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话说了一半就止了,因为说全了就是大不敬了——朱慈烺在湖广可没什么好名声。

    “我和你说吧,”姚老板笑着道,“他在东南可清理出不少官田军屯。。。。。。咱们湖广这里,军屯官田更多啊!随便整整都有几千万亩,这就是机会啊!”

    “机会?什么机会?”叶家鑫叶大农民还是没明白,只是愣愣地看着姚老板。

    “租地啊!”姚老板笑道,“一亩水田最多交七斗白米的租子,你看怎么样?这买卖能做吗?”

第494章 要投江自杀?() 
一亩水田交七斗白米的租子高不高。。。。。。这就得看是官田还是私田了?

    如果是官田,那简直在开玩笑!别说七斗,平均下来七升都不一定能收齐了。

    如果是私田,没一石米谁租你?真正上等的水田是旱涝保收,一年出米三石没有问题。水田里面还能养一点鱼虾什么的,好歹也能卖几个钱。

    花一石米能租到这样的田,那还得是叶家鑫这样的“大农”,寻常的贫下中农想都别想!

    因为“大农”的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而且经营水平也高,在缴纳地租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他们还可以缴纳一定数目的押金。所以地主都愿意租地给他们种,哪怕少收点租。

    而“小农”的风险承受能力就弱了。本小力弱嘛!而且“小农”的经营水平一般不及大农,一不小心就种地种亏了。到时候缴纳租金就会出问题。。。。。。而且小农一般也没有力量缴纳更多的押金,有时候还要向地主借农具、耕牛,因此需要缴纳的地租也就要高一点了。

    地主放租土地这事儿,其实和后世银行放贷也差不多。。。。。。当然了,前提是真正能够市场化运作。

    “官田啊,能租到?”叶家鑫一边跟着姚大桥走,一边向他发问。

    “能啊!”姚大桥道,“你不知道吧?朝廷在南直隶那边就公开放租过公田。。。。。。数量不多,但是还能租到。”

    叶家鑫一愣,“公开放租?田从哪儿来?”

    “一是佃户退佃。。。。。。现在军屯司管理的公田不得转租,不租只能退。”姚大桥说,“二是驱佃!”

    “什么?公田还能驱佃?”

    “当然能驱啊!”姚大桥道,“交不上租子不驱怎么办?这事儿要能通融,那么过不了几年,朝廷就没一年一千几百万石的租子了!”

    公田驱佃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朱慈烺照样给下面的军屯所授了权。。。。。。他不这样也不行啊!

    军费开支越来越大,从北方流亡来的百姓越来越多。

    朝廷要是没一点底子,要不了多久朱慈烺就得走崇祯皇帝的老路!

    而现在朝廷弄钱的路子有限,官田、军屯的租子就是个大头了。。。。。。一年光是能入库的就一千六百万石啊!

    如果没有了,朱慈烺的朝廷很可能就混不下去了。

    所以“公地驱佃”这事儿,从年初开始就反复在说,虽然还没真正驱走一个佃(交租子得秋后,现在刚刚开始呢),但是人们耳朵都已经听出茧子了。

    姚大桥道:“根据军屯司的规矩,公田放租是要招标的。”

    “怎么招?”叶家鑫有兴趣了,他最拿手的还是种地啊!

    姚大桥说:“一是看谁出的租子高?不过租子是封顶的,一亩田最多就是七斗米。

    二是看谁给的押金多。。。。。。押金不封顶,所以谁给的多,谁就能租到地了。”

    其实“押金招标”就是变相的涨租金!因为押金是不给利息的。只是朱慈烺不愿意撕掉“惠民”的假面具,同时又希望可以吸引到有实力的“大农”来租地,所以就用了这个办法。

    姚大桥笑道:“哥哥我手里还有点钱,存在盐商银行里面,所以没被李自成抄去。。。。。。现在船又被左家弄走了,往东南贩米的买卖也做不成,所以就想着去投标一块公田。不过我不会种啊!”

    “包在我身上,包在我身上了!”叶家鑫已经笑逐颜开了,他的生活总算又有了一点希望!

    只是不知道朱慈烺什么时候开始整顿湖广的官田军屯?

    两人说话的时候,人已经入了汉阳门,汉阳门内就是繁华的武昌府城街巷了。

    明朝的武昌城周长二十里,辟有九门。城内面积大约只有六个多平方公里,还要划出一大片兴建楚王府。所以留给普通居民的地盘就非常局促了,现在挤进了三四十万人,城市的拥挤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一走进汉阳门,叶家鑫就感到了扑面而来的喧闹。

    大部分时光都在乡村渡过的叶大农民很不适应,有一种头晕眼花的感觉。隐约之间,还听见有人在高声呼喊着什么。

    “请愿,去向太子殿下请愿!”

    “得请太子殿下赶紧发兵,驱逐流寇,收复湖广失地!”

    “必须收复失地!至少也要收复承天府啊。。。。。。”

    叶家鑫侧耳听了一会儿,也来了兴致,就想去听一耳朵,但是姚大桥却拽着他向自己的宅子走去。走到了一处少许安静点的巷子,这才低声对他说:“莫多想了。。。。。。太子爷是有大主张的,怎么会听一帮丧家的书生?他们丢了家业,全都急了眼,自然想打回去了,可太子爷他急什么?李自成一日不败走,湖广南部就任凭他整顿了!他再怎么整,也不至于计口授田啊!”

    是啊,李自成要计口授田,还要免债免息。。。。。。真是把士绅奸商们往倾家荡产的路子上逼啊!

    而朱慈烺顶天只要收回官屯军田,这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只要李自成还在汉阳没被打跑,朱慈烺就能放开了整顿湖广,不担心有人闹事儿。

    。。。。。。

    “武昌城还是小了,才三四十万人就拥挤城这样,怎么当江都?得扩建啊。。。。。。至少得再扩个三倍才行!得好好规整一下,得有专门辟出的地方给人做买卖,给人开工坊。

    对了,武昌城这边河流纵横,不亚于江南啊!可以修许多水利锤。。。。。。濠澳的西人工匠就会用水利锤锻打钻切,听说上海那边也有人在模仿。武昌一定也会有人这么干的,所以咱们得找个能修水车的地方扩建武昌城。”

    就在流亡到武昌城的一些湖广士绅们折腾着搞“出兵请愿”的时候,朱慈烺则在楚王府里面安顿下来了,他非但不急民所急,而且还在和刘孔昭、丘瑜、方贡岳三个人商量扩建武昌城的事儿。

    刘孔昭道:“千岁爷,现在商量这事儿,是不是有点早了?”

    “是啊,”丘瑜也道,“李自成的大兵还在汉阳府呢!”

    方贡岳说:“龟山上还有红夷大炮!”

    “不早,不早,现在刚刚好。”朱慈烺笑着说,“现在武昌城内难民那么多,正好以工代赈,让他们帮着修筑新城。而且李自成兵临城下,武昌城内外地价都很便宜,正好可以低价收购!”

    这是钱啊!现在低价收购,将来发展起来再高价卖出,或者只租不卖。。。。。。一个大上海,一个大武汉,能发展起来,以后内帑可就充盈了!

    朱慈烺算着地产开发的账,都快笑得合不拢嘴了,这哪里还是个太子?分明就是个地产奸商啊!

    不过这事儿也怪不得朱慈烺,这都是崇祯的错!他现在是荒淫无道,花钱如洪水。。。。。。大孝子不多赚几个小目标,以后能养得起穷奢极欲的崇祯太上皇吗?

    正觉得自己孝感动天的时候,领班侍卫阎应元忽然从外头走了进来,给朱大太子行了一礼,然后报告道:“禀千岁爷,锦衣卫南府的人刚刚来报,说武昌城内的士绅书生正在筹谋请愿。”

    “哦。”朱慈烺点点头,不置可否。

    阎应元道:“据说他们要去长江边上请愿!”

    “什么?”朱慈烺一愣,“去长江边上?要投江自杀?”

第495章 不是投江,是北伐!() 
投江自杀是不可能的,至少德安府安陆县的举人彭子勤这辈子都不会去投江自杀的。他今年还不到三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想着高中进士,然后去当大明朝、大顺朝或者大清朝的高官呢——给谁当官无所谓,贰臣三臣四臣也没什么,关键是有官当,有钱捞,可以光宗耀祖!

    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大明、大顺、大清这三家都在变坏!

    上回大明朝廷在南京开恩科的时候他就去了,他可是一肚子学问,对五经中的礼记和春秋特别有研究——明朝书生往往会在“五经”中选取一经进行钻研苦读,作为自己的“本经”,以应付科举。其中也有些比较有才华的书生会兼修两经。彭子勤就是这种兼修两经的大才子。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的恩科不考四书五经,不比八股文章,而是一篇策论定高下!

    策论他当然也会写了!他也是熟读史书典籍的,古人的大道理张口就来。

    可是恩科策论的题目居然是收商税!这是横征暴敛啊!彭子勤可把自己的举人身份借给三个安陆商人使用来着,怎么能容得朝廷出了横征暴敛的奸臣?当时就跟着一群正义感爆棚的举子闹起来了。

    结果就被一群操作北方口音的“丧家之儒”揪着一顿暴打。。。。。。真是斯文扫地啊!

    所幸的是,他只是被打了一顿,举人的功名还在,而且湖广这边暂时不是“黑心太子”直领的地盘,所以他的好日子还持续了一阵子。

    在南京碰壁之后的彭子勤,也没有放弃考试做官的理想。而是瞄上了隔壁襄阳府的李自成——大明有“黑心太子”,看来是不长久了。

    而鞑子那边也不知道吃错什么药,要倒孔夫子的斗,那里显然不是读书人做官的好地方,所以这天下怕是终究要姓李的!

    可是他的美好愿望再一次落了空。。。。。。大顺朝居然搞起了计口均田!还不再他们现有的五个府地盘上搞,要到彭子勤的家乡搞,要均彭子勤家的田。

    这可真是要人命了!他也顾不得出仕做官,赶紧就带着家里面的浮财到了汉口。没来得及喘口气,大顺天兵就跟来了。。。。。。

    于是彭大举人一大家子人空着手到了武昌府城,由于没钱吃饭了才跟着闹事儿的。他要是肯投江自杀,问题就都解决了,还闹腾个啥子?

    现在彭子勤和几百上千个湖北籍的举人、秀才都已经聚集到长江边上。他们还打着许多用破破烂烂的各色布料做成的旗帜,旗帜上还有字儿,不是绣上去的,还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大字儿。什么“吊民伐罪”、“北定中原”、“驱除流寇”、“收复显陵”、“誓杀李自成”等等的。

    原来他们不是要投长江,而是要北渡长江去杀李自成!所以他们不仅打着旗号,还带着杀人的凶器——有两尺多长的木棍,有打小孩子手心的戒尺,有切肉的菜刀,有砸人脑袋的砖头!长家伙短刀子倒是一应俱全,够在武昌街头打场群架了。

    可是要打李自成的大顺天兵,怎么看都有点送死的意思!

    守在长江岸边的是刘孔昭部下的兵丁,他们不是克难新军,而是南京班军的余部,都是南人,对士大夫也高看一眼。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这里千把个读书人去汉阳送死啊!所以就拦着他们不让去——其实不拦着他们也去不了。现在汉阳门码头上没有船只,他们怎么过江?游过去吗?

    而刘孔昭的江都兵一阻拦,彭子勤他们就有了表演的机会了,一个个都义愤填膺,慷慨激扬。

    “我等湖广书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怎可置江北父老,兴献帝陵寝于不顾?”

    “我等要北上讨贼,尔等也是大明兵丁,不随我等北上报国也就罢了,怎么还要拦阻?”

    彭大举人也不失时机的挺身而出了,他的长相不错,高大魁梧,国字脸庞,五官英挺,颌下长髯三缕,一直留到胸前。看着就是一代名臣忠良啊!

    彭大忠良一身儒装道袍(不是道士穿的道袍,而是一种儒服),双手各拎着一把菜刀——也不知从哪儿“顺”来的?他是举人嘛,不告而取两把菜刀还能叫偷吗?

    “尔等兵士都是食朝廷粮饷的,如今闯逆流寇就在汉阳府,尔等非但不挺身杀贼,还阻扰我等北上报国,是何居心?”

    彭大忠良举着菜刀,指着一个顶盔贯甲的武昌兵的旗队长,厉声质问着。

    那名旗队长看着锈迹斑斑的菜刀,再瞅瞅一副忠臣良将模样的彭子勤,真有点哭笑不得,也不让人去揍,只得好言劝说:“这位孝廉公(举人的别称)莫闹了,两把菜刀就想杀李自成?那李自成可凶了,杀人不眨眼,吃人都不吐骨头啊!孝廉公真要报国,该去考个进士,再转个武资,去读南京讲武堂,以后就当新军的军官,自可带兵杀贼了。”

    南京讲武堂就是南京武学堂,不久之前改了名。朱慈烺还专门下了一道令旨吹捧讲武堂,还提及了阎应元、徐尔默、戚元弼三大“儒”以文换武,投笔从戎的先进事迹。

    这位操江水师出身的旗队长是读过书的,在上面发下来的通告上看到这档子事儿了,所以就拿来说了。

    彭子勤心想:我要有个进士还闹个屁,早当贪官去了。。。。。。现在大家一起闹腾,还不是因为没有了家业又没个差事,生计无着吗?

    他们不是要去杀李自成,而是要吃饭。。。。。。要住在楚王府里面的朱大太子赏大家一口好饭啊!

    。。。。。。

    “太子殿下,可不能让那些读书人再闹腾了。。。。。。”

    “太子殿下,还是让老臣出面安抚吧!”

    “太子殿下,士大夫人心还是要收拾一下的。。。。。。”

    楚王府大殿上,袁继咸、丘瑜、方贡岳三老正在劝说朱慈烺设法安抚人心。还有一个新任的江都留守刘孔昭在旁边一言不发,只是愁眉苦脸——朱大太子可是有点喜怒无常,别待会儿下令留守司出兵去镇压啊!

    “他们要北伐而已,本宫为什么要安抚?要收拾?”朱慈烺当然明白那些人想什么了?不过他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也不是要把跑到武昌城来的地主老财奸商都逼死,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也是湖广这里的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