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哦?喜从何来?”

    范文程道:“王爷现在是双喜临门,一喜是陕西之战,大局已定!而且还将出现一个对我大清最有利的结果。”

    “呵呵。”多尔衮只是笑着。

    范文程接着道:“对我大清而言,李自成死不死的也无所谓,打死多少流寇,也无所谓。要紧的还是驱虎吞狼,把李自成这只老虎,撵去江南吞朱慈烺这匹狼。所以吴三桂不和李自成硬拼也挺好,真要两败俱伤了,李自成就是个没牙没爪的老虎了。”

    “哈哈哈。。。。。。”多尔衮大笑着,“第二喜呢?”

    “第二喜当然是南朝即将向我大清称臣了!”范文程道,“李自成一到湖广,南朝可就是腹背受敌了!到时候大清由北直隶下山东、河南,兵临淮河。李自成则由汉入江,浮水直下金陵。

    南朝太子再能,还能同时抵挡李自成和我大清天兵?奴才觉得,他也只能向大清称臣了。

    不过南朝即便称了臣,我大清还是应该临之以兵威,使之无力西进破贼,一统东南。只有流贼和南朝互相牵制,我大清才能坐收渔翁之利。说不定我大清还有机会一统天下!”

    “好!哈哈哈,说得好!”

    多尔衮抚着胡须,脸上的笑意已经遮掩不住了,“那吴三桂怎么办?就由他在陕甘逍遥了?”

    “哪儿能把整个陕西都给他?”范文程笑着,“关中、汉中富庶,可不能给吴三桂。”

    “榆林和延安也不能给。”宁完我补充道,“榆林和延安靠近吕梁山!可不能让朱慈炯那小子和吴三桂勾结在一块儿!”

    多尔衮连连点头:“其他地方呢?”

    刚阿泰笑道:“陕甘除了关中、汉中好些,其他地方都是天下苦瘠之地,吴三桂要在哪儿受苦就由他吧。”

    如果洪承畴还在,一定会跳起来反对的!

    因为明末的精兵,不是关宁就是甘陕啊!

    吴三桂自己是关宁,现在又得了甘陕壮士——相当于历史上的甘陕绿营和吴三桂合流了。。。。。。至于苦瘠什么的,对于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军事贵族集团而言,算是个麻烦吗?越穷越有战斗力啊!

    “王爷,李自成也不容易赶跑啊!这吴三桂也没把潼关险要留给豫亲王。。。。。。。而且豫亲王手头才两三万人,还得看着吕梁山上朱慈炯,不够啊!”

    现在说话的正黄旗的固山额真何洛会,他的三国演义读得不好,所以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他也差不上话,现在驱虎吞狼的事儿差不多说完了,也就该他说战役层面的问题了。

    “要不让肃亲王的人马西进?”范文程试探着问。

    多尔衮笑了笑:“肃亲王的兵当然要动一动。。。。。。开封府得占了,吴三桂西进后留下的河南府的地盘也要占了。不过潼关就不麻烦肃王了,就让肃王本人驻兵开封府待命。”

    何洛会问:“让肃王驻兵开封?王爷是担心南朝?”

    多尔衮一笑:“得看着点朱慈烺!这小子是有大局观的,不会看着咱们收拾李自成。。。。。。李自成要是丢了陕西老巢,中原北地,还有谁可当我大清八旗雄兵?”

    范文程插了一句,“可是豫王的人太少了,还有朱慈炯牵制着。。。。。。王爷,您是不是还有什么后手啊?”

    多尔衮呵呵一笑:“果然瞒不过你范文程啊!本王的确有一支奇兵可用!”

    “奇兵?在哪儿?”

    多尔衮一笑:“在大同,阿济格手头的四万精兵正好一用。”

    “英王的兵?”范文程一愣,“英王不是在围攻大同吗?”

    “是啊,”何洛会也道,“大同府城坚固非常,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下?”

    “不围了!”多尔衮一挥手,笑着道,“朱慈烺可是在大同布了个好局,生生牵制了咱们好几万人。本王也是一时糊涂,居然上了他的当,让好几万人在大同耽误了几个月!”

    何洛会摇摇头:“王爷,大同可是紧要之地,怎么就不打了?”

    “哼,大同是紧要之地,”多尔衮笑道,“可是朱慈烺却派不出紧要之人去守卫。。。。。。王永吉也好,姜瓖也罢,都是守家之徒,无用之贼,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这样的贼人占了大同府城又能如何?还敢进犯北京吗?”

    “肯定不敢。”范文程道。

    多尔衮冷笑几声,又道:“本王思虑再三,觉得还是先把大同搁一边儿,抽调阿济格的大兵西进河套,然后再转攻榆林、延安。到时候李自成就是三面受敌,而且主力又被牵制在潼关附近。。。。。。他一定不敢再死守关中,必然会弃地而走湖广。

    关中一旦拿下,大同、吕梁皆不在话下!而李自成一旦南下,咱们总能把山东拿下,有了山东,南北朝的局面才能敲定下来啊。”

    “王爷,”范文程眉头皱皱,“大同那边就这样撤了?是不是太折大清朝的面子了?”

    多尔衮一笑:“不折什么面子。。。。。。打仗嘛,遭受一点儿挫折在所难免。不过也不能就这样撤了,还是得再议个和。”

    “再议和?”范文程问,“怎么议和?叫谁去?”

    多尔衮笑道:“就和姜瓖、王永吉说本王想休战数月,好让八旗战士回家陪老婆。。。。。。叫骆养性去!反正他也去过一回了,不妨再走动几次。”

第361章 休战,休战一下!() 
大同雄城。

    一个冬天的围攻,并没有伤着大同城半分!

    虽然大同不是棱堡,但是其坚固程度却足以对抗清军拥有的红夷大炮——要攻破大同的城墙,需要集中上百门能够发射12磅到18磅弹丸的大炮,猛烈轰击上几天几夜。。。。。。也许更久!

    可是参加围攻大同的清军没有这么多的红夷大炮,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围困而不是攻打。

    而大同城内的存粮又非常充足,足够全部的守军和居民吃上一整年。

    几个月的围困,根本不足以把大同城的储备消耗干净,反而是城外的清军因为久战无功,士气很有一点低落,似乎不想再打下去了。

    大明崇祯十八年二月初十这天,城外的清军派来了讲和的使者。讲和的使者还是骆养性,上一回也是他跑来和王永吉、姜瓖说和的。多尔衮倒是有始有终,这回还是派他入了大同,继续忽悠。

    “又讲和?上回就骗了咱们,这回是不是又想骗了?”

    守了大同好几个月的姜瓖现在可是底气十足,也不给骆养性脸面了,不再去迎接,而是在自己的总兵衙门里面和王永吉一块儿同骆养性见面。而且见了面也没什么好话!

    顶戴花翎,一身大清高官打扮的骆养性只是苦苦一笑,摘下自己的顶戴,露出汉人的发髻,然后才在椅子上端坐,拿起一旁茶几上的茶碗,喝了一口茶水,才慢悠悠地开口:“是啊,摄政王虽然诡计多端,但是姜总戎还是棋高一招。。。。。。一眼就看破了!要不然大同也不会坚守到如今。”

    “那是!”姜瓖得意洋洋。

    一旁的王永吉却眉头深皱。

    大同城坚固不假,但却变不出粮食,长久围困下去,终究有陷落的一日。

    骆养性接着又问:“那就请总戎说说,摄政王到底在使什么诡计?”

    “这个。。。。。。”姜瓖琢磨了一会儿,“一定是想在议和之后暗遣死士,混入大同,然后赚开城门,就和老奴在辽东时常干的那样!”

    “那你不会好好提防?”骆养性看了姜瓖一眼,“而且大同城防何等坚固?岂是赚开一座城门就能攻破的?”

    大同城的布局有点类似棱堡,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外都修建了巨大的出堡。城门有出堡护卫,同时又是出堡被攻破后的又一道防线。所以赚开一座城门根本没有用。必须同时夺取一座出堡,再赚一座城门。这根本不是少量的细作能干得了的事情!

    再说了,大同城内的守备非常仔细,也不会犯那种低级错误。就算有一些奸细混进了城池,也做不了什么。

    姜瓖摸着胡子,眉头紧锁,似乎还在思索。王永吉却摇摇头道:“总戎,不如听听鞑虏摄政王的条件吧。。。。。。咱们现在被困在城内,还能吃什么亏?”

    “那好吧!”姜瓖点点头,“多尔衮有什么条件?”

    “条件?”骆养性摇摇头,“没有什么条件。。。。。。休战三个月。清军撤到桑干河以南,聚落所以东。但是还会占据朔州、井坪所、乃河堡、将军会堡。”

    朔州、井坪所、乃河堡、将军会堡位于桑干河的西北,四城由东南往西北,一字排开,又依着山河险要而建。正好可以切断由大同府上吕梁山的通道——多尔衮现在已经注意到吕梁山上的的三太子了!

    这个目标太拉仇恨了!那可是崇祯皇帝的儿子,抚军太子朱慈烺的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还是如今大明皇位的第二继承人——在崇祯皇帝心目中许是第一继承人了!

    这位在吕梁山上高举着抗清大旗,多尔衮搂着布木布泰大妈睡觉的时候都不安稳啊!

    所以他当然不会让大同府城内的明军上吕梁山去投三太子了。

    姜瓖思索着问:“就这样?”

    是啊,怎么连高官厚禄的劝降都没有了?是看不起姜某人吗?

    王永吉也问:“没有别的条件了?”

    骆养性哼笑了一声:“没有了。。。。。。你们以为满洲人不过日子,不陪娘子,不养孩子,一心只想着打仗?满洲人的八旗兵也是班军,半军半民,而且还是全民皆兵。他们一共才多少人啊?

    真满洲的男丁不到十万,现在不是驻防就是打仗,北京城里只剩下娘们了。。。。。。只有娘们,没有老爷们,也生不了娃啊!这要没完没了的打,打个十年八年的,满洲人不就后继无人了?”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这段时间北京城里的满洲娘们还是有不少怀上孩子的。。。。。。丈夫不在身边,也不等于妻子一定不能怀孕啊!

    姜瓖哈哈大笑:“合着多尔衮想休战就是让自己的满洲兵回去打种啊!”

    骆养性笑道:“那是必须的!”

    姜瓖扭头看了看王永吉,“督师,您看咱要不要也喘口气?”

    大同府被围困了几个月,不少地方还挨了炮轰,虽然城池固若金汤,但是城里面的人也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

    而且被围了几个月后,大同府城内的粮食储备也消耗了一小半,必须得设法补充。

    另外,清军从大同府城下撤军,就意味着大同明军取得了胜利!

    虽然没有打死几个真满洲,但是清军终究是退了。

    王永吉总觉得这事儿有诈!可是暂时休战对大同这边的确有利,于是就皱着眉头说:“连着围城几个月,将士们也的确疲惫不堪,不妨休战几月,对咱们总也没坏处吧?”

    现在大同城内名义上还是王永吉这个督师最大,可实际掌权的却是姜瓖。

    姜瓖点点头:“既然督师点了头,那就休战三月吧!”

    骆养性又道:“既然二位答应休战,那么清军在大同府境内还抓了不少百姓,也不带走了,就都留在大同城外,麻烦你们收留一下。那可都是大明的好百姓啊,你们要是不收留,那可就只能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史称“第一次大同之战”又名“大同冬之战”的这场战役,是从崇祯十七年冬季开始的,一直打到崇祯十八年春,历经数月之久,可不只是围困大同那么简单。

    大同府境内也不止大同一城布了防,还有诸如镇虏卫、阳和卫、大同左卫、大同右卫、威远卫、平虏卫、安东中屯卫一大堆的卫城,还有蔚州、应州、浑源州、朔州等四个州城。至于县城、所城、堡城更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虽然姜瓖没有在所有的城堡中都布防,但还是有不少城堡设了防,清军在围困大同府的同时,还抽调兵力,一个个攻打。打破了一些,劝降了一些,还有一些依旧在明军控制当中。

    而被打破的城池,不用说,全都历经了一番劫难。。。。。。

第362章 鞑子败了?() 
大同城外,十里河南岸,黑沉沉的大地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窝棚,一道低矮的土墙,再加上一条既不宽又不深的壕沟,便将这些窝棚圈在了一起。

    土墙之内,就是一片悲惨世界。

    被圈在这里的,就是骆养性所说的“大明好百姓”,都是从大同府境内那些被清军打破的城堡中捉来的幸存者!

    现在的大清兵还是和入关前一般的凶残,凡是死守不降的城堡,被他们打破后都是一番屠戮!并不是杀光,而是杀一半捉一半——持械抵抗的杀了,干不了体力活的男子杀了,上了年纪没的女子也杀了。剩下的统统捉了去,充当八旗贵人们的农奴,称为包衣啊哈!

    八旗的包衣奴才,除了少数如范文程、宁完我这样,为了往上爬而主动投旗为奴的,大部分都是被迫的。不是被圈了土地,不得不给八旗当农奴种地,就是被八旗兵从野外或者打破的城池中捉来的奴隶!

    而这些被八旗大兵从敌人的地盘上捉来的包衣,在所有的包衣奴才当中,又是最低贱和最不受信任的存在。

    因为他们和大清朝是有血海深仇的!

    抓他们就是当成奴隶往死里使唤的,累死病死了,再抓一批就是了。

    之前十几年间,八旗大兵六次入口,不知掠走了多少汉人。而如今从龙入关的包衣奴才才多少?数量肯定不多啊,要多的话还整什么“投充法”?所以那些被掠去的汉人下场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和这些人差不多命苦的,还有因为“圈地”和“占房”,从北京周围消失的汉人百姓。大明崇祯十六年的北京城内没有一个旗人,而如今大清顺治二年的北京城内则没有多少汉人(不包括包衣奴才)了。

    人口替换是怎么实现的?几十万北京城的汉人居民是如何安置的?

    这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汉人,在公元1645年的时候,有不少还是活生生的!

    隶籍镇虏卫的军籍秀才白斯文,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即将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人。

    他今年二十五岁,家里面在镇虏卫也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