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时候咱们就能北伐中原,收复祖宗陵寝了!父皇,您就能去天寿山向祖宗们一一请罪了!”

    还要请罪。。。。。。崇祯瞪了儿子一眼,心说:哪有那么多罪要请啊?请罪请多了会让臣民们误会朕是昏君的!

    “那,那现在呢?”崇祯问,“鞑虏都要打来了。。。。。。你的兵还没有练成,这可怎么办?”

    “精兵已经成了!”朱慈烺笑着,“父皇您看见的就是精兵啊。。。。。。莫说那些配备了火铳的团队,就算是持着刀矛弓箭的团,也足够和鞑子一战!”

    “是吗?”崇祯皇帝这时正策马从一个没有装备火铳的步兵团前方通过。

    “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官兵们单膝下跪,高声呼喊。

    这口号。。。。。。崇祯皇帝叹了口气。朱慈烺开了个坏头,收不住了!现在的大明官兵越来越邪妄了!

    克难新军嚷嚷什么“太祖高皇帝再世,战无不胜”。

    而史可法的曲阜团练则高呼“孔圣人保佑,刀枪不入”。。。。。。这都什么事儿啊?

    “父皇,如果有谁以为这些官兵没有火器就弱,那就大错特错了!”朱慈烺看见崇祯皱着眉头,还以为他在担心没有火铳的团队不能打,笑着解释道,“他们也许打不过半火铳的模范团,但是遇上同样没有火铳的鞑子,是不会吃亏的。”

    不会吃亏?崇祯心想,等吃了亏,你就哭吧!

    。。。。。。

    就在一片欢呼声中,朱慈烺陪着一脸狐疑的崇祯皇帝草草检阅了江北大营的兵马,然后才入了大营棱堡。

    在棱堡内的宫城安顿一番后,崇祯终于忍不住在宫城大殿上等着用午饭的时候,问朱慈烺道:“春哥儿,今日时候还早,怎就不走了?”

    “走?”朱慈烺笑着问,“父皇想往哪里走?”

    崇祯皇帝脸色凝重:“我们不是要去保卫凤阳皇陵吗?”

    朱慈烺笑着:“凤阳皇陵已经有朱总戎去保护,当可万无一失,父皇不必担心。”

    其实不用朱纯臣派兵,凤阳皇陵也不会出什么纰漏——那儿早就给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他们仨刨过了,如果大明真有龙脉,也给挖断了,豪格再去那儿挖什么?

    就算还有什么可以挖的,朱慈烺也不打算去阻止!龙脉什么的,都是迷信,朱慈烺可是不会相信的。

    崇祯皱着眉头问:“那咱们接下去该往哪儿进兵?”

    “不去哪儿,”朱慈烺笑了笑,“就在这里等着!”

    “等?”崇祯愣了又愣,“那咱们为什么不在南京城等着?这里还没出应天府界吧?”

    “没有出应天府,”朱慈烺笑道,“这里属于江浦县,距离南京的龙江关还不到十里,距离长江只有五里。

    但是出了城就是御驾亲征了!而且还过了长江。。。。。。这说明父皇和儿臣不愿意偏安江左,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山河的。至少比赵构、司马睿他们要强一点!

    毕竟咱们已经北伐了,虽然只过江五里,但这也是北伐啊!”

    什么?北伐五里?崇祯皇帝心想:你这逆子还要不要脸啊?过个长江就算北伐了?而且你怎么能把朕和赵构、司马睿这样的昏君相提并论?朕比他们可强多了!

    朱慈烺看了看崇祯,他可不觉得这位爷能和赵构、司马睿比,比他们二位强的主要是本太子。

    不过这话也不能和崇祯说啊,太伤人了。朱慈烺赶紧岔开话题道:“另外,此间距离凤阳府城只有300里,淮北战事变化如何,最快五个时辰,江北大营便可以知晓了。若是在南京城内,南下的塘马还要渡个江,就得多耗两个时辰了。”

第424章 大纵深防御() 
300里和5个时辰!

    只会和人纸上谈兵的崇祯当然不明白朱慈烺在说什么了?

    这“300里”和“5个时辰”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投入。首先是江淮之间的道路和桥梁进行了整修和布防!

    在过去的七八个月间,大元帅府、中都留守司和淮扬巡抚衙门先后雇佣了二三十万民壮,对江北大营通往凤阳府城、淮安府城、盱眙县城、寿州城和庐州府城的官道进行整修。

    沿途所有的桥梁,也得到了加固,以便12磅红夷大炮可以通过。

    另外还在重要的桥梁旁边修建了简易棱堡,驻扎了少量的诸卫军官兵,并且布署了可以封锁河道桥面的大将军炮。

    其次则是克难新军行军能力的强大——300里的距离对于普通的明军,走上三四天都算快的。吴桥兵变前,孔有德等人率领的几千兵马,从登州到德州吴桥,区区一千里就走了个把月,平均每天移动三十里。。。。。。生生走到了粮尽!

    这样的事情在克难新军中是不允许的!新军标准的官道行军速度是不低于一日五十里,而急行军情况下的要求则是一日一百五十里,保持两日,并且可以在完成行军后马上投入战斗。

    也就是说,300里的官道行军只需要两日就能走完,而且部队还可以马上投入战斗。

    这样的行军速度已经可以和八旗劲旅拼一下了!

    再次则是一张覆盖江淮之间的600里加急塘报网络,也已经建立起来了。凤阳府城送出的塘报,在5个时辰内,就能传递到江北大营!

    有了这张塘报网络,朱慈烺就能坐镇在江北大营遥控指挥整个江淮战场。也能随时掌握入侵的清军动向,及时捕捉决战的机会。

    另外,江北大营南面还有一处规模相当庞大的码头。通过这处码头和长江水师,屯驻在江北大营的六万大军,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走水路移动到安庆或九江。

    以安庆为据点,新军又可以在十二天内穿越大别山区抵达汝宁府的信阳州,加入河南战场。

    而以九江为据点,新军则可以对湖广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以江北大营为中心,依托长江水道和九江、安庆两个“副中心”,以及几条江淮间的重要官道。朱慈烺的六万新军完全可以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快速机动。

    无论豪格从什么地方突破,朱慈烺的大军都能在最快的时间赶赴战场。

    即便那个半死不活动左良玉在武昌举兵,朱大太子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军队进行防堵或扑灭!

    而朱慈烺布署在淮河沿岸的军队和摆在九江的刘孔昭水军(原操江水师,现在的番号是九江水师),不过是抵御大清或者左良玉,又或者顺江而下的其他势力的“肉盾”而已。

    用后世的军事术语,这就叫“大纵深防御”。所谓守江必守淮,其实就是指这种大纵深防御——从凤阳到江北大营,足足三百里的防御纵深,现在就摆在清军面前了!

    。。。。。。

    南直隶,蒙城。

    朱慈烺和崇祯两父子进驻江北大营的时候,大清发丘贝勒爷(豪格自己是不承认的),靖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正一脸怒气的策马进入空空荡荡,到处都是过火后的残破房屋的蒙城县城。

    惹他生气的并不是蒙城县城内的一片焦土抗清的景象,而是他的十四叔,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多尔衮挟天子、睡太后的行为已经很过分了!

    可是在几天前,更过分的事情又发生了。多尔衮居然借口“徐州大捷”又给自己升了一级,从摄政王晋为皇叔父摄政王。

    这还不算,在册封自己当多尔衮父摄政王的圣旨上,还附带了一大堆的特权。比如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跪迎”多尔衮。若其外出(出城)归来回王府,王公贵族则需送至府门。

    另外,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也就是说,等豪格再回北京,就得“列班跪送跪迎”多尔衮了。。。。。。大家都是王爷,豪格还是先帝的长子,凭什么给多尔衮下跪?多尔衮这是将自己置于诸王之上了,这是在篡位做准备啊!而能够阻挡他篡位的,放眼大清国,也只有他豪格了!

    “王爷,到了!”

    鳌拜的声音猛地响起,打断了豪格的思绪,豪格抬头一看,眼前就是个破破烂烂的衙门。说是衙门,其实早就没有门了——给人一把火烧没了!里面的大堂没了一半——屋顶没了,墙壁倒还在。

    “就这儿?”豪格眉头大皱。多尔衮都睡在紫禁城里面了,他堂堂先帝长子,大清朝的亲王,就住这个没屋顶的房子?

    鳌拜苦笑道:“奴才已经叫人去找茅草了,今晚上就能盖好个茅草屋顶。”

    “茅草屋顶。。。。。。”豪格四下看看,都是焦黑一片,也没什么好房子,“行了,行了,就茅草屋顶,还挺凉快。”

    “王爷所言极是!”鳌拜连连点头,“茅草的屋顶就是凉快啊。。。。。。”

    豪格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苦苦笑道:“那就快点儿弄吧。。。。。。现在怎么办?本王就在没屋顶的房子里呆会儿?”

    “哪儿能那样?”鳌拜笑着,“奴才给您准备了牛皮帐篷。。。。。。还让人烧了洗澡水。”

    “这还差不多!”豪格说着话已经从马背上下来了,马上就有正蓝旗的包衣奴才上前给他打起了遮阳伞。鳌拜则在前头带路,一路把豪格带去了县衙后院,一个顶部覆盖着好多茅草的牛皮帐篷前面。

    帐篷的帘子掀开了,几个丫鬟打扮的女子正进进出出忙活着。

    豪格笑着问:“她们是哪儿抓来的?”

    “回禀王爷,”鳌拜笑道,“她们都是尚可喜孝敬您的,不是在南直隶这里现抓的,都是镶蓝旗的包衣奴才。”

    尚可喜是王爷的身份,鳌拜一个固山额真却能直呼其名,可见这王爷的水分有多大了?如果换成正经的满洲王爷,哪怕是郡王,鳌拜也不能这么叫他。

    “在个尚可喜倒是会办事儿,”豪格笑了笑,“对了,这尚可喜去哪儿了?怎么没见他?”

    “回王爷话,”鳌拜道,“尚可喜带人沿着涡水、北肥水和西肥水去搜集船只了。”

    涡水、北肥水、西肥水都从蒙城县境内通过,都是西北——东南走向,都通淮河。

    “啥?还能找到船?”豪格一愣,“县城都烧成这样了。。。。。。”

    “尚可喜差人回报说找找着一些了,”鳌拜笑道,“大船没有,小船却寻找不少。许是侯恂和朱纯臣他们仗着有淮河水师,不惧咱们的勇士驾着小船渡淮吧?”

    “哈哈哈。。。。。。”豪格大笑了起来,“他们还以为现在是三国呢?北人骑马,南人驾船,他们有几十条战船我大清天兵就没招了?”

    “可不是嘛!”鳌拜笑道,“咱们可是带着好几十门红夷大炮南来的,别说小小的淮河,就是长江又怎么样?红夷大炮往江边上一架,什么船都轰成渣子了!”

第425章 明有水师,清有大炮() 
涡水、西肥水和北肥水上的船只,当然都是中都留守司根据大元帅府的命令留下给清军的,目的就是要方便他们渡淮南下。

    引诱清军渡淮是大元帅府军令卫根据朱慈烺的令旨所制定的两套决战方案中的一套。

    另一套方案就是在洪泽湖北岸进行决战——黄得功现在正依据命令,率部沿着汴河河道向洪泽湖退却。在豪格抵达蒙城的同一天,他的部队已经退到了虹县一带。如果再向南退,就会进入泗州地界。此时的淮河在泗州一带有个大拐弯,形成了泗州三面环水(其中西、南两面临淮,东面靠着洪泽湖)的地形,境内溪流众多,水网遍布。而泗州城又经过棱堡化改建,极为坚固。

    黄得功部只要退入泗州,基本上就算万无一失了。。。。。。豪格如果跟上去,那他也就差不多了。到时候朱慈烺就会率军渡淮,绕到豪格背后,封堵上他的后路,迫其决战。

    不过这套方案似乎没有奏效,豪格只是派了三两千骑兵驱赶了一下黄得功,就没再理睬他——在豪格看来,黄得功掩护着高杰的侧翼,而高杰的正面则对着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心腹多罗贝勒尼堪。如果把黄得功给打垮了,高杰没准又得跑路。

    这样邳州、宿迁、睢宁、桃源、沭阳、朐山(海州治所)、赣榆等州县,又得落在多铎手里。。。。。。这样多尔衮、多铎就太得意了!

    所以在黄得功跑路后,豪格就将自己的骑兵招回,然后全军沿着涡水步步为营,向南推进。

    没错,豪格这一路清军从占据亳州开始就每隔二十里下一寨了,而且还是依着涡水下寨。每一寨都会留下若干八旗兵、汉军和绿营兵。还在亳州、宿迁、太和、颖州、蒙城等州县驻扎了一些守军,派出了州官县官。

    既然豪格没有追着黄得功打,那么将其引诱至洪泽湖以北一带痛击的计划也就失败了。

    如此一来,大元帅府就只能指望诱敌渡淮可以成功了。所以才会下令给中都留守司,在放弃淮北地盘的时候,给清军留下一些船只。

    而这番操作,其实是多余的。因为豪格、鳌拜一开始就做了渡淮南下的准备——如果他们俩没这心思,就凭朱纯臣、侯恂、李岩用兵的本事,压根不可能把豪格、鳌拜这样的角色骗过黄河。

    而豪格、鳌拜之所以敢渡淮,当然也是有所凭借的。他们的凭借,除了骑兵的绝对优势和八旗天兵强大的“督战能力”,就是一支强大的炮兵了!

    满洲人从努尔哈赤时代起,就非常重视火器,特别是红夷大炮!而在他们入关并迁都北京后,又经历了多次攻城战和围城战,自然总感到火力不足了。

    所以多尔衮一再下令各旗汉军全力以赴铸造红夷大炮,还千方百计搜集善于铸造的工匠,直接编入八旗汉军。另外,多尔衮还在山海关和宣府镇搜罗到了不少红夷大炮。

    因此到了崇德二年的时候,八个旗的汉军都有了一到两个红夷大炮牛录。

    而跟随着豪格南下的八旗汉军部队分别来自正蓝、镶蓝、正红、正黄和镶黄等五个旗,一共配备了四个红夷大炮牛录,总共装备了四十门红夷大炮!

    这些大炮不仅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