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凡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一凡人-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欠窕褂谢钊司幼 

    待到了总督衙门,没有想象中的气派,满院的收尸担架胡乱停放着。屋檐下坐着些衣衫污糟的士兵,都是一脸疲惫,双眼通红。还有些士兵则东倒西歪地躺在地上睡觉,想是累极了。见了杨云进来,一言不发,竟没有人搭理。

    杨云进了正房,张扬正蓬首垢面的趴在桌子上打瞌睡,手中还握着一支毛笔。杨云轻手轻脚走了过去,帮他收了笔放好。桌上一张宣纸上写着一首五言律诗:“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一看便知是张扬感时伤怀之作。

    杨云不忍叫醒他,便寻了张凳子坐下等他醒来。约摸盏茶时分,张扬猛的惊醒,抬头看到杨云,苦笑了一下说道:“二哥来了!你看我,竟然就此睡着了,让你看笑话了,这几日实在太累了。”

    杨云点了点头道:“如何?治疫之事可有成效?”

    张扬叹气道:“二哥也看到了,京师哀鸿遍野,一片惨淡。如今既无治疫良方,又无平疫良策,我徒有救民之心,奈何疫情汹汹,无力回天,只能趁还干得动,多安葬些亡者了。真是有愧于皇上,有愧于黎民。我,我心中憋得慌,也难受的紧,真如使出全身力气打出一拳,却打在棉花包上”他说道此处,忍不住眼眶也红了。

    杨云也是心中一片惨然,无言以对,陪着叹了口气。张扬又说道:“二哥向来妙计颇多,对治疫之事可有甚么高见?说来听听,也算集思广益。”

    杨云沉吟片刻,说道:“据我看来此疫此时无药可救,治疫已是不可能,只能下大力气防疫了。所谓以防为治,防疫即是治疫。”

    张扬问道:“如何以防为治?请二哥说明白些。”

    杨云道:“罗刹国也曾大行过这般瘟疫,只是他们叫黑死病而不叫疙瘩瘟。我前日和他们谈了谈,这黑死病恶就恶在人人传染上。染病之人不用说了,只能自求多福,未染病者却是防不胜防,一个不小心便被传染了。我想若是一旦发现有染疫者便将他隔绝起来,不与外人接触,即便他的亲人朋友也不得与之见面交谈。如此一来也就断了传染源头,就不会再有一人疫则举家疫的惨剧。待到散布在民间染疫者越来越少,日子长了,疫情也就不治而平了。”

    张扬沉思了一会,说道:“二哥这说倒是新鲜得很,也不得不算一条妙计。只是如今阖城染疫者已是数不胜数,哪有这么大的隔绝所在来隔绝这些人?”

    杨云想了想,又说道:“我去年在鼓楼外修了一座大房子,你是知道的,万把人还是可以容纳的。请三大营再拨上几千副军账在城外扎了,染疫者都送到军账里住着,估摸着也差不多了。”

    张扬道:“也算可行。只是染疫之人本身就够恓惶了,再让他们离父别母,抛妻弃子去等死,未免太不人道了些。”

    杨云叹气道:“我如何不知道,急病不下猛药,怎么能行?你书读得比我多,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的道理应该明白的。”

    张扬沉默片刻,说道:“也只能这般了!总比我坐在这累得半死,又徒劳无功强。”我这就去宫里请旨罢。”说着便起身叫人备轿。

    杨云却摆摆手道:“二弟莫慌,我还有几条要交待。事已至此,也不在乎这一刻两刻的功夫,若不商量个万全之策,也是徒劳无功。”

第一百零七章 平疫(一)()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张扬听闻杨云还有话说,又坐下了,吩咐下人端了茶上来,细听他的锦囊妙计。

    杨云端起茶盏,用杯盖拨了拨浮茶,喝了一口润了润喉又说道:“我宅子左右住了些回回,回族女子你是知道的,平日要戴头纱面纱的。依照回礼,除了眼睛,若是有一丝一毫肌肤叫他人看了便是奇耻大辱,全身上下即便在三伏天是包得严严实实的。”

    张扬早已听的不耐烦起来,说道:“如今等着水来救火,二哥怎么又说起回族礼仪来了?”

    杨云摆了摆手道:“二弟莫急,听我细细说来。疫情你比我清楚,但凡京城百姓,谁家没有个把染疫的人?我暗观我家左右那十来户回回女子,竟无一人染疫。我只当回人和汉人体质不同,后来打听了下,这些回回家中男子却和咱们汉人一样,染疫者十有五六,唯独女子得以幸免。我也就明白了,这疙瘩瘟是能由肌肤与口鼻传染的。”

    杨云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我听说前几天你衙门内办差的兵卒染疫的数不胜数。而今次隔绝病人是个大工程,仍需朝廷拨兵协助。你尽快赶制一批头纱面纱,叫办差士兵时时刻刻戴上,即可免受传染。这是其一。”

    张扬点头道:“二哥所言极是。”

    杨云停了停又说道:“其二,不光士兵,百姓也要带上面纱。由朝廷出资,于与民间广征棉纱,做成面罩广为散。确保阖城百姓至少人手两套,以备换洗之需。再定个日子,从那起日开始,无论官民,必须佩戴面罩。此令一定要严苛些,未戴面纱者,当罪论处!

    其三,隔绝所一旦开始隔绝,数万数十万人聚在一起,虽是命在旦夕的染疫之人,汤水饭食也不可少。

    张扬听他一二三四说完,心中无限佩服,感慨道:“张扬空读了一肚子破书,与二哥相比,竟是一无是处,真乃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这就去请旨,若有甚么疑问,再来向二哥请教罢。”

    杨云道:“那你快去罢!此计成与不成我也没把握”

    二人也便就此分手,张扬去宫中请旨,杨云自回家中不提。

    张扬紧赶慢赶来到宫中,来到御书房门口。王承恩正在门口站着,拱了拱手说道:“王公公,皇上可在里面?”

    做了个手势示意他噤声,低声说道:“贾仙长正在里面给皇上疗疾,想着也快完了,请张大人稍后一会罢!”

    张扬问道:“皇上身子又有不适了?”

    王承恩点头道:“连着几天没睡好觉,今天有些委顿,早膳也没进。

    二人正说话,里间传来崇祯的声音:“是张扬在外面说话?进来罢!”

    张扬整了整衣服,朝王承恩点了点头进了御书房。行了跪拜礼,崇祯挥了挥手对贾德明道:“朕觉得也差不多了,你退下罢!”

    张扬躬身道:“皇上请多珍重龙体,不宜过劳。”

    崇祯嗯了一声,抬头看了张扬一眼,见他蓬垢面,一脸憔悴,问道:“平疫之事如何?”

    张扬沉默片刻答道:“暂时未见起色。”

    崇祯叹气道:“朕也知道此事难为,朕派你去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还是那句话,你只管放手去办。”

    张扬道:“臣目前已有了良策,只是有些事情还需要皇上下旨”说到此处,他便将杨云所说的一二三四奏了崇祯。

    崇祯听罢思索片刻,说道:“那便这般罢。朕即刻下旨,你要多少兵只管去张国柱那去调,军账和粮食你带了朕的钧令去兵部和顺天府领,征棉纱的银子若是不够,户部再给你拨。”

    张扬便又跪下谢恩,崇祯摆摆手道:“起来罢!此举乃是为民解难,为朕分忧,何谢之有?若是此方行得通,你便是百姓们的恩人。到时候不光百姓要谢你,朕也要感谢你。”

    张扬领了旨,便回衙门筹办这些事宜,自是不在话下。

    新调的五千士兵,由张国柱亲自领了,当日便开进了总督衙门。与张扬见了礼,张国柱站在院中,双目圆睁着望着身前的黑压压的人头,朗声说道:“今日起,你们便跟着总督张大人办差了。差使办得好了,不光张大人不会亏待你们,本将军也是重重有赏。谁敢不听号令,办砸了差使,军法大家都知道,俺老张第一个屠了他。若是不幸染了疫,那是命里带的,大家一个锅里抡勺吃饭,俺老张自会安置他妻儿老小。”

    他停了停,又喝道:“龙四!”

    龙四自人群中出来,行了个军礼答道:“末将在!”

    张国柱点点头,说道:“龙四你们都是认识的,两个月前还和你们穿一样的号褂子,如今已经是参将了。就是因为上次城外安民有方,皇上特旨提拔的。”

    他又扫了扫众人,接着说道:“俺老张手下没有弱兵,响鼓不用重锤,就说这么多,听明白了没有?”

    五千军士齐声喊道:“谨遵张将军号令!谨遵张大人差遣!”

    送走张国柱,龙四便吩咐兵卒在奉天府外扎营。当夜,兵部的一万顶军账运来了,五千士兵于城外连夜搭建。天还未明,已尽数搭好,自城头看去,连营三十里,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头。

    第三日,赶制的两万副棉纱面罩也已运达,一人四副到兵卒手中,每隔三个时辰更换一次。五千兵卒组成的庞大收尸队走上了街头,每街每巷,逐门逐户收殓尸体。短短三日,便将京城无主尸,收了个干干净净。若有继续死亡者,自有邻居家人来衙门报知,随死随殓。

    这五千收尸队每日装抬疫尸,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高危人群。让人欣慰的是三天过去,五千人中染疫者不足十人。平疫衙门人心大振,张扬上书皇上,将此消息告知崇祯。崇祯也是龙心大悦,下旨令各处广征棉纱,赶制面罩。

    只是收尸队快刀斩乱麻般的收殓尸体,自然来不及掩埋,城外尸体越堆越多,足有数万数十万之多,成了一座骇人耳目的“尸山”。杨云于家中听闻了,心知此事不妥,又赶到张扬处,建议他将所有尸体付之一炬。

    是夜,一场大火燃起,直映得天边红,星月无光。阖城军民望着城外,默默无言,心中无限沉重。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一百零八章 平疫(二)()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话说张扬在杨云的建议下,将城外堆积如山的尸付之一炬,彻底切断了最大传染源。此举若是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自是毋庸置疑。但此时是明朝,一场危机即将爆。

    熟悉法律的朋友可能知道,1985年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中国土葬改革拉开大幕。

    其时中国刚刚经过建国后近三十年****,尤其是十年浩劫已将旧社会的礼义廉耻冲击地七零八落。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火葬推进的过程中,仍然产生了无数阻力。在基层,火葬和计生成为了官民对抗的焦点,全国各地每天都爆着流血事件,延绵十余年。而在十七世纪的明朝,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更是最根本的天纲人伦。

    五月初八日,张扬焚尸后第二日,弹劾奏章便如雪片般飞向崇祯案头,奏他不顾纲常人伦,大焚尸体,不敬死者。崇祯留中不。

    五月初九,四十八名言官又联名上书,奏他沽宠邀功,苛酷为政,引官愤民怨。崇祯置之不理。

    五月初十早朝,礼部尚书黄谨率先难:“臣弹劾平疫总督张扬焚烧疫民尸数万,引天怒人怨,请皇上治他暴虐之罪。”

    张扬入仕尚短,还是第一次有人在朝堂上公然弹劾自己。立时便红了脸,站出来说道:“皇上!臣有奏辩。”

    崇祯摆手道:“莫急!待黄谨奏完。”

    张扬只得站了回去,心中忐忑不安。崇祯便说道:“你们的奏折朕都看了,有说张扬罔顾纲常人伦的,有奏他沽宠邀功的,有奏他刚愎自用的,有奏他苛酷为政的。既然诸臣工皆认为他有罪,今日便专门议一议这事。黄谨你先说。”

    黄谨躬身道:“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我朝以儒道治天下,‘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乃是儒家之礼,既是对亡者哀悼,亦是对生者的慰藉。张扬罔顾纲常,焚尸十万,有违天理。凡有违国之四维者,一维则国倾,二维则国危,三维则国覆,四维则国灭。管仲有云:背人伦而禽兽行,国十年而灭。我朝以礼治天下,请皇上治他越礼之罪,昭示天下,否则国之将倾。”

    崇祯脸色平得像一潭死水,看不出喜怒,说道:“很好!黄谨不愧理学大家。朕都知道了,哪位臣工再来说说他如何沽宠邀功,苛酷为政?”

    殿上众人知道张扬如今圣眷正隆,揣摩不透崇祯认得心思,一时都不敢出声。良久,吏部的一位姓李的老侍郎站出来躬身说道:“臣愿一言!”

    崇祯点头道:“但说无妨。

    李侍郎道:“张大人正直当年,少年新贵,得蒙皇上隆恩,初登仕途,无功无劳便是官居二品,怀了一颗拳拳报恩之心本是人之常情。只是求功报恩之心操之过急,一心想做出一番事业来以报君恩。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才罔顾常礼办出这大焚疫尸的苛酷之事。如今木已成舟,请皇上小做训诫,免去其总督之职,另委一老成持重之人平此大疫。”

    崇祯又点头道:“沽宠邀功,苛酷为政朕也明白了。何人再来说说他如何刚愎自用?”

    另一名老夫子站出来说道:“尚书有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张大人一未请旨,二未集思广益便办下这泼天大事,确实唐突了些,刚愎二字也不算冤枉。若是事先在朝会上议一议,也便不会做出这般骇人视听之事。”

    张扬此刻已明白这些人不过是见他年少得意,圣眷优渥,因此犯了红眼病,找了由头来打压他。一时气得面红耳赤,手足颤,皇上没有话,又不敢站出来辩奏。

    崇祯面色阴郁地看着殿中诸臣,说道:“如此说来张扬今日事罪不可恕了,那便如此,张扬先免去平疫总督之职,戴罪听勘!”

    张扬听到此处,已是五内俱焚。好不容易平疫之事刚有了一丝起色,竟便如此夭折。正欲上前申辩,崇祯摆了摆手,威严地说道:“张扬不必多说,是非自有公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