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弘治帝的印象中,朝廷对商贾征收的商税统一都是十税一,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征收税率是不变的。加之平日里市舶司呈递的贡品数量极为有限,给弘治皇帝的印象就是海贸不赚钱。

    虽然谢慎在奏疏中写明开海禁可以使朝廷税赋大量增加,但弘治皇帝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

    “陛下,海贸不同于一般商贸。不必一定遵循十税一的税率,可以十税二、十税三。这个可以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且市舶司呈递的贡品大多是番国精选的礼品,数量自然不可与普通海贸相比。”

    谢慎顿了顿,继续说道:“据臣所知,南洋的香料、波斯的地毯都是极值钱的物什。这些番国海商将其贩运到大明可以赚取数倍的利润,他们再将我大明的瓷器、丝绸运送回国又可以大赚一笔。故而即便是十税三也不算高。”

    谢慎这一番言辞显然打动了弘治皇帝。

    天子眼眸微微转动,沉声道:“徐卿以为如何?”

    徐溥脸已经憋成了酱色,听皇帝主动问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臣以为万万不可开海。”

    徐溥果然不出意外的跳出来唱反调。

    他早已在邸报中把谢慎所进奏疏的内容翻来覆去看了数遍,终于发现了突破口。

    “谢御史所言,开海禁可以抑制走私。那些与番国做生意的海商会转而通过朝廷下设的衙门进行贸易。可臣却认为,这个口子一旦打开,很难控制。若是这海经局的官吏与海商勾结,中饱私囊所造成的危害比走私更甚。”

    贪墨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明的顽疾。

    虽然太祖皇帝反贪的决心十分强烈,但贪腐情况却并没有得到遏制。

    海贸这一块如果真的开了,谢慎提议创建的这海经局便首当其冲,要面对诸多海商的贿赂。

    如果内里烂掉了,最终海贸这一块并不会给朝廷带来多少税赋,相反还会将许多大明优质的商品如丝绸,瓷器流往海外。

    徐溥的观点就是,既然无法避免贪腐情况的出现,不如索性一刀切禁止开海。这样虽然会少了一点税赋,但却可以保证弘治朝官场清正廉洁的风气,其隐性收益更高。

    他这一番说辞显然说到了弘治皇帝的心坎里。

    要知道,弘治帝是一直以上古明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他要中兴大明自然离不开文官这个群体。如果文官内部腐化了,还谈什么中兴?

    谢慎心道徐溥还真是个老顽固,看来不使出撒手锏是不行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冲徐溥拱手道:“阁老此言差矣。官员贪腐与否和开海禁并不关联。况且设立海经局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与市舶司产生关联,这样海经局受巡抚节制,直接对朝廷负责,不必和地方产生瓜葛,又怎会有贪墨发生?就算真的有贪墨,朝廷也会严查,但这并不成为拒绝开海的理由,阁老切莫要因噎废食啊。”

    。。。。。。

    。。。。。。

第三百六十章 内阁更替() 
阁老切莫因噎废食啊!

    这一句话简直直击徐溥心门,让他十分难受。

    谢慎抓住徐溥话语中的唯一漏洞,且丝毫不给徐溥反击的机会。

    他能怎么说?只要他一反驳,便证明谢慎所说的因噎废食是对的。

    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已经让徐溥的争辩显得苍白。

    至少在弘治皇帝那里,徐溥已经处于下风了。

    徐溥却不想放弃,他瞥了一眼一旁的刘健,希望次辅兼好友能够站出来替他辩驳。

    可刘健却低垂着头束手而立,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这件事完全和他无关一样。

    徐溥心中又急又气,可又发作不得。

    好嘛,到了关键时候果然信不得外人。

    弘治帝又问了问李东阳、谢迁的意见,两位群辅自然是站在谢慎这一边的。这更使得徐溥被动。

    隐约之间他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被孤立,而天子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虽然天子并没有直接作出决定,但徐溥知道今日之后开海禁是不可避免了。

    从乾清宫出来时,徐溥第一次觉得那么的无奈。

    他扫了一眼身后的几位同僚,才发现他们都比自己年轻许多,和他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充满斗志。

    而那个提出开海禁的谢慎谢谨修,更是意气风发。

    徐溥觉得自己瞬间苍老了不少,只身朝宫门走去。

    。。。。。。

    。。。。。。

    弘治十年,九月十三。

    天子下诏开海禁。

    不仅在原有市舶司所在地广州、泉州、宁波设海经局。还在余姚、福州设立此处机构,直接由各地巡抚统管。

    这意味着长达百余年的海禁政策正式寿终正寝。

    五处港口开埠,意味着走私海商将无利可图,不得不转型为正经商人。

    其带给大明的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计的。

    而就在天子下诏的次日,内阁首辅,华盖殿大学士徐溥上书辞官。

    这显然是天子没有料到的。

    要知道自打徐溥代替刘吉主政内阁以来,朝野上下一心,大明朝廷一副欣欣向荣之态。

    在这种情况下,徐溥要撂挑子不干,弘治皇帝哪里会允准。

    天子直接批复不准,徐溥再上奏。

    天子依旧不准。。。。。。

    对徐溥而言,开海禁就意味着他的政治诉求无法实现,证明他的政治理念是错误的。一代阁揆,自然无法忍受这种侮辱。隐退致仕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天子不放人。。。。。。

    徐溥无奈之下只得告病假回老家袱溪养病,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隐退。

    这一次天子不能再拒绝了。

    因为徐溥今年已经七十岁高龄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

    徐溥真的老了,这一点即便是内阁首辅也不能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徐溥便真的有些大病小病也是正常的。

    天子只得允准徐溥的告假,但保留他的一切官衔和俸禄。

    也就是说,如今内阁首辅还是徐溥,只不过实际政务由次辅刘健代领。

    这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喜的是内阁中主张开海禁的李东阳、谢迁。他们入阁不过两年,属于徐溥的附庸。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施政理念。

    此次开海禁的争论便是个契机,他们抓住了机会,便成功摆脱了徐溥阴影的笼罩。

    忧的自然是刘健。

    虽然他看似接过了徐溥留下的首辅权柄,却被徐溥的门生故旧一通大骂。

    毕竟他作为徐溥的政治盟友,在最关键的时候没有站出来力挺徐溥,导致徐阁老政治失意,愤而告假离开京师。

    徐溥曾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门生故吏满天下。这种痛骂是刘健也接受不了的。

    他只得装作没有听见,斡旋于天子和百官之间。

    而正春风得意的谢慎,则成为了文官们追捧的对象。

    很快,徐溥的离开带来的影响便淡化至微末,乃至无人提起。

    太阳照常升起,百官依然忙碌的处理着各种公务,天子依然勤恳的批阅着奏折。

    大明的朝廷,似乎离开了谁都能正常运转。

    却说这日秋高气爽,谢慎一早来到都察院,见同僚们都笑眯眯的打量着他,下意识的朝后退了一步。

    我靠,这是怎么个意思,难道一封请开海禁的奏疏把谢慎推到了士林领袖的位置上了?

    徐老头虽然回老家养病了,可还有刘健啊。

    这货不是一开始也站在徐老头那边的吗。

    同僚们这么吹捧于他,叫刘健刘次辅如何想?

    按照原本的历史,徐溥是在弘治十一年致仕的,而次辅刘健理所当然的候补为首辅。

    不管谢慎愿不愿意相信,现在的事实就是徐溥因为他请开海禁的奏疏提前辞职,这个锅怎么都得扣在他的头上。

    刘健也多少会遭到徐溥门生责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众同僚又捧杀于他,刘健很可能会迁怒于他啊。

    谢慎虚应了几句,便来到公案前思忖着该如何自处。

    正自想着,与他同榜同年的沈御史沈括走到近前冲谢慎拱了拱手道:“谢大人,下官有一事不明还请大人解惑。”

    谢慎抬头看了一眼,见是沈括遂笑道:“但说无妨。”

    见谢慎一点也没有架子,沈括心中大喜。

    “陛下下旨开海禁,选择开埠地点多是在东南沿海,可唯独没有南直。这是为何?”

    谢慎还以为他能问出一个多么有营养的问题,谁知却抛出这么一个,直是无奈。

    他心道天子的想法岂是常人能够忖度出来的。

    他上书时可是希望南直隶和山东都开埠的。但到了天子这里,却是选择在福建开两处港口,并开了广州港。

    谢慎虽然自信能够开埠成功,但却也没有轻狂到认为能够完全左右天子的意志。

    只能说他的这套理论被天子认可,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建议,仅此而已。

    “陛下的心思,岂是我等臣子该忖度的。不过。。。。。。”

    谢慎顿了顿,幽幽说道:“南直隶的海商并不算多。朝廷不选在此处开埠而选别处也是情理之中的。”

    。。。。。。

    。。。。。。

第三百六十一章 私心与公心() 
“谢大人此言差矣。南直隶的海商虽然不比浙商、闽商多,但亦不少。况且正因为此地海商不茂,朝廷才更应该扶持啊。”

    这个沈御史。。。。。。

    谢慎强压下心中的怒气,沉声道:“南直隶与浙省毗邻。在宁波开埠与在苏松开埠有何区别?若是朝廷在苏松开埠,沈大人恐怕又会质疑为何不在浙省了吧?”

    其实他早就看出这个沈御史不是为了真的探讨开埠这个问题,而是打着请教的名号来刷声望。

    说白了,现在谢慎是朝中的当红炸子鸡,无数人都想借着谢慎这股东风自抬身价。

    这个沈御史恐怕就是如此。

    都察院的言官说白了就是靠着嘴皮子吃饭的。如果不能靠嘴巴搞出一些东西来,他们就会被遗忘。

    若论本朝那些官员最怕被遗忘,恐怕非风宪官莫属了。

    因为御史实在太多了。。。。。。

    一旦被君父和上司遗忘,就很难再出头。都察院可和翰林院不同。翰林院可以熬资历,熬出一片洞天来。都察院如果被打入冷宫,恐怕真得要把板凳坐穿了。

    这个沈括恐怕就是不甘寂寞,想要捣鼓出来一些动静。

    可是他找错人了。。。。。。

    谢慎是何许人也?那可是横空出世的文曲星,是首创海涂种棉的千古能臣,岂能这么轻松被一个小小御史摆一道。

    “谢大人,您怎么能这么说话呢。下官太失望了。”

    沈括被谢慎点破心思,恼羞成怒之下愤而转身拂袖而去。

    谢慎冷冷的盯着他的背影,虽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毕竟被人这么膈应了一次,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好在接下来的时间没有太多的人来骚扰他。谢慎早早下班后便坐上轿子返回府中。

    到了府门前,管家禀报说谢主事和王主事已经来了,被请到了偏厅。

    不用说,他也知道是王守文和谢丕到了,便点了点头直接朝偏厅而去。

    “子文兄,以中!”

    一进厅堂,谢慎便笑声打起了招呼。

    见谢慎连官袍都未换下便风尘仆仆而来,王守文颇是有些感动。

    “嘿,老哥我没看错你。”

    跟谢慎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了,王守文也多少沾上了一些谢慎的说话习惯。对此,谢慎自然也见怪不怪了。

    “怎么,子文兄难道也是就开海禁一事而来?”

    王守文不耐的挥了挥手道:“我才没那闲工夫呢。是以中硬拉着我一并过来的。”

    说完便朝谢丕望去。

    谢丕尴尬的点了点头道:“谨修兄,上次你找我的事情有眉目了。”

    谢慎知道是给大舅哥徐伦找工作的事情,便静下心来道:“我就知道以中绝对靠谱。”

    谢丕尴尬笑道:“谨修兄你先别急着夸我。我丑话可说在前面,若是最后事情没有办成,你可不要怪我。”

    谢慎笑道:“怎么会。在吏部还有你以中办不成的事?”

    “是这样的,相应官员会整理各州县官员的政绩,比对标准对他们作出初步考评。侍郎周大人只要首肯,这个考绩便算有效。”

    稍顿了顿,谢丕继续说道:“不过,选官外派却并不是完全由吏部决定的。”

    谢慎本已大喜,听到这里心中又是一沉。

    “此话怎讲?”

    “谨修兄真的不知道?”

    谢丕显然也有些惊讶,呷了一口余姚仙茗道:“吏部考评后会把各官员所在籍贯,以及父兄任职所在地排除,从剩余县所随机抽取。”

    我靠!

    听到这里,谢慎直是骇了一跳。

    还别说,他还真是不知道吏部给外放官员找工作采取了这么一个看天的办法。

    当然,细细一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毕竟,大明县所千余个,各地条件也多有不同。如果不采用这种随机的方式怎么分配?

    凭什么有的人能分到江南水乡,有的人却得去边塞吃沙子?

    当然,也不是只能按照这种方式来。

    如果上面有人,可以和吏部尚书或者副官侍郎打好招呼。亦或者是天子亲自下旨,直接任命官员去某地上任。

    不是四品以上的大员,不必经过廷推流程。

    谢丕这么说,显然也有征求谢慎意见的意思。

    若是谢慎有意,也可以提前和吏部侍郎打好招呼。这样大舅哥徐伦的新工作可能会被直接分配,而不必随大流去抓阄。

    谢慎思忖了片刻,还是道:“这样便挺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他现在风头已经很盛了。沈御史那件事便给他提了个醒,做人要低调。

    大舅哥这件事能帮则帮,但也没必要给他弄一个特别理想的上县。毕竟他的政绩实在不够看,能够平调已属不易。

    谢丕自然心领神会,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