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慎也知道这个任命跟前不久山西屯留的地震不无关系。

    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地震,但是屯留的最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找出一个背锅人负责,皇帝是不可能背锅的,这前任潞安府知府就自然而然的代君受过,成了背锅侠了。

    当然天子也不能吃相太难看,他老人家只是平级调动了前任潞安知府邱永,并没有捋了邱永的乌纱帽。

    从六品翰林修撰摇身一变成了正四品的知府,乍一看连升四级,让人艳羡。但谢慎却着实高兴不起来。

    一来确实地方官不如京官尤其是翰林词臣容易升迁,二来这外放任职的地方实在不怎么好。

    若是旁的地方也就罢了。那潞安府可是个是非之地啊。

    刚刚发生了强地震,估计民房衙门都倒得倒,塌的塌,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

    这种时候去到潞安府任职,就是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如果能够处理好地震后的一应事宜,带领潞安尤其是屯留百姓走向美好新生活,那自然是大功一件。但如果稍稍处理不妥,便会被人抓住不放,狠狠咬上一口。

    毕竟谢慎的仕途太顺利了,难免有人得了红眼病,时刻盼望着谢慎犯错。

    谢丕安慰谢慎道:“慎大哥你也不要太悲观了,也许过个一年半载陛下就会调你回京呢。”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谢慎笑了笑,并未正面作答。

    地方官在任期满前被调回京师,也是有可能的,但那都是针对外放镀金的。属于真正意义上简在帝心臣子的特权。谢慎可不敢保证自己也在此列。

    加之前些时日他为了刷声望,直言上书弹劾了寿宁侯和杨鹏一番,估计让弘治皇帝心里不太舒坦。

    天子虽然不会明说,但难保不会给谢慎穿小鞋。

    谢慎是状元出身,又是翰林词臣,没有直接外放的规矩。

    故而弘治皇帝才会稍稍婉转一些,先让谢慎在东宫侍讲的位置干个半年,这才下旨。

    当然这都是谢慎的推测,如果没有屯留地震,或许谢慎也不会立刻就被天子外放出京。只能说时也命也。

    对于一个立志入阁的大好青年来说,谢慎只能安慰自己,外放也是一个不错的历练机会。

    明代中后期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规矩,但并不是说庶吉士就会一直任京官。

    尤其是像谢慎这样的连升四级,从正六品清流变成正四品知府,怎么看都是领导器重啊。

    知府的任期是三年,但如果谢慎的政绩很好,提前调回京师也是可能的。

    归根到底,一切都是看天子的意思。

    天子若是想让谢慎镀金,为将来入阁积累理政经验,自然不会让谢慎在地方待太长的时间。

    好在明代地方官上任可以携带家眷,不然要是让谢慎和徐芊芊这对新婚燕尔,如胶似漆的新人就此分别三年,可真是够叫人头疼的。

    “听说潞安府那边民风彪悍,人人尚武,豪族世家更是豢养许多奴仆,慎大哥你还是小心一些。”

    谢丕有些担忧的说道。

    地方官尤其是知府这样主政一方的,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和地方豪绅之间的关系。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如果知府、知县这样的地方官一上任便和当地豪族对着干,很可能不用等朝廷调任,就可以提前卷铺盖滚蛋了。

    中国一直是宗族社会,皇权不下县,地方豪族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谢慎点了点头道:“丕贤弟放心好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便是我真的要动,也是循序渐进。”

    。。。。。。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七章 离京(第三更 为盟主梦中盛唐i加更!)() 
山西布政司的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处在北地,直面鞑靼人,养成了人人尚武的性格,民风极其彪悍。

    跟这里的人打交道,需要更多的技巧。

    不幸中的万幸是,潞安府位于山西布政司东南,不必像最北面大同府那样时刻担心鞑靼人兵临城下。

    虽然潞安府比不了江南那些莺歌燕舞的府县,但在山西来说也算相对安逸了。

    当然这个前提是能够让潞安府百姓从强地震中振作起来。。。。。。

    百废待兴,可是不好入手啊。

    这日谢慎告了假,早早离开了翰林院回到府中。

    徐芊芊得知夫君将要外放后,最关心的自然是自己能否同行。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徐芊芊着实有一些欣喜。

    除了老家蜀阜,她唯一长住过的就是松江府和京师。对于外界她十分好奇,此番谢慎能够到山西外放,徐芊芊自然可以多去领略一处风姿。

    何况在她看来只要能够和夫君朝夕相处,在哪里都不重要。

    小女人的心思就是这么让人琢磨不透。

    徐芊芊这里没有阻力,谢慎接下来便去到徐府向老丈人告辞。

    他本以为将在京师这个大酱缸中混到致仕,谁曾想竟然风云突变,当真是叫人唏嘘。

    徐贯得知谢慎被外放后非但没有惊讶,反而捋着胡须笑道:“这不是好事嘛。”

    谢慎一脸愁容道:“老泰山说笑了,小婿在翰林院干的好好的,前些时日又侍班东宫,这种时候外放怎么能算好?”

    做官也是讲究气运的。

    谢慎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如果能够顶住这口气或许将来就能赢得入阁资本。

    可眼下一外放,原本计划好的升迁轨迹可就全部被打乱了。

    “你天资聪颖不假,但却缺少阅历。只在翰林院里修史能历练什么?今后你若是想做到老夫这般高度,还是得有些手腕。”

    徐贯显然不知道谢慎的终极目标是要入阁做首辅,不然肯定一口老血喷出来。

    在徐贯看来,能够做到一部侍郎便十分了不得了。

    谢慎明白徐贯的意思。闭门造车的是没有前途的。到过地方主政和没到过的人完全是两个境界。

    这一点便是翰林词臣的致命软肋。

    徐贯是工部侍郎,部中员外郎、主事哪个不是人精,但这些人因为没有外放经历做事情显得假大空,很难切中要害。

    翰林词臣会比这些部院官员更缺乏经验,将来谢慎若是有机会扶摇直上这可是灾难性的。

    谢慎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心中还是有些不甘。

    “外放的时机也太差了。屯留刚刚强地震,陛下便将我派去,这可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徐贯摇了摇头道:“正因为此你更要好好表现。陛下为何派你去而不是旁人,不正是证明你能力出众吗?”

    谢慎:“。。。。。。”

    他只能感慨,老丈人思考问题的角度确实和常人不太一样。

    “好事多磨,你有了地方主政的资历,将来回京想要进驻六部便是信手拈来了。”

    再怎么说老泰山也是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人,他的话谢慎还是要听的。

    “小婿一定竭尽全力为潞安百姓谋福祉。”

    “贤婿你今年十七了吧?”

    徐贯满意的点了点头,话锋陡然一转道:“本来老夫是想等你二十再为你取表字的。但你此去山西赴任,任期足有三年。老夫担心赶不上,便提前替你取了罢。”

    谢慎心中大喜。

    虽然明代取字是等二十及第,但他毕竟已经步入官场,没个表字实在是不像话。老丈人肯出面替他取表字自然是极好的。

    谢慎便冲徐贯拱手道:“多谢老泰山。”

    徐贯点了点头,背负双手踱了几步沉声道:“慎字谨也,不如就叫谨修吧。”

    谢慎心道徐老大人取的这个字确实还不错,比杨慎杨公子的用修还要贴切名的本义。

    “多谢老泰山赐字。”

    徐贯捋了捋胡须道:“都是一家人有什么谢不谢的。不过你此去山西还是得谨慎一些,你可不是一个人。芊芊若是有什么闪失,老夫可饶不了你。”

    谢慎笑着答道:“小婿便是让谁吃苦也不会让芊芊吃苦的。”

    。。。。。。

    。。。。。。

    却说谢慎去到吏部办了相应手续,算是暂时告别了翰林生涯,走向美好新生活。

    临行前一众好友设宴为谢慎夫妇践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心态。

    谢慎实在不想在这种时候显露出小女儿情态,便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说我这不过是去山西三年,很快就可能回京师了。”

    王守文却是红着眼睛道:“说的轻巧,三年,人这一辈子有几个三年呢?”

    谢慎一时哑然,还是谢丕咳嗽一声解围道:“兴许慎大哥治理有功,一年半载便被陛下调回京了呢。”

    谢丕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六部正印堂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这样的红袍高官的任命一般要经过廷推手续。

    但像谢慎这样的四品官要是调任回京真就是皇帝陛下一句话的事情。

    谢慎望着不远处的青山感慨道:“大丈夫立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希望此次可以为潞安百姓做些事情吧。”

    他当然知道要想解决明代的土地问题需要从制度入手,譬如张居正搞得一条鞭法将赋税和徭役合并,就很不错。

    但那是庙堂大佬才有资格做的。

    谢慎现在不过是个四品知府,虽然勉强也穿了绯袍,但在那些大佬眼前真的就和蝼蚁一般。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

    “好了好了,时辰不早了,慎贤弟你还是早些上路吧。”

    王守文强自笑道:“作这些小女儿情态,若是被人看了去真要闹笑话了。”

    “保重!”

    千言万语化作两个字,谢慎顿了顿便毅然转身上了马车。

    长亭外,古道边,一卷黄尘扬起,一队十几人的车队沿着官道缓缓朝南行去。

    。。。。。。

    。。。。。。(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八章 不胶不离即可(第四更 为盟主梦中盛唐i加更!)() 
山西布政使司,潞安府。

    府衙之内,潞安同知李孝基愁眉紧缩。

    三月初的那场强地震瞬间将潞安府变成了修罗地狱。无数民舍房屋损毁,伤残者不计其数。

    就连潞安府衙也受到了很大损毁,大堂、二堂都需要重新进行修缮。

    若只是这些倒也罢了,偏偏地震后紧接着便闹起了瘟疫。

    这大概是因为死掉的百姓没有及时得到掩埋,尸体腐烂所致。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李同知作为知府的副官一直是个备胎,但凡知府能办的事情就不会假借李同知之手。

    李同知深谙官场规则,也懒得去争便悠哉悠哉的混日子。

    谁知就在潞安地震前的一个月,邱知府被吏部突然调任,虽说是平调,但各种流言传了出来,甚至有说法是朝廷嫌邱知府平庸无能便换下了他。

    李同知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终于可以经手处理政务了。

    按照大明朝的惯例正印堂官离任,副官候补。如果朝廷不再选派知府人选,李同知很可能便会递补成为新的潞安知府。

    别看知府和同知品级差的不多,但地位可是天壤之别。

    成为了知府便可以身穿绯袍,算是跻身高官之列。

    虽然这个高官在真正的大角色眼中和蝼蚁没有什么分别。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地震彻底震碎了李同知的升迁梦。朝廷已经有了决断,将会派遣一名新知府到潞安。

    在此之前,李同知将继续兼任知府的职务。

    整个潞安府死气沉沉,百姓没有地方睡觉,便都跑到了府衙前哭闹。

    都是灾民,打又打不得,骂又不能骂李同知只能允准他们自行在城中空地搭建窝棚,姑且熬过这个还有些寒意的春日。

    等到天气转暖,疫病得到了控制,再让他们重新建房。

    “东主,陈班头在例行巡视时又发现了四名得了疫病身亡的妇孺,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啊。”

    说话的是李同知的私人幕僚裴恽。

    作为李同知最为倚仗的助力,此刻他不能给出解决之策让李同知十分恼恨。

    “不是办法,不是办法。你就知道在这里聒噪。本官一个月给你二十两银子是叫你在这里喊苦的吗?”

    “东主息怒。”

    见李同知抖了官威裴恽立刻接道:“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哦?”

    李同知立刻起了兴致,凑前一步问道:“快说来听听。”

    裴恽不敢拿捏姿态,陪笑道:“朝廷不是任命了新任知府吗?东主只要等新知府到任,自然就可以轻松了。”

    听到这里,李同知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

    这算什么解决办法?不就是推个干净吗?

    不过在眼下,这也算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知府是主官事情自然要由知府去管,他这个同知只需要每天来府衙混日子即可。

    不过这么一想这幕僚赚钱也太容易了吧?

    李同知开始有些心疼自己的银子了。

    “这新任知府是从翰林院出来的,耍嘴皮子还在行,指望他恢复民生?哼,他能有什么法子。”

    李同知是同进士出身,自然十分羡慕翰林词臣。

    羡慕的久了便成了嫉妒,李同知便像一个妒妇般整日嫉恨那些翰林词臣,以及留在京师部院各寺的好命人。

    凭什么他们就可以动动嘴皮子,然后扶摇直上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凭什么自己就得在地方当牛做马,还看不到一丝升迁希望。

    故而他在听到翰林修撰谢慎被陛下任命为新任知府后第一反应是狂喜。

    翰林修撰又如何?状元又如何?虽然看似升品,但实际却是离开了清流“汇聚之地”外放到地方,前途一时渺渺。

    “这个翰林修撰可不一般啊。”

    裴恽话中有话,直叫李同知皱眉。

    “不过是个十七岁的娃娃,连毛都没有长齐,他能有什么不一般?”

    “东主有所不知,这谢大人不仅斗倒了东厂权阉杨鹏,还将寿宁侯张鹤龄骂的狗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