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凡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一凡人-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崇祯心头惭愧,杨云对他如朋友般坦诚,自己却遮遮掩掩,不以真面目示人,算什么朋友?一时豪气上涌,忍不住说道:“杨贤弟,朕即是大明国君,崇祯皇帝朱由检,你待朕如朋友,朕心中很欢喜。朕若是再遮遮掩掩的话必然有违君子之交。朕心中明白,若是说穿了,你可能不会再如此待朕了,但朕还是忍不住要说。”

    崇祯一口气说完这番话,默默的看着杨云,不知他作何反应。

    杨云起身跪下,朗声说道:“杨云参见皇上。”

    崇祯心中惊奇:“平身吧,朕亮明身份,你为何豪不惊讶?”

    杨云站起来说道:“皇上进门那一刻,小民已知皇上身份了。”

    崇祯心中更惊奇了,又问道:“那你为何还用寻常礼仪接待朕?”

    杨云从小接受的都是现代教育,满脑子都是现代思想,没有古人对皇帝的敬畏感,更不会相信皇帝是神,是龙。加上他穿越前也经常能从电视和电影里看到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皇帝对他来说没有如此神秘,知道皇帝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不必如此畏惧。

    崇祯当然不会明白他心中的想法,问出这个问题,实属自然。杨云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沉吟了一下,说道:“皇上以客官身份光临敝店,杨云自然以掌柜身份接待皇上。后来皇上和我相谈甚欢,以兄弟相称,杨云自然以朋友兄弟礼仪相待。”

    崇祯还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和他说话,心中高兴,说道:“若朕以后以朋友身份见你,你依然以朋友待朕?”

    “只要皇上不治杨云的罪,自是如此。”

    崇祯心头大喜,说道:“很好,朕这一辈子只交了你这么一个朋友,也只有你一人敢如此和朕说话。朕非但不会治你的罪,朕还十分欣赏你的胆识。你这朋友,朕交定了,你是朕的布衣之交。”

    杨云拱了拱手,笑道:“皇上,以后我就称你杨大哥了。”

    崇祯也是哈哈大笑,说道:“如此甚好,杨贤弟。”

    两人闲扯了一阵,崇祯看天色将晚,宫中还有众多政事需要处理,欲告辞离去,杨云又留他吃了一盏酸梅汤。

    崇祯放下杯盏,说道:“杨贤弟,朕也不白吃你的酸梅汤,但朋友之间,谈钱伤了感情。朕身上也从来没带过银子,哈哈!朕给你留几个字吧,亮亮你的招牌,朕也假公济私一回。”

    杨云心头一阵狂喜,若是皇帝能给杨柳风留下御笔,今后的生意还愁不好吗?赶紧笔墨伺候。

    崇祯提起笔,先写了杨柳风三个大字做牌匾用,似乎还意犹未尽。沉思了一会,又提笔在纸上写下“杨柳风外杨柳青,酸梅汤中酸梅香”两行字,将来刻在牌匾两边的楹柱上正好。

    崇祯这几个字只能算是中下水平,那两句半诗半词的话也只是打油诗水准,但是皇帝御笔,自然非同凡响。众大臣又言不由衷的夸赞了一番,这才准备起驾回宫。走到门口,崇祯拉了拉杨云的手,说道:“今日斩了闯贼,又交了杨贤弟这个朋友,是朕这几年过得最开心的一日。好了,杨贤弟,朕这就走了。”

    话到此处,两人竟有些不舍,崇祯又环顾店中一圈,才出了门。

    帝辇已候在门外,崇祯瞬时又恢复君王威严。附近百姓听闻皇帝御临,都涌出来看热闹。见崇祯一出门,哗的一声,尽数跪下,磕头不止。崇祯低沉地说了声“起驾!”,帝辇稳稳抬起,一行人浩浩荡荡往宫内走去。

第二十八章 竹刻青年() 
这几日是杨柳风自开业以来最风光的时候。崇祯皇帝一向以深居简出而闻名,不仅御驾亲临,还留下墨宝,这广告做的,简直绝了。每日自是顾客盈门,连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杨云又换上了崇祯手书的牌匾楹柱,文人雅士更是趋之若鹜,只为瞻仰一下御笔墨宝。

    崇祯和杨云以兄弟相称的消息传出以后,众人对杨云也变得敬畏起来。坊间还有消息暗传杨云其实是皇上的同胞兄弟,因受不了宫廷约束,才出来开了这杨柳风。对此传闻杨云也不做回应,杨柳风的背景变得越发神秘起来。

    传言自是不可多信,但也不可不信,万一传言是真的呢?于是乎,各路达官显贵甚至朝廷重臣也频频来访,同杨云称兄论弟,礼遇有加。杨云知道他们心中所图,总是不咸不淡,众人越发觉得杨云不是常人,身上有一股“龙气”。

    就连风家众人也变得客气起,风义山更是几次拐弯抹角的向他打听此事。杨云自是矢口否认,却又说不清自己的身世来历,传言也就越传越玄。杨云自是哭笑不得。

    皇上留下墨宝,引来了一大批附庸风雅之人来店中留字留诗。短短几日,光是“人间佳饮”、“琼浆玉露”之类的书法作品就收了近百张。留书之人都希望能将其作品挂起来,与皇上御笔同列一室,那是何等荣耀。奈何店中空间有限,不能一一陈列。

    一些秀才举人的字,那都好说,集中收起来充柴烧了。而那些达官显贵、文坛领袖的作品就不敢如此亵渎了。一来确实价值不菲,二来这些人也不敢得罪。只得将这些作品装裱起来,又在在杨柳风旁边另起了一座房子,专辟一室来陈列这些字画。

    杨云是现代思维,看出其中商机,索性雇人卖起了门票,一两银子参观一次,居然观者如云,每日能收近百两银子。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古人重视礼仪,权贵们来拜访杨云,自然不能空手,礼品是必须的。这些人自是排场惊人,各类珠宝玉器、端砚贡墨、奇珍异玩、千年山参,送起来眼睛都不眨。杨云起初还暗暗咋舌,收得多了慢慢就麻木了,任由这些东西堆了满满一屋子,懒得去看了。

    杨柳风的生意越来越好,杨云反倒对店中的各种事务顾及的越来越少了,每日都在忙些迎来送往,应酬酒局之类的事情。好在风大伯精明能干,店中生意全靠他一人独自撑起。只是这种日子过得久了,心中也就厌烦了。

    这一日,杨云从得月楼赴宴出来,心中有了一些酒意,也就不想乘轿子,索性走一走,醒醒酒。路过一个小摊,见摊前人头攒动,心中便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刚开始卖酸梅汤时也是一个小摊撑起全部江山。如今回想,如在梦中。现在见到小摊,心中感到亲切,便凑过去看了一看。

    摆摊的是个手艺人,二十来岁的一个青年男子。身旁堆了一堆三寸来长的竹筒,手握一柄刻刀在竹筒上飞龙走凤,不多时竹筒上就出现各种人物风景的图案。凑近一看,端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围观人群纷纷叫好,这个叫刻个八仙过海,那个叫刻个岁寒三友,还有人叫刻个美人西施。青年面带微笑,一一刻出,顾客再掏两文钱买走。

    青年确实有两下子,无论顾客选题如何刁钻,总能在瞬间一一刻出,似乎这些图案早已印在他脑中。

    杨云也是没事,就多看了一会。过了午时,天气便热了起来,围观人群慢慢散去。青年见杨云仍站着不动,笑了笑问道:“这位公子想雕个什么花样?”

    杨云本没有这个意思,听他如此一说,反倒不好意思起来,随口说道:“雕个杨柳风吧。”

    青年也不多问,取过一节竹筒,刀走龙蛇,不多时就已刻好,递给他说道:“公子看看,可还满意?”

    杨云道了声谢,接过一看,寥寥数笔,有干有枝,柳条弯垂,似动非动,真如有微风吹过一般。当下连连说道:“好!非常好!”

    青年羞涩一笑,轻声说道:“公子这画题命得好,寻常人都是让刻些花鸟鱼虫,人物诗词,唯独公子要刻个杨柳风。这一个风字,意境就全出来了,对刻工要求也就高了。所谓画树容易,画风难。”

    杨云不过随口一说,青年却说出这一堆来,仔细一想,又确是如此。杨云觉得青年很是不俗,两人又攀谈了一阵。

    原来青年家住西山脚下,家中尚有父母二人,一家三口靠几亩薄田过生活。青年自幼时起就爱画画,家中无钱买纸砚,平日里只得用笔蘸水在青石上作画,只是画作无法保存,心中难免遗憾。

    他家屋后有好大一片竹林,郁郁葱葱越发越多,慢慢竟然发到整个山腰都是。靠山吃山,家中器物多为竹制,有一日看得厌烦了,就用小刀刻在竹器上刻了些山水人物,家中老爹看得欢喜,心中却很凄楚,含着泪说爹爹无钱给吾儿买纸画画,就在竹子上画吧,胜过这青石万般,吾儿将来也能有个念想。

    青年自此就迷上了这竹刻艺术,日日在家刻山刻水,刻人刻物,几年下来倒积累了一屋子竹刻。老爹担到集上,胡乱卖上几文铜子,换些油盐酱醋回来。青年农闲了,也来城中刻些竹筒换钱,也算学有所用。

    青年若是生在在现代,那就是民间艺术家,奈何在明朝只能做个乡农。杨云听得心酸,掏出二两银子交给青年,他却涨红了脸说兑换不开,竹筒就送给公子了。杨云强按着叫他收了,青年又送他几个较好的竹筒回家做笔筒用,杨云只得抱了一捧竹筒回家。

    让杨云用毛笔,自是强人所难,家中没笔,就不需要笔筒,一堆竹筒放在家中也没甚用处,慢慢也就忘了。

    又是一日,杨云吃得烂醉会到家中,腹中如火样烧将起来,只想盛碗凉水喝。也是吃醉了酒,杨云晕头转向的居然找不到杯盏茶壶,心中焦灼,看到桌上几个竹筒,索性取过来一个盛水喝。

    一连吃了三筒凉水心中才舒坦了些,杨云看着手中的竹筒,心中一动。若是用竹筒来装酸梅汤和果子露,不就成了现代的瓶装饮料。如此一来,他的产品就可以走出杨柳风,面向更大的市场。杨柳风也将从茶水铺变为饮料生产商,灌装后的酸梅汤和果子露可以运送到各地销售然后,然后就坐着数钱吧!

    想到杨柳风将成为未来的可口可乐或康师傅,杨云胸中激动万分,奈何酒意上涌,先睡一觉再说。

第二十九章 易拉筒() 
次日醒来,又是一天浑浑噩噩,直到晚上杨云才记起昨日的宏伟计划。于是又在脑中回想了一遍,所有环节都无懈可击,可惜有个致命缺陷——瓶盖,心中便泄了气。

    现代瓶装饮料之所以成为快速消费品,是因为其便携易带,价格低廉。生产过程中的密封和包装成本十分低,几乎可忽略不计。按杨云的计划,竹筒造价不贵,手感轻盈,可以作为塑料瓶的代用品。但没有塑料密封瓶盖,饮料易泼洒,还会与空气接触,容易变质变味。若是不解决密封问题,一切计划只是痴人说梦。

    在明朝,人们携带饮用水或酒常用的是水囊,水囊由动物皮或膀胱制成,出水口用塞子塞住。塞子和出水口不能完全契合,中间有缝隙,达不到绝对密封效果。且水囊造价昂贵,美观度低,用做饮料包装不现实。

    另一种液体密封技术是装坛泥封,主要用作酒精类易挥发饮料的密封保存。白酒装坛,坛口用泥封,待封泥干透,即可达到密封效果。这种方法密封度高,住古代小说中常说的拍来开泥封就是这种东西。但在竹筒上封上一层泥巴,也太倒人胃口了,而且泥封干透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这种方法用来密封酸梅汤也不实际。

    只能知难而退了,杨云无奈的摇了摇头,准备吹灭蜡烛上床睡觉。蜡烛已快燃尽,烛台中的烛泪盈盈欲洒,瞬间又凝固成蜡块,心中又是猛的一动。泥封不行,何不用蜡?

    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杨云顿时睡意全无,在屋内翻箱倒柜,找出一张包点心用的油纸,又将竹筒注满水,用油纸盖住开口端,口小纸大,超出瓶口的油纸顺着竹筒折下。再点燃一根蜡烛,待烛火烧旺,将烛泪缓缓滴到油纸上。蜡烛凝固快,不多时已将油纸和竹筒密封起来。又等了一会,待蜡完全凝固,拿起竹筒摇了一摇,只听见筒内水声哗哗,果然滴水不漏。

    先前滴蜡时,特意在油纸上留了一个小角没滴,捏住纸角轻轻往上一揭,油纸韧度高,不易撕破,带动整个蜡封,瓶口齐齐整整就开了。

    看着满满一筒水,杨云有些佩服自己的天才创意。油纸防水,蜡烛凝固快,且干净美观,二者一结合,真乃化腐朽为神奇,无意间解决了饮料密封这个大难题。

    心中激动,一夜无眠,好容易挨到天亮。杨云闭门谢客,在店内反复试验。

    风义山见他油纸、竹筒、蜡烛摆了一大堆,暗暗奇怪,忍不住问道:“云儿这是做甚呢?”

    杨云递过一筒密封好的酸梅汤,说道:“风大伯尝尝。”

    风义山接过摇了摇,问道:“这竹筒倒是很精致,里面装的何物!如何开启?”

    杨云捏住油纸角,向上轻轻一揭,瓶口洞开。风义山觉着有趣,说道:“此法甚妙,云儿胸中奇技巧心如此之多,老风佩服佩服!”

    杨云心中得意,说道:“风大伯,这叫易拉筒,是我发明的,将来咱们的酸梅汤和果子露可以装在这里面卖。”

    风义山心头疑惑,问道:“店中各色饮品皆由杯盏来,且盛销售颇佳,为何舍本求末,用这什么易拉筒?”

    杨云胸中丘壑风义山如何能知,向一个古代人解释瓶装饮料的市场前景,想必他也不会相信。杨云并不多言,只待来日方长,震他一震。

    瓶装饮料的无菌灌装很关键,但明朝显然没有消毒灭菌的条件,杨云只得尽可能的做到干净卫生了。而且明朝没有食用防腐剂,究竟竹筒装的酸梅汤能保存多久?他心里也没底。

    杨云决定先做个实验,他将十个竹筒洗净,再用沸水蒸煮,达到杀菌效果,待其自然晾干。准备灌装的酸梅汤熬制时则尽量避开污染源,煮沸煮透后再灌入竹筒,最后油纸封口,滴上蜡封。

    封装完成后,杨云每两日打开一罐,看看有没有变质变味。直到开到第八个竹筒,也就是第十六天,竹筒中的酸梅汤才有了些许怪味。看来竹筒装的酸梅保质期只有十六天,达不到现代饮料动则保质半年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