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首辅-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谢慎点了点头道:“那就把所有五经博士、典簿、侍书都召集来吧。”

    这三种官员虽然职责各有不同,但真到了编纂《大明会典》这种时候,却是要全员上阵的。

    如今王鏊王老大人领受皇命要教习二十名新科庶吉士抽不开身,这公署之中最大的官员便是谢慎。

    虽然刚刚上任两天,许多流程规则还没有摸清,但他还是要站出来主持局面的。

    那五经博士韩荣也知道大势如此,只能点了点头去召集人手了。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一章 惹上皇亲了() 
翰林院平日里就和一个养老衙门一般,大小官吏都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突然要召集人手自然十分不易。

    韩荣花了整整半个时辰,才勉强将八九成的官吏召集到,剩下的几人却是怎么也寻不到了。

    谢慎扫视了一眼公署中神态各异的官吏,直是摇了摇头。

    连大明人才培养库的翰林院都是这般情景,可想而知那些无足轻重的清水衙门是什么样了。

    “咳咳。。。。。。”

    谢修撰咳嗽一声,痛心疾首的言说了一番圣人之言,并理所当然的引到今日之事上。

    别管那些官吏心中怎么想,至少面上一副悔恨羞愧的表情。

    谢慎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始唱红脸。

    “不过,本官也明白你们的难处。故而今天这件事本官不会向王老大人奏明。”

    稍顿了顿,谢慎继续说道:“不过既然是在公署做事,就要有规矩。如今王老大人不在,本官便代其言说一二。眼下陛下下令编修《大明会典》,翰林院中除去杂役都得参与编修。卷帙浩繁,为避免出现贻误之事,本官决定对你们进行分组。”

    分组?

    在公署内的五经博士、典簿、侍书皆是面面相觑。

    这谢修撰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谢慎解释道:“本官会将在场几十人分成三组,分别由本官、王编修、陈编修负责开展《会典》的先期编纂事宜。”

    他也知道先前翰林院在进行典籍编纂时,除了一名总编修统领全局,底下的修撰、编修大多是样子货,根本不介入到实际的编纂工作中。

    这样一来,编纂的进程就不可控,底下的官吏能拖就拖,一项原本可能一两年、两三年完成的工作硬是被拖到了五六年甚至更长。

    而如果给编修、修撰分配了具体的任务,那么其对于典籍的编纂就势必会上心,毕竟相互之间也是一种竞争关系。

    只有对应的一部分工作完成的好了,才可能在总编修那里留下好印象,才可能捞到功劳。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不过绝不是寻常大明翰林院官吏能想出的。

    王瓒、陈澜对视一眼,纷纷点头称赞道:“谢修撰的这个法子好,等到总编修大人到了翰林院,一定向其建言。”

    谢慎淡淡一笑道:“一切还是得总编修的人选定了以后再说。”

    韩荣韩博士恭维道:“谢修撰真是天资聪颖,这法子下官怎么就想不出来呢。”

    谢慎面上不起一丝波澜道:“叫大家先散了吧。”

    工作的分配体现了领导的艺术。

    谢慎前世也读到过一些管理学的书籍,这其中的分寸自然拿捏的恰到好处。

    当然,这最终的决策还得等到《大明会典》总编修的人选定下来以后再由总编修来定。谢慎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具体采纳与否还得看总编修的意思。

    这涉及到官场秩序等级等诸多问题,谢慎绝不能越俎代庖。

    待五经博士、典簿、侍书退下后,陈澜奇道:“谢修撰方才那法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谢慎淡淡一笑道:“有竞争才有动力。我们三人各自负责一块内容,相互之间不就是竞争的关系了吗。总领负责之人一旦有了争的欲望,下面的人干起活来自然也就上心许多。”

    陈澜虽然年长谢慎不少,但哪里有谢慎的见识深远,此刻方是明白谢慎的用意。

    “其实用逆推人心的方式十分容易得出这个法子,陈编修以后可以多试试。”

    方法是方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谢慎丝毫不介意把这个方法说给陈澜听,因为他确信陈澜根本就掌握不到这个方法的精髓。

    一天的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又到了下班的时间。

    谢慎和王瓒、陈澜两位编修挥手作别,这便出了翰林院公署,乘着软轿回徐府去了。

    这次他乘坐的软轿和扛轿的轿夫是王守文介绍的,故而一路上舒适了不少。

    谢慎当即便命鲁种田和那抬轿的轿夫说好,以后长期用这家了。

    谢慎现在虽官居翰林院六品修撰,但毕竟没有开府雇佣长随、仆人,而且这些开销短时间内也不是谢慎能够承受的起的。

    至于徐家虽然以前也有轿夫,但那也是徐贯在京时候长期雇佣的,并不是卖身于徐府的。

    自打徐贯领皇命赴苏松治理水患,那些轿夫便也遣散了。

    所以谢慎现在不得不再临时雇佣一些轿夫来应急。

    徐大小姐离开京师后,徐府便似一下子空了似的。少了个人在身旁嘘寒问暖,谢慎颇为不适应,索性捧了几本闲书来看。

    便在谢慎看的入神时,书童陈虎儿来报说王小郎君来了。

    谢慎连忙叫陈虎儿把王守文引到书房来。

    “守文兄怎么突然深夜造访,难不成有什么大喜事吗?”

    谢慎打趣似的笑道。

    “喜事没有,倒霉事倒是有一件。”

    王守文无奈的摇了摇头,沉然叹息道。

    “哦?”

    “我家在正阳门外有一处田庄,因为要灌溉田亩,便截了一段水渠,那下游本是无主荒地,谁曾想寿宁侯府的人却找上门来说那些地是他们的,这显然是他们强行圈地,真是不讲道理。”

    王守文无奈道:“若是一般的人家也就罢了,偏偏这寿宁侯最是跋扈。这一次,恐怕不能善了了。”

    听到这里谢慎也是心中一沉。

    这寿宁侯是何许人也谢慎自然清晓,这位是当今天子原配张皇后的亲弟弟,京师臭名昭著的皇亲。

    照理说大明的外戚都很低调,但凡事总有例外。

    这张皇后娘家便是十分嚣张跋扈的存在。

    寿宁侯霸占无数京郊田地,因为有张皇后撑腰却是无人敢管。

    莫说是宛平县、大兴县的县官了,便是顺天府衙、都察院都不敢哼唧一声。

    当今天子虽然圣明,但清官难断家务事啊,难道让天子下令严惩严查自家人吗。

    “慎贤弟,你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吧。”

    王守文显然已经无计可施,一屁股坐在官帽椅上无奈叹道。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二章 王华的逆袭() 
谢慎还是能够理解王守文现在的心情的。

    寿宁侯张鹤龄在大明历史上都是排的上号的纨绔国戚,遇上这么一个主可真是够头疼的。

    照理说,王家在京师也是显赫名门,有王华老爷子这根定海神针在遇到寻常纨绔,大可以谈笑间化解危机。偏偏寿宁侯张鹤龄是本朝天字第一号纨绔,连王华老爷子都罩不住了。

    现在纠结寿宁侯为何突然将荒地据为己有是没有意义的,此刻需要的是解决办法。

    谢慎一直给王守文的印象就是无所不能,神通广大。故而王守文才会在情急之下连夜来到徐府找谢慎询策。

    谢慎背负双手起身踱步,一边踱步一边思忖着解决办法。

    寿宁侯背后有张皇后,这是他最大的凭侍。如果能堵住张皇后的嘴,似乎寿宁侯也就没有那么有恃无恐了。

    那么,该如何堵住张皇后的嘴呢?

    这位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逼得弘治天子只娶了她一位。非但如此,张皇后还不准许天子临幸宫女,故而导致弘治皇帝子嗣绵薄,除了小正德以外再无皇子。

    这也酿成了弘治皇帝对继承人无可挑选的窘状,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寿宁侯是想要将这件事情闹大吗?”

    谢慎蹙起眉头沉声问道。

    “自然,以他的性子恐怕绝不会善罢甘休。”

    王守文本来春风得意考中进士,现下却是耷拉着脑袋一副天塌下来的样子。

    “如果是这样,那反倒是好办了。”

    谢慎长吐出一口气淡淡道。

    “怎么,慎贤弟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谢慎示意王守文附耳过来,进而将他的计划一并说出。

    “这样。。。。。。这样真的行吗?”

    王守文狐疑的看向谢慎,右手握拳又展开,如此反复。

    谢慎摊开双手道:“你若不信我就算了,等到寿宁侯把事情闹大,吃亏的肯定还是你们王家。”

    王守文连忙赔笑道:“我又没说不信你,慎贤弟,我照你说的做还不成吗?只是父亲大人那里。。。。。。”

    “令尊那里先不要去说,等到事态平息下来再说也不迟。”

    “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王守文叹息一声,幽幽道。

    。。。。。。

    。。。。。。

    翌日一早,谢慎照例洗漱用了早点、换了官袍去到翰林院坐班。

    只不过因为有了编修《大明会典》的任务,平日里闲适的公署变得紧张忙碌了起来。

    不少五经博士、侍书、典簿翻阅着各式史料典籍,并不时记下些什么。

    而新任修撰谢慎,编修王瓒、陈澜也没闲着,他们要负责一些定调子的工作。

    该往哪个方向编纂,该如何入手都需要他们拍脑袋。至少在总编修的人选定下来之前是这样。

    好不容易挨到了午饭的时间,韩荣韩博士伸了一个懒腰,迫不及待的要去打开食盒就着冷拼用些饭菜。

    便在这时平日里很少来公署视察的天子日讲官王华阔步走了进来。

    对于这位,韩博士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王老爷子是成华十七年的状元,殿试后当即被授予翰林修撰的职位,之后便一直在翰林院坐班,直到今年才升任天子日讲官。

    翰林院的修撰并不只有一人,最多可设三人。

    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同时有三位状元任此职。

    若是今年王老爷子没有转运,很可能和谢慎同任此职,那可就太尴尬了。

    不过如今王华不但任职天子日讲官,还负责《会典》的一应编纂事宜,可谓熬出头了。

    论资历,王华在翰林院熬了这么些年绝对压得住阵,论才学也绝对是当今朝廷前三的存在。故而他来编纂《大明会典》是众望所归的,任何人都挑不出什么错来。

    与王华同来的还有一个传旨的小太监,那小太监表明来意后翰林院公署内的所有大小官员包括王华在内全部跪倒在地,领受皇恩。

    小太监缓缓展开圣旨,一字一句的念了起来。

    圣旨的内容在场众人都已猜到,并不觉得新鲜,无非就是任命王华为总编修,总领一应事宜。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句话特地提到了谢慎,命谢慎为这次《会典》编纂的副编修,全力配合王华。

    对此谢慎都感到有些惊讶,要知道谢慎虽然是今科状元,但毕竟只有十六岁,在旁人看来阅历见识有限,能够进入翰林院任职修撰那是因为本朝定制如此。

    但让谢慎作为王华的副手编修《大明会典》如此重要的典籍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衮衮诸公肯定会疑惑,天子为何会如此高看谢慎一眼。

    不过疑惑归疑惑,既然天子已经降旨,作为臣子就要无条件的选择服从。

    小太监宣旨完毕,王华和谢慎纷纷领旨叩谢天子圣恩。

    待那小太监离开后,翰林院的大小官员纷纷向王华、谢慎表达了祝贺。

    王华虽然极力克制,但仍是难掩心中激动。

    他已经蛰伏的太久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自然要好好施展一番拳脚才是。

    至于谢慎倒是没有太过欣喜。

    对于他来说,这种编纂典籍的事情有的是机会。

    只不过跟在王华身边一起编纂《会典》,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总编修的人选确定了下来,一切编纂工作便进入到正轨之中。

    王华老爷子也确实能力很强,将各个博士、典簿、侍书安排的极为妥当,使得他们能够各尽其用。

    看王老大人的气色,显然还不知道自家田庄佃农和寿宁侯家奴间的龌龊,谢慎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这计划惟独不能让王华王老大人知道,不然一切可就前功尽弃了。

    《会典》的编纂工作是枯燥的,不过也是充实的。

    很快一天的时光便闪过,谢慎舒展了一番身体,准备下班,王华却是在背后叫住了他。

    “王老大人,有何吩咐?”

    在王华面前,谢慎还是要保持低调的。

    “编纂《会典》的这件事,老夫还要感谢贤侄你啊。”

    。。。。。。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章 嚣张的寿宁侯() 
谢慎还以为王华叫住他是为了什么事,原来是编纂《会典》一事。

    这其实是少年卖了一个顺水人情给王华,反正按照历史进程最后王华肯定会编纂《会典》,谢慎让王华向天子自荐,只不过是让历史提前发生了而已。

    当然,王华不知道这些。

    君子讲究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之。

    王华认为他能够出任《会典》的总编修,其中有谢慎的功劳。故而这番感谢也在情理之中。

    “老大人这话,真是折煞下官了。”

    谢慎连连冲王华拱手,恨不得行一记大礼。

    王华也知道年轻人面皮薄,便捻着胡须道:“贤侄这份恩情老夫记下了,今后若是有需要老夫相助的地方尽管开口。”

    谢慎喜声道:“多谢老大人。”

    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二人在翰林院公署前分别,各自回府去了。

    回到府中谢慎便径直回到屋中躺在床上思忖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在他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