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大太子这次要纳的选侍有三个,分别是宁香玉、费珍娥、吴三妹,都是选侍——借着向东莪格格求婚的事儿,朱慈烺硬是把宁氏压了一级,从妃子变成了选侍,不过却在三位选侍中排了首席。

    三位选侍中的次席是小狐狸精的费珍娥,她的这个名分居然是吴三妹帮着争来的。本来朱慈烺想让她继续当一阵宫女,但是吴三妹却和她处得不错,主动和朱慈烺提了,让费珍娥也当了选侍,而且还以入宫的时间和年龄排序,让费珍娥居了次席,吴三妹自己倒是做了小。

    不过这个排名和以后升妃是没有关系的,谁能在朱慈烺和东莪格格的婚事黄了以后成为太子妃,就得看肚皮是不是争气了。

    母以子贵嘛!

    当然了,给不给机会就得看朱慈烺的了。。。。。。朱大太子早就和吴三妹说好了,长子一定得从她的肚皮里面出来。长子出来后,吴三妹就升妃封后,她生的儿子就是太子太孙。

    所以宁香玉和费珍娥可得好等上一阵子才能沾了朱大太子的雨露。

    朱慈烺这个时候则守在自己的抚军大元帅府里面,纳妾的礼仪和娶妻不一样,朱大太子不必和三个选侍行平礼,只需要等她们来行进门礼就得了。

    所以朱慈烺就利用这段时间和从登州过来的李若琏说话。李若琏是克难新军左师的师帅,现在又兼了登莱总兵。这次是跟船来的大沽口,向朱慈烺汇报登州那边的情况。

第158章 洞房花烛啦!(第一更来了,求月票啊)() 
“千岁爷,登州府城现在已经在臣的左师将士牢牢控制之下了,那可真是易守难攻的坚城啊!周长九里,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城墙用青砖包裹夯土而成,非常坚固!登州有七座城门,其中旱门四座,水门四座。府城之外还有水城,水城比府城更加坚固,城内有海港,可以泊舟数十艘,还船场、打铁场和兵营。水城之侧还有丹涯山和蓬莱阁,丹涯山三面临海,一面紧挨着水城,山势不高,却极为陡峭,稍加改造,就是万夫莫开之险。。。。。。。

    千岁爷,苏巡抚和臣都觉得大沽口这边不大牢靠,千岁爷还是尽早护着圣上去登州为好。”

    李若琏指着一张登州城地形图和朱慈烺解说着,说到最后就提出了请朱慈烺和崇祯尽快南下登州的建议。

    南下登州是既定方针,一直就在执行。不过堆放在大沽口的物资不少,人员也不少,必须分批前往。

    最早一批是四月上旬登船出发的,就是李若琏和苏观生这一批人,7000多人乘坐着沈廷扬的沙船浮海到了登州。之后沙船又回到了大沽口,带回来一批红布和各种生活物资,还带来了原来的登莱巡抚曾化龙。

    在四月十五日时,沈廷扬第二次率领沙船队离开大沽口。这次带走了张皇后、两位公主,一批宫人太监,还有一些在大沽口行在没有差事的官员和勋贵,另外还拉走了20万石粮食。

    四月二十二日,沙船队第三次离开大沽口。这次又带走了一批官员、勋贵,还带着了许多随行的“义民”,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和朱慈烺的老师户部侍郎林增志也跟着一起走了,还带走了一半的锦衣卫、一百二十万两白银和10万石粮食。

    明天,也就是五月初三,沙船队将会第四次离开大沽口。皇后周氏和宁选侍、费选侍,还有滞留在大沽口的官员、勋贵的家眷,还有克难新军右师大部,以及一百多万两银子,10万石粮食也会跟着一起运往登州。

    不过朱慈烺和崇祯皇帝,克难新军的中师、右师的两个协,大元帅府以及一个相当精简的朝廷还会继续滞留大沽口。

    当然了,到了那时,留在大沽口这边的人员不会再住大沽口城了,全都上海沙岛。

    朱慈烺打算在海沙岛会一会满洲人的精兵,打破什么八旗劲旅,天兵无敌的神话。

    破了八旗劲旅的功后,朱慈烺就会保着崇祯皇帝大摇大摆的离开。不过也不会放弃海沙岛这个据点!

    这可是生生打多尔衮那张满是胡子的大脸盆子的好地方,怎么能放弃?而且,海沙岛还是证明朱慈烺是抗清斗争中流砥柱的标志性地点。

    只要大明的旗帜在海沙岛上的棱堡上飘扬一天,天下就没有敢说朱慈烺不抗清。另外,这么个打脸的好地方在大明手里,多尔衮不拔了它也不能全力南下啊。

    别南边过不了长江,北面人家从海沙岛出击打到北京城来了,这可就不是丢脸的问题了!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可不是什么好人,挟天子,睡太后,飞扬跋扈,无恶不作,就是在鞑子内部反对他的人也不少。要真折了威信,许就叫人做掉了!

    “南下的事情不着急,只等破了八旗无敌的功,本宫就会南下的。”朱慈烺笑着,“不过海沙岛这个点可不能丢了。。。。。。李总戎,这地方给你来管,有没有把握啊?”

    “守海沙岛?”李若琏眉头一皱,“春夏秋三季好说,只要卫河不冻上,守岛总是容易的。可到了冬天。。。。。。”

    “夏秋两季能守住就行了,海沙堡可是洋式堡垒,配上足够的火铳、大炮,有个三两千人就能挡住几倍之敌了。”朱慈烺笑着,“就得让北地百姓都来看看,八旗天兵不过如此,一座海边的小堡他们也打不下来!”

    李若琏摇摇头:“千岁爷,这可是孤悬敌人门户的堡垒。。。。。。可不仅是能不能守,还有敢不敢守的问题。”

    朱慈烺微笑点头,“知道,知道,不用你左师的人来守,本宫自会安排不怕鞑子的好汉子来守城的。”

    正商议的时候儿,就听见外面敲门的声音,然后就是朱慈烺的领班侍卫同时也是克难新军中师左协的协统陈一刀探头探脑的进来,脸上堆满了笑容。

    “千岁爷,吉时到了。”

    朱慈烺笑着点点头,“知道了。”他扭头对李若琏道:“本宫今天可是新郎官啊!”

    李若琏站起身,冲着朱慈烺一拱手:“臣给千岁爷道喜了。”

    朱慈烺哈哈笑着,“行了,去喝酒吧。”

    说完,他便起身跟着陈一刀出了都堂,向着自己居住的后宅走去,脸上的笑容却是怎么都掩饰不住了。

    婚,他前世是结过的。可妾却没有纳过。。。。。。更不用说一次纳三个,而且都是鲜嫩可口的小姑娘,肯定还是黄花的。

    这太子当得可真是越来越有滋味了!

    。。。。。。

    三个小姑娘在年长的宫女扶持下,换上了大红的喜衣,低着头,羞羞答答的一步一步蹭到了朱慈烺的跟前。其实这三个丫头早就和朱慈烺认识了,吴三妹和费兰儿还跟朱大太子混得挺熟悉。可是该守的礼仪,朱慈烺都守着,没有用过她们的身子。

    哦,朱慈烺只是对吴三妹守礼——他现在不能给吴三妹妃子的名分,但还是要把她当成正妻对待,可不能当她是妾室,所以不正礼不能上。至于费珍娥则是不能上,万一怀上了怎么办?到时候再来个国本之争?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当然了,朱慈烺这么安排也不纯是为了拉拢吴襄、吴三辅。而是真心喜欢吴三妹,虽然吴三妹的姿容比不上费珍娥和宁香玉,长得有些粗大。可是朱慈烺就是喜欢她,就是能和她说到一起,玩到一块儿,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这时朱慈烺的眼神已经被吴三妹高挑的身材吸引过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正朱慈烺现在只觉得这高妹长得漂亮——这丫头长得白,个子又高,五官和脸盘子是大了些,可是在几个善于化妆的老宫女的精心妆点之下,把缺点完全掩盖住了。展现给朱慈烺的,分明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美人。

    而且这大美人的性格也是够开朗的,这年头出嫁流行痛哭流涕,好像办丧事似的!看看那宁选侍,眼睛都哭红了(好好的妃子变成选侍了,人家不哭才怪)。费选侍则是恰到好处,眼睛里汪上一层泪花,雾蒙蒙的看着朱慈烺,当真是我见犹怜,估计对着铜镜练了不知多少回。

    而吴三妹则是咧开嘴在那里笑。。。。。。一点儿也不害羞!好一个傻白甜的大丫头啊!

    三个女孩都给朱慈烺跪了,依照礼仪叩了头,然后就听见吴三妹开口道:“太子千岁,时候不早了,请宽衣休息吧。不知今夜想要哪一位姐妹伺候?妾身姐妹蒲柳之姿,还望千岁爷垂怜爱惜。。。。。。”

    她说的都是宫中的套话,应该是提前背好的词儿。不等她说完,就听见朱慈烺哈哈笑了起来:“三妹,你留下吧。宁选侍,费选侍,你们先去休息。”

    就在这时,一阵闷雷滚动的声音从窗外传来,朱慈烺扭头看了一眼窗外,黄昏时分的天色非常阴暗,沉沉的似乎又要下雨了。朱慈烺想着:这场雨应该会给鞑子的行动造成一些阻碍吧?

    他收回目光,然后站起身,大步走向了吴三妹,牵起她的玉手,便向自己的寝室走去。

第159章 代王怎么来了?(月票,月票)() 
农历的五月初已经接近盛夏时节了,靠海的大沽口天气虽然凉快,但是却经常下雨。傍晚的时候,夏日的大雨又如瓢泼一般的下了下来,浇得周围一切都茫茫不可目视,似乎将整个幽燕大地,都笼罩在一片狂风骤雨之中。

    而这风雨笼罩大地的场景,也暗合了如今北直隶地方的复杂局面。大明未亡,大顺犹存,大清则遮遮掩掩的还没扔掉遮羞的纱布。谁也不知道一场腥风血雨之后,谁会是燕地之主!

    大沽口城以西十多里外,不知什么时候就架起了一座沟通卫河北南的浮桥。浮桥由许多艘漕船拼成,用坚固的木板将漕船钉在一起,还在漕船靠西一头抹了许多泥浆用来防火。

    浮桥南北两头,各建了一座桥头堡。都是木堡,但却非常坚固,每个堡都有一旗克难新军的兵丁负责守卫。领兵守卫北堡之人,是天津卫那场长街血战后归入新军的原天津镇军的小军官。

    这位叫做俞大仁的小军官是天津卫的世袭军户出身,祖上是湖南人,明初时跟着北伐军一路打到了燕地,还打出了一个世袭千户的官职。不过传到俞大仁这一辈完全没落了,他也没袭到什么官职,而是弃武从文想考个功名出来。可是考了十年连个秀才都不中!最后只好去投军,仗着祖宗传下来的结实身板卖命卖力气。可是也不如意,眼看都四十岁了,才刚刚混上一个旗总,官衔只有帅府小旗,管着八十几个弟兄。

    但他还是非常珍惜这个职位,因为克难新军的校尉是真能拿到一个月四两白银的军饷的,而且一分不少啊!

    太子爷管得严,发饷的时候都由军政卫的官员和师指挥司的军官一起下到营,然后当众点名发饷。

    除了饷足,吃得也好,米面管饱,隔三差五还有荤腥。普通士兵的伙食就能赶上过去曹总镇的家丁了。

    另外,江南那边还有水田等着新军的官兵去拿!俞大仁只是一个小旗,却也有八十亩的授田,还是江南的水田。。。。。。只要到了江南,他n的就有田有房,到时候再讨个婆娘,一定要不满十八的,还要黄花大闺女!

    这日子,他n的有奔头啊!日子有奔头,不过军纪也真是森严!

    军法如山在克难新军里面可不是一说。新军之中不仅有各级军官管着军纪,而且还有一个独立的军法和督战体系!这个体系的最上层是直属抚军大元帅府的军法司,中层则是设在新军各师中的军法所,基层则是设在协、营两级的军法官。其中军法所和军法官并不是师帅、协统、营将的下属,而是归军法司统辖,专门负责整肃军纪,监督作战和训练。

    这帮管军法的大爷不是锦衣卫就是净军出身,个个都猛如老虎恶如狼,就指着折腾人往上爬啊!不仅要管军中的法纪,还要管训练,管战备,管执勤。。。。。。听说太子爷还给他们下达指标,每天都要交人!

    谁要犯在他们手里,最严重要杀头,轻一点也要挨揍、关黑屋、降职!都他n的不好受。。。。。。而且肯定玩真的!

    这种军纪军法,恐怕连太祖爷那时候都没有吧?

    一边是严格的军纪军法,另一边则是厚饷和诱人的画饼。所以俞大仁这样的基层军官在过去的二十几天里面,全都打起了精神,不敢有半点懈怠。上级交代下来的训练和守备任务不敢有半点折扣,训练是一日两操,一操一个时辰,每天都要足额练满两个时辰!其中一个时辰练队列,一个时辰练兵器。

    俞大仁指挥的一旗八十人是参考明初步兵百人队进行编制的,八十人中有枪兵四十,弓兵二十,刀牌兵二十,并没有装备火铳。其中装备了丈三(一丈三,相当于四米多)长枪的枪兵是绝对的主力,因此长枪兵组队冲击或列阵布防,也就成了主要战法。弓箭手和刀牌兵的战斗,都要围绕长枪兵进行。

    对于俞大仁和他的部下而言,这种明初就存在的战法是不陌生的,他们大多都是天津镇兵出身,几乎都是军户子弟,拉不开硬弓还不会举大枪吗?

    大元帅府现在给部队装备大量的长枪,其实也有容易训练的因素——步弓没有几十斤的臂力根本用不好,刀牌耍好了也不容易,只有长枪最简单,就是冲刺加拍击,只要能结成枪阵,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而俞大仁的这一旗兵差不多都是油子,对于刀枪弓牌都是会而不精,结阵也不整齐。如果总结一下弱点,就是缺练和缺纪律!

    所以在二十天,合计四十个时辰的严格训练后,这一旗战兵居然能把枪阵玩得像模像样了。

    而在训练之余,还有守备浮桥的任务要完成,同样不得有半点懈怠!上回天津卫之战中,因为浮桥被烧,守桥部队的军官都被降为了最低级的帅府卫士!

    所以俞大仁现在可是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就怕天津卫那边的流贼再杀过来。

    顺便一提,这座浮桥的功能其实就是阻断卫河,避免流贼的船队突袭大沽口和海沙岛码头的。

    大雨里头,俞大仁又一次开始了例行的巡查。他在布面铁甲外头披了件蓑衣,没有戴头盔,而是戴上了防雨的斗笠,提着把用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