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栋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寒门栋梁-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来听听!”徐经精神一震,忙道。

    在他想来,他是对对子的个中高手,若是能对的上周致所出的对子,也算是能找回些颜面。

    周致随口道,“寂寞寒窗空守寡。”

    徐经略略思忖,道,“这对子出的好!”

    的确,从偏旁部首的角度看,七个字都有宝盖,那么所对出的下联也就要有个讲究了,必须有相同的部首,还需要有字面上的意义。

    徐经越发觉得周致与常人不同,周致虽现在还只是个白身,但在座的诸人中在徐经看来周致应该才是最为博学,也应该是最为有前程的一个。

    别看周致现在对八股制艺之类的还不懂,但依周致的聪明和那过目不忘的本领,学习八股制艺那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是我当初小觑了此人呀,徐经暗暗叹息。

    若是能对出周致出的这个对子,倒是能挽回几分颜面。徐经不敢懈怠,急忙稳定心神思索起来。

    顾鼎臣早已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思。其余诸人也是一脸思索之状,唯独范进面露喜色,此时他对周致是万般敬佩。周致小兄弟大才呀,稳重老练之余却也不乏心智,就周致这样一番心机,呵呵!徐经不会是他的对手。

    在范进想来,周致既然做出了这样一个上联,那是很有把握能断定徐经对不上来的。所以范进现在几乎连想都不想了,他知道以他的学识,想也是空想,不会有结果的。

    七个字偏旁部首相同,这哪里去凑七个字呀,还要保证有一定的字面意义。

    果然一炷香的时间过去,没有人吭声。

    其实周致出这个对子也只是想让众人费费脑筋,并不是真的想难为住众人。尤其是徐经,虽说徐经屡次刁难自己,但毕竟他远道而来,是吕行川的朋友,但能给他留几分颜面还是要留下几分的。

    周致若真想难为住众人,要徐经的好看,那历史难对“烟锁池塘柳”便是要说出来了。

    那个对子后世在网上倒是有几个对法,可此时的大明人断然不会对出。

    徐经虽说是个中高手,顾鼎臣才思也甚为敏捷,怎奈又是一炷香的光景过去,都是脸色涨得通红,却是无人对出。

    周致笑道,“大家不要对了,呵呵!其实这个对子也是小弟从别人口中得来,想当年黄观苦思几日都未能解答啊,所以这个对子迄今还无人对出,算是一个绝对吧!”

    他这自然是信口胡诌了。

    黄观是谁?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之人,当然了后来被永乐皇帝除名了,故而在大明历史上仅剩下一个连中三元之人商辂。黄观何时对过这样的对子,自然无从考证,不过此时周致这样说,倒是给众人留了颜面。

    吕行川笑道,“呵呵!既是黄三元都对不上来的对子,我等在这里也就不要胡劳费神了。周致贤弟,不是为兄说你,出这样的对子让诸位来对可是不妥啊!”

    周致笑道,“这个对子小弟思索了好几年都没个结果,其实小弟是想让诸位哥哥帮着小弟想想哩!”

    他这样一说,立刻将刚才尴尬的气氛缓解。原来周致并不是想难为众人,而是向大家求教的。尽管说没有人对的上来,但面子上也并没有什么影响。

    只有徐经通红着脸,似乎很是不悦,不过他还在极力的发动大脑,寻思着下联。

    范进暗暗朝周致挑起大拇指,不得了,周致兄弟非但才思敏捷,还很会做人呐!

    徐经又想了一会儿,终究是对不上来,也就只好作罢。将这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牢记于心,回家之后去难为他那些在一起混的文人雅士了。

    尤其是要难为难为唐伯虎。唐伯虎这阵子可是够狂妄了,总以为没有他对不上来的对子,只有他难为别人的份儿,却是没有别人难为他的道理。

    冬季里白天很短,转眼天色便暗淡下来。

    大家又是围桌共进晚餐,气氛便又为之活跃起来。周致和顾鼎臣还有伍文定的关系就越发紧密了,可和那徐经却只是表面上的客套。周致能清晰的感觉出徐经是对自己心存芥蒂了。

    周致虽不想得罪徐经,但事不由己,谁又能左右的了呢?

    一夜里,大家又是高谈阔论,自然是大家向徐经请教的多。徐经侃侃而谈,不无炫耀的又是给众人讲解了很多作八股文的疑难。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徐经伍文定顾鼎臣这次来北方主要是拜望吕行川的表弟,顺道来看望一下吕行川。眼看年底,三人不敢过多耽搁,第二日一大早,他们三人便要离开。

    吕行川、魏好古、范进和周致在大门口拱手相送,他们说好日后要书信往来,随后上了马车踏上了归程。

    马车渐行渐远,四人站在大门口又凝望了好大一会儿,这才返回院中。

    四个人没有看到的是在不远处的一条小路上,一辆马车正停在那里,车帘微微撩起,里面两人正冷着双目看着他们,那目光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更多的是则是恨意。

第101章 组建文会() 
吕行川周致等人刚走到院中,范进就笑道,“周致贤弟,今日你可是大出风头哩!

    总算让徐经那小子知晓了我等的厉害!哼!一个举人有何狂傲的?”

    吕行川其实早已看到,徐经临走之时对周致都有些不理不睬,很是冷淡,显然是和周致之间有了隔阂。

    他便说道,“徐直夫的确有些傲气,不过其人也是真有才学,我等实不如他。若不然也不会连个举人也考不中呐!唉!说起来还是我无能啊,至今还是个老童生!”

    范进没成想只是一句话便勾起了吕行川的烦心事,急忙转移话题道,“周致贤弟,快快说说你那对子的下联吧,老夫眼见徐直夫对不上来,心里那个舒坦就甭提了。”

    周致脸色微红,这个范进真是老成精了,没想到他早已钻进了自己的心里,知道自己是有下联的。

    稍稍沉默了一下周致便道,“其实下联真是有的,也是小弟从别人口中得来。有人对‘惆怅忧怀怕忆情’,小弟倒是觉得‘俊俏佳人伴伶仃’更为好一些!”

    其实类似这样的下联还有几个,只不过周致此时倒不能全部说出。

    “呵呵!好,‘俊俏佳人伴伶仃’对得好。周致贤弟,老夫真是服你呀!”范进笑呵呵的竟然朝周致深鞠一躬。这让周致如何承受的起,慌忙将他搀住。

    一旁的吕行川和魏好古也是啧啧赞叹,暗道周致的才学不浅。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周致总是说听别人说起,这附近乡野哪里有多少有学问的人?这只是周致的自谦之词罢了。

    周致虽然读书还不多,但思维敏捷有目共睹。他现在又每日在写对联,想来周致琢磨出这样的对联虽说有些稀奇,但却也在情理之中。

    四人慢慢走入书房坐定,吕行川忽而感慨道,“此次和徐直夫三人聚会,真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北方的确比不得南方,南方富庶人口密集,读书人遍地都有。可我们北方却是地广人稀,在这四里八乡寻几个读书人很是不易。”

    魏好古道,“行川兄莫不是想多多联络一些读书人,大家时而凑在一起多多研究学问?”

    “嗯,这个想法早已有之,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总是不如几人多多研讨来的便当。”吕行川道,

    “呵呵!行川贤弟这个想法不错,那我们就当下行动便是,就组织起一个文会来。秀才举人,童生也可。”范进急急道。

    看来他对这样的文人聚会也非常喜欢。忽而看到了周致,又补充道,“像是周致贤弟这样才思敏捷的白身亦要吸收。”

    “事情是好的,可终归在我们附近寻不到几个人呐!”吕行川又是叹道。

    范进略微想了想道,“如何就寻不到人了,眼前我们不是四个人吗?高昌镇上还有一个秀才冯茂和老夫关系不差,他也可以算上一个。召庄的邱浩岚邱秀才刚过三十岁,才学也是不小,他也可以算上一个。

    还有白岳村岳家的岳书震虽还是个童生,但老夫听说他也是敏而好学之辈,也可算一个。

    呵呵!至于高昌镇程珂程大举人的四公子程定邦年方十七,也考中了秀才,有‘庆都神童’之称,但老夫向来不喜那程大举人,那程定邦也是孤傲的很,老夫看他就算了吧!”

    范进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下,饮茶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如此算下来,其实就有七八个人之多了。况且我们组织起文会来,附近乡野读书人定会趋之若鹜,就怕到了那时你这吕家盛不下喽!”

    吕行川平时很少出门,只在家里闭门读书。和附近乡野的读书人接触的很少,听范进说起他和他们很多都相识,不由的面色一喜。

    周致听闻范进说起附近乡野竟有这么多读书人,也是心里欢喜。毕竟自己要走读书科举之路,从现在开始多结交上几个朋友对日后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周致也赞成的说道,“既是要组建文会,那就几位哥哥多多费心,小弟虽读书不久,但这个文会是必须要参加的。”

    魏好古接过话头,说道,“附近乡野读书人虽不少,但终归没有大名气之人,就是连个普通的进士也是没有呐!据我所致,这些年来庆都县还没出过进士哩!”

    范进笑道,“呵呵!好古贤弟且莫这样说话,虽说我庆都县小,这些年未出过进士,但只要是我们的文会做大了,那附近县里的读书人也定会召拢而来。

    庆都县虽没出过进士,但离我庆都县不出两百里的礼县却是进士不少,像礼县的冯家、张家、韩家、刘家都是进士大户,还有万县的张家,以及定州的刘家,这些家族非但是进士大户,还有好多在京城或各地为官呐!真若是和他们结识了,我们这些人日后想不发达都难。”

    “好像还有博野的刘家,范兄可是没有提起呦!”魏好古嘴角带笑,很有意味的说道。

    “呵呵!那博野的刘家就不要提了,单是出了一个刘棉花,这样的家族我们就不能结交了。”范进正色道。

    他口中的刘棉花自然指的是成化年间“纸糊三阁老”中的刘吉了。“刘棉花”是时人送给刘吉的雅号。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

    此时刘吉已死去三年,但刘吉的臭名声却还在广泛流传。这家伙官至大学士,内阁首辅,可却尸位素餐,精于营私,整日屁事不干。

    刘吉算是近些年来保定府出的最大的官了,他的名声虽臭,人也死了,但在朝堂上却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博野的刘家因刘吉而壮大,这些年出的读书人非常之多。

    像是庆都县相邻的这些县有这么多读书的大家族,周致却不知晓。今日听了,真是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读书科举的决心。

    周致忽而心中一动,问道,“范兄知晓如此多的读书大家族,可曾听说过唐县的寇家?”

第102章 不识好人心?() 
范进当即笑道,“老夫自然听说过唐县寇家。唐县寇家确是世家大族,不过周致贤弟可是有所不知,寇家现下却没有读书之人。

    说来唐县寇家因永乐年间出了个寇深,初充郡佯生,后来生补了太学士,而后寇深又是多处为官,他善于审断疑狱,而有了“寇神明”之称。在唐县,保定府甚至在正统景泰时期的朝堂上都名气甚大。。

    可这之后的寇家却不再读书,而是走了尚武的路子。现今寇家的寇大刚是倒马关千户所的千户,倍受朝廷重视。

    据老夫所知,寇大刚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叫寇通,那寇通年方二十便做了百户,在唐县当地名气不小,也算是少年英武。

    寇大刚的女儿嘛,老夫倒是也曾听闻过。她那女儿名叫寇沛涵,生的模样甚是俊美。不过那寇沛涵虽是娇生惯养的女子,但也习练武艺,能射得一手好箭,有百步穿杨‘神射手’的美誉。”

    周致要扫听的便是这个结果,至于寇家是不是读书人家,周致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唐县寇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家族。

    这下清楚了,那美貌女子无疑叫寇沛涵,是正宗的名门之后。

    周致这样想着,不禁眼神有些呆板,范进笑道,“怎么?莫非周致贤弟认的那唐县寇家,若是和这样的大家族相识,也是我等的荣幸啊!”

    周致面色不由得一红,慌忙摆手道,“哪里?小弟如何会认得那样的大家族。小弟最远的地方就是去过高昌镇了,对这外面所知甚少,只是好奇而已。”

    范进才呵呵的笑了几声,没有追问。

    四人又在书房一阵闲聊,最后定下来这文会之事就由范进慢慢去招揽人。这样的事情终归是急不得,所招揽的人必须要有才学,更重要的必须要志同道合。

    之后,吕行川等人又问到了周致现下读书的进程,周致说只有一册《礼记》尚未读完,三人都是惊讶不已。这读书的速度也是太快了。随后又是想到周致有过目成诵之能,这样读书神速自也在情理之中。

    周致又从吕行川家借了一些书册,有四书五经的各种注解,还有《孝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类的。这些书自然不需要背诵,但也必须要熟读。涉猎广泛了,日后做八股文才可信手拈来。

    反正吕行川家藏书甚多,周致愿意借多少便借多少,吕行川都是十分乐意。

    在吕行川家吃罢了午饭,周致将书册用包裹了,提着回家。

    此时日头正旺,虽是腊月里的天气,身上却暖洋洋的。

    周致出了舒吕村刚刚走上通往白岳村的官道,对面行来一辆马车,看样子是向高昌镇行去,周致便向路边闪了闪。不料马车却突然停在周致身边,随后从马车上跳下一个身着长衫,外面套着一件羊羔皮黑色布面大袄的人。

    此人生的鼻直口方,相貌周正,周身透出一股文气,头上戴着一顶崭新的方巾,显然是秀才。他个头不算高,比周致要矮一些,年龄和周致相仿。

    那人向前走了两步,朝周致喝道,“你就是白岳村的周家小子周致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