚。老夫设下这席酒宴特地为于乔践行。多谢诸位能够赴宴。”

    众人纷纷表示谢次辅的践行宴是一定要参加的,他们都由衷的佩服谢次辅的为人云云。

    谢迁举起一只酒杯,有些哽咽道:“多谢诸位了。能与诸位一起在朝中共事,是某的荣幸。今后还望诸位能够继续勤勉政事,报效朝廷。”

    “木斋公,学生敬您一杯,感谢您这些年对学生的提携,感谢您对大明做出的贡献。”

    谢慎冲谢迁深施一礼,举杯恭敬道。

    他和谢迁之间因谢丕结缘,二人惺惺相惜为往年之交。眼下虽不说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但至少要暂时分别一段时间。这该尽的礼数还是要尽到的。

    “四明,你有心了。”

    谢迁点了点头,笑道:“老夫这一走,你肩上的担子便又重了几分。你可一定要挺住啊。”

    “木斋公请放心,学生一定为大明鞠躬尽瘁。”

    虽然是践行宴,可谢慎不想搞得太伤感,便示意部院大佬们向谢迁敬酒,一时间众人纷纷向谢迁举杯祝福,场面气氛十分热烈。

    其间还有歌女唱曲助兴,谢迁在京师听到家乡的吴侬软语,更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启程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初刘健、谢迁、李东阳的内阁铁三角现在只剩下李东阳一人。虽然有新人补上,但那种默契却是不可能代替的。

    曲终人散,谢迁正式与众人告别,看着谢迁有些佝偻的背影,谢慎知道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

    翌日谢迁携全家老小乘坐马车正式离京。

    马车离开京师来到张家湾码头,谢迁一家便转而乘船沿着京杭运河一路而下。

    从京师到余姚若是不赶,要二十天至一个月。

    谢迁自然乐得如此。一路上顺带着欣赏运河风景好不美哉。

    官船所至之处,各府州县的官员纷纷出城相迎,虽然只是在码头上聊表心意,但足以见得谢次辅在大明官员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及至谢迁返回家乡绍兴府余姚县,更是受到了族人百姓官吏缙绅的热烈欢迎。

    余姚能有今天的地位,跟二谢的崛起分不开。

    先是谢迁入阁,再是谢慎入阁,二人一起撑起了余姚的天,让余姚所有读书人都有了底气,不会再遭到歧视欺负。

    今日谢迁告老还乡,作为受益者他们迎接谢迁难道不应该吗?

    对于余姚人来说,谢迁虽然致仕但属于余姚的荣耀还在继续,故而这一日没有悲伤只有欢庆。

    。。。。。。

    。。。。。。

第五百四十一章 东南倭患 【4000字二合一大章】() 
旧人去,新人来。

    谢迁辞官后不久,天子便降下旨意,命礼部右侍郎顾鼎臣入阁参与政务。

    这条旨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因为顾鼎臣入阁已经是京官大佬们心照不宣的事情。

    顾鼎臣官职提升之快很不寻常,先是会试副考官再是礼部右侍郎。如果不是陛下有意为顾鼎臣入阁铺路那还能怎么解释?

    人嘛,总归是势利的,那些平日里与顾鼎臣交好的臣子此刻个个意气风发,仿佛压中了一般只等着顺势而起。至于平日里与顾鼎臣交情寡淡的,也尽量和顾鼎臣多做接触。

    虽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但那也是聊胜于无。

    朱厚照对这种事情不感兴趣,他之所以提拔顾鼎臣,谢慎的态度很关键。只要是先生赞许推荐的人,他一概重用绝不犹豫。

    新的内阁班子已经组建完毕,虽然只有三人但也算是老中青三代结合,不至于在处理政务上手忙脚乱。

    转眼间便来到十月,东南沿海频繁爆发倭患,不仅是南直隶、浙省,就连福建也倭寇横行,烧杀劫掠无所不做。

    天子震怒,命令内阁讨论出一个解决办法。

    李东阳作为首辅自然是定海神针,他先后询问了谢慎和顾鼎臣的意思向天子上了一封奏疏。

    朱厚照看过奏疏后心情稍好了一些,宣召谢慎觐见。

    这自然是因为李东阳这封奏疏的基本观点都是谢慎提出的。

    说起东南倭患,一直是困扰明朝尤其是中晚明的一个顽疾。

    倭患大爆发是在嘉靖朝,但在正德朝已经很严重,形势不容乐观。

    说起倭寇很多人想到的是浪人武士,其实这些人只是“倭寇”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浙商、闽商假扮的。

    这些假倭是领导,浪人武士最多只能算是打手。

    而劫掠当地百姓只是这些倭寇的副业,走私海贸才是主业。

    之所以正德四年倭患会大爆发,原因很简单,朝廷下令五口通商正式开海了。

    虽然民间进行海洋贸易仍然很复杂,需要许多道手续,但至少不用偷偷摸摸的了。

    这自然触动了大浙商、大闽商的利益。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走私的好好的现在突然开海了,他们非但不能垄断,还得交大额税款给朝廷,心里能舒坦吗?

    人都是自私的。这些大浙商、大闽商不会考虑朝廷的难处,他们只会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故而他们要报复,要示威。

    报复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劫掠沿岸百姓。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让统治者心有忌惮,改变政策也未可知。

    只是他们错误的认知了一点,那就是当今天子性格强势,好战心强,想要让他轻易的服软认怂比登天还难。

    再加上性格同样强势的谢慎,想要在这对君臣身上占到便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谢慎觐见朱厚照前,其实早已打好腹稿。故而在朱厚照询问平倭之策时谢慎侃侃而谈,听得朱厚照心花怒放。

    做领导最希望看到的自然是下属把所有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这样他可以安心的做甩手掌柜。要是什么事情都要领导过问,那还要这个做下属的干嘛?

    “先生的意思是,组建的新军可以投入到平倭中?”

    朱厚照对战争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一点从北巡南巡时就可以看出来。

    谢慎点了点头道:“陛下说的对,这新军训练了也已经有一年多了,是时候检验一下成色了。”

    谢慎所说的新军自然是在各地招募的雇佣军。

    相较于卫所官兵这些人没有那么深的军队烙印,一张白纸反而容易书写。

    新军与卫所官军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配合了燧发枪,一人一枪绝不短缺。

    这也是谢慎命令匠作监赶制出的。

    有了燧发枪这一利器,面对穷凶极恶的倭寇,大明新军必定将一战成名。

    “嗯,不过浙省,南直那边的新军训练时间相对较短会不会有影响?要不朕调神机营去南边?”

    朱厚照搓了搓手掌,一脸兴奋的说道。“

    “呃。。。陛下,神机营乃京师三大营之一,有拱卫京师之责。依臣看不宜调动啊。”

    朱厚照略微有些失望。

    其实他想要调神机营平倭是假,想要借机亲征是真。

    宁王之乱给了朱厚照一个领兵的好机会,虽然没有亲临一线但也比在深宫之中让太监列阵来的真实。

    尝过甜头后朱厚照自然希望再有机会亲征。可问题是朱家王爷们早就吓破了胆,有谁敢再造反的?

    朱家王爷不敢造反,倭寇们却敢捣乱,这正中朱厚照下怀。朱厚照已磨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个时候谢慎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在谢慎看来,神机营也好,浙省、南直隶组建的新军也罢,都配备了当下最犀利的燧发枪,这可是火铳的升级版,在明中期是绝对先进的。

    而倭寇手中有什么?倭刀?

    倭刀脱胎于唐刀,虽然锋利无比但那也是刀啊。刀怎么能跟枪比?还是佛郎机人引以为傲的燧发枪。

    他谢慎要的是让新军一战成名,从而堵住那些反对新军人的嘴。

    唯有如此新军才能渐渐代替卫所军队,完成升级。

    “嗯,那便用南直、浙省本地新军吧。”

    朱厚照虽然好战但对谢慎的意见却很尊重。

    谢慎说不宜调神机营平倭,他也就不再争了。

    “依先生之见,该由谁统兵?”

    朱厚照话锋一转问到了实际性问题。

    皇帝陛下这一问谢慎可是犯了难。

    要说明代抗倭名将,肯定要数俞大猷和戚继光。

    可问题是这两位都是嘉靖朝名将,一个现在才是几岁的娃娃,一个干脆还没投胎,谢慎总不能把还是娃娃的俞大猷推荐给皇帝陛下吧?

    要说其他优秀将领嘛其实也有,但都不似这二人出名。要谢慎这么立马推荐一人还真是有些为难。

    “怎么先生有难言之隐?”

    “陛下误会了,臣只是觉得由臣来推荐有些不合适,毕竟这不是臣的职责,臣还是要避嫌的。”

    。。。。。。

    。。。。。。

    朱厚照大手一挥道:“避嫌?先生避的哪门子嫌。”

    谢慎苦笑道:“陛下,人言可畏啊。陛下也许觉得臣推荐平倭将领没有什么问题,可有的人却不会这么认为。他们会弹劾臣越权擅专的。”

    “那先生觉得朕要去问谁?”

    朱厚照闷闷不乐的问道。

    “陛下自然该问兵部。”

    “兵部?”朱厚照被逗乐了,一边摇头一边道:“现在的兵部可不是几年前的兵部了。朕是去问吕维那个和事佬,还是去问张谦那个马屁精?若是马文升还在就好了。可那个老货一不开心就拍拍屁股走人,把烂摊子都留给朕!”

    看的出来朱厚照对马文升的辞官还耿耿于怀。这也难怪,弘治朝的老臣之中清流文官无数,但精通兵略的只有马文升。

    兵部有马文升坐镇那便不会乱,再看看现在从正印尚书到左右侍郎全是一副混日子的架势,哪里有一丝一毫为国做事的觉悟。

    “陛下若是实在要问,那臣推荐一人。”

    “哦?先生快说说看。”

    “王守仁。”

    谢慎一字一顿道。

    这个名字朱厚照自然不陌生,平定宁王之乱时王守仁便立有大功,展现出了不俗的领兵能力。但他领的毕竟只是小股军队,要他总领东南平倭大局,恐怕有些冒险吧?

    谢慎看出朱厚照的犹豫,沉声道:“陛下,比王守仁更适合统领抗倭大局的人自然有,譬如杨一清,譬如杨廷和。但他们身上的担子都很重,陛下也不想看到西北,宣大出问题吧?”

    谢慎这话直说到了朱厚照的心坎里。

    相较于东南,西北宣大的安稳朱厚照更看重。

    如果要让他做出选择的话,朱厚照肯定也会选择优先保全西北宣大。

    “王守仁是不错,但资历尚浅,叫他主持平倭朕担心有人不服啊。”

    朱厚照的担心不无道理。要知道大明官场是最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

    你的资历没到便是再有能力也只能乖乖的排队,前面的人空出位子了才可能补上。

    但更多的情况是上面的人不愿意腾出位置来。道理也很简单,官场带来的隐性收益实在太多了,不仅是对个人也是对家族。

    做到了封疆大吏,部堂大员有几个想提前退休的?

    还不得替子孙铺好路赚的盆满钵满再“功成身退,衣锦还乡”?

    “陛下若是因为资历原因弃用王守仁,臣担心会令有上进心的年轻官员心寒啊。”

    做领导的最重要的一条素质就是要明白下属需要什么,想要什么。

    年轻官员最希望的自然是高升,不断升,一路升。。。。。。

    而如果他们看到最有能力最有前途的王守仁都因为资历问题被天子弃用,还有那个有心气继续好好干?

    既然干的好也没可能向上爬,那就混着熬着吧。

    反正老家伙们总有一天得乞骸骨,等到那一天就能出头。在此之前就混着呗,多干也是那些俸禄,少干也是那些俸禄。

    谢慎不认为朱厚照不明白这点,但朱厚照却不想承认,无非是害怕面对整个文官集团的抗议。

    一个两个人抗议没什么,几十上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