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把大明国家看成一家公司,那么它的产品无疑是能够占有市场的。

    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行销世界。从十六世纪中叶,美洲大陆开发出大银矿开始,海量的白银就开始流入大明,换取丝绸、瓷器为主的大宗贸易品。短短的百年就,就流入白银一万数千吨。差不多是四亿到五亿两,也就是每年几百万两的贸易顺差。

    而这样的市场占有率,在历史上一直会维持到清朝末年,才会转化为长期的贸易逆差和白银流出。

    在后世,谁会认为一家产品失去市场的公司是优质的,同时认为一家产品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并且可以继续占领国际市场长达二百年的公司已经烂到根子了?

    如果有这样的人,千万别去从事任何和商业经营有关的工作安于清贫,也是可以快乐生活的。

    而在后来的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经营出康熙盛世,也说明了大明末年的根子根本就没烂。

    一家公司根子没烂,市场没丢,也没欠下一屁股的债,只是管理团队太低能遇到了困难,才会因为更换了管理团队后,迅速扭亏为盈,再创辉煌。

    要真烂到根子了,怎么可能换个管理团队就马上起死回生了?

    反而是惶惶大清朝玩到最后才是真烂了。不仅自家产品没了国际市场,连国内都各种洋货的天下,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洋债,连本带利至少要还二十亿两白银,差不多都超过当时清朝国内白银的总量了。国家的各种主权也都和抵押品一样,押给各国列强,连北京二环内都有块叫东交民巷的地盘被各国军队占据,成了大清国土上的法外之地了。

    这才是产品完全没有市场,财务上严重资不抵债,各种动产不动产全都被银行查封,公司运营出现严重困难后来连着换了北洋、党国、红朝三个实际控制人,苦苦奋斗了一百多年,总算才让泱泱大中华重回了盛世。大清留下的资产有多烂,就可想而知了。

第3章 太祖托梦了() 
很显然,大明作为一个国家,其根基压根就没有朽烂。不仅没烂,而且还相当不错。

    如果用后世金融狗的标准来看,大明这个即将暂停上市的公司,其实是一家质地非常优良的公司。拥有可以长期占领世界市场,并且能带来巨量现金流的产品。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大明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对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没它稳,也就是中国烟草能相比了。

    至于大明的财务状况,短期的困难是有的。就如黄大宝言,是给没钱闹的。

    但是大明的财务状况比起后世中国证券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要优良!

    因为大明朝廷只是缺乏经营性现金,但是并没有一文钱的负债。

    一家没有一分钱债务,同时还拥有可以长期垄断庞大市场,可以带来充沛的现金流的优质产品的上市公司,仅仅是因为某些突发事件,使经营性现金枯竭这就烂到家了?

    照这个标准,中国股市还能要吗?

    “大明的资产竟然如此优质”朱慈烺抱着胳膊,心生感慨,“真不愧是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就是好啊!

    可是那么好的大明,怎么就落到如今这地步了呢?”

    “千岁爷”一旁的黄大宝听了朱慈烺的话,还以为是问自己的,于是就低声回答道,“几日前,皇爷在御门听政时曾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耳!”

    哦,现在不是根子烂,也不是没有钱,而是大臣不好了?

    朱慈烺笑着吐出俩字:“瞎说!”

    他前世也是大明朝的天潢贵胄,对于明亡这段痛史当然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还是特许金融分析师,特会分析的哪一种,一分析就知道崇祯的这话是扯淡了。

    一个公司搞垮了,大老板没责任,责任都是下面一群打工仔的?这话是人说的吗?

    而且崇祯这个“非亡国之君”在亡国前的十七年中可是大权在握的,咋就都提拔了一批亡国之臣来做官?

    难道是大明一国真没一个堪用的人才了?

    那恐怕也是瞎扯淡了。明末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当反贼的有李自成、李定国,当海贼的有郑芝龙、郑成功,当汉奸的有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等

    即便朝廷这边,也有不少人才,比如卢象升、孙传庭、毛文龙,连汉奸队伍中的洪承畴、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反贼队伍中的李自成,也都在崇祯皇帝手底下干过。至于郑家海贼,更是和李定国一起,成为明末抗清的中流砥柱。

    说没有人才那是瞎说,说用不好人才还差不多!

    当然了,贪官污吏肯定是有的,混吃等死的宗室也多的是,另外,明朝的税收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要不然怎么都不止一千多万,翻个倍都不是啥问题!

    在明太祖统治的年月中,大明一年都有三千多万的收入当然,那不是银子,而是以粮食为主。不过洪武年间国家也没多少银子流通,新大陆的银子还没挖出来呢!收不上银子也挺正常的。

    但是在明末,明朝国内的白银存量至少有五个亿,朝廷一年才收两三百万的银子(不包括粮食),那就有点低能了。

    不仅低能,而且还存着很大的猫腻!

    根据朱慈烺混迹金融市场多年的经验,商人赚了钱不愿意交税是很正常的。但是官员不愿意收税就是很不正常的了,这种不正常现象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商人该交的钱没少交,但是却没流入国库,至于去了哪里呵呵,这事儿根本难不住朱慈烺。

    他前世的职业不就是玩钱吗?所以钱不是问题!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难题摆在朱慈烺跟前。

    “救是有救的可本太子得出了北京城才能施展本领啊?”朱慈烺自言自语地说着,“老祖宗啊!您给的时间太紧了!而且怎么出北京呢?您倒是给个法子啊!”

    “千岁爷,”黄大宝这时忽然开了口,“王督主来了,要见您。”

    “王督主?”朱慈烺问,“哪一个?”

    “就是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的王承恩啊!”黄大宝说,“皇爷几日前叫他总内外军营兼提督九门也不知怎么还有功夫在宫里面走动。”

    朱慈烺猛一拍桌子:“那是老祖宗给我的活路啊!”

    “黄大宝,去外面守着,闲杂人等都打发了。”

    将黄大宝和一干伺候人儿都打发了后,端本宫的端敬殿内,就剩下朱慈烺和王承恩两人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朱慈烺端坐在书案后面,穿着大红蟒袍的王承恩则站在案几对面,面带一点微笑,看上去好像是个忠厚的长者在关注晚辈。

    对于王承恩,朱慈烺的记忆中有一个非常肯定的评价——老实人一个!

    太监,并不都是老奸巨猾的,哪怕是大太监中也有许多老实巴交的主儿。也别以为老实太监在宫廷里面没前途,其实宫里面的主子都喜欢老实人。太监是家奴,有几个当主子的会喜欢一肚子坏水的家奴?

    而深受崇祯皇帝喜爱的王承恩就是个没主张的老实太监。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历史上崇祯之所以会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挂着,除了他自己死要面子,就是因为王承恩太老实,不知道替主子安排跑路。主子死要面子,不肯下旨迁都,你个当奴才不会替主子安排逃亡吗?

    结果到了大难临头的时候,连城门都出不去!

    要是换上魏公公和木匠皇帝,能不能把李自成逮住杀掉不好说,但肯定不会在北京城中坐以待毙,早跑江南去逍遥自在了。

    不过看这个崇祯皇帝最信任的王承恩,大概也能知道这位“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用的都是什么人了?

    王承恩虽然不堪大用,可朱慈烺想要抢救大明朝,却是离开不他的帮助。

    因为没有他帮忙,朱慈烺连紫禁城都很难出去,更不用说跑去江南了。

    如果跑不出去,再有几日,自己就是李自成的阶下囚,大明的优质资产也是别人的了,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

    可是要怎么说服崇祯皇帝最信任的老实太监帮自己安排逃亡呢?

    朱慈烺正不知道要怎么开口的时候,“王老实”倒是自己开口替朱慈烺解了这个难题。

    “千岁爷,老奴听曾神医说,您睡了这一天一夜不是什么病,而是老祖宗在给您托梦,有这事儿吗?”

    托梦!朱慈烺那是一点就透,马上就有办法了。

    他的前世可是在金融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资深从业人员,除了分析技能,忽悠和抗忽悠也是必备的能力。

    他在后世的陆家嘴金融民工圈里有个绰号,叫“猪要飞”,就是猪,他都能吹上天去。这忽悠的本事比“假药停”这样的大忽悠那是差多了,但是忽悠一个“王老实”还有什么问题?

第4章 为梦想窒息吧(罗罗也有梦,就是收藏好多,推荐好多)() 
“似乎是梦见老祖宗了。”

    朱慈烺并没有一开始就把话说死了,王承恩虽然老实,但绝对不傻瓜。崇祯皇帝会用老实人,但绝对不会用个傻瓜当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的。对付这号人,就得半真半假慢慢的哄,最好让他自己往套里钻。

    “哦。”王承恩应了一声,“千岁爷梦见的老祖宗长什么样?是不是和画上的太祖高皇帝一样?”

    “不一样,”朱慈烺摇摇头,含糊地说,“要年轻的多,看上去很凶。”

    王承恩点点头,不置可否,“许是千岁爷忧心国事,才夜有所梦吧?”

    他才不相信朱元璋真的会托梦给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太子,因为大明还有英明天子在朝。老祖宗就算有什么力挽狂澜的办法,也应该托梦给天子啊。

    “许是如此吧,”朱慈烺认真地看着王承恩,“不过本宫还是在梦中见到了一条生路。”

    “生路?”王承恩有些不解,“谁的生路?”

    “当然是大明的生路!”朱慈烺语气坚定,一字一顿地说,“王伴伴不觉得我大明眼下正徘徊在生死之间吗?”

    王承恩沉默不语。现在谁还不知道大明正处于生死一线之间?其实早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镇大战后,督师侯恂就说出放弃中原,以江山社稷为重的话。

    崇祯十六年春,崇祯皇帝自己就和复任首辅的周延儒私下议论过南迁。

    而到了崇祯十六年的六月,就在崇祯皇帝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潼关去和风头正劲的李自成决战的时候,周皇后也提过迁都的建议。她“以寇急”,试探崇祯说:“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当时王承恩就在崇祯的身边。

    进入崇祯十七年后,更多的臣子都已经意识到“边寇交织,中原不可为”了,所以南迁的提议已经被摆在朝廷上公然讨论了。

    可是崇祯皇帝却始终下不了决心,用乾纲独断来推行南迁。而臣子们大多不愿意承担放弃祖宗陵寝的罪名,所以在朝议南迁时总是一片反对之声。

    王承恩心想:太子想来也是赞成南迁的,又怕自己年幼言轻,所以才借口太祖托梦,把南迁的建议提出来吧?

    “老祖宗是不是在梦中提了南迁的事儿?”王承恩试探着问。

    朱慈烺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将自己之前做好的图表,递给了王承恩,“你看看吧。”

    王承恩恭谨的接过图表,又是一愣。这种以图表和矩阵的形式,将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进行系统分析,再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的办法,显然不是十六岁的朱慈烺能够掌握的而且朱慈烺的老师们,还有他身边的内侍,似乎也不会这种办法。

    朱慈烺看着王承恩,娓娓而道:“我大明之难,明看是兵败将亡,节节失利,而要细看,其实还是出在财务上。如果朝廷有花不完的钱,流寇早就抚平了,虏丑也早就被堡垒边墙困死了。”

    “千岁爷说的是。”王承恩一边回答,一边皱着眉头在看朱慈烺给的图表。

    这份图表,主要分析的就是大明朝的财务状况。

    大明的财务状况,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健康的!

    就是有现金储备枯竭和收支不平衡两个小问题在后世金融狗们看来当然是小问题了!

    因为大明朝基本没有负债,而且还拥有巨大的现金流,还独占广阔的市场——江南、江淮、福建、两广的税收市场!

    这可是十七世纪时,全世界最大的税收市场啊!而且成长性良好,通过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大量出口,新大陆的白银正源源不断流入江南、江淮、福建、两广的税收市场。因此这些地方就能够承受更高的税收当然了,前提是让朱慈烺去江南收钱!

    只要他能到江南掌权,就有办法从最有钱的海商和三吴大地主那里收到钱或者骗到钱!他在后世就是干这行的!

    朱慈烺站起身,背着手,在大殿中一边踱步,一边侃侃而谈道:“崇祯十六年,各项税赋、加派总计价值白银一千多万两。因为中原、陕西、湖广等处陷入战乱,北直隶又在崇祯十五年为虏丑所掠,因此都大量拖欠。在去年收到的一千多万中,大半都来自南直、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膏腴之地。

    而东南膏腴之地承担了那么多的税赋、加派,却安定如常,并无流民之祸。这说明东南有钱啊,足以承担各种税赋、加派!

    东南安定,无流寇、无虏丑、无藩王、无大灾难,连海寇都被郑芝龙平定,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场景。所以朝廷在东南收取巨税的同时,却不需要支出多少,所得几乎都是纯利啊!”

    朱慈烺顿了顿,又问:“王伴伴,你知道朝廷的钱主要花在哪里了?”

    “唉,”王承恩叹了口气,“自是花在辽东战事和中原剿匪上面了,另外藩王的禄米也花了许多。”

    朱慈烺点点头,“对!朝廷在东南收取巨税,又在中原、西北、辽东花费巨款东南所得,不足以应付中原、西北、辽东的开支,财政由此不可收拾。财政不可收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